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初二地理题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围绕消除贫困做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现了上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进入新世纪全面启动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为我们开展扶贫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在纲要精神指引下,晋中市的扶贫工作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丘陵山区,由于自然条件差、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加之一些地方扶贫开发还停留在“输血式”的低层面,返贫现象时有发生,扶贫攻坚的难度还很大。这一现象在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全市20多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占全市国土面积83.3%的丘陵山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在寻求贫困丘陵山区农民的致富之策,我也一直在关注着两个丘陵山区贫困村的发展。一个是位于榆次区东北部的石羊坂村,一个是位于榆次区东南部的朱村,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通过发展设施蔬菜种植,在短时间内快速摘掉“穷帽子”,实现了由贫困向富裕的跨越。回良玉、张宝顺、王君等国家和省领导分别到过两村视察指导,对他们的发展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回良玉副总理在石羊坂村视察时,高兴地说:“从晋中石羊坂村的大棚,我看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山西取得了成效。”几年间,我多次到石羊坂和朱村调研,亲眼见证了两村起步、发展、蜕变的全过程,深深感到,这两个贫困村的巨变,让人看到了贫困丘陵山区发展设施农业脱贫致富的希望,看到了破解当前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瓶颈”的希望,具有非常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初二地理题

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发展起了现代化的设施农业,其蜕变之路使人感动、让人振奋,形成了令人瞩目的“石羊坂模式”和“朱村现象”

过去的石羊坂和朱村共同之处是“偏、苦、穷”。“偏”是指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石羊坂村地处榆次区东北部丘陵旱垣山区,是东赵乡最北面的一个行政村。该村是从海拔1260米的山区移民搬迁到现在居住地的,全村有76户、312人。朱村位于榆次区北田镇东南部,与太谷县接壤,海拔900米,离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现有人口713人。“苦”是指条件艰苦,生存困难。石羊坂村1461亩耕地,全部是旱地,只能种些玉米和小杂粮。遇上好年景,每亩能收入300至400元,年景不好时,连种子也收不回来。朱村的立地条件比石羊坂更为恶劣,全村3150亩耕地全部分布在沟沟壑壑里,水利设施仅能维持村民生活用水,没有一亩水浇地,即使老天下雨,雨水也很难留住,保墒能力极差,完全是靠天吃饭。“穷”是指收入微薄,生活贫困。2004年,朱村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石羊坂村也只有1453元。据石羊坂村支书边旭东介绍,过去村里十多年没有盖过新房,也没娶过新媳妇,大多数村民住在解放前挖的土窑洞里,破烂不堪。

两个村蜕变之路的起点在石羊坂村。2005年,石羊坂村结合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积极响应、市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确立了发展旱垣山区温室大棚的调产计划。整体规划同步考虑了生产、生活设施,突出了建设集温室种植、畜禽养殖、沼气循环、集雨节水于一体(简称“四位一体”)的温室大棚,当年就建起31套。这个历史上从来没有种过菜的小山村,产出了高品质的无公害蔬菜,村民手里赚到了祖祖辈辈没见过的“沓沓钱”。2006年,该村又实施了温室建设二期工程。目前,已连片建设温室60余个,接近户均一个棚。其发展方式被农业专家称为“石羊坂模式”。朱村人起步虽晚,但决心更大、动作更快。2006年,该村由5套棚起步,两年内实现了由58套向120套的跨越,成为继石羊坂之后又一个丘陵山区设施农业建设的亮点。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奇,其艰苦创业的精神令人感动,其在立地条件极差的沟壑中创造的业绩令人震撼,被新闻媒体誉为“朱村现象”。

石羊坂和朱村温室规模化发展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非常明显:一是百姓实现了脱贫致富。石羊坂和朱村去年每个棚平均产菜1.5万公斤,棚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亩均收入比过去提高50多倍。两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838元和6200元,比2004年翻了两番还多,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两村农民如今发展大棚的信心十足,热情很高。石羊坂村计划到2015年以前实现户均两个棚、人均收入超2万元;朱村计划今后两年再发展80套温室大棚,达到户均一套棚,人均收入突破万元。二是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和号召力空前增强。率领村民由穷致富的“两委”班子在群众心目中具有很高威信。两个村支部班子和村委会换届选举非常圆满,“两议五公开、一事一议、一卡双制度”等民主管理制度都能得到较好的落实。石羊坂村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示范村称号,村集体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集体三等功;村支部书记边旭东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员、新农村建设模范带头人称号。朱村先后两次被评为榆次区产业结构调整先进村,支部书记赵丽琴被评为区优秀人大代表、优秀***员和巾帼建功优秀个人。现在,两村均形成了支部、村委全方位搞服务,村民专心搞生产,团结一致、共建共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动局面。三是村风更加文明和谐。村里的闲散劳动力都投入到温室蔬菜种植中,学技术、上规模、比效益蔚然成风。农民的市场意识明显增强,思想观念更加开放,村容村貌显著改观,社会风气更加和谐,两村连续数年均未发生刑事案件。四是拓展了返乡农民工就业的新途径。温室蔬菜种植项目的成功,把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都吸引回村。朱村过去近70%的劳动力在外务工,近四分之一的农民举家在外。现在,有300多人返乡发展温室蔬菜生产,举家在外的农户90%回迁。前不久,省委书记张宝顺到朱村调研时指出:“朱村的路子走对了,不仅富裕了全村百姓,而且解决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相当于给农民打工就近建了一个‘工厂’。这是应对金融危机、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北田镇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南部,距市中心10公里,为榆次五大集镇之一。地貌为两梁接平川:镇东北、东南为两道梁,属丘陵地区,地广人稀;西部为平川,交通便利,水利条件好。丘陵地区产水果、干果、小杂粮等土特产,西部平川产粮食、经济作物。张胡村的葡萄为榆次特产。西部平川和修文工业园区接壤,形成初具规模的建材制造业。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794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