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毁堤时,马宁远是怎么想的呢,是什么思路什么逻辑?
马宁远怎么想的不重要,关键是胡宗宪是怎么想的,这才是最重要的事!
一、
看《大明王朝1566》会给人一种错觉,那就是胡宗宪的所作所为,所有出发点都是为国为民,是大明朝的“媳妇”,两头受气。
尤其是对待改稻为桑上面,他是坚决反对的,甚至不惜跟严党决裂,但其实,并非完全如此!
虽然,郑泌昌、何茂才指使马宁远毁堤淹田之事是瞒着胡宗宪进行的,但我们要用脚趾头想一下,作为浙直总督,胡宗宪不会在各大重要衙门埋下眼线吗?
参考后来胡宗宪一心一意去抗倭,还不忘在浙江巡抚衙门埋一个胖书办来看,其他衙门,必然也有眼线,不然很多信息来源就说不清了。
有了这个推断,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毁堤淹田始末,就会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或许,我们都被胡宗宪给骗了!
我们看,胡宗宪请求延缓改稻为桑的奏折是什么时候发的?
是毁堤淹田之后,是死了几千名百姓,又有几十万百姓无家可归的前提下,而且请求延缓改稻为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倭寇在蠢蠢欲动。
有人说,不对,在毁堤淹田之前胡宗宪就上过一份奏折,嘉靖帝没有看直接给打回来了,这才有了毁堤淹田。
而这份奏折讲的并非延缓改稻为桑,而是借粮:
“所有的事我今天就给朝廷上奏疏,请朝廷督促邻省给我们调粮,布政使衙门和按察使衙门现在立刻去向各米行催贷粮食。”
二、
而胡宗宪为什么要上这份奏折呢?
就是因为杭州知府马宁远纵马踏苗,还抓了几个以齐大柱为首的老百姓,迫使这群老百姓包围了浙江总督府。老百姓包围官府府邸,这不是小事,搞不好就会出现流血事件,甚至民变,所以胡宗宪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这之前,胡宗宪其实一直在强推改稻为桑,只不过选择的方式是委婉的,并非是特别激进的。
这项国策正月就已经制定了,到了四月份还没有推行下去,因此,浙江的官员把新安江沿线的各个堰口都堵上了,就是制造干旱,迫使老百姓改稻为桑。
不要讲堵堰口的事,胡宗宪也不清楚,如果他不清楚,他也不会在老百姓包围总督府后命令杭州知府马宁远:
“抓的人立刻放了,新安江各个堰口立刻放水灌溉秧苗。你带着各县知县亲自去办。”
其实不仅堵堰口的事,胡宗宪一清二楚,纵马踏苗之事也跟他脱离不开干系!
踏苗的兵士可不是臬司衙门的兵,这是正儿八经的骑兵部队,是戚继光用来对敌的军队。正常情况下,各地官府需要用兵时,都是调动各衙门的差役,或者是臬司衙门的兵。这就类似于先动用警察,再不行是武警,最后才是正规军,这也不是随便一个杭州知府就能调的。
三、
所以,在戚继光赶过来要把军队带走时,马宁远是不怕他的,而且至少多次强调,这个兵是有调令的,是部院调来的:
“戚继光,兵是部院调给我的,你没有权利带走!”
在戚继光不理会马宁远之后,马宁远马上就反应过来,这个调令肯定是谭伦下给戚继光的,于是又搬出了胡宗宪来压戚继光:
“戚继光,你是部堂的人,我也是部堂的人,想反水,没有好下场!”
由此可见,从马宁远的潜意识中,他跟戚继光是同一阵营的,而且戚继光的行为会导致胡宗宪的反感。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戚继光并没有理会马宁远,只讲自己有调令,但就是不给马宁远看:
“有调令也用不着给你看,想知道,去上面问。”
如果戚继光真有胡宗宪的调令,他必然会马上掏出来,之所以没掏出来,就是因为他是奉谭伦的命令前来调兵的。
所以,马宁远才会气呼呼地押着几个闹事的百姓,要去找胡宗宪评理:
“回杭州,见到部堂大人再说!”
