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阳春雨茶的名茶简介
武阳春雨形似松针丝雨,色泽嫩绿稍黄,香气清高幽远,滋味甘醇鲜爽,其卓尔不凡的品质,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远销北京、天津、江苏、山东及本省各地。中国文化名茶“汤记高山茶”产于海拔逾千米的武义县安凤山区。此地山川秀丽,峰峦叠翠,林深涧潺。长年山岚弥漫,风清气润,土质松软,乃天赐植茶之地。茶园从未受任何化肥、农药等现代污染。所产“汤记”天然高山茶外形细嫩稍卷,香气清高,滋味醇浓,色泽绿润,汤色浅绿明亮,叶底纤细多芽,为茶中珍品。“汤记高山茶”因其得天独厚的高山天然品质,在1998年中国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华市名茶最高奖——银质奖,被授予“中华文化名茶”称号,另还曾获得第二届中茶杯全国名茶评比二等奖以及浙江一类名茶等系列荣誉称号,99年又荣获'99国际名茶金奖。
“一夕轻雷落万丝”,武阳春雨茶产于浙中南“中国有机茶之乡”——武义县。武义地处浙中南,境内峰峦叠嶂,山清水秀,四季分明,热量充足,无霜期长,优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武阳春雨茶纯天然、无污染的先天品质。其形似松针细雨,色泽嫩绿稍黄,滋味甘醇鲜爽,具有独特的兰花清香。
武阳春雨茶秉承千百年传统制茶工艺,加之现代科技精心培育制作,更使“武阳春雨”茶品质卓尔不群。武阳春雨茶1994年开发成功以来,先后荣获多项金奖。截止2009年,武义县已拥有生产基地6万余亩,年产量1000吨,产值1.1亿元,产品远销海外。
武阳春雨茶形似松针丝雨,色泽嫩绿稍黄,香气清高幽远,滋味甘醇鲜爽,具有独特的兰花清香。茶叶自然品质“色、香、味、形”独特,在历史上享有盛誉。
产自浙江武义俞源海拔千米的九龙山一带,茶园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细紧略卷曲、显毫、匀整洁净、翠绿鲜润,汤色浅绿明亮,香高味浓,耐冲泡。 茶叶聚天地之灵气,汲万物之精华,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异常苛刻。山川秀丽、森林覆盖率达73%,县域内峰峦叠翠、山清水秀、土壤肥沃、气候温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茶树生长,为打造武阳春雨茶叶的优异品质,发展无公害有机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茶叶蕴含了1300多年深厚的地方文化,具有独特的“色、香、味、形”。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力发展茶叶种植,茶园面积最高达10万亩,成为浙江省重要的茶叶生产大县。进入80年代,由于全国茶叶产业结构的变化,大宗茶产品滞销,加之出口受阻,以生产大宗茶为主的武义茶叶企业举步维艰,茶叶生产没有效益,茶叶产业进入衰退阶段,大批茶园被毁改种其它作物,近5万亩茶园失管,逐渐抛荒。根据茶叶产业在新发展时期的变化,县委、县政府积极寻求对策,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关专家的帮助下,跟踪世界农业发展动态,提出了建设“茶叶生产大县”、“名优茶生产先进县”、“有机茶生产强县”的思路,全县上下统一思想认识,大力引进良种茶,开发名优茶,于1994年研制成了“武阳春雨”茶。“武阳春雨”茶形似松针丝雨,色泽嫩绿稍黄,香气清高幽远,滋味甘醇鲜爽。自问世那天起,“武阳春雨”茶便如春风拂面,以其卓尔不群的品质享誉茶界。20世纪末期,有机食品国际消费潮流初露端倪。