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邹首义与明代复初书院有何渊源?
书院名称的由来唐书云:玄宗用酒买了集贤堂,由李政书院改为集贤堂书院,书院的名称从此开始。第二年宋太平兴国,庐山白鹿洞书院,徒弟数千,久负盛名。宋淳五年,徽州挽留韩,并邀其入朝,命名紫阳书院,为安徽书院之首。广德是明清时为直隶州设立的。广德有书院吗?
年:明朝嘉靖沈嘉年间,阳明弟子邹东阔被判为广德太守,撤去殷庙,建楚书院,延请同门王心斋、朱仙讲学。
这段话清楚地揭示了:首先,邹东阔在广德州创办了复初书院;其次,邹东阔把同门延伸到王心斋、朱仙在复初书院讲学。
邹首义,明朝学者,名叫钱智,东扩安福人。去南京郭子献酒。宗首先是,其次是,并坚持了的传统。强调涵养和警惕是良心的主要修炼方法。有安徽通志?教育考稿?卷三?书院的作品。
:邹首义,性格谦和,安福人。郑德六年会试第一,出王守仁门,至第三人,授翰林院编审,余年归,臣教于甘州。首义书简心意旨.皇帝大怒,派人诏狱拷掠。晋升德州法官,废娼庙,建早期书院,期间与学者讲学。礼部郎中小迁到南京,州民设祠祭拜。当你听到你在为自己辩护时,你为你的立场哭泣,你失去了你的心。与日路、詹若水、钱德宏、王吉、商榷。如果你考上首都,你就会生病。很长一段时间,他被推荐为南京吏部郎中,被叫去给我们经贸局洗马。明年,我将搬到邵青的台中,做一名单身汉并主持南京翰林院。改变南京的葡萄酒供应。住在房子里,讲授日常事务,从四面八方旅行,接踵而至。学者称之为东阔老师。回家二十多年,死了。隆庆建安年间,他被赐为南京礼部右侍郎,庄。
明嘉靖十五年辞海:邹首义,传。然而,这是1985年3月的第一版。因为是从日本国会购买的,所以有很多瑕疵,明史?邹守益传的字符缺失。
明朝四十年广德州志?卷七?秩官志?判官:邹首义,江西安福人,任翰林院编修。嘉靖第一次遇到困难,就任命广德,创办书院,设置校场,带领全体学生学习良知。许多追随者跟随他。但代代相传,仍有争论,故文章与政事并不互斥。万年邹守益传:邹首义,文庄。福人,金玉之质,圣修之极,陆_之流,周成之马。当年判广德,重立此书院,四方吃一堑长一智。但宪法被过度保存,神仙只被实践。
广德州志?卷四?秩官志?判官清五十七年:邹首义,性格谦和,安福人。第六年,试为第一,出王守仁门,编修翰林院为第三人,一年多后归来,在甘州讲学。世宗即位,去官。嘉靖三年,皇帝想被称为狄咸本生,他因捍卫自己的利益和抗议而受到指责。过了一个多月,皇帝大怒,下令监牢拷掠,并提升德州判官。弃*祠,建复早期书院,以士为教。通志年:复初书院,文庙背后。1526年,法官邹首义迁移到东郊,以观察神秘的寺庙,即尊敬亭,名山堂,范文正寺,王京学左边是怀忠祠,右边是亭,荷花池,池上的静观亭,亭前的平台,亭的左右两翼,十一层楼的房间。一共还设置了313亩农田,用来修书院和学生的灯油。继英语收藏馆在晶晶阁之后,今天美国学生雕塑邹东阔里面是他的肖像。万历四十年明史?本传,康熙二十二年广德州志?卷三十一?职官志?宦绩,乾隆五十七年州志,光绪七年
写在复初书院的时候,说广德美能屈能伸,是个当之无愧的老师。云:王心斋、朱仙讲学庆礼,风移邻郡会宁池,讲学。当时,王冠覆盖了河流的左侧。盖世录也。按照今天水西开会的规矩,说要树立真志向,用实干,革除旧习,求良友。
一万年,广德州志年:嘉靖二十年,检察员冯公天、判官王兴合,主管西部水会,品评谈论。
傅书院初建,盛况空前。清乾隆五十七年,广德州志,有详细记载:嘉靖二十年,法官王兴主持水西会议,有一尝。案例水席会是宁国讲学社的名称。王绩广德州志说:嘉靖姬友去水席开会,十天之内告诉他。回归,重新丈量朋友与田野的距离,每个月预定一个小聚会,画面有了尽头。相应的,知道水西汇的人分散在其他城市的就在附近。这个月很小。王兴被任命为御史时,曾试图侍奉御史田丰,回到书院场。其所谓主水会,就是做水会的主人。王记广德州志也说:邹东阔被判广德,复建楚书院为讲学之所。我尝了三次铜川,见了所有的朋友。万历初年,嵇赴水西迎童,为太守,留他。100多位来自远近的朋友聚集在府中书院,这是馆中的一个聚集地。从嘉靖到万历,几十年如一日,几乎都是会难,更有仆从。杨志,记载宁国会议,亦引为亭子。沈守民在广德州志年也称之为。
好时光没有不会持续太久。明朝嘉靖十七年四月,吏部尚书徐赞邀毁书院。万历七年,明政府下令禁止革革革命。明万历十年,广德府初书院发生巨变。据万历四十年记载,万历10年,有一条法令,禁止设立书院、亭台,书院混了就毁了。所有的田地都被人民糟蹋了。
禁止的话,能修的话就修。如果同样是万历江南通志,那就记住了:十一年重修周知方陵,没完工就迁秩。十二年,周知的卢长庚加建了一个简陋的亭子。在第二十年,周知部分是显着重建和强大。万历三十九年,周知巡抚邵贵对文风进行了测量和研究。李日子盘点书院项下,350亩地七毛七分。原租二万五千八百九十六斤,每百斤定价二分五厘,使其存放在解州。1612年,周知总督李德忠重建了长庚宫。的工资捐赠,赎回三百三十六亩学校的土地和租金二万四千二百二十三斤,属于监督田租三十九亩,三千二百一十七斤。出钱买纸、笔、灯、油,婚丧嫁娶,修缮的,得二百八十七亩,租二千九百零六斤。年底可以向督察汇报。它将进入和离开国家,它将在那些存在的人中间被检查。靠。以前的两亩地九毛钱,今天是19亩八毛五,租的谷396斤。以前840亩的山是四分九,今天是889亩,租金225分。茶嘴120斤,今天60斤。山中六分,山中二亩角二十步,豆中八斗,今日四斗。长岗老40亩,不收租金。
