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窑洞这种民居形式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一)窑洞与农耕文化的关系

窑洞这种民居形式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1、窑洞的产生与农耕文化

庆阳,地处黄土高原甘肃省东部,气候温和。古称北豳,习称陇东。历史悠久,“周道之兴自此始”。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更是绚丽多彩。有着悠久历史的庆阳,他的文化是经过长期积累丰富的,要了解窑洞发展就要追溯到远古农耕时期。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洗礼,窑洞像一位母亲,亲历着朝代变迁,看着她的土地成长,看着农耕文化的开创发展,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的痕迹,农耕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她的发展。

早在二十万年前,已经有人类在庆阳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周族重视农业,《汉书?地理志下》有:“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在夏朝在太康失位之时,不窋承袭其父后稷的官位。太康政乱破坏农业生产,不窋遂率领族人来到庆阳,在此定居,不窋用自己种庄稼的技能,教民稼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诗经.豳风.七月》中描绘的正是一幅当时的农耕图。

周族历经从不窋到鞠陶、公刘三代,发展了农业生产,创造了周的灿烂文化。《甘肃省通志》里庆阳人有“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是他们的功绩,“陶复陶穴以为居”是他们的功绩也为自己提供了保障。原始人所住地穴皆是自然而成,没有阳光,阴暗潮湿、又时常有野兽的危害,对人类生存十分不利,生活没有保障,也因此不利于发展,在不窋执政时,鞠陶负责挖窑洞,所谓“陶复陶穴”就是周人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而挖的两种形式的窑洞,古代窑与陶相同,有了窑洞,人们就不再苦于野兽袭击,安全有了保障,开始定居生活,农业才因此而大力发展,窑洞便是农耕家园。

2、窑洞人民在生产生活上的习惯至今不变

庆阳人勤劳、朴实、憨厚至今不变,去过庆阳的人都会有这种体会,他们依然在庆阳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千百年的习惯仍持续在他们身上。

在农事活动中,季节和生产技术方面得到了传承,今天庆阳的农事活动虽然比古代有不可比拟的进步,但在某些方面都仍然继承和发展了先周的活动内容。《七月》篇中有八月打红枣、九月收稻谷、十月粮进仓,以及七月采瓜食瓜瓤、八月葫芦摘个光等描述,都和今天的农事季节相同。农忙时送饭到田间,九月筑场圃(即在一块地里春夏种庄稼,秋冬修成场),用柴禾编织门,用茅草搓绳捆庄稼的习俗,都一直延续至今。

在家养牲畜的发展方面也得到传承,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家畜的饲养和繁殖。周人到北豳后,开始养猪,将野猪逐渐训化为家畜。《公刘》篇中有“执豕于牢”之说,就是把猪圈在猪圈里。《七月》有“言私其狱;献豕于公”之说,就是把小猪留给自己,把大猪交公。由于公刘提倡家家产户养猪,后来养猪就成了家的象征。农业的发展,促使养牛、养驴、养羊事业的发展。至今,庆阳驴、早胜牛名扬省内外。养羊几乎是北部人民的家庭主业。每年冬初杀羔羊,祭山神、庆丰收的活动,自古延续至今。

今天的经济林的种植传自周祖时期,庆阳地区经济林种植历史悠久,不但品种繁多,而且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相当多的经济林品种都来自于周先民的栽植和培育。如桑、李子、桃、梨、枣等。远在轩辕黄帝时代,黄帝就命元妃西陵氏嫘祖栽桑养蚕。嫘祖教人民大量栽桑,教人养蚕纺丝、织帛。先周时期,植桑养蚕就在庆阳得到大力发展。《七月》篇有“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蚕月条桑”诗句,每年一到三月,就动手修桑树,将高枝砍掉,让人攀着短枝摘嫩桑。所以桑树是庆阳市的乡土树种。自先周至今,几千年来,庆阳人民一直有栽桑养蚕的习惯。《七月》篇中“六月食郁及奠”的诗句,郁就是郁李,果实酸甜可食。将郁李枝条嫁接在杏、桃树枝上,就可以结出比杏、桃更香甜的李子。公刘在西王母国访问时,带回了许多桃、梨、枣优良树种。这些树种后来成为古豳地的当家经济林树种,也是今天庆阳市的地方名优产品。

