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污染问题再现!养殖场户,如何才能避免踩到“红线”?
“污染”一直是让养殖户高度警惕的红线,一旦触及这条红线,无论是污染了居民环境,还是危害了基本农田、水域,无论是大集团还是小养户,都难免会迎来整改。
而在2022年的最后一个月,又有数个“猪场污染”案例曝出,但问题是养殖场户们如何才能真正长期有效的避免污染、守住红线呢?
猪场污染再现据潇湘晨报12月14日报道,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养猪场沼液外溢导致祖坟被污染的案件。
案件显示,一养猪场排放的沼液泄漏到了张先生的祖坟旁边,导致祖坟周围堆满了猪场沼液,污染了墓地;协商无果后,张先生起诉相关养猪场,索赔精神抚慰金和迁坟费用共计29300元;最终法院判赔11500元。
养殖业的朋友都知道,相较于大部分产生污染问题的养殖场,上述猪场所受惩罚并不算高,但由此可见无论何时何地“污染”始终是一根红线,一旦产生污染,只要有人起诉就很容易败诉受罚。
当然,近年来随着环保把控的科学化,基层执法也逐渐温和,很少再有“强拆强卖”“一拆了之”等做法。
据南方都市报12月14日报道,惠州市博罗县长宁镇酥醪村村民投诉,村子中心有人违规开办猪场,猪舍距离民房不足10米,村民被猪粪尿污水熏得无法入睡,饮用水源也被污染。
投诉后,相关部门实地查访了酥醪村所有农户散养生猪的情况,并不是如之前那种“一拆了之”的做法,而是协调镇、村干部,要求以村组共建的形式成立合作社,挑选一个离村庄较远的地方,集中养殖、集中排污处理,规范化管理,在保护好人居环境、最大化处理养殖污染的同时,不伤害养殖户。
从上述两个最新关于“养猪污染”的案例中,明显可以感觉到,环保依旧是重中之重,但不会再轻易的重罚重处,更不会粗暴的“一拆了之”。
这也是因为,来自相关部门的文件中多次提到不得违规拆除猪场,对需要拆除的规模猪场同时还需要另外安排异地重建,确保生猪产能的稳定。
种养结合促收入养猪必然排粪,对于猪场排出的废水粪污,很多养殖场老板都头疼不已。
但如今已经有不少的猪场借助“种养结合”,不仅实现了粪污全处理,甚至还创造了更多收入。
对于“种养结合”,很多人认为还是大猪场做得比较成熟,实则不然,一些小规模的养殖场户也能做好。
例如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的农户林振海,养殖规模仅500多头,但通过有效的利用猪粪,不仅杜绝了令他头疼近10年的粪污问题,而且还多种出了一大片果园,双向创收。
对于林振海猪场排出的粪污,周边村民向来有着怨气,绿水青山都快变成臭水脏山。
在环保的需求之下,林振海将粪污集中处理成沼肥,然后在养殖场周围种了180多亩的果园,通过铺设管网来用沼肥灌溉果园。
结果这些施有机肥的果子比施化肥的长得更好、更香甜,连价格都卖得更好些。
林振海就这样靠着“种养结合”实现了猪场的逆袭,变废为宝才是养殖粪污的最佳出路。
据了解,漳州市对“种养结合”做了深入推广普及,今年全市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已达99.2%,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
其实自古以来,“挑粪种地”就是农民的重要生产方式,只是现代化肥普及后,很多人看到施化肥的农作物长得快、收成多,因此有机肥的占比逐渐降低,但实际上炎黄子孙几千年土地下来,地力依旧得以保障,有机肥才是最大功臣。
值得重视的是,长期使用化肥的危害已越发显著,未来养殖业提供“有机肥”将不再只是为了自身的“环保问题”,甚至为了农业发展也必须要加快普及提高“变粪为肥”的资源化利用率。
种养结合的大势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化肥最多且过量使用化肥严重的国家,我国化肥使用量长期占全球的30%以上,粮食产量则占全球的16%左右,平均每公顷的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得到4倍以上!
