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高中地理知识)
☆病害 病害类型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常见的森林病害有: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病害发生的原因:A.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B.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危害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①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②水稻病害: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稻产区③棉铃虫: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棉花产区(黄河流域和新疆棉产区最严重)防治措施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加强检疫,阻止有害生物进入国门☆虫害 虫害 常见的农作物虫害有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常见的森林虫害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其中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被列为国际、国内重大检疫对象。 森林病虫害的危害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我国主要森林害虫松毛虫。常发区: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偶发区 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 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防治措施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加强检疫,阻止有害生物进入国门沙尘暴 沙尘暴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发生时间冬春季节形成的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形成的基本原因(答题用)(1)每年3—4月,华北地区受西伯利亚进退的冷空气影响,大风天气比较多。(2)此时草木初生,加之春旱对自然植被恢复的影响,植被不能完全覆盖地面。(3)此时地表面已经解冻,春季加速升温使地表干旱加速。干燥疏松的地面物质极易被大风扬起,形成沙尘暴天气。(高考答案: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地表)增温快、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主要分布地区华北、西北、东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较严重) 危害明显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和人本健康。防御措施保护森林草地,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严禁滥垦、滥伐、过度放牧,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三、我国东部季风区内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 地区问题 产生原因治理措施东北平原 黑土流失长期不合理的垦殖开荒退耕还林还牧,停止开垦沼泽地华北平原(气象灾害发区,参考选修5P52:“图2.36”) 春旱总降水量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且地表径流少,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蒸发旺盛;人口密集、城市密集,生活用水多;国家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多;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用水多等;还表现为水质性缺水,即居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田农药与化肥污水、海水倒灌等一系列污染水。(水污染严重,浪费严重)修水库;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打机井夏涝降水集中;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水土流失、河流中下游河床抬高 修水库蓄洪;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固堤防、挖新河人海盐碱低洼地积水,排水不畅;旱涝不均;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地下水上升(原理见必修3P22“阅读”)酸性物质中和;词节和控制水盐运动,使土体脱盐;改良土壤春季风沙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冬季风还很强烈;土地沙化严重(见上页“沙尘暴”)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严禁滥垦、滥伐、过度放牧,植树造林,营造防护林,恢复植被。