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黄瓜主要生理性病害的识别及应对措施

黄瓜主要生理性病害的识别及应对措施

黄瓜病害分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两大类。凡是由气候影响和管理不当引起的症状均属生理性病害范畴。在黄瓜生产中,生理性病害则往往难以识别。对生理性病害菜农则是认不准、分不清、胡乱猜、蒙着治,有的造成了重大损失。目前,生理性病害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能占总病害的5O%以上。以下按症状表现具体分析生理性病害的形成原因和预防措施,仅供大家参考。

1、流胶应观察颜色和部位:只要叶柄、瓜条、茎蔓流出的是白色胶体,多为生理性流胶。如打老叶、摘瓜能造成叶柄和瓜柄处流出乳白色的胶体,同样道理,只要是虫咬、物理损伤或裂口都会流出这样的白胶。但流胶后能继发感染细菌病害,发生这种流胶时,应及早喷施铜制剂或抗生素,防止细菌性病害继发侵染。

2、瓜把、瓜条长皴有区别:瓜把上长皴俗称木栓果,属于生理性缺硼造成的。菜农一般认为是冷风吹的有一定道理,这只能加速木栓化,而不是长皴的根本原因。这种情况可以用含硼叶面肥解决。瓜条长皴多是药害和放风不当引起的。药害往往是药液浓度过高,或者喷施了多种农药发生了反应,也不排除劣质农药或过敏农药的作用,瓜条刺瘤一般消失。

3、两种原因导致花打顶:一种原因是低温造成花打顶。另一种原因是药害造成的花打顶。第一种情况解决措施主要是增光保温。第二种情况要降低点花药的浓度。同时要及时摘除顶部幼瓜,喷施l一2次细胞分裂素加芸薹素加铜高尚,即提头和防病害感染相结合。

4、综合措施防治畸形瓜:畸形瓜的种类很多,大头瓜、大肚瓜、弯瓜、细腰瓜、尖头瓜、苦味瓜、白霜瓜等等。大头大肚瓜主要是昆虫传粉造成的,因此,只要防好传媒昆虫即可。弯瓜和尖头瓜一般出现在连续阴天,光照不好期间,势必造成有机营养供应不足,生长素分布不平衡,瓜条生长忽快忽慢而形成,在弯瓜的-侧涂抹生长激素能解决这个问题,最为关键的是要重点解决好光照和养分问题。苦味瓜和白霜瓜主要是夜温过低造成的,长时间低温增加了苦味素和分泌了蜡质层,因此产生了苦味和白霜。只要夜温保持在l5摄氏度以上,一般不会出现此类问题。

5、缺素多是根系、土壤问题:黄瓜底部叶片发黄,多由缺氮、镁造成,中部叶片发黄多由缺钾造成,顶部叶片发黄多由缺铁造成,缺锌和硼引起叶缘镶金边,缺钙易得烂头顶病,所有这些缺素症只是理论上的说法。在生产实际中,北方地区老蔬菜大棚,氮镁钾钙土壤中都不缺,而普遍存在超标问题。缺素的根本原因一般在于根系和土壤,如土壤盐渍化,大量使用化肥造成矿质元素之间的相互抑制吸收,作物根病或不生新根,土壤干旱或低温,肥大烧根,水大沤根等,都能抑制元素的吸收,缺素症一般只是表面现象而已。所以缺素找原因,多在土和根。因此,缺素症要采取综合治理,一般应采取上喷下灌的方式,达到根系消毒,生根养根,补充所缺元素三结合。

6、很多症状属药害问题:瓜条长皴是药害问题。顶叶皱缩不长是点花药问题。有的叶片出现不规则的白干大斑,有的叶片发生叶边干枯,有的叶片产生不规则的白色干枯小斑点,大多数是打药造成的急性药害。当叶片出现黄褐色斑点,老化以及硬而脆的情况,也是连续用药和喷施药物不当引起的一种慢性药害反应。当零售商告诉你这是真菌性或细菌性病害时,你花了钱也不明白是咋回事。其实药害问题很普遍,适当喷施芸薹素和爱多收、细胞分裂素即可。

7、冷害和冻害要观察叶片:在温暖环境生长的叶片,突然遇到冷风,很容易受到冻害(寒害),原因就是作物不适应陡然变化的温度,菜农称为“闪了”。放风过急不光引起黄瓜急性萎焉,冷风也能冻坏叶片,受冻叶片的主要特征是出现鱼鳞状的白干斑,称为细菌性病害是不对的。

