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水产养殖小妙招

水产养殖小妙招

水产养殖小妙招

水产养殖小妙招,生活中是有很多水产店的,而且现在去逛超市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水产区的品种越来越丰富,但要是保鲜、养殖技术不行的话,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下面看看水产养殖小妙招及相关资料。

水产养殖小妙招1

1、 观察水质及养殖环境

很多时候,鱼会因为鱼缸的密度太高而缺氧,会出现很多泡沫盖缸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养殖环境的清洁度太差。解决方法就是先把泡沫捞出,将鱼缸中的水放出三分之一,同时注入干净的水,加氧气、片冰(降温)和盐(5-8克)综合一下水质,提高养分,提升水中含氧量帮助鱼提升活度。

2、 鱼的死因

缺氧窒息;染病(缸里有病菌);鱼狂躁;换环境不适应;水质不好;海水鱼盐度不够;鱼缸和过滤缸(积累的细菌过多)长期不消毒;循环不畅,水里的含氧量过低;低温(超市里的水温一般在15度左右(冬夏不一样,而罗非鱼和和鲈鱼等水温在20-22度);嘈杂声造成的鱼死亡。

3、鱼进入新环境不适应

鱼体进入新的养殖环境不适应而引起行动失调,漂浮水面、失去游泳能力的感冒症状,严重会引起死亡。防治方法:鱼体进入新的养殖环境之前检查水温,调节水质,避免温差过大。

4、 其它原因

造成鱼死亡的原因还有很多,水质、温度、密度、含氧量、盐度的不合适都将成为影响水产商品活度下降,甚至死亡的原因。比如温度突然变化,或者低温针对热带鱼(比如罗非鱼、河鲈鱼等)会死。异物落入水中(如杀虫剂)等偶然原因均可造成鱼的死亡。

那么,水产养殖 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要点,我们一一梳理:

1、吸收养殖经验

首先进货时,采购人员可以向上游供应商了解商品的现有的盐度及养殖温度等养殖注意事项,可能来自自然海域,可能是人工养殖,养殖环境不同。鱼的温度、水的酸碱度、硬度等都必须注意,这些条件达不到要求也会容易造成鱼死亡。另外也可以跟供应商咨询,他们是怎样养殖鱼的,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2、每日清洁

每日清洁可有效提升活鲜商品的活度。首先,在早、中、晚用捞网捞出缸内的鳞片和杂物,或者用吸水管将杂物吸出,保证水质清洁干净,缸体若有粘液,可使用小海绵进行擦拭。每日对缸体的清洁一定要做到位,不仅可以为水产商品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也是美化了向顾客展示商品的窗口。

如果需要换水时,替换1/2或2/3的水,之后加氧气,降温可以加片冰,增加水的氧分,留一部分陈水用来中和水质,使鱼缸内的商品可以较好、较快的适应新的水质。

3、鱼缸消毒

(1、新买的鱼缸要用百分之二的盐水进行刷洗。

(2、使用过的鱼缸要用千分之三的高锰酸钾浸泡消毒,并打开循环系统和增氧系统。

(3、对发过病的鱼缸要使用千分之一的漂白粉全缸遍洒。

(4)海水缸最少6个月或8个月消毒一次,贝蛤缸基本一个月或半个月消毒一次。

(5、消毒频率的把握也将影响商品的鲜活,高频次的消毒可能对一些高端水产造成影响,适应程度不好会造成死亡,需特别注意。

4、夜间养殖

夜间养殖是水产经营中的重点和难点操作时段。由于工作独立性强、夜间工作难度较大等因素,易出现设备突然跳闸或烧坏、氧气管松动脱落、水温异常、鱼跳到地面等情况,如不能及时发现解决,也将造成商品损失。

5、养殖关键点

水质:确保养殖池内水质清洁,及时换水,并对鱼池进行消毒处理。

温度:根据每种商品的特性以及季节的不同,不断调整以达合适。

密度:根据门店鱼池实际大小,合理调整鱼的密度,避免因养殖过多,导致缺氧。

含氧量:合理调整养殖池氧气,避免因氧气过大或过小造成鱼类死亡。

盐度:了解商品的生活环境及生活特性,不断调整以达到合适。

水产的养殖要比其他生鲜商品的管理技术要求更高,需要加倍的细心和耐心来“呵护”商品,一时的疏忽和大意都将酿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而这其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一篇文章无法概括全面,希望大家能通过不断的、系统的学习和经验积累,摸索出适合的方式,少走一些弯路。

水产养殖小妙招2

高端贝类养殖

1、 控制好水质、水温、盐度等,调节到位。

1、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水质的干净、清澈;

2、一般高贝养殖的水温要控制在13-15℃;