甚至在看到谭伦之后,马宁远还当着胡宗宪的面喊着,要抓谭伦:
“大人们都看清楚了,就是这个人伙同戚继光干的好事!”
所以,纵马踏苗这事,跟胡宗宪绝对脱离不开干系,至少他是知情的,而且士兵也是他调给马宁远的。
四、
不仅如此,马宁远当着胡宗宪的面还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们在前面卖命,别人在后面拆台!干脆说,朝廷改稻田为桑田的国策还要不要人干?要这样干,我们可干不了!”
眼看谭伦下不了台了,胡宗宪才出来打马虎眼,接下了这口锅:
“是我叫戚继光把兵带走的。”
此话一出,大出马宁远的所料,他根本就想不明白的,改稻为桑如果改不好,首先受处分的就是胡宗宪,这也是后来他瞒着胡宗宪毁堤淹田的出发点。
胡宗宪也很清楚,改稻为桑如果完成不了,国库的窟窿就补不上,嘉靖帝就会冲严党发飙,到时候,严嵩、严世蕃、胡宗宪都跑不掉。
但胡宗宪又不能不考虑谭伦,谭伦是裕王派来的人,裕王是未来的皇帝,胡宗宪再傻,也不会以得罪裕王为代价完成业绩。
所以,对他来说,如果能正常的改稻为桑,老百姓能自愿改,那是最好的结果。显然,这种结局并非是裕王等人希望看到的,谭伦就在浙江盯着,纵马踏苗真的踢死了老百姓,谭伦的弹劾奏折就够胡宗宪吃一壶的。
所以,胡宗宪,既想完成改稻为桑的国策,又不能让谭伦挑出毛病来,这样一来,事情就非常难办了。
事情难办,不代表不能办,胡宗宪清楚,自己不急,上面也会急,上面急了,事情就有转机。
所以,不要觉得毁堤淹田这种事是瞒着胡宗宪干的,浙江这地面,他可比严世蕃熟悉多了,严世蕃能想到的策略,他会想不到?
五、
马宁远作为胡宗宪忠实的下属,思上级之所思,想上级之所想,愁上级之所愁。所以,他才会被郑泌昌和何茂才,以及杨金水这么一句简单的话所蒙住,岂不知,不过是他的见机行事罢了:
“忠上司认主子是你的长处,但是我问你,你听胡部堂的,胡部堂听谁的?还不是听严阁老小阁老的?那么你听严阁老小阁老的,还能有错?”
脱离了严党,不认恩师,胡宗宪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他活不成。脱离了裕王这边,胡宗宪也没有好果子吃,先不说大明早晚是裕王的,单就谭伦这个眼线,他就对付不了。
而毁堤淹田这个策略,是可以成功进行改稻为桑的,缺德的地方是坑了老百姓,这一点胡宗宪也很清楚。
一方面田已经毁了,老百姓想种水稻也种不成,只能改桑田,造成既定事实。另一方面,胡宗宪是不知情的,而且还勇敢积极地赈灾,在裕王这边也获得好感。
此举是既能完成任务,又能不至于得罪人,这才是胡宗宪最想看到的结局,马宁远显然也预测到了,所以才会说:
“部堂大人不再夹在里面为难,属下这颗人头赔了也值。”
但胡宗宪要想达到目的,还有一难,那就是怎么说服淳安和建德的百姓,做出牺牲?
因为新安江的水太大,九县决口,一个地方堵不住,其余地方也堵不住,唯一的办法只有疏,但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
就是淳安和建德会有人伤亡,很容易理解,水还是那么多水,往九个县流和往一个半县流,每个县的水量是不同的。或许田同时被毁,不至于死这么多人,但受灾的民众会多一些,只开淳安和建德,则会淹死人。
这要是让淳安和建德的老百姓投票同意自己被淹,通过性几乎为零,所以,那些可爱的大头兵必须得死!
