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生猪价格博弈开始,二次育肥还有搞头吗?我们养猪人该何去何从?

猪价的博弈正式开始,小编说的“博弈”非彼“博弈”,不是消费量、屠宰量、缺不缺猪的博弈,而是集团大厂与“大手”之间的博弈,而我们散养户只是一个看客罢了,因为我们量级不够,这个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顺势而为,而不是逆势操作。

生猪价格博弈开始,二次育肥还有搞头吗?我们养猪人该何去何从?

有老铁会说了,为什么“大手”一直在管猪价,不管理一下饲料的价格呢?大家要知道,饲料的主要原料是什么?豆粕啊!#生猪#

豆粕的定价权不在我们这里,是在美丽国,而且是在美丽国少数粮商手里把握的。

要知道美丽国的大豆出口协会在我们这里“处心积虑”地经营了30多年,他们只干一件事情:“使用豆粕的价值观”向全世界进行推销。

特别是在国内,他们全国各地到处去讲课,给饲料企业、配方师讲课,主要的内容就是:豆粕和玉米是最好的饲料原料。

这就导致了国内的饲料企业就变成了玉米和豆粕的主要使用者。

同时这些饲料企业去给经销商、业务员推销玉米+豆粕的饲料是最好的,然后他们又向养殖户推销,这就导致了养殖行业中大家都认为玉米+豆粕的饲料就是最好的这么一个概念。

结果就是美国的大豆的销量不断的攀升,我们不断的进口大量的大豆。

其实全球的大豆主产国的产量并不是美丽国一家独占,还有巴西、阿根廷等国家,但是他们在大豆领域与美丽国不仅是营销、期货等各个方面不是一个等级,导致了他们可以随意操控全球的大豆市场。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提出了大豆和豆粕的替代方案,以缓解我们对于大豆的依赖。

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把自己的猪价卖到最高点上,但是小编劝您不要这样做。

在卖猪这件事上,能卖上最高点算是烧高香,卖不上最高点卖到一个次高点也是相当不错的。

我们不仅要有胆,而且还要谨慎,不能一味地去赌所谓的最高点,而是逢高点就出栏一部分的猪。

二次育肥还有搞头吗?

1、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二次育肥是有门槛要求的,同时还要有资金。

现在买一头二次育肥的价格大概在13.5元/斤左右,买一头200斤左右的猪就得2000多块钱。

如果你想搞100头的话,20多万就进去了,如果100头的话,就得200多万,这个钱仅仅是把猪买回来的钱,后续还会有饲料、售药店等各种养殖的费用,这真的不是一般人都运营的,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

2、每个人都感觉自己的运气好,总想去碰碰运气,那么二次育肥不赚钱吗?有啊!有的养猪人3月份6块钱进的猪,平均200斤1300元一头,养到9月10号左右出栏。

中间损失14头,出栏均价12.8元/斤,均重395斤,饲料的总量是650吨,每头接近2000元的利润。

这是赚到钱的养猪人,但是赔钱的人也特别多。

所以如果猪价下跌,如果手里没有资金,我们能不能承担这样的后果?一定要想好,有时候运气这个东西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不要光看别人赚钱的信息,也要听一下赔钱的信息,综合各种因素再决定要不要搞二次育肥,凡事量力而行,不要被各种涨价和赚钱的信息冲昏头脑,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我们养猪人如何研究猪价

小编个人认为,我们养猪人只要明白猪周期就可以了,4年一个周期,两年的最低价,两年的最低价,知道这个趋势,我们就知道该怎么养猪卖猪了,如果还想再细化到几月涨、几月跌,基本不现实,因为市场是动态的,情绪的转变也是最快的。

就像天气预报一样,谁都整不准成,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从2017年到2027年是生猪价格最差的10年,无论你怎么努力也不怎么赚钱,所以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啊,老铁们,坚持住,曙光在等待着我们。

人这一辈子赚钱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让自己快乐得活着,而不是成为钱的奴隶,作为我们养猪人也是如此。

农村养猪前景如何?

正月初七,开工大吉!养猪业,彻底告别“跌宕起伏”的2022!但是根据最新的能繁母猪产能来看,2023年全国的生猪出栏量或许会更多,猪价也难谈大幅度上涨。

而在猪价持续低迷的行情下,养猪散户也是不断锐减,数据统计每年减少散养户约400万家!

周期更替,散户锐减长期以来,我们能切实感受到全国中小散户的大量减少,但具体减少了多少,很难说得上来。

猪好多网根据已知的数据,做了简要分析如下——

据统计,2008年我国年出栏500头以下的散养户数量在7222万户左右,2020年散养户数量下降到2062万户。

也就是说,在12年时间,养猪散户共减少5160万户!约合每年减少高达430万户!