万历10至40年,30余年,复辟之初,书院经历了禁修之变,看似零散,但在纸笔禀赋、灯油、婚丧嫁娶、亭台保存修缮等方面,仍难能可贵。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府中书院有大量的书院田亩和丘陵。四十年后,明朝逐渐衰落,战乱不断。从清代到清代,史料缺乏,早期傅氏书院不知存废。
清康熙二十二年广德州志详细记载了伏羲书院,内容与智明几乎相同。
广德州志乾隆五十七年,概述了从清初到乾隆末年,历时百余年的富楚书院的兴衰:
傅书院位于文庙西,在此之前为明学奠基之地,地名西崖矶。康熙四年移至文庙东侧。六年,旧办公楼作为四师庙。30年后,这里有空间建造一座供奉周知皇帝毛遂的神龛。第四位老师尊景阁的左边并没有建神社。李志。康熙五十八年,周在建,复建。今日的亭子在文庙的正北方,在嘉靖和嘉靖年间文庙西北的旧址稍东。有五个亭子,非常大的厂房,前面有墙,中间有门,就是康熙建的那种。其西北根据地被陈占据三分之多。
雍正五年改为节孝寺,木迁斗南书院。雍正十一年下令各省府建立书院,共出钱2000元,帮助读书人烧火,这是清朝建立书院的开端。
乾隆第四年年代统治时期,李德_的同宗人重建了府初书院,位于斗南书院一侧,共有六间房屋。今日的房子和主人都不见了。乾隆二十年统治时期,毛公祠被移至书房,此地成为菜园。乾隆三十九年建安年间,周知劝于恒捐赋楚书院田二十一亩。四十年,周知劝赵庞捐田57亩。周知四十二年石劝捐田五十九亩六分。四十七年,史依之言,正仪书院近城。于是,书院成立了,它的门还在榜上。门内有五个讲堂,还有阎月明善堂,东郭老师尊经的旧称。东边是文昌宫,中间是三营、文昌,左边是邹东阔。明堂后有山主闭关,前有水潭。一九四九年东茶园基地建成新街,平房二十二间,房屋五十间,年租三十多万元。此外,东城外迎春坊有6间平房,年租金1.2万元。五十年,慕童一家,周知,建议捐出12亩土地一分。上面共有一百六十亩和六分农田,以及共一百二十一石的租谷。、五十一等年,暂抵与余、丁等姓氏未归。多年来,他共捐田14亩,每年租粮10石以上,由生活生产支付,日后价收公用,此数除外。州督赵庞也劝木竹湾港二号交两亩,租二万一千文。和石清理了东、西茶苑的废弃场地,并把它安置在书院里。东茶园租金一万两,西茶园租金四千六百四十。56年,周知准将将军胡文泉在西茶园建了一家当铺,每年收取2000元租金。除了支付粮银之外,还将用于延请山长等学生烧膏修书院。案例战后废弃的旧校田、祖田、书院田。乾隆五十七年清光绪年间,这里设立了地方志局,主编周光业在其中种植荷花,荷花开得很好,因其名而得名胡艾莲。西北两邻为邻,郡绅上书清理。向王启富学习,管教吴敬琏,向周知的胡文泉详细询问,每亩五分多钟勘察张复地址。西北多筑墙,基址刚开始。因土地空置,顾免于拆迁,年租仍责令备案。
嘉靖十五年有早期书院书目,康熙二十二年有早期书院书目,但今天标注为无。龙57年桐溪会引载史广德州志撰。是否编制不准确。
这段历史是道光二十七年广德州志年提到的。年记载了复初书院与正一书院的复杂关系,也描述了复初书院的困境与复兴:
乾隆四十七年至正元年,太守史劝捐正义书院。买地很容易,但是前期建设资金不够,所以很多都荒废了,只有少数没有读书。五十九年,屈主政,设义学,置丁丁甲午,捐修,延学。之后什么都不能继续,上了很长一节课,董郁就倒下了。
明州四年,明安泰在光复初期装修学院进行修缮,但光复初期却什么都不能拨出用于修缮。
正一书院旧址,自复初书院兴建以来,已成殷彬
光绪二十七年,清廷颁令国学为校,省内设大学堂,府、署、直隶府设中学,州县设小学。光绪二十八年颁布中学章程,规定各府、厅、直隶州必须设立中学,各州、县量力而行。安徽各府、州、县遵照执行,次年三月又办了四所中学。
广德州志和广德州志都记载了光绪二十九年三月,周知书院袁学长在广德改制为中学,每年的开支是地租、地租、存款利息和政府捐赠。十五名学生。期初,傅书院得以在广州德州中学生存。
17年8月,广德洲中学改为县立初级中学,开始招生。教职工11人,学生41人,女性9人,共50人,年支出4800元。学校坐落在城市的孔庙旁边。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占领广德。次年1月,广德县初级中学校园及县城被侵华日军焚毁。这是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又一不可饶恕的罪行。
1938年起,恢复广德县初级中学。在抗日战争时期,它搬到了五个地方。抗战胜利后,学校复课。1946年,慈山寺所在地。1958年建立高级中学,校名安徽省广德中学。1997年,经过地区评估,被命名为宣城市重点中学。2001年通过省里鉴定,批准为安徽省示范性高中。
伏羲书院创建于1526年。历经数百年,于1903年改为广德洲中学。作为书院本身,似乎已经不存在了。而安徽省广德中学作为其继承者,早已发扬光大。自1996年以来,广德中学的许多学生一直在清华、北大、科大等中国著名大学学习。进入新世纪,广德中学每年向高等院校输送近千名合格大学生,充分发挥了广德教育的作用。
西湖是怎样产生的?
