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有哪些著名的水利工程
1、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2、郑国渠: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郑国渠在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3、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扩展资料:
按目的或服务对象可分为:防止洪水灾害的防洪工程;防止旱、涝、渍灾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田水利工程,或称灌溉和排水工程;将水能转化为电能的水力发电工程;
改善和创建航运条件的航道和港口工程;为工业和生活用水服务,并处理和排除污水和雨水的城镇供水和排水工程;防止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的水土保持工程和环境水利工程;保护和增进渔业生产的渔业水利工程;
围海造田,满足工农业生产或交通运输需要的海涂围垦工程等。一项水利工程同时为防洪、灌溉、发电、航运等多种目标服务的,称为综合利用水利工程。
蓄水工程指水库和塘坝(不包括专为引水、提水工程修建的调节水库),按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坝分别统计。
古代水利工程的典型代表
都江堰景区曾入选西南避暑景点榜第一名,风景秀丽,空气绝佳,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它又称都江堰水利风景区,坐落在成都市都江堰市公园路,修建于2000多年前,是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场面宏大,蔚为壮观。
纵览景区,水利工程规模宏大,把汹涌澎湃的岷江分隔成内江和外江两部分。内江的作用主要是引水灌溉,减少因自然灾害所引起的干旱,而外江顾名思义主要以泄洪为主,所以这里自古一直承担着防洪与灌溉的作用,也使得周边的居民安居乐业。以水利工程为主轴线,周边的景色秀美,植被繁茂,空气绝佳,尤其是文物古迹众多,比如景区最著名的伏龙观、二王庙、玉垒山公园、李冰石刻像、安澜索桥等,都具有很浓厚的历史气息,欣赏价值颇高。
个人感觉,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而雄伟的水利工程,虽然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但就目前而言,仍然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当年在巨震面前,都江堰水利工程更是经历了历史的检验,原本工程基本完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人类的智慧,也表现出了他们超高的艺术情操和精湛的技艺,让人不得不为之叹服。
这里青山绿水,气候适宜,尤其是春夏时节,游玩起来更加舒适,即使是夏季七八月最热的时候,都江堰景区也不会显得那么炎热,是您最理想的避暑胜地,特别适合于全家或结伴游玩。而且这里景观独特,地理位置优越,距成都市区仅40余公里,交通极为便利。这里主要的看点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宝瓶口等。尤其是宝瓶口,它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之地,非常值得一游。飞沙堰和鱼嘴分水堤,各具特色,相互辉映,巧夺天工,景色宜人。个人感觉这里是伟大的劳动人民知识的结晶,在当地乃至全国都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它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以及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时至目前依然造福着人类,是到都江堰市不得不前往瞻仰的一景,一定不要错过。
灵渠
灵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距今已2217年,仍然发挥着功用。
灵渠工程主体包括铧堤、南北渠、秦堤、陡门等,完整精巧,设计巧妙,通三江、贯五岭,沟通南北水路运输,与长城南北呼应,同为世界奇观。
漓水源于广西兴安西北,与源于广西东北兴安海阳山之湘江相距不远,分水岭炮台山很低。秦始皇略取百粤,乃命史禄开筑湘水使通漓水,称为“灵渠”,故有“湘漓同源”之说。灵渠乃贯通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间重要水上交通孔道,今名“兴安运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条运河。在近代铁公路未建设起来以前,灵渠是沟通中国南方与北方内河航运的唯一孔道。如由广州乘船出发,溯珠江而上,经漓水,穿灵渠,沿湘江而下,接长江,转京杭大运河直上北行,最后可达北京。灵渠水位高出湘江,开凿工程极为艰巨,并利用“陡门”闸水,以通船运,使原属殊途的湘漓二水,连通一气,其所用的原理,与近世著名的巴拿马运河(连通太平洋与大西洋)完全相同,不过却早了二千余年。灵渠除航运外,亦有灌溉之利,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中较少人知的一项瑰宝。都江堰灌溉成都平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前后历经二千二百多年,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稀世珍宝,有防洪、灌溉及航运三利。四川人民世世代代经营都江堰,不竭不休,使都江堰久而愈振,生机蓬勃,滴滴点点,润泽天府。都江堰不仅为我国水利史上的伟大成就,也是世界水利史上利用自然而不破坏自然的典范。
都江堰在四川成都西侧灌县境内。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领有蜀地。秦昭王在位后期( 公元前276~前256年),蜀郡守李冰(公元前四世纪时人)在蜀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于成都平原顶点,岷江刚出山口的江心中“造堋雍水”,叠砌分水鱼嘴,把岷江一分为二。“外江”为岷江正流(南江),泄洪排沙;“内江”为灌溉水渠(北江),导水灌田,使成都平原平畴万顷,沃野千里,成为我国著名的天府之地。内江乃傍玉垒山脚人工开凿之渠道,由凿开坚硬岩石所成“宝瓶口”引水,以供航运灌溉之用。宝瓶口上游内外江之间则有“飞沙堰”,可以将拦阻在宝瓶口外的过量洪水和沙石泄入外江。成都平原在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脉和龙泉山之间,乃由岷江、沱江及其它河流冲积而成。都江堰的建成,使外江成为洪水和沙石的排泄信道,使内江水系范围内的政经中心成都不仅解除了旱涝之害,同时又引进水源,满足了灌溉、通航和漂木的需求,是古代一个综合水资源开发最成功的典范。后魏郦道元《水经注》引南北朝《益州记》说:蜀郡“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时人称为“天府”。如今我们仍称四川为天府之国,那么都江堰恰是天府中的一道“银河”。
京杭大运河
大运河是沟通中国南北水路交通的大动脉,由多条运河组而成,可由南方的杭州北上直通北平,全长174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一条大运河。
地之南北距离为“运”,《国语》“越上”“句践之地,…广运百里”,注“东西为广,南北为运”,所以大运河是以人工沟渠连通天然水系,结合人力与自然条件修凿的一条南北向巨大输运航道。大运河北起北平,南迄杭州,纵贯冀、鲁、苏、浙,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40公里。开山凿渠,引水通漕,贯通南北,有灌溉通运两利。大运河亦称京杭运河,其历史可上溯春秋末吴王夫差(公元前495至前476在位)始凿“邗沟”(公元前486年)沟通。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23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