大家都想知道最新数据,但2021、2022年的散养户数量还无从查证,不过从养猪业规模化程度来看,散养户减少的程度并未有大的缓解。

资料显示,我国养猪业规模化率从2017年的46.9%升至2022年的58%,随着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侧面印证了散养户数量的减少。

从上图不难看出,500头以下养猪户的市场占比不断降低,由此可以得知散养户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

山东省畜牧协会猪业分会秘书长周开锋也曾指出“山东中小养殖户数量从2015年的104万降至2021年的25.9万,降幅高达75.1%。

因此综合来看,2021、2022年全国的非瘟疫情虽然相对稳定,但是规模化程度依旧在迅速提升,而且由于猪价行情的持续低迷,导致散养户依旧在持续退出。

对于2023年,可预见的是——生猪行情难以出现长期高价,养猪业竞争持续加剧;规模场会在稳定的产能中厮杀,而散养户容易在低迷的行情下退出。

2023年生猪出栏或更多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生猪出栏69995万头,比上年增加2867万头,增长4.3%。

全年猪肉产量5541万吨,比上年增加246万吨,增长4.6%。

2022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5256万头,比上年末增加333万头,增长0.7%。

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4390万头,增加62万头,增长1.4%。

拆分来看——

首先是尽管我们一再说“消费低迷”,但全国猪肉产量依旧增长了246万吨,事实证明消费者抵制的不是猪肉,而是“高价猪肉”;只有当猪肉价格像2022年9、10月那样大幅上涨的时候,消费量才会迅速减弱,真要是猪肉便宜了,该吃还得吃。

其次是全国生猪存栏也增加了333万头,尽管量并不大,但也能很好地说明,猪价都降到这份上了,库存产能依旧在增加,2023年的供应不会少于2022年。

最重要的是年末能繁母猪存栏增加62万头,这一方面反映出2023年生猪出栏会更多,另一方面体现出养猪业的产能正趋于稳定,起伏变化更小了!因此2023年生猪行情不会像2022年那样“大起大落”。

综上所述,消费端极大地制约了生产端的利润,尤其是在生猪供应稳定且充足的基础上,消费端不可能有“缺肉吃”的顾忌,因此2023年猪价的上限会更低,起伏会更小!

再从整体的“肉蛋奶供应”来看,2022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9227万吨,同比增长3.8%。

重点是——猪肉、牛羊肉、禽肉、禽蛋和牛奶产量均不同程度增长。

也就是说,“内卷”的不止是生猪产业,而是整个畜牧业!尽管我们常说消费低迷,但市场上的牛羊鸡肉消费也不少,消费者可选择的空间更大,2022年末的时候甚至传出了“倒奶杀牛”的新闻,可见畜牧业整体竞争之惨烈。

因此往2023年来看,生猪产业的竞争压力也不会缓解,但压力就是动力,激烈竞争倒逼着行业“高质量发展”,只是许多人没有意识到,高质量发展的背后也要付出一些“代价”。

高质量发展的“代价”其实,在生猪养殖水平迅速提升的背景下,不仅仅是“中小养户生存艰难”,猪企的生存难度也在加大,高质量发展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生猪养殖相关企业35.95万家。

近5年来,我国生猪养殖相关企业新增注册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具体来看,2018~2022的新增猪企数量分别是3.38万家、3.15万家、5.28万家、2.46万家、1.63万家。

可以看到,除了2020年因为“非瘟红利”大量资本涌入养猪业,导致养猪企业异常暴增以外,整体形势确定为“新增猪企越来越少”。

新猪企数量的减少,根本原因是其生存难度不断加大,导致提升了养猪的整体门槛。

但这并非坏事,当一个行业进入门槛越高,就会越发稳定。

以养猪为例,如果动辄需要一两百万、甚至上千万资金的进入门槛,并且还需要至少5年以上的技术沉淀,那么开办猪场的人会轻而易举的放弃吗?并不会!养猪人会在低迷行情下,不断精进养殖技术,以获取生存与利润空间。

而这种业内的技术精进,又会拔高进入门槛,形成良性循环。

相反,如果一个行业大家能够在高行情时蜂拥而至,在低迷行情时又“一哄而散”,那么该行业整体上稳定性、安全性较低。

典型案例就是非瘟爆发后的生猪产业,产能大量淘汰而后迅速增加,结果行情崩塌又一片哀鸿......

因此我们都看到,尽管在规模化的趋势之下,生猪均价一降再降,国家依旧在鼓励规模化的发展。

2021年,全国排名前20的猪企市场占有率为21.41%!据悉,2022年这一数据提升到了24%!这是因为规模化促进了养殖业水平提升,实现了肉蛋奶稳定供应,强化了民生保障。

但代价也相当明显,那就是猪企市场占比越来越大、行业门槛越来越高、竞争越发激烈!

可值得反思的是,至今很多人还在盼望“非瘟疫情”等带来“猪病红利”。

但这类人不会想到,在他一方面眼巴巴盼望着疾病侵袭行业,只能依靠“暴利猪价”存活的时候,别人正在全副武装不断提升防病能力。

要知道,4年来非瘟的感染力从未下降!毒株甚至还在不断变异!但为什么发瘟越来越少?

可见,没有任何成功是白白得来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后,也一定会有一些“牺牲”——那就是牺牲掉劣质产能、牺牲掉落后技术、牺牲掉了暴利行情......