1. 《右溪记》文言文翻译
译文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
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两岸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的美妙)。
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流回旋从上冲下来,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
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
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注释[1]右溪:唐代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
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县。“右”,古以东为左,西为右,此溪在城西,所以作者取名“右溪”。
[2]合:汇合。[3]营溪:谓营水,源出湖南宁远,西北流经道县,北至零陵入湘水,湘江上游的较大支流 。
点击:水名。源出湖南宁远南,流经道县,北至零陵西入湘水。
[4]抵:到达。[5]悉皆:都是。
悉:全。[6]敧嵌(qī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攲”,倾斜。
盘屈:怪石随着溪岸弯曲曲折的样子。[7]不可名状:无法形容它们的状态。
名,形容。状,(它们的)状态。
[8]佳:美好 洄(huí):水回旋而流。悬:水从高处流下来。
激:形容被石遏制而造石成的急流。注:形容水急如灌注一般。
[9]佳木:佳木。[10]垂阴:投下阴影。
相荫:荫,遮蔽。彼此遮蔽荫护。
宜:适合[11]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隐者和归隐的官宦。[12]人间:谓世俗社会,主要相对隐逸而言,指仕宦于朝;嵇康《答山巨源绝交书》:“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
其义同此。[13]都邑:都会城镇。
邑:县城。胜境:风景优美的环境。
一本“可为”上有“则”字。[14]静者:谓仁人;《论语·雍也》载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15]置州:谓唐朝设置道州。
唐高祖武德四年(612)设置南营州,太宗贞观八年(634)改为道州,玄宗天宝元年 (742)改设江华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复称道州。已来:同“以来”。
[16]之:指“无人赏爱”。怅然:惆怅抱憾的样子。
[17]乃:于是。[18]疏凿芜秽:谓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
[19]俾(bǐ):以便,使。为:修筑。
亭宇:亭子房屋。[20]兼之:并且在这里种植。
[21]裨(bì):添加,增益。形胜:优美的风景。
[22]为:因为。[23]命:命名。
[24]铭:铭文,指作者为右溪所作的铭文。据作者《阳华志铭》、《五如石铭》、《浯溪铭》等其它同类作品,大多以铭文为主,前有小序。
则本篇当同其例,应有铭文,此记属序。但铭文已佚,后人为拟题作“记”。
[25]彰示:宣扬,告示。来者:后来的游者。
[26]芜秽:杂草积土。[27]南:向南。
相关词句实词(1)悉:全,都(2)名:名词作动词,说出(3)状:形状(4)俾:使(5)裨:补助,增添(6)抵:到达(7)嵌:这里是形容岩石张着口的样子(8)洄:水回旋而流(9)悬:水从高处留下来(10)逸民退士:指隐居的人(11)已:通“以”(12)芜秽:杂草丛生多义词(1)则可为都邑之胜境。(为:动词,成为。)
(2)为之怅然。(为:介词,替。)
(3)俾为亭宇。(为:动词,变成。)
(4)为溪在州右。(为:连词,因为。)
省略句(1)水抵两岸,(两岸上)悉皆怪石,(这些石头)欹嵌盘屈,不可名状。(2)而置州以来,(右溪)无人赏爱,(“我”)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古今区别(1)南流数十步:南,向南,名词作状语,前省主语“小溪”。(2)合营溪:状补易位,省“于”。
(3)道州已来,无人赏爱:已,同“以”,省主语“道州”,省宾语“溪”。(4)徘徊溪上:状补易位,省“于”,省主语。
赏析《右溪记》文笔简练,开头即以清丽的语言,寥寥数笔,勾勒出怪石嶙峋,泉佳林幽的右溪美景。文章虽短,却用了多种表达方式。
写溪,突出其小;写石,突出其怪;写水,突出其清和激;写木竹,突出其垂阴。正面写溪、写水,又通过写石、写树竹从侧面烘托溪水。
这一层重在描写。第二层写由小溪引起的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情,将作者隐士的襟怀与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现俱足,使写景的志趣得以体现。
写对小溪的修葺和美化,用的是记叙手法,而命名和刻石的来由则用诠释说明的方法。各种表达手法综合运用,达到了高度统一。
元结为右溪无人赏识、任使芜秽的遭际鸣冤叫屈,从而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慨叹,明显地流露出抑郁不平之气,为山、为水,更是为人。元结疏通右溪,建造亭宇,种上象征高洁的松桂和香草,这表现出他对美的追求,更反映了他淡泊名利、爱好天然的性格。
文章借右溪无人赏爱,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前半部分集中写景,后半部分偏重议论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形神具备,是一篇独立的游记。
因此,《右溪记》。
2. 《右溪记》的全文及翻译《右溪记》 唐代:元结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白话译文: 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
两岸全是一些奇石,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而惋惜! 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
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注释:1、道州:州名,唐时属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南省道县。 2、营溪:河流名,发源于今湖南省宁远县南,流经道县,北至零陵县西入湘水。
3、攲(qí欺)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的样子。 4、休木:一本作“佳木”。
休,美好。 5、阴:树荫。
