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书讲了耕作技术?
具体耕作技术的基础上,杨屾的《知本提纲·农则》概括出农业生产的一般耕作程序和一环套一环的原则:耕垦?栽种?耘锄?收获?园圃?粪壤?灌溉之次第,如果能一一详明,自然善于耕稼,产出倍增?这七项是《知本提纲》讨论耕稼的内容?
前四项为粮食作物生产的4个环节,园圃为农家不可偏废的生产项目,最后两者则为粮食作物和园圃生产共同应该注意的环节?并指出一个环节要紧扣另一个环节,对每一环节还提出了质量要求?对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也同样提出了要求?
掌握技术关键是农业生产中应予以重视的又一原则?当时的农学著作中辑载了不少农谚资料,提出了播种时期?前后作的关系?耕地深度?操作时间等问题,对实际生产有很大指导意义?
如说“小满花,不到家”,意思是棉花迟种则不收;“荞麦见豆,外甥见舅”,意思是去年种荞麦之地今年不宜种豆;还有“麦子犁深,一团皆根;小豆犁浅,不如不点”?“天旱锄田,雨潦浇园”等?
当时的农学家认为北方的生产技术关键是“粪多水勤”;南方则是“深耕”?“早种”等?
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首要的一个环节,《知本提纲》已有系统认识,指出前作物收获后,土壤板结,通气不良,经过耕耙和风化作用,板结状况可以改变;但“日烈风燥”,水分又损失过多,因之必须“雨泽井灌”补充水分,土壤经过这样的耕作使水?肥?气?热达到协调程度,才对作物生长有发育之功?
耕地技术在清代已达到相当完善的地步?北方旱地土壤耕作不论夏耕或秋耕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耕作法,即浅?深?浅?
初耕宜浅,破皮掩草;次耕渐深,见泥除根;转耕勿动生土,频耖毋留纤草?
南方水田耕作技术的进展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深复耕?深耕在明?清时通常都在八九寸,不超过一尺?二是冻土晒垡?即将表土翻挖,熟化土壤?
清代农作物保持着传统的稻麦和杂粮等,自明代中期玉米?番薯等新作物引进后,对我国作物结构产生很大影响?玉米引进后,清代中?后期推广普及较快,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基本上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传播,尤其在云?贵?川?陕?两湖?皖?浙等省山区种植更为普遍,甚至在粮食作物中渐占主导地位?
番薯至道光年间已在各地普遍栽种,并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辅助粮食之一?明代引进的马铃薯在清代也被广泛种植?
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新作物的引进与广泛传播,人口的繁衍,特别是进入18世纪以后,我国人口不断大幅度的增长,大大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因而也促进了清代多熟制的迅速发展?在当时,“一岁数收”具有提高单位面积年产量的积极意义?
18世纪中叶以后,我国北方除一年一熟的地区外,山东?河北?陕西的关中地区已经较为普遍的实行三年四熟或两年三熟制?南方长江流域一般一年两熟,再往南可以一年三熟?
自实行复种制,周年之内的种植和收获次数就有了增加,而从始用于蔬菜生产中的间作?套种等技术运用于大田生产后,“一岁数收”的多熟种植技术逐渐提高,农作制也相应地更加复杂化了?其中,套种是解决多熟种植的关键技术?
套种的原则,一是除主种作物外,套种作物应选择生长期比较短,相互间有亲和力的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都可以参加进去;二是通过套种争取多收,最主要的技术措施就是要多施肥料?此外,桑间?果间,通过间作?套种?复种等技术,也可增加种植和收获次数?
冬季生产反季节蔬菜,是保证蔬菜周年供应的有效途径之一。主要是指春夏蔬菜秋延后及春季提前生产,种植时必须采取防寒措施,达到提早上市目的。
(一)地点选择
冬季反季节蔬菜生产的地区,要求选择在气候温暖、阳光充足、处于平原区域低海拔或丘陵的地方,水源方便,土壤条件适宜,并尽可能有挡风屏障(如北面高山屏障或其它建筑物),避免冷风直接袭击。
(二)品种选择
冬季反季节蔬菜生产要选择耐寒、抗病性强、早熟的品种,秋延后品种还要求苗期耐热。如辣椒有更新4号、更新5号、湘研9号辣椒、湘研10号辣椒、湘研11号辣椒、广椒2号、辣优4号,茄子有丰茄1号、丰茄2号,黄瓜有津杂三号黄瓜、津杂4号黄瓜、津春4号黄瓜,早青一代西葫芦等都是良好的保护地栽培品种。
(三)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1、冬季大棚蔬菜保温防寒
营养钵育苗:黑色塑料营养钵具有白天吸热、夜晚保温护根的作用,在阳畦内摆上塑料营养钵育苗,外界气温在-10℃左右时,畦内温度在6~7℃,营养钵内温度在10℃左右,幼苗能缓慢生长,不受冻害。?