3、盐度要达到23度以上。

这样养殖出来的高贝存活率较高,而且可以养到2-3天,甚至有的一个星期都没问题。

2、 经常性做好挑选、清洗工作。

1、在售卖过程中如在水池里面有看到破损、破壳、瑕疵、甚至死亡的,一定要及时挑选出来,保证其他活体不被感染;

2、要定期、定时对海鲜底下的过滤池进行灌水清洗(包括过滤池下面的过滤石、海绵也要过滤、清洗,一般一周洗2-3次)。

淡水活鱼类养殖

淡水鱼和海水鱼是要分开养殖的,有鳞鱼和无鳞鱼要分开养,热带鱼要单独饲养。

总体要求:养殖池的'水不能直接用自来水,放鱼之前需打氧半小时使其蒸发。要做到勤换水,勤清洁,保持水质清新,无污物。活鱼转移至新的环境时,要求温差不能超过2℃至5℃(这一点在早上收货以及营业中换水时尤其需要注意)。

如超过此标准,就会造成鱼类的非正常死亡;此外,活鱼类对水体要求偏弱碱性,需放入适量的大苏打。海鱼类的养殖池需加入一定比例的海水晶调制成海水,提高鱼类存活率。

虾类养殖

现在市面上有三种虾,一种是纯淡水虾,对盐度要求较低;第二种是海水淡水混养,盐度在17度左右,最好养;第三种是纯海水虾,盐度要在24度以上。采购的时候一定问清商品的品种,避免不必要的损耗。

总体要求:A、勤换水;B、虾类对水体要求为弱碱性,故应放入适量的大苏打。

夜间的养殖工作也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夜间活泼的鱼会跳出鱼缸,或者跳闸导致断电,氧气管松动,鱼缸漏水,水温升高等……这就需要我们的员工在夜间经常巡查,员工也要学习一些面对夜间应急措施,经常在冰箱冷冻一些冰块,在出现紧急情况的时候给水池降温,有准备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在养殖中还有很多被我们忽略的问题,希望大家在养殖的时候多积累经验,我们只有认真负责地进行水产养殖工作,才能真正把水产这个品类的潜力发挥出来。

水产养殖小妙招3

红糖在水产养殖的作用

1、稳定水质

如果池塘里的水质不好,过多肥足,PH值超标,可以适当加入一些红糖,促进碳元素生成,稳定水质,防止倒塌应力问题的发生。

2、控制有害物

可以维持水中有益微生物的正常生长,控制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保持平衡的生态结构。

3、抗病增免

鱼食用红糖以后,补充了机体所需的碳源和能量,促进新陈代谢,增加水产动物的抵抗力,防护疾病的发生。

4、安全治理

可以代替某些药物解毒的功能,治疗鱼掉鳞或脱黏的小问题,减少病原菌的发生,使养殖更加安全。

5、增效

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使用光合细菌时,加入些红糖可以重新激活菌体,发挥最大的功效。

在水产行业的很多物质中,含碳的有机物是很重要的,而红糖富含的碳,不光是人类使用,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也会进行一定作用。

如何利用浅水池塘进行养殖鱼类?

生态水产养殖技术要点:

1.?水域环境的控制

在水产养殖中,水域环境是决定养殖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从前期选址到中期管理,都需要引起养殖户的重视。首先,养殖户应当选择一处远离工厂或居民区的干净水域,并使用设备进行水质检测,确定符合水产养殖要求后,进行水域整理工作,例如要张拉防护网,防止水产品养殖过程中外逃,还要在养殖水域内适当种植一些水草等,增加水中含氧量。后期水产养殖过程中,也要定期进行水质监测,像气温变化、水位高低变化等,都是水域环境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2.?苗种的选择

选择品种时,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尽量选择一些本地的水产品种,可以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对提高苗种成活率以及后期的快速生长也有积极作用。另外,优良的苗种还可以降低后期病害的发生率,也就意味着减少了化学药剂的使用,也符合生态养殖理念。如果因为养殖需要,从外地引进一些新的品种,一是要接受渔业管理站的健康检测,防止外来苗种携带病原,造成本地水域污染;二是要求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养殖,观察确定不会对环境或其他水生生物产生危害后,再在公共水域进行养殖。

3.?饲料的科学喂养

水产生态养殖中,对于饲料的投喂也有专门的要求,除了要根据水域内苗种数量多少确定投喂量外,还要坚持“由少增多,少量多次”的投喂原则。特别是对于养殖新手,应先投喂少量饲料,一段时间后观察水域(池塘)中饲料剩余情况,如果无剩余,下次投喂时可以适当增加饲料量。直到观察到水域中有少量饲料剩余,此时投喂量即为最佳。科学进行饲料投喂,能够减少水域因为饲料残余而导致水质败坏、浮游生物过度繁殖的情况,保证了水质纯净、健康。