而正是由于我国化肥的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性状退化、酸化,甚至不少农民能感受到“化肥越来越不好用了”,往年用一包化肥的量现在要用一包半,这不是化肥本身的原因,而是长期使用化肥后导致的地力下降。
由此下去,就会陷入化肥越用越多、土地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
但有机肥中含有各种大量有机质、氮磷钾和中微量营养元素,对于作物来说养分全面且持久,对于土地来说,有机肥中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和腐植酸,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维持或改进土壤松软度,整体上改善土壤的“微型生态”,实现可持续种植利用。
很多人说,如果有机肥真有这么好,为什么反而越用越少了?
有机肥使用的减少,一方面是化肥所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也是在城市化发展下,大部分人类产生的粪肥不再得以利用。
所以“种养结合”绝不只是养殖业的重要方向,对于我国整个农业来说都至关重要。
在人类粪肥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养殖场就成了提供有机肥最重要的渠道。
所以说,养殖场发展“种养结合”不仅利于自身,更是利于民生。
不过有一大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对很多猪场来说,养猪规模上来了、粪污排放量上来了,但却没有那么多果园菜地供给消化粪肥,要注意单位面积土地在单位时间内容纳处理肥料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养殖场户在推行“种养结合”时要咨询专业人士,以期实现最佳的“种养匹配”。
尊重自然法则、维护生态平衡,不仅有利于推动养殖业、种植业高质量发展,更将让我们本身受益良久,并不单单为了“子孙后代”。
最近几年,由于粮食报价低迷,农民种粮不挣钱,形成土地疏弃景象增多。与此同时,一些养猪场自动或被迫关门景象也层出不穷。这种状况继续延伸,引发了大家对养猪业忧虑,更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将来“谁来种田、谁来养猪”等疑问的关心。但从近年来国家对养殖行业政策的变化中 要以感知到,随着猪场的关停与禁养等深入进行,下一步养猪行业的走向已发生新的变革。
一、国家布局“三大区”。因为养殖的污染问题,国家在南方水网地区,严格限制养殖业发展,中央对生猪养殖划定了三个区域:
1、重点发展区:河北、山东、河南、重庆、广西、四川、海南,该区域养殖总量大、调出量大,将成为稳定我国猪肉供给的核心区域,国家将大力扶持。
2、约束发展区: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和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南方水网地区,国家将严格限制。
3、潜力增长区:东北4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和云南、贵州2省,国家鼓励龙头企业在这里建立生产和加工基地,大力支持。
养猪行业“三转变”。一,养殖主体转变:散养--规模猪场--企业集团;二,消费理念转变:营养--健康--安全;三,环境条件转变:要温饱--要环保。
二、再说说猪场拆迁,虽然拆迁有法可依,但却不近人情。环保治理的目的是消除污染,但却不给人家消除污染的机会。有些养殖场硬件投入巨大,基础条件很好,只是环保暂时没有达标。如果给点时间、给点指导、给点支持,则很容易实现产业升级。很可惜,我们没有看到这样的宽容,而是采取一刀切,造成大量的社会资源和财产浪费,真是“崽卖爷田心不疼”。
三、中小型养殖场户转型为几个方向:一是完成专业化:从“后备培育-配种-妊娠-临产-哺乳-保育-育肥-出售”的长链条中解放出来,对接集团公司基地“接口”,专门从事某一个或多个环节的出产,变“养猪户”身份为“猪业工业工人”。二是抱团应对:树立区域性的职业协会,在信息、技能方面树立途径,进步运用功率,物资方面完成团购、团销,抱团应对商场,削减流转环节,降低本钱、进步售价。三是特征化运营:以新、奇、特为根本定调,满意特定集体需要,供给特征化效劳。如树立在福利养猪根底上的福利猪肉,树立在野猪养猪上的特征野猪,树立在质量和新鲜根底上的养殖场直供小区肉店形式,以养猪出产体会为根底的断奶仔猪领养形式等,都是中小型养殖场户可选择运营方向。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25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