县委、县政府抓住契机,及时提出了“继续抓好名优茶,积极开发有机茶,普及无公害茶”的茶叶生产工作思路,把茶园良种化、发展有机茶作为提升武义茶叶产业结构层次,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基础工程来抓,一举摘得全国首个“中国有机茶之乡”和“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等称号,抢占了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先机。共有茶园面积12.07万亩,是浙江省产茶重点县和全国绿茶特色区域县之一。2007年茶叶产量9746吨,产值3.47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均居金华市首位。茶叶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30.8%,茶业已成为我县农村的支柱产业和山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支撑着我县农业的“半壁江山”。 “喝名茶既显品位又显身价”,在各行各业日益注重品牌效益的今天,谁拥有响当当的名牌,等于就占有市场,赢得滚滚财源,这已成为行业共识。因而产武义名茶,创武义品牌,使茶叶成为我县支柱产业的“兴茶战役”全面拉开了序幕。
茶叶的品牌之路,曾喜忧参半。“武阳春雨”茶率先打开名茶市场大门后,一项项荣誉接踵而至,先后荣获首届“中茶杯”全国名茶评比一等奖、全国农业行业最高奖——“中国名牌产品”等称号。一时间,“武阳春雨”茶成了市场宠儿,在山东、杭州等地屡屡卖出高价,让种普通茶的茶农羡慕不已。在“武阳春雨”茶的带动下,我县一下子出现了金山翠剑、郁清香、汤记高山茶等多个茶叶品牌。到2003年,全县冒出了19个茶叶品牌。发展茶叶就要有品牌,但是品牌多了,在市场上茶叶就分散了竞争力。更为严重的是,品牌企业之间各自为战,重复建设,难免形成恶性竞争。武义茶叶产业发展遇到了品牌发展的瓶颈,茶业的产业化经营、品牌整合已刻不容缓。然而,怎样实现茶叶品牌的突破呢?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调研,再三考虑,作出了整合茶叶品牌的决定:全县名茶统一打“武阳春雨”牌,让更多企业共享这一优势资源,让茶农得更多实惠。
一番精心筹划后,“武阳春雨”茶品牌整合行动紧锣密鼓地展开。“武阳春雨”品牌管理领导小组、武阳春雨名茶协会相继成立,全面开展了“武阳春雨”茶的质量监管、技术推广、产品宣传、产销协调等工作。县内7个主要茶叶企业纷纷加盟。“武阳春雨”品牌联盟实行了“四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即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监管。2004年,县农业局对原县级“武阳春雨”地方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新标准增加了春雨龙芽、春雨龙毫的技术标准,并由金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市级地方标准,使武阳春雨茶标准实现了系列化,也为强化武阳春雨茶的质量监管奠定了基础。同时,制定了《武阳春雨茶管理规则和质量管理办法》,规范各成员企业的生产销售行为,形成企业自律、协会管理、行政监督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打造品牌离不开广告宣传。制定了科学的茶叶品牌广告宣传策划方案。县政府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广告宣传、参展茶博会等活动。