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种植技术
1、选地翻耕:茯苓栽种场所宜挑选排水良好的东、南、西边的10~25°的小山坡最合适。土壤层以黄碎石土为宜,黏土、沙砾土不适合栽种,且不适合连种。选定地后,深松时应除净脏物,有白蚁危害的区域要用杀白蚁药开展土壤消毒剂。在茯苓接种前10天再翻土1次,粉碎石块,完全除净脏物。
2、材料准备:茯苓菌生长发育要依靠杉木给予营养物质,因而,种植茯苓应以松柏树为材料。冬天采伐杉木时,挑选孔径12cm以上树墩,把它周边1?5m范围之内野草、底土清除整洁,灌木丛削掉,深入分析0.8m前后,让树墩和根处暴露于土外。之后在树墩上铲去4面树根,留有4条两指宽的导线。外露地面树杆较多留4~6条,将其他须根断开。对树杆也需要铲皮3面,两侧各留1条手指粗的导线,留根长短1~1.5m。以上各项任务,宜在去年冬天开展。

3、栽种按行:株间距各25cm开穴,每穴栽1株,待苗高30cm上下,应篱架,将茎藤引至,便于生长发育,留意翻土锄草,施施肥1-2次。
4、接种时节:茯苓接种分春、秋两个季节。春植要在清明节至小暑开展。桂南、桂东南、桂西地域气温升高比较早,在清明前后接种较适合;桂北、桂西边地区宜到小暑前后左右接种。秋天各地气温相差不多,茯苓可以从寒露前后左右接种。
5、接种方式:茯苓种植要以菌苗或鲜茯苓个(菌核)做为“种籽”开展繁育。菌苗是用杉木段片装罐(塑胶)消毒杀菌,加适量塑造栽培基质,接好茯苓原种塑造后,在瓶里冒出白色充沛的菌丝体。鲜茯苓个繁育乃是采用很薄、嫩淡褐色的鲜茯苓个,用竹刀割成连皮、物重0.1~0.15kg的片块做为接种使用的繁育原材料。

6、繁殖方法:用种子繁殖,播种期春天3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穴播法,按间距20cm开条沟,将种籽匀称撒下,填土厚lcm上下,保持土壤潮湿,待苗高I0cm上下移裁。
7、查补缺:接种后7~10天,便能长出白色的茯苓菌丝,这时候应检查各窖里的菌情,便于立即填补。1早晨露珠没干在栽种地内查看,若窖内段木已长着茯苓菌丝,则窖上土干躁无露珠;若窖上面有露珠,则表明段木未长有茯苓菌丝。2从窖旁把土挖开,发觉段木下面已经有白色菌丝生长发育,闻之有茯苓味道,可定为茯苓菌丝。若发现死菌与不上菌的茯苓窖,应隔7~10天再查验1次。

如第2次查验仍看不到茯苓菌丝,才可以开窖从其他已上菌的段木中取出1段调至未上菌的窖内。也将未上菌的段木所有挖出来,晾干水份,将剥口再次削后,外接上菌种。3需要注意的是,茯苓菌苗上菌1个月,在木面是见不着菌丝的。这时,绝大多数菌丝已入木生长发育。茯苓接种后1月,看不到基准面菌丝,就误以为不上菌而将段木撬开,会导致不应有损失。

8、采收加工: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月完善。将采摘的茯苓堆积在房间里挡风遮雨处,用麦草盖严“出汗”5~6天,随后摊开晾1~2天。待水分流失后,再次堆成,再换麦草盖严放5~6天内,削皮(或先剥净鲜茯苓表皮),倒入笼屉内隔水煮熟至透芯,或自来水煮开至透芯(煮时应鱼缸换水3~4次,其标示要当水转黑时就鱼缸换水)。取下用利刀把它切发展×宽×厚=4cm×4cm×0.5cm的格子。随后将白块、赤块各自摆在凉席或竹筛里,上覆1张白纸,置在阳光下晒至全干,需要注意常滚动。遇有下雨天可以用碳火烘干处理,但不能用用火烤制,防止烟薰使茯苓片发黄,危害产品品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35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