信仰禁忌在现代仍有体现,在原始人时期,人们的认识尚不足以解释很多事情,于是对自然产生了崇敬,对祖先的崇拜。我们在宁县采访的原博物馆馆长于馆长时,他曾告诉我们有关窑洞的禁忌问题,庆阳人挖窑洞时一定要祭土地神(当地称为社神),闹鬼请阴阳先生,用五谷安宅,就现代民间也有此习俗,他们挖窑洞时是要请阴阳先生的。我们在镇原县城关镇采访张爷爷时他曾指着他们家对面的一座山告诉我们窑洞的朝向要背风向阳,山要实在(就是窑洞门口要对实山,不能对山沟),以使家宅平安,家庭殷实。张爷爷家中就摆放有土地神,在逢年过节和遇事时就会祭拜。这些都是祖辈传下来的,谁也不记得他有多久了,只知道从父辈的父辈就有的,到现在成为一种习惯流传下来。

(二)剪纸、皮影戏等与窑洞的关系

“刺绣、皮影、剪纸、陇东秧歌、陇东道情”为庆阳民间艺术五绝,我们此次调查活动主要针对的是剪纸、香包和皮影戏与庆阳窑洞的关系,窑洞文化的表现离不开这些艺术。民间文艺家曹焕荣先生从事多年的庆阳艺术研究,告诉我们剪纸、香包、和窑洞有着必然的联系,庆阳人用自己的智慧从窑洞影子中学会剪纸,香包由剪纸而来,这一切都跟窑洞有着必然联系,也是因为周祖在此开凿了窑洞,为人们提供了安定的环境,人们才能充分地发展农业,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富的不断积累,在物质上满足之后,劳动人民得到了休闲的时间,以自己的聪明才干和在生活中的发现创造了剪纸等艺术。

编辑本段挖掘方式

古老的窑洞在建筑学上属于生土建筑,其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但是他的开凿真的如我们想象中挖个洞那么简单吗?

虽然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弃窑者多,造窑者少,但是我们从实地考察窑洞现状中可以发现单孔窑洞的宽一般是3.3米到3.7米之间,高3.7米到4米之间,交口0.3米到0.4米。进深有1.7米到1.9米,平桩高有1.8米到2米,拱部矢高1.7米到1.8米。

虽无幸看到窑洞的建造过程,但是碰到了正在修建的窑洞,从中了解到现代所修窑洞基本上是在祖辈传下来的基础上翻修的。我们从他们修在工人口中和资料中得知他们的挖掘方法。

首先是挖地基:窑洞的方位确定之后,就开始挖地基,窑洞所指的地基乃是你挖的窑洞类型先确定。如果门前有沟洼,可用架子车把土边挖边推进沟里,这样扔土方便,就比较省力。如果要挖地坑院,经济不好的家庭或者地形不利于机械施工的,则完全要靠人力用笼筐一担一担的担上来,非常辛苦。过去人们修庄子,只有利用农闲、雨天挖土运土,起早贪黑移的干活;饭前饭后的挤时间,能担一担是一担,肩上的皮脱了一回又一回,双手上的茧子磨起一层又一层;常常是老幼不得闲;这一辈人完不成,下辈人接着干。地基的大致形状挖成以后,就要把表面修理平整,当地人叫做“刮崖面子”。刮者的眼力、技艺、手劲和力气好的话就能在黄土上刮出美妙的图案。

其次是打窑洞。地基挖成,崖面子刮好后,就开始打窑。打窑就是把窑洞的形状挖出,把土运走。打窑洞不能操之过急,急了土中水分大,容易坍塌。窑洞打好后,接着就是镞窑,或叫“剔窑”、“铣窑”。从窑顶开始剔出拱形,把窑帮刮光,刮平整,这样打窑就算完成了。等窑洞晾干之后,接着用黄土和铡碎的麦草和泥,用来泥窑。泥窑的泥用干土和才有筋,泥成的平面光滑平顺。湿土和的泥性粘不好用。泥窑至少泥两层,粗泥一层,细泥一层,也有泥三层的。日后住久了,窑壁熏黑,可以再泥。

第三步是扎山墙、安门窗。窑泥完之后,再用土坠子扎山墙、安门窗,一般是门上高处安高窗,和门并列安低窗,一门二窗。门内靠窗盘炕,门外靠墙立烟囱,炕靠窗是为了出烟快,有利于窑洞环境,对身体好,妇女在热炕上做针线活光线也好。