县农办、县农业局及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开展市场调研,做了大量工作。每次茶博会和名茶推荐会上,他们积极充当“武阳春雨”茶品牌宣传员,热情向外商、专家推荐“武阳春雨”茶。每一次论证会、研讨会,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在商标制定、包装设计、质量标准制定过程中,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论证,直至达到专家、学者认可的标准。如今,在国家、省、市、县级的主流媒体上,频频可见“武阳春雨”茶的广告。由政府埋单的品牌广告,起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参与企业也纷纷加大广告宣传力度。
成功整合“武阳春雨”品牌后,便积极主动地四处出击。2004年,浙江省评选全省十大名茶,我县及时将“武阳春雨”茶送选,在与全省38个县市近40个名茶品牌的激烈角逐中,“武阳春雨”茶脱颖而出,荣登“浙江省十大名茶”之列。在中国济南第三届国际茶博览会上,“武阳春雨”获得博览会金奖。在参加其他的展览会中也先后拿到3个金奖、3个银奖和6个优质奖。
品牌大了,销路畅了。如今,“武阳春雨”茶已在北京、上海、山东等各大中城市站稳脚跟。一叶叶“武阳春雨”茶,正在这些城市幽幽飘香。品牌大了,身价高了。“武阳春雨”茶品牌整合后,在严格的监管下,茶叶品质稳步提升,茶叶的身价也水涨船高。品牌大了,茶农乐了。每到春茶上市期间,我县茶农采摘的茶鲜叶成了“香饽饽”,茶农刚采下山的茶鲜叶常常被抢购。茶鲜叶的价格也从以前的每公斤60元涨到如今的140元,最高时还达到200多元。一个点子活了一个产业,一锅茶乐了一方人。许多茶农说,种茶收入越来越好,主要得益于政府走了茶叶品牌整合这着妙棋!如今,“武阳春雨”已成为武义的一张名片,它正沿着品牌整合之路越做越强。 2009年,武义县作出了发展壮大武义茶产业的决策,先后出台了基地建设、良种改造、精细加工、品牌推广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武阳春雨茶以外形优美、清香悠远、滋味甘醇的优良品质和“政府主导、协会管理、企业加盟、统一推广”的先进管理模式,赢得业界的普遍赞誉,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逐年上升。作为金华市唯一入围此次大赛的茶叶品牌,武阳春雨茶效益凸显,不仅在金华市销售份额陡增,而且在北京、上海、杭州、山东等地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远销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武阳春雨茶生产基地达6万亩,产量3154吨,产值2.36亿元。以武阳春雨茶为代表的茶产业已成为我县农业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也成为了武义县对外形象的金名片。
武义县将围绕打造“世界绿茶看浙江,有机绿茶数武义”的目标,实施“有机兴茶、文化兴茶、市场兴茶、品牌兴茶、旅游兴茶、龙头兴茶”六大战略。面向市场,坚持绿色化;聚集开发,坚持规模化;质量为本,坚持优质化;精心培育,坚持产业化;依靠科技,坚持持续化,将茶产业做强做大,计划到2015年,武阳春雨茶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系列茶年产量5000吨,年产值5亿元。 “武阳春雨”茶是1994年由武义县农业局研制开发的名茶,问世以来屡获殊荣。
1999年获全国农业行业最高奖;
1999中国国际博览会“中国名牌产品”;
武阳春雨卓尔不凡的品质,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远销北京、天津、江苏、山东及本省各地;