8、气害多由肥害引起:没有腐熟好的鸡鸭粪和其它有机肥料,会释放出有毒气体。氮素化肥和含氮复合肥冲施后也能释放出有毒气体。气害从叶片上观察有两种症状,一种是叶缘腐烂,绿色干枯。一种是叶片表面有白色不规则的斑点,易破裂,酷似药害。解决的方法:一是冲施生物菌肥,加速肥料的熟化。二是加强放风,把有毒气体排出棚外。三是喷施爱多收和氨基酸叶面肥缓解气害。

保护地栽培黄瓜常见病害有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枯萎病、细菌性角斑病、疫病、灰霉病、黑星病、病毒病等。

(1)霜霉病 黄瓜主要病害之一,俗称“跑马干”,属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发病一般从中下部叶片开始,开始叶片出现水浸状斑点,斑点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因此病斑多呈不规则多角形。斑点逐渐呈黄褐色,潮湿条件下,叶背面病斑有紫黑色霉,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全叶枯黄。

阴天多雨、湿度大、氮肥不足的情况下,易发此病,发病适温为20~24℃。该病发病后迅速传播,危害严重,应及时防治。

预防霜霉病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其次要注意调节棚内湿度,注意通风散湿;可进行叶面追肥,增加植株的抗病能力。植株发病后应进行药剂防治。药剂防治以使用百菌清烟雾剂效果好(兼防白粉病、炭疽病等多种病害),操作简便,布药均匀,尤其在阴雨天湿度大时应用不会进一步增加室内湿度。具体做法是每立方米空间用药0.1~0.2克(以有效成分计算),55%的百菌清烟雾剂每亩用300克左右。为布药均匀,可在棚内设5~6个燃烧点。还可用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的乙膦铝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的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25%的瑞毒霉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

(2)白粉病 俗称“白毛”,真菌性病害。该病在保护地内发病严重,主要危害叶片。初发病时,叶片产生圆形白色粉状小斑点,叶片正面分布较多,斑点扩大后连成片,似白粉,后期白粉斑变为褐色斑,病叶枯黄。

该病流行温度为16~24℃,通风不良,湿度大,氮肥过多或过少,植株生长不良,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发生易引发病害。

预防白粉病首先应选用抗病品种,进行通风散湿,避免湿度变化剧烈,合理施用氮肥。发病后可用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20%的粉锈宁乳油1500~2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代森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

(3)炭疽病 真菌性病害,该病危害黄瓜叶、茎及果实。幼苗发病,子叶边缘出现褐色圆形或半圆形病斑。叶片受害后产生圆形黄褐色病斑,病斑上有同心轮纹,病重时病斑连成片,全叶枯黄。茎上发病病斑凹陷,绕茎蔓延,并生出许多小黑点。果实发病后病斑稍凹陷,呈圆形,表面有粉红色黏液。

炭疽病发病适温为24℃,湿度为97%以上。湿度大,叶面结水,瓜类重茬,氮肥过多均可造成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预防炭疽病要选抗病品种,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种植黄瓜的地块应与瓜类蔬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进行合理的配方施肥,加强保护地内的通风排湿,适当控制浇水。药剂防治可用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

(4)枯萎病 也叫萎蔫病、蔓割病。真菌性病害,对保护地黄瓜危害严重,采用嫁接苗栽培可有效防止此病的发生。

幼苗发病后子叶变黄,不久便干枯,根部和茎部变褐。成株发病一般在根瓜采收后,茎基部叶片首先出现病状,病叶中午萎蔫下垂,早晚恢复正常,似缺水状,叶色变淡,以后遍及全株。病株主蔓基部软化缢缩,初呈水浸状,以后逐渐干枯,全株死亡。

该病在15℃以上开始发病,20~30℃为发病盛期。土壤水分忽干忽湿或土壤过干,氮肥过多,有机肥未完全腐熟,连作生产等均易引发病害。

枯萎病应以预防为主。选用抗病品种,实行嫁接防病。育苗时在播种后土壤喷药或撒药预防,定植时在沟内用药,发现个别植株发病后,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400~600倍液灌根,每株用药液0.25~0.5千克。