4.药物的规范使用

生态养殖中,对各类疾病的防控工作也十分关键。基于生态养殖理念的水产养殖,首先要做到对常见疾病的有效防范,例如掌握某一类疾病的发病规律,了解其致病原因,这样就可以在疾病暴发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通过更换水体、进行水体消毒等措施,避免爆发疾病带来损害。另外,对于已经出现的疾病,则需要按照渔业管理站的指导进行科学用药,使用低毒高效的绿色药物,精准把握用量,在短时间内取得治病效果,且不会对水域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5.?益生菌的选择

在淡水养殖过程中,有很多适宜淡水养殖品种生长的有益菌类,在养殖过程中需要重视菌类的选择工作。首先,就是要挑选自然水域中的菌类,这一类菌类不仅能够帮助养殖品种健康生长,同时也是模拟养殖种类成长生态环境的重要条件,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菌类的投放也需要注意数量,如果数量过多反而会引发负面效果。其次,就是要根据养殖种类的特性来投放合适的种菌,通过这些种菌可以促进菌类更好的生长,以此保障水产品的健康生长。最后,就是在采购种菌时,一定要确保采购渠道的规范性,并且经过一些试验确认种菌能够实现良好的效果才能真正投入使用。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池塘的利用很高,池底淤积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村内池塘,致使许多水体水位过浅,养殖空间窄小。这些池塘如果不加以改造整修,就会使养殖环境恶化.

一、确定合适的养殖类型。

水深不足1.0m的池塘,可以经过稍加改造后进行黄鳝、泥鳅等品种的养殖。若池底污泥过多,可种植莲藕等经济作物,以吸收肥分,池中可配套养殖少量鱼类。此外,还可以根据养殖鱼类的习性,尽量选择生长快、生长期短、对池塘条件要求不高、又能适应在浅水中生存的鱼类进行养殖,如罗非鱼、鲤鱼、鲫鱼、淡水白鲳等,是可供选择的养殖对象。

二、努力扩大水体空间养殖水体空间的大小直接影响养殖种类的生长和生存。水体水位过浅,必然造成养殖水体空间的相对狭小。在鱼类放养时,要掌握一定的放养密度,原则上以稀放为主,可以相对增加养殖水体空间。在养殖水体的利用上,要根据养殖种类的需求,保持水位长期稳定,平时要注意灌满池水以保持最高水位,水位降低时要及时加注新水。池埂上的低洼处可用硬土填平,以努力提高埂面,扩大养殖水体空间,最大限度地利用养殖水体。

三、要改善养殖水体环境浅水池塘,由于水位浅,养殖水体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水温的变化比较明显。为改变这一状况,养殖者应根据一年四季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如春、秋两季,池塘适当的浅水有利于水温的升高,便于水体中的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增加养殖种类的天然基础饵料生物,同时也有利于早开食,晚停食,能够促进养殖种类的快速生长;夏季水温高,水位要尽可能加深,养殖水体也要经常更换,以调节水质,控制水温;酷暑来临时,要采取避暑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池边搭棚遮阳,简便的方法是在水中捞草覆盖,或在池中及沿池四周栽种水生植物,以净化水质,调节水温;冬季水温降低,待养殖种类达到商品鱼规格时,应尽早出售,尽量不要越冬。如果池塘内养殖有黄鳝、泥鳅,可在冰封期来临之前将池水排干,让其潜入泥底,再在泥上铺稻草等防寒。

四、加强日常管理浅水池塘进行养殖,更应加强日常管理。除注意水质变化以外,应多巡塘,勤观察,出现问题及时解决。特别是在夏季的暴雨季节,要注意防止雨水漫塘及冲毁池埂。由于水浅,夏季更应注意池内水体缺氧而造成泛塘。夜晚还要防止偷盗,避免意外损失。在饲料投喂上,要保证养殖种类吃饱吃好,坚持少量多餐的原则,多投喂养殖鱼类喜食的饲料,以保持营养的合理供应,而确保当年投放当年收益。需要肥水时还要及时施肥,以保证养殖水体中天然基础饵料生物的丰富。待养殖种类达到商品规格时,一旦价格合理,就要起捕出售,尽早收益,避免和减少养殖风险。

五、抓好病害预防浅水池塘,水质容易变坏,加速水体中病菌的繁殖生长,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养殖种类的死亡,所以,应及时做好病害预防工作。养殖前期,池底应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因为浅水池塘淤泥较多,底质酸性较强,用量可以稍微增加,可按300g/平方米的用量全池遍洒,以调节养殖水体的酸碱度,改良水质。苗种投放时,要进行体外消毒,可用食盐水浸洗药浴。日常管理中,还要定期使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药物消毒水体,净化水质。老鼠、蛇等敌害生物要用人工方法捕捉,尽量不让其入侵,否则会由于水浅,养殖种类无法逃避而遭受敌害生物的伤残。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38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