配制热性营养土:鸡粪是热性粪肥,牛粪是黏液丰富的透气性粪肥,二者腐熟后各取20%,拌细土60%。这样的营养土吸热生热性能好,秧苗生态环境佳,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植株耐冻健壮。?
分苗时用生根素灌根:生根素是用钙、磷、锌等与长根有关的几种营养元素合理配制而成的。钙决定根系的粗度,磷决定根系数目,锌决定根系的生长速度和长度。使用生根素后,根系可增加70%左右,深根增加25%。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不会因缺水缺素造成抗寒性差而冻伤秧蔓了。?
足水保温防冻害:水分比空气的比热高,散热慢。冬季室内土壤含水量适中,耕作层孔隙裂缝细密,根系不悬空,土壤保温,根系不受冻害。所以秧苗冻害多系缺水所致,因此,冬前浇足水或选好天气(20℃以上可浇水)灌足水可防冻害。?
中耕保温防寒:地面板结,白天热气进入耕作层受到限制,土壤贮存热能少,加之板结土壤裂缝大而深,团粒结构差,前半夜易失热,后半夜室温低,易造成冻害。进行浅中耕可破地面、合裂缝,既可控制地下水蒸腾带走热能,又可保墒、保温、防寒、保苗。?
叶面喷营养素抗寒:冬季气温低、光照弱,根系吸收能力弱,叶面上喷光合微肥,可补充根系因吸收营养不足而造成的缺素症。叶面喷米醋可抑菌驱虫,与白糖和过磷酸钙混用,可增加叶肉含糖度及硬度,提高抗寒性。冻害后叶面呈碱性萎缩,喷醋可缓解危害程度。宜用100~300倍液,少用或不用生长类激素,以防降低抗寒性。
晴天反复放风炼苗:冬季晴天上午棚内最高温度可达32℃以上,这时应该反复放风,使室内外温差缩小,使植株缓慢适应环境,健壮生长。谨防一日猛长,十日受寒,造成闪苗和冻害。?
补充二氧化碳:碳、氮对作物的增产作用比为1:1,作物对碳、氮比的需要量为30:1,目前广大农民都认识了氮的增产作用,却忽视了碳的增产效果。冬季棚室蔬菜易徒长黄化,太阳出来后1小时可将晚上作物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吸收,12时左右便处于碳饥饿状态,气温高时可将棚膜开开合合,放进外界二氧化碳,提高抗性和产量。气温低时闭棚,人为地补充二氧化碳,可增强作物抗寒力,大幅度提高产量。?
及时盖苫保温:一般棚室,白天吸热贮温,晚上释放能量占室内总量50%~60%;土壤吸热放热量占20%~30%;空间存热占20%~30%。根据当天气温,盖苫后1小时室温就可能保持到18℃左右。若高于18℃可迟些盖苫,若低于18℃则要早些盖苫。
选用稻草苫:稻草苫导热率比蒲草苫的导热率低,护围防寒性能好,加之稻草苫质地软密,可减少传导失热,室内夜间最低温度可提高2~3℃。
盖多层膜保温:大棚内育苗,苗床上覆盖薄膜,再于1米高处支撑一小拱棚,晚上在小拱棚外或距大棚内20厘米处,再覆盖一层薄膜。这样不加温也可育成各类秧苗。定植后,地面垄上覆地膜保墒控湿提温,但不要封严地面,留15~20厘米,使白天土壤所贮存热能,晚上通过没覆严的地面向空间慢慢辐射,使早上5~7时最低温度提高1~2℃。在草苫外覆盖一层膜,或在距膜20厘米处支撑一膜,形成保温隔寒层,可增室温1~3℃。?
选用紫光膜:冬季太阳光谱中紫外线只有夏天的5%左右。白膜不能透过紫外线,紫光膜可透过紫外线。紫外线光谱可抑病杀菌,控制植株徒长,促进养分积累。选用紫光膜冬至前后室温比用绿色膜高2~3℃
有专业书籍《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86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