荫:遮盖。 6、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隐士。
7、人间:与前文“山野”对称,指有居民的地方。 8、静者:喜欢清静的人。
9、置州已来:成为州的治所以来。 元结:中唐前期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 、聱叟 ,河南鲁山人。
元结少时不羁,十七岁从师于元德秀。天宝六年(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
天宝十二年进士及第。安史之乱中,曾率族人避难于猗玗洞,因号猗玗子。
乾元二年,唐肃宗召其进京问策,上《时议》三篇,受到赏识。后被任命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
唐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政绩颇丰。 大历七年入朝,同年卒于长安。
他与顾况、王建等人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先驱。其诗文注重反映政治现实和社会矛盾,文风力求摆脱六朝以来雕饰华靡的弊病,清淡简洁,纯真自然。
唯过于质朴,文采稍逊。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元次山集》,编有诗选《箧中集》。
扩展资料:
行文流畅简洁,文笔隽永淡雅,风格纯真自然,状物记事,层次分明,仅用一百余字,便把右溪的自然情趣描绘得历历在目。文章感慨于道州。
城边一条无名小溪,这里石奇泉清、草木葱郁,环境优美异常,但长期不为人所知。因无人赏爱而芜秽冷落,作者借此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身世愤忿,以及因坎坷遭遇而爱惜才用的情怀。
二、创作背景: 《右溪记》作于唐代宗广德、永泰年间,当时作者元结正在道州刺史任上。元结于唐代宗广德二年赴道州刺史任时,由于几经兵荒马乱,加上“西原蛮”少数民族的侵犯,道州“人十无一,户才满千”,“城池井邑,但生荒草,登高极望,不见人烟”。
作为刺史,元结施行仁政,“为民营舍造田,免徭役”。此文记叙的对道州城西一条风景秀丽的小溪加以整治的前后经过,正是元结造福民众、政绩斐然的一个有力佐证。
百度百科——右溪记。
3. 右溪记翻译右溪记 元结 原文: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休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解读: 右溪是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这里石奇泉清,草木葱郁,环境优美异常。但长期不为人所知,以致默默无闻。
元结任道州刺史时对它进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这篇精美的散文着重描写了右溪的自然美景,并记叙了对它整修的经过。
行文流畅简洁,文笔隽永淡雅,风格纯真自然,状物记事,层次分明,仅仅用140个字,就把右溪的自然情趣描绘得清清楚楚。 译文: 在道州城西边一百余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
它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不能够用语言来形容。
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便激起冲天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居住的;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市民游览的胜地,喜欢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我在溪水边徘徊,为此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造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
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西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是为了让后来的人知道。
作者: 元结(719—772),字次山,河南鲁山(今河南鲁山县)人,唐代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天宝十二年(753)举进士。
曾任山南西道节度参谋、水部员外郎、道州刺史等官职。他同情人民疾苦,在道州任间,曾两度上书,请求蠲免百姓租税,深受道州人民的爱戴。
其诗文大部分都能反映政治现实和社会矛盾,文风质朴,清淡简洁,纯真自然。明人辑有《元次山集》。
注释: ①道州:州名,唐时属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南省道县。②营溪:河流名,发源于今湖南省宁远县南,流经道县,北至零陵县西入湘水。
③攲(qí)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的样子。④休木:休,美好。
⑤阴:树荫。荫:遮盖。
⑥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隐士。⑦人间:与前文“山野”对称,指有居民的地方。
⑧静者:喜欢清静的人。⑨置州已来:成为州的治所以来。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营州,后改为道州。已,通“以”。
⑩香草:芬香的花草。
4. 《右溪记》文言文翻译译文 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
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两岸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的美妙)。
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流回旋从上冲下来,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
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
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注释 [1]右溪:唐代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
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县。“右”,古以东为左,西为右,此溪在城西,所以作者取名“右溪”。
[2]合:汇合。[3]营溪:谓营水,源出湖南宁远,西北流经道县,北至零陵入湘水,湘江上游的较大支流 。
