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符街道的经济发展
位于该街道的杭州中信摩托车配件市场,总投资1200万元,占地25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摊位300个,经营业主120余家,1998年交易额2.25亿元,为华东地区最大摩托车配件市场。
1998年该街道孔家埭村、吉如村两个蔬菜基地计200亩投入使用并产生效益,总投资100万元,有蔬菜大棚76套,特色农业50亩,年产96万公斤蔬菜供应城市。
2003年以来,原祥符镇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共进,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镇党委、政府坚持以招商引资带动,技改投入推动,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切实改善发展环境,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深挖潜力,促使全镇经济始终保持着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发展势头。全镇共有企业近千家,主要产品涉及汽车、机械电子、服装服饰、房地产及建筑等行业。2007年,全镇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6.89亿元,同比增长9.16%;实现企业销售收入43.92亿元,同比增长34.11%;实现企业利润总额1.60亿元,同比增长39.54%;实现企业固定资产投资8.14亿元,同比增长22%;实现财政总收入4.7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8亿元。同时,该镇三产优势也初显成效。“以路布点,以点带面,大力发展块状经济”的区域经济布局已初显框架,以文化商城为中心的文化商业区块已产生互利带动辐射作用,以欧尚超市、银泰购物中心、丰元大厦和方家埭综合大楼为主的丰潭路商业区块;以TESCO超市、蓝祥购物中心为主的丰庆路区块;以北城广场、渡驾桥综合大楼为主的轻纺路三产区块;以祥符置业和花园商贸城为主的汽车北站商业区块已进一步确定发展框架,以祥符桥为中心的居住配套商业区块也逐步呈现出较强的人气和商业氛围。
蔬菜研究专家陈日远
促进蔬菜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在国家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下,以地方为主开展“菜篮子”工程建设。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大政府对“菜篮子”工程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为“菜篮子”稳定发展和保障居民消费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2、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既要保证蔬菜生产,又要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既要稳定发展城郊蔬菜生产,又要加大优势区域蔬菜基地建设力度;既要防止市场供应短缺,又要防止生产过剩;既要使菜价总体保持合理水平,维护消费者尤其是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利益,又要不断优化结构,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坚持能力建设和机制创新并重。注重生产要素集成和资源整合,在改造升级原有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重点规划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新基地,稳定提高产量,确保质量。进一步建立风险控制、产销衔接和市场预警机制,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提高“菜篮子”产品生产、流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促进“菜篮子”长期稳定发展。
4、坚持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积极推进生产方式转变,既重视生产能力提高,又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实现“菜篮子”产品生产可持续发展。 未来十年我国人口数量仍处在上升期,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商品菜需求量将呈现刚性增长趋势。2010年,我国人均蔬菜占有量为370公斤。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新增人口近1亿人,人均蔬菜占有量在现有基础上增加30公斤,蔬菜加工品增加1000万吨,届时我国蔬菜总需求量为58950万吨,比2010年增加8950万吨。满足消费总需求和新增需求主要通过提高单产和减少损耗解决。
1、保障市场供给。通过稳面积、增单产、调结构、降损耗,实现数量充足、品种多样、供应均衡,防止价格大起大落。全国蔬菜播种面积保持基本稳定,单产水平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2015年达到2300公斤/亩,2020年达到2500公斤/亩以上;蔬菜损耗率年均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
2、合理调整结构。在保障总量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进一步调整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提高淡季供应能力。在品种结构上,根据需求适当增加叶菜类蔬菜;在区域结构上,逐步形成合理的运输半径;在上市季节上,提高淡季蔬菜供应能力。
3、提高产品质量。全面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产品符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2015年蔬菜商品化处理率提高到50%,2020年提高到60%。
4、完善流通体系。蔬菜批发市场、菜市场、社区菜店等市场网店逐步健全,功能进一步完善,产销关系更加紧密,逐步形成立足蔬菜主产区和主销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流转顺畅、竞争有序、高效率、低成本、低损耗的现代蔬菜流通体系。
5、增加农民收入。2015年蔬菜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额达到1000元,2020年达到1300元。
46岁的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日远是一位“蔬菜”专家。
作为南方蔬菜生理研究中心主任,南方设施园艺研究中心主任,华农绿田南方蔬菜产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日远的一系列社会身份,始终围绕着一个关键词——“蔬菜”。
十余年间,他定点在广州、佛山等大中城市的郊区进行调查,其研究项目关注的菜田近万亩。
他在媒体上发出警示、表达忧虑:“最严重的蔬菜样本里,重金属超标可达上百倍。”
他一次又一次看到:一些工厂排出的废水,不经过任何处理流到菜地。而铅、镉等重金属,通过蔬菜的“经络”残留在它们的身体里。
身为广东省政协委员,陈日远的议案《关于加强对我省大中城市郊区蔬菜基地污染调查与治理的建议》,被广东省政协列为2007年5个重点督办提案之一。
2007年4月中旬,广东省农业厅会同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局召开会议,形成初步方案报省政协——针对广东所有大中城市郊区菜地的污染展开调查。由政府部门牵头进行大规模菜地污染摸底,这在广东尚属首次。
重金属在内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正渗入基础食品生产链条的深处。陈日远以华南农学家的身份,率先对这一现实敲响警钟。
现在,陈日远致力于寻找治理、恢复蔬菜种植土壤的技术研究。在国际上尚无公认优良检测方法的情况下,陈日远和他的研究团队,希望找到一种有效的微生物或其他方法,将土壤中残留的重金属“钝化掉”,使其不再危害土壤。
在东莞、佛山乃至广西等更多地区,陈日远作为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操持着众多的实验点和技术推广基地。他联络大型农业企业,或者动员农户组成蔬菜合作社,推广他们推荐的无毒种植体系,至今,约有2万农户在这些农学专家的带动下,组成合作社。
眼下,陈日远还在促成家乐福超市与农户对接——这位农学专家的视野,从泥土颗粒延伸到广袤大地上的万千人家。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90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