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介绍

1、南北分界线是秦岭和淮河组成的。秦岭—淮河一线,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此线南北,无论是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都有明显的不同。

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介绍

2、在中国中部横亘着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秦岭。它就象一堵“挡风墙”阻止冬季冷空气南下,拦截夏季东南季风的北上。自古以来,因秦岭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以及因此而带来的秦岭南北气候变化,人文景观、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被称为我国南北的分界线。习惯上称秦岭以南为我国南方,秦岭以北为我国北方。但秦岭正式的名称是自汉代才有的。广义的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与昆仑山脉分界。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山脉南部一小部分由陕西延伸至湖北省郧县。秦岭山脉全长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狭义的秦岭是秦岭山脉中段,位于陕西省中部的一部分。在汉代即有“秦岭”之名,又因位于关中以南,故名“南山”。

3、秦岭东边的淮河是中国的一条大河,全长1000公里,淮河两岸的地形、河流及水文特征都有明显的不同。淮河位于长江和黄河之间,解决了这一地区的水资源问题。淡水资源方面,淮河流域年平均地表水资源为621亿m3,浅层地下水资源为374亿m3,扣除两者相互补给的重复部分,水资源总量为854亿m3,入均占有量为450m3。水电资源方面,淮河流域全流域水能蕴藏量151万kW,可开发的装机约90万kW,目前浇溉方面已开发近30万kW。流域内有效灌溉面积779.5万h_,实灌面积655.1万h_。其中淠史杭灌区设计灌溉面积68.4万h_。航运方面,全流域通航里程从50年代的1.2万km增加到了2万km,包括京杭运河苏北段的扩建、改建。

苏北灌溉总渠为什么不走黄河故道

中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不是坎儿井,而是都江堰。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同堆),离碓就是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堆,夹在内外江之间。离碓的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

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华阳国志·蜀志》),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 天府之国。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扩展资料: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参考资料:

都江堰-百度百科

苏北灌溉总渠不走黄河故道的原因是会增加成本难度。苏北灌溉总渠位于江苏省北部,其主要功能是引淮河的水资源发展农业。黄河故道与苏北灌溉总渠的地理位置相距较远,引黄河水资源入苏北灌溉总渠需要建设较长的输水渠道,这将增加工程成本和难度。所以苏北灌溉总渠不走黄河故道的原因是会增加成本难度。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60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