点击:水名。源出湖南宁远南,流经道县,北至零陵西入湘水。
[4]抵:到达。[5]悉皆:都是。
悉:全。[6]敧嵌(qī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攲”,倾斜。
盘屈:怪石随着溪岸弯曲曲折的样子。[7]不可名状:无法形容它们的状态。
名,形容。状,(它们的)状态。
[8]佳:美好 洄(huí):水回旋而流。悬:水从高处流下来。
激:形容被石遏制而造石成的急流。注:形容水急如灌注一般。
[9]佳木:佳木。[10]垂阴:投下阴影。
相荫:荫,遮蔽。彼此遮蔽荫护。
宜:适合 [11]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隐者和归隐的官宦。[12]人间:谓世俗社会,主要相对隐逸而言,指仕宦于朝;嵇康《答山巨源绝交书》:“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
其义同此。[13]都邑:都会城镇。
邑:县城。胜境:风景优美的环境。
一本“可为”上有“则”字。[14]静者:谓仁人;《论语·雍也》载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15]置州:谓唐朝设置道州。
唐高祖武德四年(612)设置南营州,太宗贞观八年(634)改为道州,玄宗天宝元年 (742)改设江华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复称道州。已来:同“以来”。
[16]之:指“无人赏爱”。怅然:惆怅抱憾的样子。
[17]乃:于是。[18]疏凿芜秽:谓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
[19]俾(bǐ):以便,使。为:修筑。
亭宇:亭子房屋。[20]兼之:并且在这里种植。
[21]裨(bì):添加,增益。形胜:优美的风景。
[22]为:因为。[23]命:命名。
[24]铭:铭文,指作者为右溪所作的铭文。据作者《阳华志铭》、《五如石铭》、《浯溪铭》等其它同类作品,大多以铭文为主,前有小序。
则本篇当同其例,应有铭文,此记属序。但铭文已佚,后人为拟题作“记”。
[25]彰示:宣扬,告示。来者:后来的游者。
[26]芜秽:杂草积土。[27]南:向南。
相关词句 实词 (1)悉:全,都 (2)名:名词作动词,说出 (3)状:形状 (4)俾:使 (5)裨:补助,增添 (6)抵:到达 (7)嵌:这里是形容岩石张着口的样子 (8)洄:水回旋而流 (9)悬:水从高处留下来 (10)逸民退士:指隐居的人 (11)已:通“以” (12)芜秽:杂草丛生 多义词 (1)则可为都邑之胜境。(为:动词,成为。)
(2)为之怅然。(为:介词,替。)
(3)俾为亭宇。(为:动词,变成。)
(4)为溪在州右。(为:连词,因为。)
省略句 (1)水抵两岸,(两岸上)悉皆怪石,(这些石头)欹嵌盘屈,不可名状。(2)而置州以来,(右溪)无人赏爱,(“我”)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古今区别 (1)南流数十步:南,向南,名词作状语,前省主语“小溪”。(2)合营溪:状补易位,省“于”。
(3)道州已来,无人赏爱:已,同“以”,省主语“道州”,省宾语“溪”。(4)徘徊溪上:状补易位,省“于”,省主语。
赏析 《右溪记》文笔简练,开头即以清丽的语言,寥寥数笔,勾勒出怪石嶙峋,泉佳林幽的右溪美景。文章虽短,却用了多种表达方式。
写溪,突出其小;写石,突出其怪;写水,突出其清和激;写木竹,突出其垂阴。正面写溪、写水,又通过写石、写树竹从侧面烘托溪水。
这一层重在描写。第二层写由小溪引起的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情,将作者隐士的襟怀与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现俱足,使写景的志趣得以体现。
写对小溪的修葺和美化,用的是记叙手法,而命名和刻石的来由则用诠释说明的方法。各种表达手法综合运用,达到了高度统一。
元结为右溪无人赏识、任使芜秽的遭际鸣冤叫屈,从而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慨叹,明显地流露出抑郁不平之气,为山、为水,更是为人。元结疏通右溪,建造亭宇,种上象征高洁的松桂和香草,这表现出他对美的追求,更反映了他淡泊名利、爱好天然的性格。
文章借右溪无人赏爱,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前半部分集中写景,后半部分偏重议论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形神具备,是一篇独立的游记。
因此,《右溪记》不仅。
5. 右溪记翻译及重点词语解释译文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两岸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流回旋从上冲下来,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就是很适合隐士居住的;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市民游览的胜地,喜欢清静的人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实词(1)悉:全,都(2)名:名词作动词,说出(3)状:形状(4)俾:使(5)裨:补助,增添(6)抵:到达(7)嵌:这里是形容岩石张着口的样子(8)洄:水回旋而流(9)悬:水从高处留下来[3](10)逸民退士:指隐居的人(11)已:通“以”(12)芜秽:杂草丛生。
6. 右溪记全文翻译和赏析译文:
在道州城西边一百余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不能够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便激起冲天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居住的,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市民游览的胜地.喜欢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我在溪水边徘徊.为此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造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西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是为了让后来的人知道.
赏析:
本文尽管着墨不多,却抓住了景物的基本特征,既有具体的描绘,又传示空间布局整体性的和谐,给人以美的感受。整个环境以“小溪”为中心物像,皆以“岸石”、“竹木”,三者各具风格,自成一趣。文中写三者的典型语句分别是:(水)洄悬激注、(石)欹嵌盘屈、(木)垂阴相荫。
