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礤岭:省级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工作站授牌
?乡村振兴工作站?是一项服务于?三农?的重要举措。技能大师、科技特派员不仅是科技带路人、经济发展的引路人,同时也是农村茶文化的宣传员、茶产业的营销员,与驻村干部、种茶大户、农民群众一起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子,谋划新的项目,树立与市场相适应的新理念。?乡村振兴工作站?作为科技支撑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力量,统筹规划乡村科技需求与科特派员工作团队的对接,让更多资源进行转化推广,让项目落地生根,打造乡村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新模板?和高校社会服务?新样板?。
?科技特派员在有力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同时,为乡村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提高了我礤岭村的影响力。?礤岭村配套村干部黄福县告诉记者,科特派与下派村书记、配套干部、种植大户等农村多支队伍联动,在工作中形成了?1+1+N+T?的科特派工作模式,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的?科特派+?效应。当天,黄良山老师带领团队深入海拔800多米的福建福黎峰茶业老枞基地开展调研和研究。
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回答:根据相关机构与专家的预测,六盘水市2022年茶产量将有较大增长。具体来说,2022年六盘水市的茶产量预计将达到xxx吨左右,比2019年的产量增长约xx%。 解释:一方面,由于六盘水市地理环境优越,气候温和湿润,便于茶叶的生长,加上山区土壤肥沃,利于茶树的生长。这些都为六盘水市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另一方面,近年来,六盘水市政府注重发展农业,特别是茶产业,并积极推动电商等新兴业态,提高茶叶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六盘水市茶业的品牌建设也成果显著,茶叶种植户加大了茶园的面积,茶业企业加大了茶品研发的力度,并逐步将农户的优质茶叶统一加工和包装,以提高茶叶的质量和竞争力等。这些积极因素也将有助于六盘水市茶产量增长。 拓展:除了上述因素外,茶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积累。2019年,六盘水市茶产量累计达到了xxx吨,种植面积约xxx亩,产值突破xx亿元。其中红砖茶、白茶等品种也在市场上具有较大的竞争力。因此,这也是预测六盘水市2022年茶产量增长的主要依据。
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抓好油料生产,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2021年,云南粮食总产量持续稳定增长,全省粮食总产量达1930.3万吨。在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看来,这与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科技增粮措施和高产创建等措施密不可分。他说:“我们通过推广优良品种、间作套种等方式提高了复种指数和土地综合利用水平,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他建议,云南要继续强化科技支撑,加强育种技术融合创新,研发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性广、资源高效、适宜机械化耕作的粮食新品种;加强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生产技术推广,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以点带面,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致力形成“专家团队+企业+责任农技人员+乡土专家+科技示范户+农户”多元化科技推广网络,提高全方位、全社会、全领域的科技增粮能力。同时,要提升病虫监测预警能力,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优化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挖掘粮食生产潜力。
他还提到,对于云南而言,在种业振兴行动中加强玉米育种研究是一个重要方向。目前我省玉米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50%以上,玉米不仅是粮食作物,还是畜牧业重要的优质饲料,对云南的畜牧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他建议加快热带亚热带玉米优异种质创新利用,为解决我国玉米品种同质化问题、实现种业振兴作出云南贡献。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云南曾经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不少代表委员对于脱贫攻坚历程有着切身体会,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着深入思考。
全国人大代表、河口瑶族自治县瑶山乡党委书记所在的瑶山乡有1.2万人,其中5000余人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瑶山乡路通了、产业发展起来了,如今全乡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他表示,瑶山乡将重点抓好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民族团结三件事。他说:“瑶山乡立体气候突出,低海拔地区可种植青柚等热带水果,中海拔地区种植柑橘、柠檬,高海拔地区可以种植茶叶和中草药。只要产业发展起来,乡村就能留住人。”他建议继续加强对重点农业产业的扶持,加大农资农机补贴力度,让更多农民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增收致富。
对于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全国人大代表、临沧市临翔区圈内乡细博村党总支书记、主任也深有体会。她说“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来到细博村,与村党支部一起带着大伙干、教着大伙干,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细博村家家住上了安全稳固的房子,户户有了增收产业,高标准农田、蔬菜大棚、养殖场等设施一应俱全,发展起朝天椒、茶叶、香橼、牛油果等农业产业项目,村民的收入翻了一番。”
看到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她和群众都意识到,在乡村振兴中做好土特产文章至关重要。她建议,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乡村道路、仓储、冷链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帮助山区群众的“土特产”更好地走出大山。同时,希望在东西部协作中深化农产品产销对接,帮助群众打品牌、拓市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补齐现代农业发展短板
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围绕云南推进农业现代化,代表委员们结合自身实践和调研,分析短板、提出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宁蒗恒泰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是一名返乡创业青年。宁蒗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苹果产业,但起初群众种植技术和理念比较落后,苹果品质和产量都不高。他带领公司团队着力培育优质品种“2700苹果”,培训果农技术,还建设了有机肥料厂和冷库,带动了宁蒗的苹果产业发展。2022年,“2700苹果”亩产量达到1.6吨,带动了976户合作农户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
他说,发展农业产业必须打通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他建议政府加强对农村本地“土专家”、“田秀才”的全方位、系统化培养,并给予一定的工作补助,让身边的本土人才全身心为本地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他还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让“良田”出“良产”。同时,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以粮经复合、粮油复合、油经复合等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云南省委会主委说:“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信贷、保险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结构化、复杂化的特点,金融服务应实现从‘特惠’到‘普惠’的转变。”她认为,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时应同步完善普惠金融支持体系和农业保险体系,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创新农村普惠金融产品,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需求。另一方面,要统一保险保费的补贴比例并维持稳定,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她还建议加快推进政企联合担保融资模式,让政府平台公司为农业企业增信,同时通过发放基础设施金融专项债券,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处着眼,从精细化入手,通过有力有效的综合治理激活乡村振兴原动力。”全国政协委员、沧源佤族自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李依娲娜提出,必须把人才振兴放在重要位置,凝心聚智筑好人才之“巢”,激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此外,乡村振兴并非一套模具、一个样子,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统筹考虑生态、人文、美观、宜居风格塑造,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打造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乡居图”。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24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