经过这几步的挖掘修整,窑洞基本挖成。

由人们劳动挖掘出的窑洞,有着独特的居住价值和文化内涵。它比较坚固、耐用。在当地有着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窑洞。民间也流传着:有百年不漏的窑洞,没有百年不漏的房厦。”

窑洞拱顶式的构筑,符合力学原理,顶部压力一分为二,分至两侧,重心稳定,分力平衡,具有极强的稳固性。为了住着放心,也往往在窑洞里使上木担子撑架窑顶。经过几辈人,风雨过来,几易其主,修修补补,仍不失其居住价值。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窑洞的废弃越来越多,挖掘的很少,这种挖掘方式会越来越不被人知道,这成为一种趋势。但还是希望在这些窑洞存在的时候,还有一些挖掘窑洞的人时,保存一些资料,希望的是这种精神能被人继承,让我们这些中华子孙了解我们的文化,热爱它。

编辑本段种类

陇东黄土高原是天下黄土最深厚的地方,而庆阳地处典型的陇东黄土高原区,是居民窑洞最多最稠密的地方。窑洞密密层层,鳞次栉比,有人曾喻为:如挂在云雾中的洞天神府,似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颗颗明珠。

上至周先祖时期,土窑洞就遍布山原谷地。《诗经》称为“陶复陶穴”,唐宋时期,窑洞种类增多,每个窑洞有了明确分工,有暗庄、明庄和四合院庄,明清时期出现了小城堡,高大土墙将一组窑洞或土炕围起来,以防御兵荒和盗贼,俗称为堡子。

窑洞的修建,庄面子一般高至九米,长十七至二十三米,用镢头修刮成水波等花纹,正面挖窑三至五孔,侧面根据地形也可挖一至三孔窑,前面取土为平空地,一般为三面筑墙,修建大门门楼。窑洞一般高四米,宽八尺至一丈,深三丈,正面的主窑比其他窑洞略高,作正堂为长辈居住。窑口砌墙安门窗,一般为一门三窑洞或一门二窗,靠窑顶的窗子称天窗。窑内靠山墙均盘有土炕,土炕一边紧接山墙,一边紧连窑壁,留有炕洞门,“烧柴点炕,满窑生暖,主窑坐炕,其乐融融”,修窑洞一般以山形走向,避湿就干,避低就高,避阴就阳。

庆阳窑洞的种类很多,细算可分十多种,但按大类分,有三种,即明庄窑、土坑窑、箍窑。

明庄窑,也叫崖庄窑,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平,然后修庄挖窑。“陶复陶穴”中的“陶复”,指的就是明庄窑,有一庄三窑和五窑,也有五只以上的,宁县瓦斜乡有一个千年大窑洞,占地200平方米,一门五窗,窑内可容纳数百人集会。在董志原、草胜原等大原上,也有利用胡同修庄的,由于崖势不高,有得下挖几米再挖窑,往往形成三面高,一面低,这种庄子被称为半明半暗庄。

土坑窑:这种窑都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五至八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径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为人行道。“陶复陶穴”中的“陶穴”即为这种下沉式地坑庄。这种窑洞实际上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显著。

箍窑:箍窑一般是用土胚和麦草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圈窑顶而成。窑顶上填土呈双坡面,用麦草泥浆抹光,前后压短椽挑檐,有钱的人还在卜面盖上青瓦,远看像房,近看是窑,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石块箍的窑洞称石箍窑。

庆阳窑洞按用途分还有很多种,在正窑面或在庄子崖面正面两窑口之间的上部,挖小窑一孔,修阶梯而上,可以高瞻远瞩,多为防盗而用,称为高窑。在窑内一侧挖一小窑洞,多为储藏贵重物品或粮食而用,叫拐窑。住家窑洞因用途不同,名称也有所不同,有什么客屋窑、厨窑、羊窑、中窑、柴草窑,粮窑、井窑、磨窑、车窑等等。

穴居式民居最典型的代表是窑洞民居。中国的窑洞民居在形式上分为三类,一种是在山坡、土塬的沟崖地带挖一口窑,平着伸进去,前面有比较开阔的平川地,从侧面看,这种地形很像靠背椅的形式,这叫靠崖式窑洞;一种是在平地上向下挖,挖成一个凹的大院子,再 向这个院子四周挖窑洞,这叫下沉式窑洞,这种窑洞从远处看不到,就像是平地一样,只有走近才能看到地上一个个的凹坑,向坑里一看,下面是一户户的人家,正因为如此,人们便了四句打油诗来形容“进村不见村,树冠露三分,麦垛星罗布,户户窑洞沉”。下沉式窑洞是窑洞最为奇特的一种;还有一种是在地上用砖砌成一个窑洞式的房子,这叫独立式窑洞,是窑洞中最高级的一种,也是建筑造价最高的一种,实际上就是现代建筑中的覆土建筑。独立式窑洞和挖的窑洞室内感觉是一样的,上面是拱券,后墙不开窗,但房前设檐廊,檐廊和窑洞的门窗是装饰的重点。