2002年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金奖;
2004年获宁波国际茶文化节金奖;
2004年获“浙江省十大名茶”称号。
2009年6月28日,在第二届浙江省十大名茶评审会上,武义县茶叶知名品牌“武阳春雨”梅开二度,蝉联浙江省十大名茶荣誉称号。
浙江是我国重要的名茶产地,浙江名茶具有明显的区域集中分布特点,主产区相对稳定,主要分布在嵊州市、淳安县、诸暨市、安吉县、绍兴县、开化县、新昌县、杭州市区、余姚市、临安市、建德市、遂昌县、武义县、宁波市区、桐庐县、金华市区、上虞市、东阳市、浦江县、富阳市、衢州市区、龙游县、奉化市、临海市24个县(市),可将其分为浙西、金衢、浙东、浙南4个茶区。浙江省茶叶和名优茶的区域集中分布特点,说明茶叶虽系人为种植,但仍受自然因素的强烈约束,自然环境选择与淘汰是导致茶叶区域集中分布的重要原因。
(一)区域地质与名茶分布
1.构造、岩石对名茶分布的影响
浙江省主要产茶区与地质构造格架间具有明显的内在联系(图3-1)。图3-1中的A—B线与萧山-球川深断裂重合,大致是浙西茶叶产区的东南边界;CD线则是鹤溪-奉化大断裂带,大致是全省主要产茶区的东南界;EF线为衢州-天台大断裂位置,大致相当于全省主要产茶区的南界;此外在西北部Ⅰ区内还有与萧山-球川深断裂平行的马金-乌镇大断裂;CD线以东的边界还有其他的断层线;除衢州-天台大断裂呈东西走向外,其余几条断裂带都呈北东向展布。深断裂和大断裂控制了成土母岩类型、地形地貌以及土壤类型分布,从而显著控制了茶叶主产区分布,可从以下几方面得到印证。
图3-1 浙东省地质构造与茶叶分布关系图
A—B:萧山-球川深断裂;C—D:鹤溪-奉化大断裂;E—F:衢州-天台大断裂。Ⅰ—浙西传统产茶区;Ⅱ—浙东茶叶主产区;Ⅲ—金衢盆地茶叶主产区;Ⅳ—临海产茶区;Ⅴ—其他产茶区
1)萧山-球川深断裂(AB线)以北为浙江省沉积岩集中分布区,以古生代地层连续出露并间夹有前寒武纪地层为特征,中生代-新生代地层不发育。这套地层岩石大都易于风化成土,多半适合茶树生长,成为浙江主要的传统产茶区。
2)萧山-球川深断裂(AB线)与鹤溪-奉化大断裂带(CD线)之间区域,构造上属于北东向伸展的相对隆起带,也是中晚元古代变质岩、中—新生代岩浆岩较集中的分布区。区内的变质岩地层呈斑块状出露在喷出岩系围绕的“构造窗”部位,这类片麻岩、片岩易风化形成疏松土壤——红松泥土属(属红壤土类)。红松泥结构松散,富含云母风化后释放的钾,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分布于红松泥土壤上的茶园,一般均为高产茶园,如绍兴平水、诸暨芙蓉山、遂昌大拓及北界乡附近的茶园;遂昌南部的高产茶园跨过了全省茶叶主产区的南界(EF线以南),正是受变质岩系母质分布所控制。
本区的北端是玄武岩集中分布区,包括新昌县、嵊州市、上虞市、余姚市等地以及绍兴部分地区。玄武岩风化形成的红粘泥土属上产出的茶叶质量虽然不及花岗岩、石英砂岩等母质区的茶叶,但均为高产茶园。该区的南端,包括金衢盆地茶区的全部,深厚的第四纪红色粘土(Q2、Q3)上发育的黄筋泥土属或者亚黄筋泥土属也较适宜种植茶叶,产量相对较高。本区中部有几块分隔了连片茶叶主产区的相对空白区,都为小型构造盆地,如北面宁绍水网平原上新构造运动下沉最强烈的地方,地势低洼积水、不宜种茶;南面的永康、义乌与兰溪市因出露有大量的白垩系紫红色砂页岩(K1),形成的紫砂土土属因多钙及土层浅薄,不适宜茶树生长。
3)临海茶区(包括苍山北麓)是全省唯一孤立的一块茶叶主产区,夹在三门、天台、仙居、黄岩等几个红色盆地之间,茶区主要母岩有花岗岩(燕山晚期)、凝灰岩(J3)及部分紫砂岩(K1),成土母质复杂,为一特殊的地球化学背景区,Pb、Zn、V、Zr、Mn等多种元素相对富集,与茶树生长有一定的成生关系。