7. 右溪记怎么翻译,作者认为开发右溪有哪些好处(用原文回答)译文:在道州城西边一百余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不能够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便激起冲天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居住的;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市民游览的胜地,喜欢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我在溪水边徘徊,为此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造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西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是为了让后来的人知道.好处: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没有西湖就没有杭州。白(居易)堤苏(东坡)堤,还有几近湮没不为人知的杨(孟瑛)公堤,使为民生治理西湖的人流芳百世……
西湖原是一个海湾,由海湾而演化成为一个泻湖,由泻湖而形成一个普通湖泊。关于这个过程,前辈学者已经早有论述,并由一九七五年的钻孔证实了西湖底部的海相沉积。为此,西湖的上述发展过程,已经毋需再论,值得继续探讨的是,从海湾、泻海而至于湖泊以后,自然发展的过程并不就此结束。对于一个天然湖泊,因为注入这个湖泊的河流的泥沙冲积,在地质循环和生物循环的过程,必然要发展泥沙淤淀、葑草蔓生而使湖底不断变浅的现象,而最终由湖泊而沼泽,由沼泽而平陆,这就是湖泊的沼泽化的过程。但西湖从其成湖之日起直到今日,仍然一湖碧水,这当然是由于它的沼泽化过程受到了人为遏制的结果。也就是竺可桢在他的《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一文中所说的“人定胜天”。为此,历史时期人为活动对于西湖的影响很有讨论价值。特别还要看到达这个地区,许多古代湖泊,如余杭的南下湖、萧山的临浦、绍兴的鉴湖、宁波的广德湖等,它们的面积,有的比西湖大至数十倍,但都循着沼泽化的发展规律,最后遭到人为的围垦而淹废。即在西湖附近,也有不少古代湖泊,如北面与西湖相连的下湖以及临平湖、诏息湖和尚有争论的明圣湖等等,也都循着沼泽化的过程先后淹废。对比之下,何以西湖能够众废独存?此中因果,也很值得分析研究。
西湖原是个天然湖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假使社会条件没有特殊的变化,则必然与这个地区的所有湖泊一样,由其本身的沼泽化过程,加上日益强烈的人为活动的影响而淹废,这是不庸置疑的。西湖是钱唐县境内的一个湖泊,所以称为钱唐湖(从唐朝开始,“钱唐”改为“钱塘”),又因为在它的北部还有一个与它连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称为下湖,故西湖又相应称为上湖。钱唐县是秦会稽郡二十六县之一,其位置据刘宋县令刘道真所撰的《钱唐记》一书中所说“县在灵隐山下”,当在今西湖群山之中。当时,钱唐湖在县境东部,自然绝无西湖之名。假使钱唐县的地理位置长期不变,稳定在西湖群山之中。也就是说,这个湖泊一直以钱唐湖为名,则它必然如同这个地区的其他许多湖泊一样,早已淹废成为农田。
西湖之所以能够众废独存,从地名上说,恰恰是因为它最后能冠上西湖这个名称。西湖这个名称的获得,则是钱唐县的历史发展与地理位置变迁的结果。为此必须首先把钱唐县的发展稍加探索。秦钱唐县之所以不建立在土地广阔的平原地带,却要局促到狭隘的崎岖的西湖群山之中,这当然是因为平原地带当时尚无堤塘,潮汐直薄,土地斥卤。也就是刘道真在《钱唐记》中所说的“昔一境逼近江流”。在这样的地方,当时连饮水与燃料等基本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更不必再说垦殖土地,发展生产了。但是,时日推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水土资源丰富的平原地区,毕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到了后汉,这里就开始修建了“防海大塘”。假使当时县境仍在西湖群山之中,则修塘就并非必要。在古代技术条件甚低的情况下,要修建如此一条堤塘,正是说明人们对平原已经垦殖利用,修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也说明后汉的钱唐县治有可能迁入平原。即使后汉钱唐县是否已经迁入平原的问题尚缺乏佐证,南北朝初期的钱唐县可以肯定已在平原地区,因为刘道真在《钱唐记》中已经明白写出:“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这个“县”是后汉钱唐县当然还可商榷,但它是刘宋的钱唐县却是无可置疑的了。假使当时县治仍在秦代的西湖群山之中,或者按照一般的解释,在今灵隐寺附近一带,则向东一里许,绝对到不了与修防海大塘的江边或海边,这说明刘宋钱唐县必已进入平原,只是由于记载不详,故其具体位置,现在不得而知。
可以设想,自从秦在西湖群山中设置钱唐县以来,历两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县治可能早已迁离山区,逐渐进入平原。但后世明确知道秦以后的钱唐县治所在,却晚至公元六世纪后期的隋代。隋文帝开皇十一年(五九一),钱唐县治移到凤凰山麓的柳浦,在行政等级上并且升为杭州的州治。这就是说,城市中心已经迁移到今江干一带。按地理位置,西湖位于这个城市中心的偏北地区。当然仍无西湖之名,而西湖以东的今市区中心,当时也仍然荒芜尽管秦钱唐县治逐渐迁入平原的路径今天还不清楚,但从隋代州治建于今江干一带这个事实中可以得到启发,即迁移的路线是循着今钱塘江北岸地带进行的。县治为什么只沿着钱塘江边平原比较狭隘的地带移动而不进入西湖以东即今市区中心所在的广阔地带,这是因为按照当时的自然条件,前者还比后者优越得多的缘故。县治沿江边移动,显然是依靠着从今白塔岭到凤凰山这条沿江分布的山麓线的。在这条山麓线上,地理形势是南临江海,北负山丘,它既能发挥平原的地利,却仍并不远离山区。这一带,山坡和山麓的高燥地带,可以建立宫室和聚落,而在燃料和饮水方面都不虞匮乏。山麓以南的沿江平原,由于当时钱塘江自南大门出海,今江干一带的江岸偏南,比目前广阔,可以垦殖发展农业。相反,今西以东地区,地形低洼,土地斥卤,又缺乏可以作为立足点的丘陵冈阜,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建立城市,显然相当困难。
