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就业方向及前景
水产养殖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水产养殖生产、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水产养殖开发、管理等工作。例如:鱼虾蟹贝等水产动物的养殖,水产动物饵料的配方研发,养殖池的消毒与病害防治,鱼粉、罐头等水产品的加工处理等。
水产养殖学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全省沿海经济开发的推进,我国海洋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加之全国海洋渔业资源的限制捕捞,水产养殖业会成为朝阳产业,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多,海洋特色明显的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近些年,全国水产养殖生产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渔业重点省的优势养殖区域和主导养殖品种正在逐步形成;水产养殖经济运行基本平稳,水产养殖产品价格上升,比较效益进一步提高,有利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水产品市场需求的增加带动了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为此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条件。
北方沿黄盐碱地区水产养殖技术
1. 放苗前的水质调控 通过对盐碱地水产养殖用水13项指标的测定结果,针对养殖区不同水质类型进行综合水质调控和管理,维持良好的水域环境,减少病害发生。
2. 养殖过程中的水质调控 水质调控的好坏,是养殖成败的关键。水质直接影响了养殖生物的生存和生长,要保持好的水质,关键是将水的温度、盐度、pH、碳酸盐碱度、营养盐因子和有益微生物等维持在合理的水平,避免出现“应激反应”造成对生物的伤害,导致各种继发性疾病暴发。水质调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降低水体浊度和黏度:控制适宜透明度,定期使用沸石粉等水质改良剂和水质保护剂,降低水体浑浊度和黏稠度,减少有机耗氧量。
稳定水色,保持合理的藻、菌相系统。定期向养殖水体投放光合细菌等微生态制剂,促进水体的微生态平衡。根据水色情况,不定时施肥。
合理加水,视具体情况在初春后要注重养殖池塘的蓄水。放苗后,根据条件许可和需要补充新水。每次加水应控制在10厘米左右,以10天加一次水为宜,以改善水质,促使鱼类生长。
科学投饵,使用质高品优的饲料,合理投喂,避免劣质饲料引起有机质大量积累,导致池水污染。
定期消毒,在养殖过程中应坚持7~10天使用一次消毒剂,减少水质中的细菌总数。注意消毒剂使用应和生物制剂错开5~7天使用,以免影响生物制剂的使用效果。
合理使用增氧机。一般半精养模式4.5亩必须配备3千瓦增氧机1台,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增加。只有在养殖水体中保持较高的溶氧水平,才可有效减少鱼虾的发病率,促进生长。
增氧机的使用要视天气情况、养殖密度、水质条件以及养殖生物活动情况而定。精养池养殖前期一般每天开机时间不少于5小时,养殖后期不少于18小时,天气异常要适当延长开机时间。
盐碱水矿化度在5以上的池塘,在补加新水以后要及时进行水质检测,适时添加水质改良剂,使养殖用水的各项理化指标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池塘正常水质条件:养鱼池塘,应保持水深2.0米以上,透明度20~40厘米,pH7.5~9.0。对于重度盐碱水,应有淡水水源进行调整,并结合人工调配技术进行水质改良。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38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