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西海固指哪些地方
看完《山海情》是不是对现实的宁夏西海固更为好奇了呢?是不是想要了解宁夏西海固人民的真实生活呢?那么,宁夏西海固指哪些地方?关于宁夏西海固有没有脱贫,让我们来看看本站提供的介绍吧!
西海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的代称,范围包括固原地区的西吉县、海原县、固原县、泾源县、隆德县、彭阳县六县,以及同心县部分(东部和南部),不是一个标准的行政区划,没有严格的定义。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其著名景点有六盘山、须弥山石窟等。它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山高坡陡,雨水稀少,十年九旱。直到七十年代,仍有百分之七十的群众吃不饱、穿不暖,人畜喝的是苦咸水。贫穷,不光是因为土地贫瘠,还因为闭塞、生产方式原始、科技文化落后。饮水难,直接原因是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水土流失严重,年均降水量仅300毫米,蒸发量却在2000毫米以上,极端气候日趋增加。
20世纪80年代,甘肃省定西、河西走廊和西海固三地统称中国“三西”。西海固,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核心区。
宁夏西海固人民的真实生活西海固,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西吉、海原、固原、彭阳、泾源、隆德、同心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这里以前自然条件恶劣,长期干旱,水土流失严重,年平均降雨量在3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高达1000毫米以上,且多发其他各种自然灾害。这里现有回族人口近200万,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多年来,各级政府为改善这一地区的落后状况,实施了包括小流域治理、退耕还草还林、移民、扬黄灌溉、扶贫开发等一系列措施。如今的西海固,远不是那时候的西海固。气候湿润,盛夏是避暑的最佳圣地。
宁夏西海固脱贫了吗自治区政府4日批准同心县、原州区、海原县和红寺堡区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随着这四个贫困县区“摘帽”,宁夏西海固贫困县区减至1个。
受制于山大沟深、干旱缺水,宁夏西海固地区一度被称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其囊括了西吉、原州、海原、同心、盐池、红寺堡、泾源、隆德、彭阳9个贫困县区,截至去年底,西海固地区已有四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浅议苋麻河水库移民工程的任务及效益]长春八一水库 公园进展
1976.11——1983.11,先后在宁夏大学,海原县农机修造厂、机砖厂等单位学习、工作;
1983.11——1986.08,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政府副县长(其间:1985.06—1986.05,挂职任浙江省象山县县长助理);
1986.08——1991.08,宁夏回族自治区农建委山区处副处长;
1991.08——1994.09,宁夏回族自治区镇北堡林草试验场场长;
1994.09——1998.09,宁夏回族自治区农建委副主任、党组成员;
1998.09——2002.10,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党组成员;
2002.10——2004.02,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党委副书记(正厅级)、副厅长;
2004.02——2004.04,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党委书记、厅长;
2004.04——2005.07,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党委书记、厅长,区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党组书记;
2005.07——2007.04,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党委书记、厅长,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局(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党委(党组)书记;
2007.04——2007.05,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
2007.05——2013.01,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2013.01——2015.01,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2015.01——,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十一届人大代表。
1基本情况苋麻河水库位于黑城镇西北约5km的兰家万嘴,系清水河支流苋麻河下游修建的中型水库。上游控制流域面积688km2,多年平均径流量1 170万m3,百年一遇洪水总量2 329万m3,库水矿化度5.53g/l。水库于1959年8月建成,1966年、1973年加高3.70m,总库容达5 570万m3,死库容400万m3,1998年已淤积库容4 500万m3,有效库容1 070万m3,防洪能力不足50年一遇。干渠为“五一”渠,全长20km,原规划灌溉固原、海原两县川地数万亩,1990年以后每年只灌固原黑城镇耕地0.20万亩。
苋麻河水库主坝为黄土均质坝,坝高36.30m,顶长640m,宽5m,坝顶高程1 582.10m,初建时总库容3 400万m3。输水建筑物由防沙塔、输水洞、取水竖井、消力池和泄水陡坡五部分组成。溢洪道位于主坝右岸,原为开敞式,共8孔,每孔宽3m,无闸门控制,后接两级泄水陡坡,总跌差47m,全长150m,浆砌石结构,第二级采用挑流鼻坎消能,加坝时改建开敞式溢洪道为竖井式,3孔,每孔宽4m,高2.40m,用木叠梁控制,最大泄量250m3/s,3个半圆拱泄洪洞各宽4m,高4.50m,下游泄水陡坡段及挑流鼻坎曾经加固3次。
