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有哪些化学性危害
化学性危害主要指农药残留、渔药残留、重金属,以及其他无机和有机化学物质对水产品造成的危害。农药、渔药残留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在18.26亿亩的耕地上使用农药制剂100万吨左右。大量农药、化肥随表土流入江、河、湖、水库,从而导致水质恶化。不少养殖水塘或江、湖的髙密度养殖方式超出了水域的自然承受能力,加剧了水环境的恶化。一些养殖户还在养殖滩涂上随意施用农药、渔药。这是造成化学污染的主要原因。
有关检测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水域的农药、渔药残留污染程度为:养殖水塘>江湖>近海>远洋。有关部门对我国近海渔场和沿岸海水养殖区进行的监测显示,大部分海产品的安全质量略髙于淡水产品。不过,现在我们吃的许多海产品采用近海人工养殖,有相当数量并不生长在天然的环境里,也吃了鱼饲料和渔药。这种海产品就不一定比淡水产品安全了。有些地区部分海产品的污染程度甚至超过淡水产品,如南通海域的文蛤、杂色蛤、大竹,连云港海域的毛蚶等,污染较严重。
一般来说,海产品中的贝类、甲壳类、大型鱼类受化学污染较多。重金属污染根据重金属污染来源和迁移转化的特点,重金属污染物通过吸附、吸收或摄食,富集在水生物体内外,并随生物的运动而产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迁移,或经由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等食物链而逐级放大。因此,大型肉食性鱼类的污染更严重,最好不要吃。
(1)孔雀石绿过去常被用于制陶业、纺织业、皮革业、食品颜色剂和细胞化学染色剂,1933年起其作为驱虫剂、杀虫剂、防腐剂在水产养殖中使用,后曾被广泛用于预防与治疗各类水产动物的水霉病、鳃霉病和小瓜虫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陆续发现,该药倒入水中,能溶解泥土中的锌而导致水生生物中毒,并具有高毒素、高残留等副作用,因此,已禁用此药。替代物目前国内渔药生产厂家推出了一些替代品,如水霉净及一些含碘的消毒剂。
(2)氯霉素(盐、酯及制剂)氯霉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多数G+、G-菌均有效,在水产上能有效防治烂鳃病、赤皮病。但该药对人类的毒性较大,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造成过敏反应,引起再生性障碍贫血(包括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此外,该药还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及抑制抗体的形成,抑制肝药酶,影响其他药物在肝脏的代谢,使药效延长,或使毒性增强,目前已被较多国家禁用。替代物外用泼洒可用溴制剂或氯制剂替代,内服可用复方磺胺类、氟苯尼考等。
(3)呋喃唑酮(痢特灵)该药内服后难吸收,肠道内药物浓度高,血液浓度低且迅速被破坏,难以维持有效的药物浓度,不宜用于全身性感染,只宜用于肠道感染和原虫病,故水产上用于治疗鱼的肠炎。呋喃唑酮的残留物,会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危害,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多发性神经炎、眼部损害和急性肝坏死等,目前已被欧盟国家等明令禁用。替代物泼洒可用氯制剂、溴制剂代替,内服可用氟哌酸(诺氟沙星)、新霉素(弗氏霉素)、复方新诺明(复方磺胺甲基异唑)替代。
(4)甘汞、硝酸亚汞、醋酸汞和吡啶基醋酸汞汞对人体有较大的毒性,极易产生聚集性中毒,出现肾损害。汞制剂易富集,主要集中在肾脏,其次是肝和脑。汞主要经肾脏随尿排出,肾脏损害严重,在水产上主要用于治疗小瓜虫病。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在水产养殖上禁用这类药物,在观赏鱼养殖中防治小瓜虫病可以酌情考虑使用。替代物福尔马林(甲醛)泼洒15~25克/米3,隔天一次,连用2~3次。亚甲基蓝泼洒2克/米3,连用2~3次。
(5)喹乙醇该药主要作为一种化学促生长剂在水产动物饲料中添加,它的抗菌作用是次要的。由于此药的长期添加,已发现对水产养殖动物的肝、肾等造成很大的破坏,引起水产养殖动物肝脏肿大、腹水,致使水产动物死亡。如果长期使用该类药,还会导致水产养殖动物产生耐药性,造成肠球菌广为流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该药剂在欧盟等已被明令禁用。替代物目前尚无效果好又可靠的替代物。部分养殖户用喹烯酮和黄霉素配伍使用有一定促生长效果。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自然资源》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59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