黄土高原江南低山丘陵 水土流失严重 (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集中、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植被稀疏,不全理的耕作制度(如:轮荒),开矿;(江南低山丘陵)丘陵山地地形起伏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丘陵地区土层薄、长期的滥垦滥伐,造成植被稀疏。(黄土高原)打坝建库,平整土地,植树种草、保持水土,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江南低山丘陵)发展“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和以林果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因地制宜多渠道解决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如:用煤、省柴灶、沼气和薪炭林)。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 洪涝地势低平;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道、湖泊;围湖造田(详细见本资料P3“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上游地区建设防护林保持水土;中下游加固堤防、疏浚河道;退耕还湖水污染 人口、城市集中,大量工农业、生活污水、废水任意排放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健全法规,进行综合治理江南低山丘陵 红壤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降水量大,营养物质淋失多 增施熟石灰、有机肥改良土壤酸性;增施沙子,降低黏度;种植茶树、油茶、杉木、马尾松等经济林木,抑制土壤流失东部沿海 台风 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沿海防护林、加强预报等 四、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后果及防治措施 分布区域成因后果防治措施温室效应 全球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的C02气体;毁林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全球蒸发更加旺盛,干旱气候区面积扩大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进行清洁生产;植树造林,绿化大地 酸雨 几乎 全球冶金及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出SO2等酸性气体,形成pH<5.6的酸性降水酸化土壤、酸化江河湖沼,破坏植物体,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回收SO2等,开发清洁能源,倡导清洁生产臭氧层 空洞两极上空,青藏高原上空 人类使用氟氯烃作制冷剂 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光化学 烟雾洛杉矶等汽车尾气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逆温时及盆地地形更易出现低大气能见度,刺激人的眼喉,使人头痛呕吐,并使植物受到损害控制运行的汽车数量,保持道路通畅,使用清洁能源等沙尘暴干旱、半干旱地区明显滥伐、滥垦、滥牧,使生环境恶化,导致土地沙化严重(见上页“沙尘暴”)明显地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交通和人体健康等 保护森林草地,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严禁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植树造林,恢复植被赤潮较封闭平静的海区,在海洋中较多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使水体发生富营养化。在阳光强烈、水温升高、海区封闭等条件下更易爆发世界性海洋灾害,赤潮生物含有毒素或因水藻大量繁殖而缺氧,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控制污水排放量,实施污水处理,使用无磷洗涤用品水荒 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需水量大;水污染、浪费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还可能引发其他环境问题,如土地沙化节水;修水库,发展节水农业;研发抗旱作物品种,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沿海水域及主要航道沿线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油膜覆盖海水,水中缺氧,海洋生物死亡 分散;沉降;吸收;围栏;燃烧;放任 林草减少,物种消退 全球均有分布 滥采滥用生物资源,毁林开荒,人口急剧增长,污染加剧等 物种消退、基因库存大减、生态恶化,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严禁滥采滥用生物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概念可能混淆:热带气旋和台风、干旱与旱灾、崩塌和滑坡、滑坡和泥石流.(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理清“热带气旋不同部位的风向和天气情况”(风向:气旋西部吹偏北风,东部吹偏南风;天气:台风眼“无风少云干暖”, 旋涡风雨区“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外围大风区“多云,阵性降水”。)☆☆☆为什么我国洪涝的多发地区(东部季风区)灾情重?