地下建筑的优点在于,没有每隔十到十五年就要翻新屋面的工作,不必考虑风、冰雹、雨、雪或其他自然因素的侵袭;采暖或制冷比普通房屋要省一半到三分之二的费用;防火性能良好,火灾向邻近房屋蔓延的机会少,抗地震性能强,还能防御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侵害,在很冷的天气,也不会有水管冻结或冻裂的问题。另外,还不受交通噪音和邻居噪声的干扰,给居住者提供了安静隐私的环境;建筑的寿命长,使用费用低,而且地下建筑的地板能承受更高的荷载;还有一点即地上建筑所形成的“建筑森林”,破坏了大自然的面貌,而地下建筑能保持自然的美景。

原欲村庄

书名叫《增广贤文》

全文如下: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文,多见多闻。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

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两人一般心,无钱堪买金,一人一般心,有钱难买针。

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

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红粉佳人休使老,风流浪子莫教贫。

在家不会迎宾客,出外方知少主人。

黄金无假,阿魏无真。

客来主不顾,应恐是痴人。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闹里有钱,静处安身。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

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

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

大家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

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

虎生犹可近,人熟不堪亲。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

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

无钱休入众,遭难莫寻亲。

平生莫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士者国之宝,儒为席上珍。

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

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久住令人贱,频来亲也疏。

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

出家如初,成佛有余。

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

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

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

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人不通今古,马牛如襟裾。

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

白酒酿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

百年成之不足,一旦败之有余。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善化不足,恶化有余。

水太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知者减半,省者全无。

在家由父,出家从夫。

痴人畏妇,贤女敬夫。

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竹篱茅舍风光好,道院僧堂终不如。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道院迎仙客,书堂隐相儒。

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

但看三五日,相见不如初。

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

会说说都是,不会说无礼。

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

求财恨不得,财多害自己。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有福伤财,无福伤己。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

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

小时是兄弟,长大各乡里。

妒财莫妒食,怨生莫怨死。

人见白头嗔,我见白头喜。

多少少年亡,不到白头死。

墙有逢,壁有耳。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贼是小人,知过君子。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

贫穷自在,富贵多忧。

不以我为德,反以我为仇。

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晴天不肯去,只待雨淋头。

成事莫说,覆水难收。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

黑发不知勤学早,看看又是白头翁。

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

路逢险处难回避,事到头来不自由。

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

人贫不语,水平不流。

一家有女百家求,一马不行百马忧。

有花方酌酒,无月不登楼。

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

深山毕竟藏猛虎,大海终须纳细流。

惜花须检点,爱月不梳头。

大抵选他肌骨好,不擦红粉也风流。

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莫待是非来入耳,从前恩爱反为仇。

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

休别有鱼处,莫恋浅滩头。

去时终须去,再三留不住。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

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将来寻死路。

生不论魂,死不认尸。

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

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野草不肥。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得宠思辱,安居虑危。

念念有如临敌日,心心常似过桥时。

英雄行险道,富贵似花枝。

人情莫道春光好,只怕秋来有冷时。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但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见事莫说,问事不知。

闲事休管,无事早归。

假缎染就真红色,也被旁人说是非。

善事可作,恶事莫为。

许人一物,千金不移。

龙生龙子,虎生豹儿。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风凰池。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养儿待老,积谷防饥。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数家之口,可以无饥矣。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时来风送腾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

入门休问荣枯事,观看容颜便得知。

官清书吏瘦,神灵庙祝肥。

息却雷霆之怒,罢却虎狼之威。

饶人算人之本,输人算人之机。

好言难得,恶语易施。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

路逢侠客须呈剑,不是才人莫献诗。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人有善愿,天必佑之。

莫饮卯时酒,昏昏醉到酉。

莫骂酉时妻,一夜受孤凄。

种麻得麻,种豆得豆。

天眼恢恢,疏而不漏。

见官莫向前,做客莫在后。

宁添一斗,莫添一口。

螳螂捕蝉,岂知黄雀在后。

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

一日夫妻,百世姻缘。

百世修来同船渡,千世修来共枕眠。

杀人一万,自损三千。

伤人一语,利如刀割。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将相胸前堪走马,公候肚里好撑船。

富人思来年,穷人思眼前。

世上若要人情好,赊去物件莫取钱。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击石原有火,不击乃无烟。

