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福亮出生于哪里
于福亮
中文名:于福亮
国籍:中国
民族:汉
职业:科学水利专家
主要成就:国家重大基础研究
代表作品:《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演化模式》
简介
中国水利学会会员33623037
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33623037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会员
学习经历
(从大学起)
1981.9~1985.7华东水利学院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2.11~1996.3俄罗斯科学院水问题研究所,俄罗斯,莫斯科,1996。(Ph.D.,inTechnicaSciences,InstituteofWaterProbems,RussianAcademyofSciences(IWPRAS),Russian,Moscow,1996)
工作经历
1985.8~1990.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助理工程师
1990.9~1992.10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工程师
1992.11~1996.3俄罗斯科学院水问题研究所研究生
1996.4~2001.9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高级工程师
2001.10~2002.9江西省九江市水利电力局副局长(挂职)
2002.10~至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高工、教高、副所长
项目经历
地方重点规划项目,延安市水资源规划,项目负责人,2004.5~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研究课题(2001BA610A-02),黑河流域水资源调配管理信息系统,专题负责人,2002.1~目前
水利部重点项目,北方地区水资源总体规划,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专题主要承担者,2001.1~2001.9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第二课题《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演化模式》3+2的前3年基础研究工作,中期通过科技部和项目办的验收,后2年研究成果将在2004年完成
水利部重点项目,全国城市水资源规划,项目技术要点编制者、主要完成者,2000.10~2002.12。
水利部重点项目,水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项目,用水定额标准研究,专题负责人,2001.1~2001.8
水利部重点项目,水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项目,水资源短缺风险与缺水标准关系研究,专题主要承担者,2001.1~2001.12
水利部资助课题,黄河流域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战略研究,课题主要完成人,2000.11~2001.6
水利部资助项目,21世纪初叶中国农村水利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全国灌溉发展问题研究,专题主要承担者,2000.10~2001.12
水利部项目,全国灌溉发展“十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水利部重点项目),项目主要完成者。1999.1~2000.6。作为第二完成人,编制规划报告和分析计算工作,该“规划”于2000年通过了专家验收鉴定,并在部长办公会议上通过后作为水利部“七大规划”之一上报国家计委颁布实施。
世界银行资助研究项目(7107256),真实节水量研究,项目主要完成者。1999.1~1999.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59979028),宁夏引黄灌区水盐均衡和水盐调控研究,主要参加人,2000.1-2002.12
1999年9月作为院外专家,被聘参与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中的《北方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南水北调问题》课题工作。主要工作范围为:北方地区供需平衡分析、水资源合理配置、南方可调水资源量、南水北调工程宏观规划设想及初步实施的建议。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研究滚动专题(96-912-02-01S),新疆跨界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专题负责人,1999年6月-2000年10月。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研究滚动子专题(96-912-02-01S-2),新疆额尔齐斯河、伊犁河、阿克苏河境外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规划发展情况调查研究,子专题负责人,1999年6月-2000年10月。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研究专题(96-912-06-01),宁夏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主要完成者,1996年9月-1999年3月。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研究子专题(96-912-06-01-01),宁夏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与生态环境评价,子专题负责人,1996年9月-1999年3月。
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示范项目“农业高效用水科技产业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编写人之一,1997年9月—1998年5月
农业高效用水科技产业示范工程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承担“山丘区雨水汇集储存农业高效用水模式与产业化”项目专家组成员(专题编号:99-021-01-07),1998年9月—2002年8月
水利部项目“全国灌溉面积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水利部重点项目),项目主要参加者。1996年3月-1997年11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华北平原节水农业应用基础研究”,专题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之一,专题名称“以土壤水为中心的农田水分循环规律及节水调控机理研究(冉庄点综合试验研究部分)”,1996年10—1997年5月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中国华北水资源管理研究》(CPR/88/068),水文模型专家助理,1991年10月-1992年5月。
水利部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项目“河北省大城县节水快速高产试区”子专题负责人,子专题名称∶“河北省大城县节水快速高产试区水均衡测试与分析”,1989年9月-1991年4月。
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华北地区及山西能源基地水资源研究”主要参加者,专题名称“华北地区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研究”,专题主要研究完成者。1988年10月~1990年12月
国家“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华北地区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可利用量的研究》参加者,课题名称“华北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研究”(编号38-01-01),课题主要研究完成者。1985年8月-1987年10月。
获奖情况
全国灌溉发展“十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中国水科院2002年应用一等奖
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附件六: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中国水科院2002年科技进步一等奖。
宁夏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96-912-02-01)国家科技部、经贸委、财政部和计委四部委“九·五”重点攻关计划2001年优秀成果奖。
宁夏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96-912-02-01)中国水科院2000年应用一等奖。
华北地区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研究(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57-01-01)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华北地区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可利用量的研究(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38-01-01)1987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国再添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分别是哪四处?
