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防治怎样做才能安全?
化学防治是优质水稻生产的辅助措施,仅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尤其必须根据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准确掌握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以达到既有效控制病虫草害的发生危害,又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在病虫害发生初盛期或一般发生时,使用无污染生物农药品种;病虫害大发生时,则选用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混配剂或化学农药品种;两种以上病虫发生时,则选择具有兼治作用的农药复配剂。
化学防治应严格执行国家《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8321)及《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4),根据无公害稻米生产农药使用准则,严格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品种;限制使用高效、低毒、安全的农药品种;推广使用无公害、无污染生物、植物源农药品种,降低稻谷中有机磷、有机氯等农药残留。使用时争取做到农药品种与剂型的多样化,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经济、安全的农药新品种、新剂型,特别是选择性农药的应用,严格掌握有害生物防治的指标,达到病虫害防治指标的才防治,没有达到防治指标的稻田,不得使用农药,以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减少稻田中农药的总投入量。严格掌握农药的施用剂量,以最佳剂量范围的下限为宜,实行挑治,减少普治,减轻农药对有益生物的杀伤和对环境的污染,应特别注意动态防治指标与动态农药剂量的研究与协调应用,严格执行农药的安全使用标准,特别是严格掌握水稻收获前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保证水稻达到无公害产品的卫生安全品质。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原则应以保持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为基础,建立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和不利于病虫草害孳生的环境条件,提高生物多样性,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优先采用农业措施,如抗病抗虫品种、种子种苗检疫、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中耕除草、耕翻晒垡、清洁田园、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尽量利用物理和生物措施,如用灯光、色彩诱杀害虫,机械捕捉害虫,释放害虫天敌,机械或人工除草等;在必要时,合理使用对主要防治对象有效的低风险农药品种,提倡兼治和不同作用机理农药交替使用;在农药剂型选择上宜选用悬浮剂、微囊悬浮剂、水剂、水乳剂、微乳剂、颗粒剂、水分散颗粒剂和可溶性粒剂等环境友好型剂型;在主要防治对象的防治适期,根据有害生物的发生特点和农药特性,选择适当的施药方式,不宜采用喷粉等风险较大的施药方式;对允许使用的农药要按照国家《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农药贮运、销售和使用的防毒规程》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等有关标准和规定,严格控制用施药剂量(或浓度)、施药次数、安全间隔期和残留量,以确保不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绿色食品农药原则使用充分遵循了绿色食品对优质安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绿色食品生产中的农药使用更严格地限于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需要,并采用准许清单制进一步明确允许使用的农药品种。允许使用农药清单的制定以国内外权威机构的风险评估数据和结论为依据,按照低风险原则选择农药种类,其中化学合成农药筛选评估时采用的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安全系数比国际上的一般要求提高5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68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