为学始知道,不学亦徒然。

莫笑他人老,终须还到老。

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贞妇爱色,纳之以礼。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不是不报,日子不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人道好,千人传实。

凡事要好,须问三老。

若争小可,便失大道。

年年防饥,夜夜防盗。

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

遇饮酒时须饮酒,得高歌处且高歌。

因风吹火,用力不多。

不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

无求到处人情好,不饮从他酒价高。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强中更有强中手,恶人须用恶人磨。

会使不在家豪富,风流不用着衣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读书高。

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

为善最乐,为恶难逃。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你急他未急,人闲心不闲。

隐恶扬善,执其两端。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既坠釜甑,反顾无益。

翻覆之水,收之实难。

人生知足何时足,人老偷闲且是闲。

但有绿杨堪系马,处处有路透长安。

见者易,学者难。

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难。

道路各别,养家一般。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弹。

点石化为金,人心犹未足。

信了肚,卖了屋。

他人观花,不涉你目。

他人碌碌,不涉你足。

谁人不爱子孙贤,谁人不爱千钟粟。

莫把真心空计较,五行不是这题目。

与人不和,劝人养鹅。

与人不睦,劝人架屋。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河狭水急,人急计生。

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

路不行不到,事不为不成。

人不劝不善,钟不打不鸣。

无钱方断酒,临老始看经。

点塔七层,不如暗处一灯。

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

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

灭却心头火,剔起佛前灯。

惺惺常不足,懵懵作公卿。

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

兄弟相害,不如自生。

合理可作,小利莫争。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

欺老莫欺小,欺人心不明。

随分耕锄收地利,他时饱满谢苍天。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

不忍不耐,小事成大。

相论逞英雄,家计渐渐退。

贤妇令夫贵,恶妇令夫败。

一人有庆,兆民咸赖。

人老心未老,人穷志莫穷。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贫难改旧家风。

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

屋漏更遭连年雨,行船又遇打头风。

笋因落箨方成竹,鱼为奔波始化龙。

记得少年骑竹马,看看又是白头翁。

礼义生于富足,盗贼出于贫穷。

天上众星皆拱北,世间无水不朝东。

君子安平,达人知命。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夫妻相合好,琴瑟与笙簧。

有儿贫不久,无子富不长。

善必寿老,恶必早亡。

爽口食多偏作药,快心事过恐生殃。

富贵定要安本分,贫穷不必枉思量。

画水无风空作浪,绣花虽好不闻香。

贪他一斗米,失却半年粮。

争他一脚豚,反失一肘羊。

龙归晚洞云犹湿,麝过春山草木香。

平生只会量人短,何不回头把自量。

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

人贫志短,马瘦毛长。

自家心里急,他人未知忙。

贫无达士将金赠,病有高人说药方。

触来莫与说,事过心清凉。

秋至满山多秀色,春来无处不花香。

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清清之水,为土所防。

济济之士,为酒所伤。

蒿草之下,或有兰香。

茅茨之屋,或有侯王。

无限朱门生饿殍,几多白屋出卿。

醉后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万事皆已定,浮生空白茫。

千里送毫毛,礼轻仁义重。

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世事明如镜,前程暗似漆。

光阴黄金难买,一世如驹过隙。

良田万倾,日食一升。

大厦千间,夜眠八尺。

千经万典,孝义为先。

一字入公门,九牛拖不出。

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富从升合起,贫因不算来。

家中无才子,官从何处来。

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

急行慢行,前程只有多少路。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

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一毫之恶,劝人莫作。

一毫之善,与人方便。

欺人是祸,饶人是福。

天眼恢恢,报应甚速。

圣贤言语,神钦鬼伏。

人各有心,心各有见。

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见。

养军千日,用在一朝。

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骄。

利刀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不消。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有钱堪出众,无衣懒出门。