但是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隋初把钱唐县升为杭州州治,特别是接着而来的江南运河在公元七世纪初的开凿,从此,杭州到中原,有了直达的水路交通。杭州成为江南运河的终点,又是运河与钱塘江的交汇处,而作为州治的柳浦,恰恰又是南渡去会稽的要津。这样,杭州就是一跃而成为一个商业城市,因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就是《隋书·地理志》所描述的:“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当时,今江干一带的繁荣状况可以想见。而这个地区的土地毕竟并不广阔,人满之患,也就不可避免。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城市的外围,聚落开始向西湖以东的今市区扩展,也就势所必然。当时,在西湖以东建立聚落,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给水。在整片斥卤的土地上,井水和河水都是咸水,这就使得初期建立在这里的聚落不得不紧靠西湖,否则,供水就是一个严惩的困难。可以设想,今市区范围内,从紧靠湖边的聚落出现开始,直到市区逐步扩展,由于给水问题的难以解决,必然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中,由于商业发达,户口增加,西湖以东的广阔地区,聚落渐增,生齿日繁,对解决给水问题愈来愈感迫切。这才促使唐大历年间(七六六——七七九)所谓“六井”的出现。
以上只是略述了从秦钱唐县到隋迁钱唐县至柳浦并升作州治的过程,还没有涉及西湖的事。也正是因为在这段历史的过程中西湖在杭州尚不足轻重,所以史籍极少记载。隋建州治于柳浦,杭州开始迅速发展,唐朝初年,杭州的户口已经超过十万,聚落与居民势所必然地要向今市区移动。这样,城市开始与西湖发生关系,出现了西湖为城市解决给水的详细记载,这就是刺史李泌修建的著名的“六井”。所谓六井,其实不过是六处蓄水池,蓄水用瓦管或竹筒从西湖引来。从六井的分布来看,它们离西湖都并不很远,这反映了当时这个地区聚落街市分布的大体范围。当然,它为城市的进一步扩大创造了条件。虽然是小小的六处蓄水池,它们所分出的水量只占西湖总水量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值,但其意义却十分巨大,从以后的发展中可以证明,它几乎成为西湖能够免遭淹废的决定力量。因为从六井开始,西湖就成为杭州城市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西湖以它的一湖甘水促进了城市的扩大与发展,而城市的不断发展,反过来巩固了西湖的存在,有效地阻止了西湖沼泽化的过程。
西湖的沼泽化过程实际上是相当迅速的,长庆二年(八二二),当诗人白居易到杭州作刺史时距李泌修六井不过五十年左右,但湖中已经出现了葑田数十顷。白居易充分明白西湖对于杭州城市的重要性,于是他主持疏浚了西湖,并疏通了六井的阻窦,使之恢复充沛。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白居易在石函桥附近即少年宫一带修筑湖堤,比原来的湖岸高出数尺。这里原是上湖和下源的连接之处,西湖水位本来高于下湖,白居易这一筑堤,造成了上下湖水位的更大差距。尽管下湖早已淹废,但这种人为的地形差距,从今少年宫附近西湖湖岸北至少年水电站和东至环城西路这两个方向上,还都明显地存在。白居易在九世纪初期的这一次修筑湖堤,对西湖的发展来说是划时代的,因为从此以后,西湖的性质已经改变,它已经从一个天然湖泊演变成一个人工湖泊了。
这里需要述几句的是,历史地理学者常常重视地名在历史上的演变,习惯于用某一时代的地名称呼当时的地理事物。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样做是科学的。因此,对于有关西湖名称及其湖泊的性质,就必须作如下的说明:西湖在其海湾和泻湖时代,由于没有历史记载,所以没有留下名称。西湖作为一个天然湖泊,它的名称应该是钱唐湖(唐朝起作钱塘湖)、上湖或者是另一个尚有争论的明圣湖。西湖一名,正如以下还要提及的,在官方文件中始见于北宋,民间何时开始流传则不得而知。但是西湖因白居易的筑堤而改变了湖性,而白居易仍称此湖为钱塘湖。因此,可以肯定,当西湖这个名称流行之时,西湖早已是一个人工湖泊了。所以今天我们说西湖是人工湖泊,按照历史地理学与地名学的角度,都是正确的。这正是竺可桢所说的“人定胜天”。
当然,人工湖泊同样存在沼泽化的过程。上述余杭的南下湖、萧山的临浦、绍兴的鉴湖和宁汉的广德湖等,都是在天然洼地上经过人工围堤筑塘而形成的人工湖泊,它们都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里先后淹废。西湖成为人工湖泊后,沼泽化的速度也相当可观。在白居易浚湖以后不到一百年,西湖又被葑草蔓合,湖底淤浅,面积缩小。当时,杭州是五代十国的吴越国的首都,为了西湖的深广和六井的弃沛,吴越国王钱镠因此建立了一支一千人的专职疏浚队,称为“撩湖兵”,日以继夜地从事疏浚,才有效地阻制了西湖的淤浅,并且畅通了六井。在吴越国的八十余年中,杭州城市得到了较大的扩展,西湖也获得了较好的整治,城市与西湖的这种唇龄相依的关系,较之前代更为明显。
吴越国时代对西湖的整治,无疑大大地延缓了西湖沼泽化的过程,但当然并不是改变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湖泊的淤浅仍然是日积月累毫不休止的过程。北宋以后,杭州的许多贤牧良守,都把疏浚西湖、畅通六井作为施政的重要任务。例如景德四年(一零零七)的知州王济,他不仅疏浚了全湖,并且修建了西湖的闸堰设备。接着是宋仁守时代(一零二三——一零六三)的知州郑戬和沈遘,前者动用了上万民工,斥废湖中葑田,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后者则为了增加城市居民与日俱增的用水需要,在六井之外,添设了一处供水量特大的新井,即后人所称的沈公井,特别值得黎道的是苏轼。他于熙宁二年(一零六九)第一次来杭州任通判之职,到任之初,他就悉心研究西湖水利,探索畅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他于熙宁五年(一零七二)(注应为七年)卸任离杭,但就是在这一年,知州陈襄对六井进行了一次很有成效的修理,这无疑就是苏轼悉心研究的成果。元佑元年(一零八六)(注应为四年)他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职,虽然相隔不过十六年,但西湖的沼泽化速度在这段时期中确实是很惊人的。根据苏轼的观察,对比他十六年前离杭时的情况。他说:“熙宁中,臣通判本州,湖之葑合者,盖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年之间,遂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面临着这样的严重的威胁,苏轼立即着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顺便指出,这个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说明杭州城市已经整个地建立在西湖以东,西湖之名已经普遍流行了。苏轼在这个文件中,说明了西湖必须疏浚的许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说:“唐李泌始引湖水作六井,然后民足于水,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今湖狭水浅,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势必耗散。”