洪涝的多发地区是我国农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工业、商业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人口、建筑、交通道路密集,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也扩大了灾情的严重性。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也会增加洪水灾害的风险性,如围湖造田、建垸导致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滥伐森林、植被降低将使蓄水能力下降;上游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泥沙沉积,阻塞河湖水库,蓄、泄洪能力下降;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使财产过于集中等等。☆☆据统计,我国洪水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要各种自然灾害中居第一位。1949年以来,我国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地震,其次是洪水,再次是台风、风暴潮、滑坡和泥石流。(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24.2万人)造成人口受害最多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和洪涝灾害,其次为热带气旋、风暴潮、雹灾、低温冷害、雪害、地震、泥石流等受灾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关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要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造成负面影响,但不能忽略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防灾减灾成就。☆ ☆☆某种自然灾害发生还可能诱发系列次生、衍生灾害,即自然灾害具有链发性。☆ 干旱引发:荒漠化、盐碱化、火灾、饥荒(并发性灾害链)。其他见P选修5P17“阅读”☆☆☆为什么我国灾害多样且灾次频发?答:(1)我国处在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的交汇处。(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4)处在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下,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强弱、位置移动的快慢导致了我国不同地区频繁交替的旱涝灾害。☆☆☆解题分析思路☆☆☆如:◎从夏季风的推进和锋面雨带的推移两个方面解释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和西南板块活动地区;◎从地貌、气候和植被的影响方面解释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西南区;◎从纬度与气候方面分析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从海陆位置和台风的形成机制来解释台风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五、防灾和减灾1、3S技术的比较 地理信息技术主要作用遥感(RS)实时地获取地理目标的信息,发现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变化(人的视力的延伸)全球定位系统(GPS)用于提供高精度的定位(三维位置:经度、纬度和高程,速度和时间)和导航信息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多种来源的时空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管理和分析(电子地图与GIS联系和区别:电子地图是GIS的一种应用产品,GIS是可以随时修改和更新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而电子地图只是的GIS阶段性成果供人们查询的产品)2、防灾和减灾(应从以下几方面答题) 防灾和减灾的措施1、 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做好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2、灾前防御工程防御措施:①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②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③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严冷冬季海面结冰 小明想冰下面的海水密度是多少于是他砸开冰面
不倒嗡嗡
遥感卫星?(Remote?Sensing?Satellite?)用作外层空间遥感平台的人造卫星。用卫星作为平台的遥感技术称为卫星遥感。通常,遥感卫星可在轨道上运行数年。卫星轨道可根据需要来确定。遥感卫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覆盖整个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区域,当沿地球同步轨道运行时,它能连续地对地球表面某指定地域进行遥感。所有的遥感卫星都需要有遥感卫星地面站,从遥感集市平台获得的卫星数据可监测到农业、林业、海洋、国土、环保、气象等情况,遥感卫星主要有气象卫星、陆地卫星和海洋卫星三种类型。
气象卫星遥感探测原理
在地球大气系统中各自然表面以及大气本身的辐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各辐射源的特性和物体和气体的吸收、发射、透射、目标物反射、粒子散射和透射等诸多方面的特性。地球大气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它一方面要接受入射的太阳辐射,另一方面又要反射太阳辐射和以其自身的温度发射红外辐射。在它的视场范围内测量到辐射主要有:
1)?地表、云层发出的红外辐射,将卫星在大气窗通道测量的辐射转换成图象就得红外云图。
2)大气中吸收气体发射的红外辐射,由卫星测量到的大气气体发射的辐射,就可反演获取大气的有关参数,如选取CO2?发射的辐射可以得到大气垂直温度,由H2O?发射的辐射可以得到水汽分布。
3)地面、云面反射的大气向下的红外辐射,由于在红外波段卫星测量的地面反射大气辐射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4)?地面和云面反射太阳辐射,卫星在可见光-近红外谱段测量的辐射就获取可见光云图。
5)大气分子、气溶胶等对太阳辐射的散射辐射,根据卫星测量的大气分子、气溶胶的后向散射辐射可以获取大气分子、气溶胶的分布。
卫星在空间接收地球大气中各种辐射源发射辐射的相对大小,对于反射太阳辐射部分,卫星测量的主要是云反射的太阳辐射,占入射太阳辐射的20%,其次的空气分子的后向散射辐射仅6%,而地面反射太阳辐射较小4%。卫星接收的红外辐射主要是由H2O、CO2,其次是云发射的,直接收到地面的较小。
01
增加和丰富了气象观测及其它领域资料的内容和范围
气象卫星观测体系的建立,大大地丰富了气象观测的内容和范围,使大气探测技术和气象观测进入了一个新价段,突破了人类只能在大气底层观测大气的局限性。一些难以观测的资料和地区,现在都可以从气象卫星上得到实现。当前气象卫星可以提供以下有价值的资料:
1、每日的可见光、红外和水汽等多谱段图象资料;
2、大气垂直探测资料;
3、微波探测资料;
4、太阳质子、粒子资料等;
以上这些些资料包含有大量地球大气信息,由这些信息可以导得以下气象和其它领域的各种参数和现象:
1、云系的范围分布和各类天气系统的位置、形成、发生发展等;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
2、云类、云量、云顶温度(云顶高度)、云的相态等;
3、气溶胶、沙尘暴、吹沙、浮尘、冰雪覆盖等;
4、陆面温度、植被分布、蒸散、土壤湿度、地面反照率等陆面参数;
5、大气温度、湿度垂直分布,大气中水汽总量、臭氧总量;
6、降水量和降水区、地面水资源、洪水等;
7、给定区域的云风矢量;
8、入射地球大气系统的太阳辐射和地球大气系统反射总辐射,长波辐射总量地气系统辐射收支等;
9、海洋表面温度、洋流、悬浮物质浓度、叶绿素浓度和海冰等海洋表面状态;
10、监视森林火灾、森林生长状况;
11、由可见光和近红外云图提取植被指数,监视农作物生长、估计作物产量;
12、监视太阳质子、a?粒子、电子通量密度和能量谱以及卫星高度上的粒子总能量。
02
天气分析预报的重要依据
由于卫星观测范围大,能得到海洋、高原、沙漠等人烟稀疏地区的气象资料,大大地改进了这些地区的天气分析的准确性,加深了对各天气系统的理解,揭露了一些新的天气事实,解释了以前无法解释的天气现象。由于卫星云图有高的时、空分辨率,能连续追踪云系的形成、天气系统发展加强与降水等的相互关系,如对锋面、高空槽和气旋云系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发现了大尺度云系分布的各种云型特征,提出了天气尺度云系演变的概念模式,为预报员准确预报天气提供了依据。在使用了卫星资料后,能及早发现天气系统,从而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延长预报时效,如在卫星观测之前,青藏高原资料稀少,许多天气系统常常被遗漏,造成天气预报的失败,有了卫星资料后,发现和掌握了青藏高原上冷、暖锋和急流及其它系统的活动规律,为预报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发挥了重要作用。
03
监视暴雨、强雷暴等灾害性天气系统
暴雨和强雷暴(大风和雷电)是灾害性危险天气系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常造成严重损失。这类系统空间尺度小、变化快、生命短、强度大,用常规的观测资料难以抓住它,因此对这类系统的分析和预报一直是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静止卫星云图能对某一固定区域连续观测,具有高的时、空分辨率,对发现和连续监视暴雨和强雷暴天气系统是很有效的工具,我国预报员利用静止卫星云图监视暴雨强对流的发生发展,制作0—6?小时和0—12?小时短时天气预报,减少了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
04
监视热带洋面上的低压、台风等天气系统
在热带海洋地区,气象测站稀少,资料十分短缺,用常规气象资料很难发现和追踪洋面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和移动。卫星云图是监视热带洋面上的低压、台风等天气系统的重要工具。在使用卫星云图以来没有一个台风被遗漏,并总结出一套用卫星云图预报台强度和路径的有效方法,提高了台风预报的准确率,延长了预报时效,保障了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减少了经济损失。
05
改进长期天气预报
卫星资料能提供南北半球环流和中低纬度环流间的相互作用的有关资料,又因这些作用在几天或几星期后影响中纬度地区,所以应用这些资料可以帮助制作中长期天气预报。另外由卫星观测资料计算出的洋面温度、地球表面和洋面的冰雪覆盖资料,以及地球—大气和宇宙之间辐射能的交换资料,可以研究海气交换、气候变迁。
由NOAA?气象卫星的高分辨率红外探测器得到的探测资料反演得到的大气温度、湿度分布和各高度上的云迹风,输入到数值模式中,用于提供数值预报的初始场,进一步提高数值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06
在气候研究方面的应用
1)云量、云类
云控制着入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身发射的红外辐射,所以云对地球的辐射收支有重要影响,从而对地球的增暖和冷却起着直接重要的作用。用卫星资料估算云的时空分布,能用于研究:(1)气候模式和有效性检验;(2)云对气候的影响:(3)云和地球辐射收支:(4)云的气候学变化等。
2)辐射