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苗从地发,树向枝分。

父子和而家不退,兄弟和而家不分。

官有正条,民有和约。

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

幸生太平无事日,恐逢年老不多时。

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

池塘积水须防旱,田地勤耕足养家。

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无愁月影斜。

奉劝君子,各宜守己。

只此呈式,万无一失。

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1,

太阳像个咸蛋黄般搁在西边的山岭上,山嵴几颗老松着了火一般艳艳的红,这个时候,我们陈十三庄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喜欢端着饭碗聚在村南的老樟树下面扯谈,嗡嗡嗡的蠓蚊玄雾似的罩在人的头顶。

陈十三庄土地少,人均只有六分田,责任到户后轻轻松松就耕种完了,村民们闲时多得不晓得如何打发,于是,东家长西家短的扯些麻缠事,倒是格外丰富了大家的精神生活。

“哈哈哈哈……”一阵疯狂的笑忽然爆发出来,甚至有人将饭粒呛得从鼻孔里喷出来,引来一群草鸡子满地啄食。不消说,又有人讲了个特大新闻!

今天的新闻确实让人忍俊不禁。

今天话说村里的陈日东,仗着自己膀大腰圆一身蛮力,在村庄里一向欺负弱小,人品让人齿冷,而且喜欢偷鸡摸狗。听说昨天晚上,陈日东在邻村里偷了一条肥狗,剥了皮来炖了,半夜间一家人吃得满嘴流油。陈日东的老婆是从平江嫁过来的,长得胸大臀肥像匹发情的母马,看到长相标致的男人从来不放过,听说跟公社和大队的几个干部都有那事儿,因此陈日东虽然头上有点绿,但一向挺跋扈,只是这女人由于与我们东乡习俗不同,讲话唧唧喳喳半天都听不懂。

狗肉炖烂了,陈日东的婆娘才发现案板上还有两只狗蛋子没放进去,于是匆匆投到锅里,烧了几把火,就着老谷酒,一家人半夜三更吃了起来。那狗卵蛋没炖透,稍稍煮了下,硬得像铁球一般。媳妇觉着是个好东西,囫囵夹在筷子上放到嘴里,猛劲一咬,那狗蛋滑溜,嘣的一声弹出来,正打在对面喝着老酒的公公额头上,打了个大疱!公公痛得摔下酒杯,日东于是骂婆娘:“你个猪婆子!咬个狗蛋都不自在!”女人委屈着嘟哝:“我哪知道这东西这么硬?比你的硬扎多了!”日东父亲于是摸着额头上红肿的大疱,裂开没牙的嘴大骂:“混账家伙!搞的狗卵事!”

哈哈!这新闻肯定杜撰的成分多,可传得有鼻子有眼,于是陈十三庄从今天起,又能流传一句新编歇后语:日东婆娘咬狗卵——公公遭殃。

2,

陈十三庄并不大,区区二三十户人家,几十幢老旧的黑瓦屋像牛粪一样聚在一堆,然而,就是这个小小村落,总是流传着极其俗艳的故事,深深烙印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及至长大远走他乡,一直未能忘却。

赤脚医生阮六子是个非常流氓的人。我亲眼见过他脱下女人的裤子。

那天中午,马银花的儿子发烧,阮六子背着药箱上门打针。堂屋里闲坐了几条汉子,陪着赤脚医生,无非是想蹭支纸烟抽。阮六子抽的是沅水牌香烟,五毛三一包,比庄稼汉子八分钱的经济牌高档不少。打完针后,阮六子到堂屋坐下。当时正是三伏天,热得狗都不叫,马银花穿着一条大花短裤,裤腰上仅仅一条松紧带箍着。

马银花一手端一盅滚烫的茶水,先敬阮医生。阮六子平常喜欢开玩笑,经常跟村里姑娘媳妇开些荤玩笑。他并不接马银花手里的茶盅,眼镜后面那双三角眼死死盯着马银花的裤裆,嘴角猥琐的笑着,忽然伸出双手用力攥住她的裤腰,撕拉一声如剥苎麻皮,将马银花的短裤褪到膝盖,马银花那一丛黑漆漆的森林格外醒目……

满堂屋的汉子们放肆地哈哈大笑!

马银花一下不知所措,双手端着两只茶盅舍不得丢下,毕竟那细瓷儿茶盅花钱买的,只是嘴里一个劲骂着阮六子:“六子畜生!快帮老娘穿上!穿上!”