只有他们死了,胡宗宪才有理由跟其他乡亲们说,自己已经尽力了,实在堵不住了。也只有他们死了,胡宗宪才能下命令把这个口子再挖大,让水流再大一点,以便保住其他几个县。
大明朝的老百姓,太容易感动了,人都是有良心的,见到士兵为了堵口子,命都没了,也就接受了这个结局。
后面一系列的骚操作,都在表明,胡宗宪虽然没有想过做伤天害理之事。但是其行为滋生了这种土壤,在他的地盘上出现这种事,也就顺理成章了。
正所谓,神仙打仗,百姓遭殃,清流跟严党斗法,胡宗宪夹在中间谁也不想得罪,最终只能选择得罪那群跳河士兵,得罪那群被淹老百姓了。
而马宁远,谁能保证,他不是胡宗宪的弃子呢?
既然选择了当棋子,还能有什么想法啊,任人摆布罢了!
水稻插完秧用补苗吗?补苗的作用是什么呢?
1、适宜水深:插秧的前一天要将田间的水深保持在1厘米左右。2、合理密植:每平方米栽种125株左右,不要过于密集。3、科学灌溉:插秧后要及时灌水,以免苗株干旱。4、施加肥料:3-5天后追施蘖肥以及尿素,使秧苗生长。
插秧的方法
1、适宜水深
插秧前一天要在田块中灌水,达到有水花的状态,有利于插秧机作业,田面水过少,插秧机行走困难,秧爪容易粘泥,导致供苗不匀不齐,若是田面水过深,容易插秧深浅不匀。
2、合理密植
插秧的密度应该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决定,一般土壤肥沃、供肥性强的田块,每平方米的秧苗数量在125株左右,若是土壤贫瘠,要将每亩秧苗的量控制在140株。
3、科学灌溉
秧苗插入后,要及时灌水,将水深控制在4-6厘米左右,注意水位不要淹没叶片,若是田块中水量不足,在高温季节蒸发快,会导致秧苗干旱死亡。
4、施加肥料
插秧后,要进行追肥,为苗株提供充足的养分,提高生长速度,主要以蘖肥和氮肥为主,促使秧苗早分蘖、快分蘖,并且还要施加硫酸和尿素,使秧苗生长旺盛。
及时补苗 补苗和插秧最好同时进行,能使水稻秧苗返青一致,生长一致。如果补苗不及时,后补的稻苗就小,不耐水淹,水田插秧时的水是比较深的。水稻移栽后,要及时用水保护秧苗。秧苗小,温度高,要保持浅水层,水不结露,秧苗慢得快,还容易控草。如果插秧后气温低,要有深水护苗,然后逐渐落浅,防止秧苗受寒害。插秧后,凡是有水保苗的稻田,一般都是缓苗快,生长良好,不易遭受冷害和药害,因为水稻秧苗容易遭受冷害。
每年插秧后没有水护苗,水稻秧苗就会被寒害毁掉。秧苗转绿情况下适当保苗,以断气、冻死为主,缺苗到位适当保苗,水深到位培育大苗,6月1日后出苗。不建议过度密植换苗,这样会导致无效分蘖过多,圆锥体颗粒小不饱满,影响产量和品种。如果夜间出现5℃以下的低温,建议农户进行深水灌溉,保护秧苗,减少低温天气造成的秧苗冻伤影响。在和平时期的温暖天气,建议采用浅水层管理,促进水稻苗期低位分蘖。
看似简单,其实操作起来并不那么简单。要想增产增收,必须掌握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管理技术,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因为超过这个株数,势必要提高株距行距的密度,在水稻长粒的过程中,由于拥挤,造成不通风,就会发生大面积的稻飞虱危害,从而成为 "猪窝草",大面积减产是必然的,甚至颗粒无收。
以上就是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00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