(5)细菌性角斑病 细菌性病害,叶、茎及瓜均可发病。幼苗发病,子叶上形成水浸状稍凹陷圆形病斑,后变黄褐色。成株发病,叶片病斑初为水浸状,后变至淡褐色,周缘有**晕圈。病斑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湿度大时,病部叶背面溢出白色黏液,干枯后易破裂、穿孔。瓜及茎部发病初为水浸状稍凹陷病斑,严重时裂口、腐烂,从病部流出白色黏液。

本病在低温、高湿时极易蔓延。昼夜温差过大,结露严重,浇水过多时易发病。

为预防此病,播种前应进行种子消毒。采用高垄、地膜栽培,降低空气湿度,减轻病害发生。发病后可用30%DT杀菌剂500倍液或70%DTM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25%瑞毒铜600~800倍液,200单位的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喷雾。

(6)疫病 真菌性病害,叶、茎、瓜均可发病。幼苗期嫩茎部最易发病,病部水浸状,缢缩,1~2天内萎蔫、青枯死亡,但不倒伏。成株多在嫩茎及节上发病,病部水浸状、软化、缢缩,其上部萎蔫下垂。叶片发病后出现暗绿色、水浸状、边缘不明显的圆形大斑,天气潮湿时迅速扩大,发展到叶柄。果实多从触地处发病,病部水浸状凹陷,并很快腐烂,表面长出白霉并有臭味。

疫病发病适温为25~30℃,要求高湿环境。浇水过多、瓜类重茬、土壤黏重时发病重。

预防疫病应实行4年以上的轮作,采用嫁接栽培,发现病株后及时清除并喷药防治。药剂防治可用25%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喷雾。也可用70%敌克松10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0.2~0.5千克。

(7)灰霉病 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幼瓜。雌花及幼瓜发病时呈水浸状腐烂,表面密生灰色至淡褐色霉层。叶部发病多由病花引起,发病时形成灰褐色圆形大病斑,表面亦生灰色霉层。

本病发病适温为22℃,棚内湿度大时发病严重。

栽培时应进行种子消毒,采用嫁接苗,及时摘除病花、病果、病叶。

药剂防治可用50%速可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灌根可采用25%瑞毒霉500倍液,或25%瑞毒霉与40%福美双1:1混合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200~250毫升,每7~10天灌1次。

(8)黑星病 为近年来发生的一种新病害,属真菌性病害。

全生育期均可发病,危害叶、茎、瓜。幼苗发病子叶发生病斑,严重时心叶枯死。茎受害初期呈水浸状浅绿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条斑,以后凹陷龟裂,表面密生黑色霉层,严重时病部腐烂。生长点染病后可在2~3天内烂掉,造成秃顶,使下部丛生侧枝。瓜条发病后瓜向病斑内侧弯曲。

黑星病发病需要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17℃左右的温度,90%以上的湿度会造成此病流行。阴雨天气、通风不畅,植株密度大、光照不足的条件下易发病。

预防黑星病应实行轮作,采用种子消毒措施,控制浇水,进行通风排湿。发现田间有病株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农抗BO-1O浓度100单位,70%代森锰锌500倍液喷雾。喷药时应注意不能只喷叶片,还要喷嫩茎及生长点附近,每5~7天喷药1次,连喷3次。

(9)病毒病 属病毒性病害。植株发病后矮化,果实发病后瓜面出现花斑或凸凹不平的瘤状物,瓜畸形,严重时病株枯死。

根据病原不同,叶片出现的症状不同,叶片感病后有皱缩型、绿斑型、花叶型和黄化型,有时表现复合症状。

皱缩型:新生叶片沿叶脉出现浓绿色隆起皱纹,或出现叶片变小,裂片现象,有时出现沿叶脉坏死。

绿斑型:新叶产生**斑纹,绿色部分呈隆起瘤状。

花叶型:叶片出现淡**不明显斑纹,后呈现浓淡不均匀的小型花叶病斑。

黄化型:叶片变黄绿至**,叶脉仍绿。病叶硬化,向叶背卷曲。

此病病原为多种病毒,病毒主要在杂草上越冬。通过蚜虫传播,农业操作时汁液摩擦亦可传毒。高温干旱,蚜虫猖獗时发病重。

防治病毒病应进行种子消毒,进行防蚜灭蚜,病前或病初用植病灵800~1000倍液全株喷雾。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42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