4)全省茶叶主产区基本上以EF线为南界限,茶叶高产的成土母岩大多在此界线以北。从地质学角度分析,EF线大致是第四纪红土分布的南界,浙江南部包括近海地区因新构造运动上升强烈,能形成古红土的沉积物多在地壳抬升过程中受到侵蚀,只有零星的古红土残留,这也是茶园相对较少的原因之一。此外,浙南与浙东南以紫色砂页岩为主的构造盆地较为密集,而紫色砂页岩母质多不宜种茶,茶叶产量相对较低。
浙江省茶叶产区和茶园产量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玄武岩、第四纪红土、变质岩以及大片复合的沉积岩地层上发育的土壤,均有可能成为高产茶园。地质构造演化控制了有利于茶叶生长的成土母质分布,控制了浙江省茶叶高产区的集中分布,这充分说明了茶园分布与地质因素的内在联系。同时,地质构造还对地形起到控制作用,例如,浙东玄武岩区起伏平缓的台地,金衢一带近东西向构造盆地以及相对平坦与连片的红土阶地,浙西在地形起伏较大的背景下形成的向西北方向逐阶抬升的夷平面等,都有利于茶园的种植培育。
2.地质环境对名茶产地的影响
(1)名茶产地的地质环境特征
对浙江省40个重要名茶产地立地地质环境研究表明,茶叶生长的立地地质环境对茶叶品质及产量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由图3-2可见,名茶产地具有如下地质环境特征。
1)绝大部分名茶分布在强烈上升的高山区和沿海的低丘陵区,浙中地区只有零星分布,且少数名茶点也是在相对的高山区和大水体边沿,如千岛湖旁的千岛玉叶、诸暨陈蔡水库旁的石笕茶。
图3-2 浙江名茶产地地质环境示意图
名茶产地:1—长兴顾诸紫笋;2—莫干黄芽;3—天目青顶;4—径山香茗;5—西湖龙井;6—淳安大芳;7—富阳岩顶;8—泉岗辉白;9—平水珠茶;10—日铸雪芽;11—瀑布仙茗;12—普陀佛茶;13—鸠坑毛尖;14—千岛玉叶;15—建德苞茶;16—开化龙顶;17—金华峰岩;18—东阳东白;19—诸暨石苋茶;20—华顶云雾;21—江山绿牡丹;22—三井毛峰;23—春来早;24—遂昌银猴;25—松阳东白;26—玉峰;27—仙都峰;28—凤阳春;29—碧玉春;30—金奖惠明;31—大祭雪花;32—雁荡毛峰;33—温州黄汤;34—香菇寮白毫
2)高山出名茶的有利条件是,多地形雨,温差大;多变质岩等古老母岩,岩层化学成分多钾少钙;地形坡度陡,人工施肥少,更接近优质茶所需的自然环境。不过山顶部因风大、土层薄而不利于茶树生长,不易产名茶。从海拔高程来看,过高则进入山地黄壤区,过冷、过湿、茶树易致病而不利于茶树生长;过低则因气温偏高,也不利于茶树生长;浙江名茶的适宜海拔高度一般为400~700m,浙南区则以500~800m较适宜。
3)新构造运动沉降区的海边、平原或丘陵的边缘、大湖泊边以及大水库边缘,常为优质茶产地。从局部地形看,则以群山环抱的山岙或有一定纵深的谷地为好,因为这些地方云雾多,茶树所喜的散射光与漫射光多,与高山的温润环境相似,有利于茶树生长。
4)名茶产地的成土母质以石英砂岩、花岗岩、片麻岩及酸性凝灰岩等为主,茶树生长除与地质环境有关外,还与母岩风化形成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关。
(2)成土母质分布规律
研究表明,成土母质对茶叶品质有重要影响,而断裂控制了成土母岩和母质的分布。以萧山-球川深大断裂和丽水-余姚深大断裂为界,可将浙江省分成3个地层岩性与成土母质分布区,由此决定了茶叶品质的区域分布规律。
1)浙西北沉积岩地区:自衢州千里岗山,向东北经杭州郊区,止于长兴北部,以沉积岩地层广泛分布为特征。泥盆系石英砂岩是区内最有利于茶叶品质的成土母岩,其次为前震旦系的浅变质岩。
2)浙中变质岩、火山-沉积岩区:自浙西南龙泉向东北延伸,止于诸暨、绍兴等地。区内变质岩系属元古宙片岩、片麻岩及海相变质火山岩,中生界陆相火山岩和燕山期侵入岩发育,面积较大的金衢盆地为白垩纪构造盆地,盆地内常见的成土母质是紫砂岩(K2)与第四纪红土(Q2)。区内名茶产地大部以变质岩、花岗岩及酸性凝灰岩等为成土母岩,紫砂岩与第四纪红土因含钙较多,不利于名茶产出。
