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养猪污染怎么办

中国是养猪大国,猪肉是国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然而,养猪带来的污染,也成为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瓶颈。

养猪污染怎么办

浙江嘉兴是传统的养猪大市,长年存栏在200万头以上,市场行情好的年份养猪量接近300万头。尤其在一些重点镇村,养猪占到农民收入比例的50%以上,每出栏一头猪,利润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

近年来,嘉兴在生猪养殖治理上探索出了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并配套建设干粪堆积池、沼气池、沼液池的资源化利用、生态化生产的治理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养殖污染问题得到了较大的改观,水环境质量有所好转。但从长远来看,突出问题是养殖总量难以控制,面广量大的分散养殖户难监管,污染治理的服务支撑体系建设还不健全,污染治理缺乏长效机制,环境状况也易出现反复。

目前大部分生猪污染物采用资源化利用的办法用于还田,因而比较简便和粗略的办法,可以用耕地数量来确定养殖总量,如一亩田配置饲养一头猪。此外,在一些敏感区域,如重要水源保护地、重要水系两侧、城镇规划区范围及周围等必须划定禁养区,以保护环境。

对于分散养殖监管难的问题,可采用控制散户养殖数量、适度发展规模化养殖场的办法来解决。如嘉兴市饲养户有14万多户,而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只有200多家,大量的是饲养量在几十头或一两百头的小规模养殖户,他们个人承包的农田消纳不了污染,治理污染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所以,一方面可按每户农民承包田的数量配置养殖数量,以保证实现排泄物的循环利用,有效降低污染;一方面要通过建设规模化的养殖场,吸引农户租用统一养殖,以实现有效监管。

对已经过度养殖的重点区域,还应该考虑出台鼓励农民退养的政策,给退出养殖的农民以适当的补助或奖励并签订退养协议,而且还要对其转投其他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给予指导和扶持,鼓励农民选择其他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得更好的产业进行发展。

(作者为浙江省嘉兴市环保局局长)

猪业污染已成为突出的环境问题,地下水和地面水体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由此引发了不少污染纠纷。国土环境资源厅发出《关于加强养猪场污染防治有关问题的通知》,就养猪场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要求各市、县督促各养猪业主按要求对猪场进行规范的整改和治理。

部分养猪场目前大多采用水法清粪处理工艺,简单来说就是直接用自来水冲洗粪便,导致COD(有机耗氧量)、氨氮、总磷等浓度偏高。环保部门要求养猪场要采用干法清粪工艺,采取有效措施将粪及时、单独清出,不可与尿、污水混合排出。

大部分养猪场未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无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相当部分养猪场污水仅进行简单处理便外排或用于农灌,对造成部分地表水体污染。

环保部门要求现有的养猪场须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养猪过程产生的污水应坚持种养结合的原则,经厌氧等无害化处理后尽量充分还田,氧化塘应采取防渗漏、防溢流措施,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合理处理猪粪。

因养猪粪肥含有蛔虫卵和粪大肠菌群数,环保部门要求,采取土地利用方式处理粪便的,粪便须经过无害化处理,符合《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后才能利用。同时,要充分考虑作物生长的需要,其用量不能超过作物当年生长所需要养分的需求量。对没有充足土地消纳利用粪肥的大中型养猪场和养殖小区,应建立集中处理粪便的有机肥厂或处理(置)机制,防止粪便随意丢弃污染环境。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86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