这条道理把西湖的存在与杭州城市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假使西湖淹废,杭州居民势必耗散,城市当然也就不复存在了。从苏轼的这段话里,可以反证我在前面的论述,六井的修建,开始无非是引西湖之水供应沿湖聚落居民,但其结果却成为西湖本身继续存在的关键。苏轼主持的这次疏浚工程是规模空前的,他拆毁湖中私围的葑田,全湖进行了挖深,把挖掘出来的大量葑泥在湖中偏西处筑成了一条沟通南北的长堤,又在全湖最深处即今湖心亭一带建立石塔三座,禁止在此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浅。同时,他又修复当时已经逐渐淤塞的六井和沈公井,用瓦筒取代竹管,并盛以石槽,使底盖紧密,经久耐用,并且还利用多余的水量在仁和门外离井最远处新建二井,于是“西湖甘水,殆遍一城”,进一步密切了西湖与杭州城市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此外,他又在西湖和纵贯城市南北的盐桥运河专受湖水,不受江潮的干扰,达到了潮不入市的目的,并且疏浚这条运河,使之深达八尺。于是不仅河道畅通,沿河斥卤得到改变,而河水又可为居民所取用。这样,就使这个日益扩展的杭州城市对西湖的依赖关系发展到了顶点,为西湖的立于不废之地建立了牢固的基础。
到了南宋,杭州成为国家的首都,从十二世纪三十年代到十三世纪七十年代,长达一百五十年之久。城市人口骤然增加,乾道年代(一一六五——一一七三)增加到五十余万人,到了南宋末期而超过百万。城市随着迅速扩大,市面繁荣,商业发达,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城市。这在至今尚存的《繁胜录》、《都城纪胜》、《梦梁录》等南宋著作中都有详细记载,不必赘述。当时,这个庞大城市的基本供应来源是“南柴、北米、东菜、西水”,西湖仍是杭州的唯一水源。而且首都城内的河流如大河(盐桥运河)、小河(市河)和西湖(清湖河)等,也都由西湖供水,西湖成为百万人口的命脉所系,所以在南宋一代,对西湖的整治,确是不遗余力的。特别是还应该指出,南宋一代,西湖除了作为首都百万生灵的蓄水库的职能外,随着杭州城市职能的变化(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湖又增加了它的一项新的重要职能——旅游业。
南宋以前,西湖除了它的天然胜景外,湖山之间的人工雕琢是不多的。在吴越国建都的八十多年中,虽然也不无建设,但内容限于寺院、浮屠等佛教艺术。南宋一代中,由于这里是首都所在,举凡王室、官臣、城市富商等等,都竞向西湖从事宅院、园苑、亭台楼阁等各种建筑,大型的娱乐场所如钱湖门瓦子、赤山瓦子、行春桥瓦子等,也都在湖山各处开始营业。西湖被迅速地开辟成为一个风景区,这个风景区的总体布局即是别具一格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这种风格一直保持到现在。事实上,在这个庞大的首都之中,上至官家豪富,下至市井庶民,都需要有这样一个供人游憩的大公园。从此,西湖就成为杭州城市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了。
如上所述,西湖是这样地以它的一湖甘水扶植了杭州城市,反过来又因杭州城市的发展而有效地阻遏了它的沼泽化过程使之继续存在。南宋以后直到明朝前叶的二百多年中,由于长期失修,使西湖发生了近五百年来的一次最大淤浅,苏堤以西,葑田连片,六桥流水如线。但是,由于西湖和杭州城市的唇齿相依的关系已经深入人心,为朝野所公认,所以尽管盗湖为田的人多为权贵,但知府杨孟瑛仍能排除阻难,于正德三年(一五零八)拆毁葑田三千余亩,疏浚全湖,使复唐宋之旧。在杨孟瑛上朝廷的奏疏中,最重要的仍然是:“唐宋以来,城中之井,皆藉湖水充之……若西湖占塞,水脉不通,则一城将复卤饮矣。”就数这一条最有力量。从苏轼到杨孟瑛,西湖始终以它自己的一湖甘水保存了自己。
本文在开始时就已经指出,在这个地区的大量古代湖泊中,西湖是一个废独存的例子。我们不妨举一些这个地区的其他人工湖为例:余杭的南下湖,兴建于后汉,淹废于北宋;萧山的临浦和渔浦,兴建于南北朝,淹废于北宋;绍兴的鉴湖,兴建于后汉,淹废于南宋;宁波的广德湖,兴建于唐代,淹废于北宋。淹废较晚的还算富阳的阳陂湖,它兴建于唐初,淹废于明初。所有这些湖泊,都曾经在当地的农田水利中起过重要作用,但其本身却在沼泽化的过程中,最后被围垦而成为农田。这些湖泊淹废之后,由于各地在农田水利上随即又进行了新的部署,因此,总的说来,在农业上都未曾出现不可克服的困难,而围垦所得的土地都甚为可观。以绍兴鉴湖为例,围垦的结果,获得了肥沃的湖田二千多顷,使山会平原增加了四分之一的耕地面积,而今天,古代鉴湖地区土地平整,河渠纵横,大面积的耕地都能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因此,本文拿这些湖泊的淹废与西湖进行对比,并无因西湖的独存而惋惜这些湖泊淹废的意思,由于地点不同,条件迥异,上述湖泊的淹废,从历史上各该地区农业发展的过程看来,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意义。当然,西湖的众废独存,较之上述湖泊的淹废就具有更为巨大的意义。因为上述湖泊的淹废,只是增加了各地的耕地,发展了各地农业;而西湖的独存,却为我们创造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花园城市。
缅怀杭州的先贤,为了延缓西湖的沼泽化,曾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时至今日,西湖已经成为杭州这个有远大发展前途的现代化旅游城市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尽管广大市民早已不再在给水上依赖西湖,但湖山在旅游上给予人们的贡献,将远远超过历史时期给予城市的供水。从今天的技术条件来看,要防止西湖的沼泽化发展已经比较容易,事实上,建国以来,西湖的平均深度不过五十五厘米;而现在,这个数字几乎增加了两倍。此外,在道路敷设、园林布置等许多方面,也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与古代人民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技术条件下对西湖进行的整治相比,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实在还并不满意。当然,在今天的社会制度和技术条件下,我们既不忧湖底淤泥,也无虑葑田连片。但是,现代社会有现代社会的问题,例如,西湖环境保护的问题,特别是西湖湖水负营养化的问题,至今已成当务之急。建国以前,湖底虽浅,而浅水的透明度在零点五米以上,清流见底;但现在已经降低到零点三米,影响了湖光山色之美。水质当然也不能与过去相比。北宋苏轼浚湖的时代,用湖水酿造官酒盛极一时,朝廷每年可得西湖酒税二十万缗。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50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