3)浙东沿海酸性火山岩、侵入岩区:以晚侏罗世火山岩、燕山期侵入体发育为特征,花岗岩一般出露于火山喷出岩范围内的地势较高处,此外还有散布于浙东台地上的新近纪玄武岩。区内名茶产地的成土母岩以花岗岩、酸性凝灰岩为主。
(二)土壤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名茶品质
(1)茶叶品质指标
已有资料表明,茶叶含有50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有机化合物达450种以上,无机化合物约30种(表3-2)。据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姚国坤等资料,中国茶叶水浸出物一般含量为35%~40%,咖啡碱为3%~5%,茶多酚为20%~35%,氨基酸为1%~4%。就同类茶叶而言,氨基酸含量与茶叶品质呈正相关性。无机元素也是衡量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前人研究指出茶叶中K、P、Zn、Cu、Se、Mg、Mn等有益元素含量一般与茶叶品质呈正相关关系,有益元素丰富、重金属元素含量较低对茶叶品质有利。
表3-2 茶叶化学成分的分类
由表3-3可见,浙江省名茶(绿茶)中水浸出物平均达到42.75%,最小值也为37.17%,超过中国茶叶水浸出物一般含量,氨基酸含量平均达到3.76%,最高值达到5.05%,而咖啡碱含量则普遍低于平均水平。名茶的重要生化指标含量表明,浙江省名茶通常具有较高的内在品质。
表3-3 浙江省名茶品质5种生化指标总体水平(n=41)
(2)成土母质对名茶品质的影响
对浙江省41个名茶产地成土母质的调查表明,名茶产地成土母质以石英砂岩、花岗岩、片麻岩及酸性凝灰岩等为主,部分名茶产地的成土母质为Q2红土、玄武岩。分析数据显示,不同成土母质茶叶品质指标具有明显差异(表3-4)。
表3-4 浙江省不同成土母质茶叶品质指标
注:括号内的数据为平均值。
由表3-4可见,产出于石英砂岩、花岗岩等成土母质上的茶叶,其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明显高于其他成土母质上的茶叶,而氨基酸则低于平均水平;产出于凝灰岩、流纹岩成土母质上的茶叶,其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也较高,且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成土母质;产出于玄武岩、石灰岩成土母质上的茶叶,5项茶叶品质指标均明显低于平均水平。
大量研究表明,名茶产出与成土母岩及母质、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具有以下关系。
1)产出名茶的土壤大部分富含硅,SiO2含量一般可达65%~70%以上,多为石英砂岩、花岗岩、酸性火山岩等成土母质发育的土壤。目前还不清楚硅对茶叶品质的直接作用,但富硅土壤多为适合茶树生长的砂砾质土壤。据中国农科院茶叶所研究,砂砾质土昼夜温差大,利于茶对同化物的吸收与积累,根生长量多,茶叶具有茶氨酸含量高、香气好、滋味浓等特点。
2)泥盆系石英砂岩是优质名茶的重要成土母质,产出的名茶包括:有精管理与重施肥的狮峰龙井,也有不施肥自然生长的长兴紫笋茶和建德苞茶(指原产地正宗产品);有百年以上的老茶区,也有近年新发展的千岛玉叶;其土壤类型大多为红壤,但也有已跨入黄棕壤带的太湖碧螺春(可能属古红土性质)。值得指出的是,以上多数名茶产地(包括狮峰龙井、长兴紫笋、千岛玉叶与太湖碧螺春等)往往穿插分布于几种成土母质,但在空间上相邻、生态环境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优质茶仅产于泥盆纪地层上,说明其间的关系并非偶然。