不可否认,真话往往听来刺耳!但无论是散养户还是大猪企,现实就是我们必须抛弃“疾病推动行情”、“大猪企迟早崩盘”、“猪价还会暴利”这些幻想,“防病高产”已经由浮动因素成长为必然因素,养猪必为民生保驾护航。

简单来说,中国养猪业已不再必需非瘟疫苗,更不再需要暴利行情,重要的是你还需要什么才能养好猪?

养猪业进入“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规模饲养是今后养猪业的必然趋势。规模饲养是决定养猪业向现代化发展的基础。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人们对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已经难以适应,而规模化养殖既可增加经济效益,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是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生猪质量的必要基础。只有生猪养殖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实现服务指导、科技应用、疫病防控、产品销售、质量控制等的系列化、专业化、标准化,从而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保证养殖效益和生猪及其产品的质量。总之,有规模才有效益,有规模才有市场,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规模养殖已是大势所趋。以二005 年下半年以来的这次生猪市场波动为例:育肥猪销售价格由原来的每公斤漆元-吧元下降到陆元左右,有许多养殖场户陷入困境,部分养猪户出现亏损。但一些大型养猪基地却依托规模优势,实现了“市场虽滑坡,效益仍可观”。其增效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仔猪实行自繁自育,每头生猪降低购买仔猪成本50元以上;购进的饲料原料量大、价格低,每头猪可减少饲养成本50元左右;销售的生猪质量好、数量多、价格高,与市场价相比每公斤高出 0.5元以上,一头猪的销售差价就是50元。几项相加,规模化养殖场与普通养殖户相比,饲养一头育肥猪的效益多出 一50元,扣除规模化养殖场的人工、基建等成本,效益差也在一00元左右。养猪业规模化优势日益明显。 发展养猪业要注意什么? 发展养猪可操作性强,见效快,是广大农户增收致富的一条好路子,但要取得好效益还需把握关键环节:? 一是抓住机遇。在市场波动不断的情况下发展养猪,应当注意抓好四个时期,即:低谷期、发展期、高峰期和下滑期。生猪市场波动中的低谷期是养猪户进入的最佳时机,此时仔猪、种猪价格低,发展养猪的投入成本较低;生猪市场逐渐走出低谷进入发展期时,养猪户要加快膨胀规模;生猪市场进入高峰期时,养猪户应尽快出栏生猪,以取得最好的效益;待到生猪生产进人下滑期时,养猪户的重点应放到压缩存栏,提高质量,加强管理等方面,等待时机再图更大发展。生猪生产发展过程中几个不同时期的掌控,关键要靠经验的积累和信息的了解,打算从事或正在从事养猪业的农产需要平时多观察、多了解、多积累养猪业发展情况,从而对养猪业的现状、趋势和规律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 二是适度规模。大规模养猪涉及资金、技术、土地、环保等诸多问题,需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农产在发展养猪生产中,仍有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规模饲养。这是因为,如果农户的养猪规模太小,即使在养猪效益好时,养上一两头猪也难以取得明显的效益;在养猪效益不好时,却首当其冲,受损失最大,弄不好白忙活。在当前农村经济条件下,农户养猪规模适宜在三0头左右,投资大约二万元。这样在正常年份,按年出栏一00头,每头猪效益吧0元计算,可获利吧000元。有条件的农户,最好搞自繁自育,这样能够减少仔猪成本,减少疫病发生,可明显提高养猪效益。? 三是疫病防控。近年来生猪疫病呈现出非典型症状、混合感染、不好诊断的特点,疫病抗药性明显增强。疫病防治费用已经成为重要支出之一,甚至在一些时候成为决定养猪效益的关键因素。如果农户养的猪得病,费用少则十几元,多则几十元,一旦有病死现象,损失无法估量。因此,养猪户应改变“重治轻防”的思想,树立 “以防为主”的观念,从养猪场选址、猪舍设计、程序化防疫、科学饲料配方等基础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防止疫病的发生。而一旦猪发生疫病,要做到及时隔离,准确诊断,合理用药,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四是良种良法。优良品种是取得养猪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良种猪出栏时与普通猪相比,每公斤销售价格差在 0.5元左右。有了良种还要有良法。粗放的饲养模式,不仅限制了良种猪生产水平发挥,甚至造成较大的损失和浪费。良种猪的饲养讲究饲料配方科学,圈舍整洁卫生,同时日常管理也十分重要。比如:良种猪对外界环境刺激敏感,不安静的饲养环境,突然改变环境、饲料或粗暴对待等不良刺激,都容易使猪出现应激反应,严重影响良种猪的生长。因此,农户在发展良种猪生产的同时,要通过多种途径学习良种猪饲养技术,使良种与良法配套,力求取得最好的养猪效益。 五是联合生产。小规模的养猪场户可通过建立生猪产销协会、合作社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从而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联结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规模生产,收到降低成本、减少疫病、提高售价、增加效益的“多赢”效果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02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