2移民工程情况
在水库建设和加高过程中,由于受建设资金的限制,受水库建设影响的移民没有得到有效的安置和扶持,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西部大开发政策进一步实施,怎样安置移民已成为政府和当地群众共同关注的问题。
遵照《国务院关于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原州区委、区人民政府及水利部门决定为受水库影响的移民实施项目扶持,用以推进
移民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节水高效设施农业,培育地方特色,促进农业增效和移民增收。
3工程任务及规模
项目区涉及黑城镇苋麻村,无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区规划新增配套节水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共437亩、地面灌溉面积1 364亩,设计灌溉控制总面积1 801亩。本次工程任务包括水源工程和灌区配套两大部分:
3.1水源工程
修建10万m3大型蓄水池1座,为小型塘坝,坝高19.40m,顶宽为4m,前坝坡为1:3,后坝坡为1:2.50。水池底部防渗膜上覆盖0.30m沙砾垫层。水池边坡部位下铺设防渗膜,上垫2cm砂浆,用40cm×40cm×7cm砼板砌护来保护防渗膜,并防冲。距离岸坡上沿顶2.50m远处设防护围拦一周,用10cm×10cm×300cm钢筋砼柱做肋骨(钢筋砼柱间距15m),12#铅丝织成8cm×8cm的网片固定在肋骨上。
3.2灌区配套
新建灌溉支干渠道2条,总长4 674m,支渠8条,总长6 263m,利用该地临近黑城镇这一有利条件,发展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配套温棚300栋,占地面积437亩。埋设引水管1条,Φ225UPVC管,长455m,干管1条,Φ280UPVC管,长665 m,支管6条,Φ225PVC管,长3 200m,分支管45条,Φ110PVC管,长5 100m。给水装置300套(包括立管、三通给水栓),设闸阀井50座。管材均采用UPVC管,公称压力0.32MPa,所用三通、四通及弯头等管件除专门说明外,其余均采用与UPVC管相配套的塑料管件。灌溉控制总面积1 801亩。
4移民工程效益
4.1经济效益分析
工程估算静态总投资333.53万元,其中建筑安装费311.71万元,其他费用21.82万元,采用静态法进行经济效益分析计算:
4.1.1工程投资费用K:按固定资产总投资311.71万元,二年完成。
4.1.2工程年运行费用C:①年管理费1.20万元(按2人,每人每年6000元计算);②维修费3.10万元(按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计算)③水费=46.56×10 000=4.66万元;④工程年折旧费7.04万元(年基本折旧率按3.33%计),共计年运行费用C=16万元。
4.1.3工程经济效益:
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1 801亩,(其中温棚300栋,地面灌溉面积1 346亩)项目实施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
项目区温棚作物种植比例为辣椒:西红柿:芹菜:其他 =3:3:3:1,经计算,规划项目区作物增产增收效益为10.12万元。
项目区渠灌作物种植比例为夏粮:秋粮:经济作物:其他 =40:24:25:11,经计算,规划项目区作物增产增收效益为34.47万元。
注:效益分摊系数取0.60
还本年限T:
T=K/(B-C)
=311.71/(44.59-16)≈11年
4.2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建设的环境影响因素,主要是工程施工过程的影响,包括工程施工占地及施工过程对区域植被的破坏,施工废弃物堆放对环境的影响度。
4.2.1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项目实施对环境影响因素主要有施工活动对环境影响,其影响较单一,根据工程建设施工总布置,所能形成的环境影响主要因素为管线、渠道开挖对沿线植被的破坏,加上施工废水、噪声以及人群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但影响均不太显著。
项目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正面影响,如通过灌溉,作物产量增加,植被覆盖面增加,改善了气候条件,减少了风沙灾害。
4.2.2环境评价结论。据以上分析预测,工程兴建对环境无不利影响,项目区通过发展以枸杞为主的经果林建设及牧草建设,进行农业措施综合治理,逐步提高了整体环境质量,建立良好的、相对稳定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环境。
项目建设将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用水,保护性利用干旱地区水土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有利于建立当地生态经济型的环境水利模式。同时工程建成后社会效益相当显著。因而总体上工程兴建无制约性破坏因素存在,其整体效益大于不利影响。
4.3工程效益评价
该项目实施后,新增灌溉面积1 801亩。
项目的实施,能充分利用扬黄水资源,灌区年创经济效益44.59万元,人均增收226.58元,社会效益随之增加,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项目投资回收年限为11年,效益显著。
项目实施将有效利用当地水土资源,使灌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作物产量稳步提高,农业及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改善了田间小气候,减少了自然灾害,加强了水土保持,改善了生态环境。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48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