地球大气顶的辐射收支决定了地气系统的能量输入,辐射能的源和汇导致了大气环流,影响全球的能量和水循环。由卫星观测能确定大气顶的辐射收支,入射地面的太阳辐射,射出长波辐射、总辐射等。
3)降水
用卫星资料估计降水是测量降水的又一新的途径,特别是对于估算大尺度降水是最有效的方法。在热带地区的对流降水及其释放的潜热是大气环流的重要强迫机制之一。卫星估算降水已经是一项重要的业务产品,对于研究降水与气候间的关系,水循环、作物生长等都有是十分有用的。
4)气溶胶、微量气体
CO2、CH4?和N2O,这些气体起着温室效应作用,影响气候变化;臭氧变化影响人类的健康;SO2等有害气体则造成大气污染。
5)冰雪覆盖
中国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山岳冰川最多的国家之一,冰川面积虽不足全国面积的6%,但其融水量却占全国寺表年总径流量的2.0%,相当于黄河每年入海年总径流量。利用卫星资料能计算冰川面积、冰川变化等。
冰雪覆盖的改变是气候变化的最重要的信号之一,全球气候模拟表明,温室效应在高纬度最大,极地冰雪一旦融化,地面反照率将发生很大变化,结果更有利于增温。地球上的冰雪覆盖有海冰、雪盖和冰川三部分。用卫星资料可以对冰雪覆盖的水平分布进行详细的观测,对冰川的分析更加系统化和全球化。利用NOAA?卫星资料可以分析雪盖的范围、月、季雪盖频次及其距平;由NOAA-K?卫星1.6?微米资料更加容易区分积雪和云,积雪的深度;由美国国防气象卫星SSM/I?资料分析积雪深度。由合成孔径雷达可以提供冰的范围、密度、冰期、冰缝等。。
06
为农业提供气象资料
气象卫星可以为农业提供诸如日照、降水、气温、陆面温度、植被分布、蒸散、土壤湿度、地面反照率等气象参数和陆面参数,利用这些资料可以进行农业区划,监视作物长势,监测干旱、虫灾和估算作物产量等。确定反演生态环境预测变量。
西北地区植被分布 ?长江中下游植被分布
07
监视森林火灾、地表热异常
森林火灾通常用地面建立了望塔和飞机进行观测,其了望塔的观测范围十分有限,而飞机观测费用十分昂贵。卫星观测有高的时空分辨率,可以对大范围森林火灾进行监视观测,经济费用少,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工具。
黑龙江省的森林火灾
08
卫星资料在水文方面的应用
(1)估计降水量;
(2)监测洪涝灾害;洪水泛滥可造成重大损失,利用近红外卫星资料,可以制作洪水泛滥图。
(3)地面水资源。水是地面上无处不有,然而又是最多变的矿产资源,对环境水的监测是一件困难而又迫切的问题之一。水是一切有机物体的组成成分之一,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可以帮助寻找地下水,
对于人烟稀少的高原等地区,由卫星观测水资源的分布是十分理想的工具。
09
为海洋活动提供气象资料
1)海洋气象预报和海洋航行保障:全球广阔海洋上大范围海冰、水状态对全球天气有重要影响。卫星观测到的海面温度、海冰、海面风浪状态对制作海洋天气预报有很大帮助。由卫星云图提供的天气实况和天气预报,可以避开不利的天气和海洋上的巨浪,改进海上航行业务。又如根据卫星资料制作的海冰分布图,可以寻找可通行水路的最佳航线,不仅能绕过海上危险的巨大冰山,节省时间和花费。例如在美国每年在海上航运事故造成的损失达5?亿美元,在利用了卫星资料后,可减少损失5—10%。在每年冬季,我国渤海湾地区经常出现冰冻,用飞机或船舶侦察海冰分布,不仅费用大,而且不能满足要求。用卫星资料能准确及时作出海冰分布图,为我国航行事业提供有用资料。
2)海洋环境监视:利用卫星资料能实现环境监视,发现海洋上大范围的污染、赤潮,能获取海洋表面温度、洋流、悬浮物质浓度、叶绿素浓度等海洋表面状态;如石油污染、热污染和固体垃圾污染等海洋污染对生态破坏极大,这些都有可以由卫星监视检测。
3)河口、海岸的研究:使用卫星资料可以研究海岸、河口的形态及沿岸泥沙的搬运。为海港建设、保护海岸和浅海区域施工提供资料。
4)海洋捕捞:卫星资料可以帮助海洋捕捞提供海洋信息,直接或间接反映鱼类生态情况。例如根据卫星提供的海面温度定出冷暖洋流的边界位置,是鱼类活动的区域,由此可以预报鱼群,提高捕鱼产量。
黄海地区的水体分布
10
为航空提供飞行保障
在卫星观测之前,由于缺乏资料,航空天气预报难以作准。在一张航线图上,标出哪些地方有强烈颠簸、哪里有积雨云、哪里能见度差、哪里有危险天气等是很困难的,即使能标出,误差也很大,应用卫星资料后,便改善了这种情况,以上问题很容易解决,为飞机安全飞行提供保障。利用卫星资料可以选取最佳航线,如沿高空急流飞行,可以缩短飞行时间,节省燃料。
11
为军事提供气象服务
气象卫星资料广泛应用于军事保障工作,如空军靶场,着陆预报、远程轰炸机航线天气预报、危险天气警报、特种军事勤务保障、弹道导-弹系统的计算、气象参数对通信和雷达系统的影响计算等,卫星资料起有重要作用。
美国还专门发射国防气象卫星(DMPS),建立军事气象卫星体系,得到比民用气象卫星分辨率还高的气象资料,在越战和中东战争中广泛使用军事气象卫星资料,发挥了作用。随着我国国防现代化、空间科学和尖端武器的发展,对气象保障工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例如,卫星发射和着陆回收的地区人烟稀少,气象资料缺乏,卫星可以提供及时而有效的资料。
在战时,气象卫星可以获取敌区的气象资料,为战争服务。同时,若敌方对我方实行封锁,气象情报来源中断,此时气象卫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12
空间环境监视
气象卫星上装有空间环境监测器(SEM),测量太阳质子、电子流密度、a粒子、能量谱和总粒子能量等,确定卫星周围的磁场强度和方向、估计太阳X?射线流量,探测太阳风和环绕地球辐射带中的能量粒子,为高层大气物理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资料。
1、海水的浓度:两次称重差值为4.4N-2.2N=2.2N,物体体积为V=5cm*5cm*8cm=200cm?,浮力F=2.2N=ρVg,带入V和g值,求得ρ=0.0011kg/cm?=1.1g/cm?
2、海冰融化后液体的密度:浮力F=ρ水gV1=ρ溶gV2,V1:V2=10.4:10,ρ水=1g/cm?,可求得ρ溶=1.04g/cm?,融化所得液体浓度高于纯水的浓度,所以海冰含有盐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61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