节水灌溉(water-saving irrigation)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主要措施有:渠道防渗、低压管灌、喷灌、微灌和灌溉管理制度。
节水灌溉是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当前世界各国节水灌溉的主要措施包括渠道防渗、低压管灌、喷灌、微灌等。实行节水灌溉工程后,可以减少灌溉过程中劳动力配置,滴灌通过局部湿润灌溉,田间土壤疏松,通透气性良好,易溶性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内吸杀虫剂等可随水滴入,可减少中耕、施肥、喷药、除草等的作业次数和劳动力投入,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通过节水灌溉,农作物得到及时的灌溉,提高了灌溉保证率,能有效促进粮食增产增收,这也是节水灌溉工程的主要效益。
此外,节水灌溉还能实现节水、节地、节电、等效益。目前,欧美等农业发达国家在节水灌溉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节水灌溉的普及程度较高。在发达国家,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渠道防渗工程技术、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等节水灌溉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其中喷灌、滴灌又是最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欧美发达国家60%-80%的灌溉面积采用喷灌、滴灌的灌溉方法,农业灌溉率约为70%以上。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 年)》显示,中国将实施 水资源红线管理,到 2020 年和 2030 年农业灌溉用水量分别保持在 3720 亿立方米和 3730 亿立方米。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 2020 年和 2030 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 系数分别达到 0.55 和 0.6 以上,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 技术,完善灌溉用水计量设施,到 2020 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2.88 亿亩。
我国再添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分别是天宝陂、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白沙溪三十六堰、桑园围。
1、天宝陂位于福建省福清市的龙江中段,始建于唐代天宝年间(742-756年)。天宝陂坝体长216米、高约3.5米,其中150米为唐至明代所修旧坝。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型蓄淡拒咸水利工程,如今依然灌溉着当地1.9万亩耕地。
2、龙首渠引洛古灌区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史载汉武帝时修筑,因在隧洞施工中首创“井渠法”,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渠,其后引洛灌溉代有传承,民国时期在龙首渠基础上修建洛惠渠,发展至今,灌溉农田74.3万亩。
3、白沙溪三十六堰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是浙江现存最古老的堰坝引水灌溉工程。东汉时期首筑白沙堰,百余年间陆续建成横跨45公里、水位落差168米的三十六座堰。目前,仍有21座古堰继续发挥着引水灌溉作用,灌溉农田27.8万亩。
4、桑园围始建于北宋,地跨佛山市南海、顺德两区,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围而成,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发挥着灌溉、防洪排涝、水运等效益。围堤全长64.8公里,围内土地面积265.4平方公里,农田灌溉面积6.2万亩。
扩展资料: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自2014年设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发展脉络、促进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总结传统灌溉工程治水智慧,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
成功入选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还有来自印度、伊朗、日本、韩国、南非的10处灌溉工程。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达105处,分布于16个国家?。
环球网-「最新」我国再添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49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