阮六子这才帮她把短裤撸起来,还顺便在那丛上揪了一下。幼年的我当时也在场,那些汉子们还逗我呢,说,小狗子有福气,让你鸡儿都没长全就看了女人毛长啥样儿的。

我当时心跳很快,脸上烧烘烘的,觉得这是非常羞耻的事。

3,

陈十三庄有个酒鬼,叫棉条。天天屁股后吊一把葡萄糖水的玻璃瓶,里面装着谷酒,隔一阵就对着嘴巴灌一口,成天脸上红红的像只猴子屁股。棉条家三个儿子,个个到了读书的年纪都没送到学校去念书,因为没钱交学费。他老婆是个极其懦弱的女人,除了默默的干农活,洗衣做饭,一句多话都不敢说。说不得,一说,棉条就挥起刺槐木棒狠命揍她,陈十三庄上空经常回荡着棉条老婆杀猪一样的惨叫声。

棉条只对酒亲。除了酒,祖宗十八代都算个屁。偏偏他是个懒汉,以前大集体的时候经常偷懒耍滑,没米下锅了就趁晚上偷队里的庄稼,经常被捉住了胸前挂木牌子游行,丢老脸上。但棉条从来不以为然,仿佛得了奖似的,一脸阳光灿烂,嘴里说着俏皮话。棉条其实并不讨人厌烦,因为他是个特别风趣的家伙,那张嘴挺利索,经常即兴说一些打油诗顺口溜或者讲些农村搞笑段子,能在人群中引发爆笑。乡村里,这么一个家伙,能让大家在辛苦的劳作之余放松一下神经,并不是坏事儿。

但棉条最后还是成了村里人的笑料。

事情是这样的,棉条跟村里的光棍水旺穿开裆裤就一起长大的,水旺家境比棉条家还好,长得也更结实,高高大大,脸宽嘴阔的,只是嘴笨,磨头压不出三个屁来。那年,媒婆带着个女孩来我们陈十三庄相亲,本来先看中了水旺,结果棉条在旁边嘴巴滑溜,说话乖巧,于是女孩后来成了棉条的老婆。最后水旺没讨到老婆,但他勤快,开荒种地,养猪养鱼,又不怎么花钱,一时成了村里的富户。与懒汉棉条的破落家境一比,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棉条喝酒要花钱,欠到酒坊已经不肯赊与他了。某天酒瘾实在来了,看到正往水塘投鱼草的水旺,计上心来,对水旺道:“水旺,我老婆你有一半份!”

水旺不理棉条,本来就不喜欢这家伙,但水旺嘴巴不是棉条的对手,所以尽量避开跟他说话。

棉条又说:“水旺,你活到三十郎当多,尝过女人味道没?”

水旺怒目金刚般望着棉条,短促地骂道:“关你鸟事!”

棉条嘿嘿地笑着走近水旺,说道:“水旺,我可以给你尝尝女人。”

棉条于是跟水旺达成了交易,自己女人跟棉条睡一晚,水旺就给棉条一箩筐谷子换酒喝,一个月一回。棉条的如意算盘打得好,女人陪陪水旺睡觉,不臭不烂的,还能换酒喝,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有什么膈应的。

然而,棉条没想到的是,半年不到,女人忽然不见了,一起不见的还有光棍水旺。很多年后,有人说在湖北黄石见过水旺和棉条的女人,水旺在码头做搬运,女人在做清洁工,不知道是真是假。反正棉条从此成了彻头彻尾的赖汉,三个孩子吃百家饭长大后,对他这个做爹的非打即骂,非常不孝顺,六十岁的时候,棉条因为经常喝酒中风了,最后一瓶子敌敌畏自己喝下去自尽了。

村里人除了礼节性的去放挂炮仗表示悼念外,一个个脸上喜孜孜的。棉条老汉活在世上,带坏后人。大家暗地里说。

陈十三庄经常发生莫名的闹剧,最多的是捉.奸。我记得庄子里油漆匠汉生老婆被大伯公堵在桥头屠夫厚春的床上。汉生怕老婆跟他离婚,反把大伯公打了一顿,说他狗咬耗子多管闲事。记得细毛的老婆冬夜跟一帮后生打扑克牌玩,细毛从外地搞副业回家,发现老婆跟两个后生睡一个被子里,闹得满城风雨。不过,细毛也没跟他老婆离婚,也过了一辈子,最近还听说,他们已经做了外公外婆了。

陈十三庄的香艳故事,如果要讲,可以写个乡土长篇小说,等我有暇再整理吧,今天就到这了,谢谢您 。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62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