3)花岗岩分布甚广,是另一种有利茶品质的重要成土母质。虽然,不同时代花岗岩的化学组成有一定差异,但我国东南沿海大多属于燕山期花岗岩,产出的叶茶品质较好。本区产于花岗岩区的名茶有:黄山、莫干山、四明山、天台山、雁荡山等诸地名茶以及泰顺香菇寮、福鼎大白茶、径山茶等。这类母岩多在高山人烟稀少处,又因土壤呈砂质,相对瘦瘠,容易水土流失,常被人们忽视,故有待进一步开发。
浙江全省酸性火山喷出岩分布极广,包括流纹岩与凝灰岩,常富含石英,土壤质地虽随红壤化程度不同而有一定差异,但不少为偏砂质土壤。这类母质区也多产出名茶。
4)浙江西北部有石灰岩分布,石灰岩含钙量极高,可达40%以上。石灰岩经过风化淋溶发育成红壤后,钙质大大下降,表土与心土pH值一般为5.0~6.5,土壤质地常为壤粘土至粘土,土壤钙饱和度多在60%以上。已有研究表明,茶树生性忌钙,名茶产地多为低钙土壤,一般仅为0.2%~0.3%。灰岩形成的土壤上,茶树虽能生长但品质一般不良,如杭州的翁家山、衢州的上方等,难有名茶产出。
玄武岩也为含钙较多的母质,含钙量可达8%以上,但不含石英,发育为红壤后其土体呈红棕色,有铁锰结核,质地具黏性,虽然茶树可以正常生长,但不利其品质的提高。
5)白垩系紫砂岩或红砂岩地层分布于浙江各盆地中,正常表土pH值5.0~6.5,但30~40cm以下就有石灰性反应,不宜植茶,茶叶品质相对较差,这类茶园在金华至衢州一带较多。
6)母岩为变质岩的红松泥土属土壤,质地疏松,具有高钾、低钙、高硅的特点,宜于茶树生长,产出不少名茶。由于变质岩地层的岩石化学成分不均匀,局部茶叶品质不理想。
7)第四纪红土(黄筋泥土属)为浙江种茶最广泛的土壤之一,多分布在构造盆地近中心部位,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酸性反应,适宜种茶,可获高产,但少有名茶出现。其不利因素主要是,质地过黏,土壤通气性差;铁、铝、锰含量都过高而钾素不足,需在生态环境改造和管理上做出较大的努力。
(3)名茶品质与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关系
茶树的土壤营养特点为多元性、喜铵性、聚铝性、低氯性和嫌钙性。已发现与茶树正常生长有关的元素多达40多种,茶叶产量、品质与大量营养元素、微量营养元素均有着密切关系。作为叶用作物,茶树对氮素的需求量大,且优先吸收铵态氮。茶树适宜生长于富铝土壤上,适当高含量的铝能促进茶树及其根系的生长,提高叶子光合作用能力,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转化,尤其是铝对促进茶氨酸的转化、儿茶酸的代谢、红茶品质的改进具有良好的作用,同时铝能促进茶树对磷的吸收和转化。茶树对营养元素氯的需求量少,生产中未发现缺氯现象。茶是嫌钙作物,对钙的需求比一般作物低得多,当土壤中活性钙(CaO)含量超过0.2%时,茶树就不能正常生长,严重时会死亡,因而,茶树不能生长在富钙的土壤上,最适宜的酸度为5.0~6.0。龚子同等调查认为,土壤有效锌与茶叶氨基酸含量呈正相关,锌可提高茶叶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降低酸氨比,从而有利于茶叶品质。钼能提高茶氨酸含量;硼可提高茶叶芽重。总的来看,茶树适宜生长于含有机质及各种营养成分丰富和呈酸性反应的土壤上。
对浙江几种主要优质茶与土壤地球化学的研究认为,总体上高Si、K,低Fe、Al、Ca、Mg、Mn等有利于茶叶品质的提高;反之则不利于茶叶品质的提高。
(三)优质茶园适宜性评价指标
通过对浙江名茶产地地质条件、土壤条件及气候条件的综合分析,建立了浙江茶适生性评价的相关指标(表3-5)。依据评价指标可进一步开展茶区的农业区划工作。
表3-5 优质茶园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9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