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烟草种植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烟草种植需要哪些条件?
我国烟草分布很广,河南、山东、云南、甘肃、湖南五省是我国重要的烤烟产地。其中河南是我国最大的烤烟产区,其产量占全国的1/3,主要分布在许昌、南阳、周口和驻马店等地。山东烤烟主要分布在潍县到淄博的胶济铁路沿线,以昌潍地区的益都、临朐两地最为集中。云南的烤烟质量最好,分布在曲靖、玉溪、昭通等地。
南方烟区因移栽季节不同,有春烟、夏烟、秋烟和冬烟。华南地区以春烟为主。在广东、福建等热量充足的地区也有少量的秋烟和冬烟。
(一)轮作
连作会使烟草养分亏缺和失调,且易染病虫,使产量和质量下降,所以合理轮作是保证烟叶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烟草前作忌茄科、葫芦科作物,最好是禾本科作物、油菜(注意蚜虫和病毒病传染)和豆类(注意土壤肥力和病害)。2—4年轮作一次。其方式因气候、土壤、作物生长期等不同而异。水田轮作的主要形式有:烤烟-油菜或小麦-水稻-蚕豆或小麦;烟草-晚稻-绿肥或油莱-早稻-晚稻-绿肥-早稻-晚稻-绿肥或油菜。旱地轮作的主要形式有:烤烟-小麦或绿肥-玉米(大豆)-油菜或大麦;春烟-甘薯-冬闲-花生-冬闲;冬烟-早稻-晚稻;冬烟-花生-晚稻;冬烟-蚕豆-早稻。
(二)套种
为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南方部分烟区实行麦烟套作,选挥矮秆、抗倒、丰产的小麦品种,乳熟前后套栽烟草,共生期20大左右,麦收后及时加强管理,不影响烟叶的产量和品质。近年,广东一些烟区在春烟采烤后期套种甜玉米,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此外,在地少轮作不便的烟区可采用带状套作,如8行小麦8行烟,8行玉米8行烟,8行油菜8行烟等。
(三)复种
主要的复种方式有烟稻、烟薯、烟豆烟等。复种烟生长季节短,必须壮苗移栽,重施基肥,早施速效追肥,早优质适产烤烟的烟株长相优质烤烟的长相是:株高90—100cm,茎围8-10cm,叶数18—22片,最大叶60cm×30cm,单叶重7克左右,密度19500株/hm2左右,叶面积系数3-3.5,采收下二棚叶时透光率6%-8%。生长整齐一致,后期不脱肥早衰,分层落黄,烟株呈筒形。从移栽起计算,还苗6-8天,团棵期30-35天,现蕾期55-60天,圆顶60-70天,采收结束115-120天。优质填空料烟叶生产的抹型要求大致是成熟时呈腰鼓形或塔形,分层落黄,成熟一致。
确定烟草密度的原则
烟草的合理密度以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为目标,必须根据烟草类型和生长发育特性,并结合栽培技术措施来确定,使群体和个体都能比较健康地得到发展,以便经济有效地利用生产条件,特别是光能、地力,从而达到优质适产的目的。
品种特性 不同品种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不同,对光能和地力的利用能力也不一样,因而栽植密度也应当有所不同。一般来讲,植株高大,叶数较多,株形松散,茎叶角度大,生育期长的品种,需要较大的营养面积和空间,行、株距应大一些,栽植密度要小;反之,株形小而紧凑,叶数少,茎叶角度小,生长期短的品种,可以适当增大栽植密度,以便于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提高烟叶产量。
自然条件一般来讲,地势较高,气候凉爽,烟株往往生长较小,密度可稍大些,以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山间平地,气候温暖,烟株生长旺盛,密度应该稍小一些;湿润地区,烟株生长较快,叶片大而薄,单位叶面积重量轻,密度应稍稀一些,以利于增加单叶重,提高烟叶品质。土层深厚和较肥沃的烟田植株生长较大,密度宜稀;而土层较薄,不易培土的瘦地,烟株生长较小,为了充分利用地力,应稍密一些。
生产目标 由于烟叶在卷烟中起的作用不同,对其品质的要求也有差异。例如填充料烟叶的主要指标之一就是具有较高的填充性,要获得填充性能高的烟叶,则叶片必须薄,在栽培技术上要适当加大密度和多留叶片。晒烟因为叶小或少,栽植密度一般比烤烟大些,香料烟是栽培烟草中种植密度最大的。
栽培条件栽培条件不同,种植密度也有所不同。比如春烟,生长条件优越,生长势较强,应当稍稀一些;而夏烟生长条件稍差,生长势较弱,特别是生长期较短,就应当稍密一些。在施肥、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烟株生长旺盛,宜稀一些;而管理粗放,施肥水平较低的地区,烟株生长势差,宜密一些。
适宜的密度 综合各地生产实践和试验结果,一般雨量多,湿度大的平原地区,较肥沃的土壤,每亩种植烤烟以1100~1300株为宜;山地丘陵较瘠薄的土壤或降雨量较小的地区,以每亩种植烤烟1300~1500株为宜,所产烟叶品质较好。白肋烟在卷烟工业中是混合型卷烟的主要配料,具有叶片薄而轻,组织疏松而不粗糙,弹性强,填充值高,燃烧性和吸附性好,烟碱含量高等特征。白肋烟若种植过稀,叶片重而大,烟叶粗糙,吃味辛辣,产量低;种植过密,则叶片小而薄,劲头不足。具体栽植密度要根据品种、土壤肥力、栽培技术等因素来确定。在土壤肥力中等或中等偏下的情况下,白肋烟栽植密度以每亩1500~1800株为宜。对香料烟来说,密度大是其主要栽培特点之一,一般每亩5000~8000株。叶片的大小也是香料烟的重要质量因素,烟叶大小因品种而异;就一株烟来说,以上部叶最小,质量最好。至于其它类型的烟草,由于栽培面积较小,且有区域局限性,应根据当地传统经验和最新技术灵活掌握,合理确定种植密度。
1.第三系—白垩系红层紫色土类型
(1)第三系底砾岩含砾紫砂土壤类型
分布在桂阳樟市乡、银河乡和六合乡等地。该处为上叠于石炭系碳酸盐岩上的一小型“红盆”(参见图3-3),复成分底砾岩广布,其上为紫红色钙质页岩、石英砂岩,发育厚度较大的含砾紫砂土和紫色土。所种植的烟草质量好,历史上称为“樟片”(照片3-37),其特点:1)烟株嫩绿清秀,叶片大,肉质厚,干物质多,油分足,烟叶烤后鲜亮金黄,所制卷烟劲头大,香气足,味道正,易接火。
2)产量高,据樟市乡1980~1990年统计,平均亩产烤烟147kg,比同期全县平均产量高21kg,与该县板桥乡(泥灰岩灰红壤类型)所产“流片”相比,也显著高产,如图3-14所示。
3)可连作不易“发灾”,而在同一地区不属本类型者则易“发灾”,不能连作(表3-26)。
(2)白垩系红层砂页岩紫色土类型
1)近年来永兴县烤烟发展很快,是省内优质烟生产基地,该县烤烟种植主要分布在“茶永红盆”砂质页岩、石英长石砂岩紫砂土区,实地考察该县碧塘乡、太和乡烤烟田,烟叶长势很好,叶大肉质厚,烟株翠绿清秀,所产烟叶多为甲级品(照片3-38)。
图3-14 桂阳两种地质体类型上的烤烟产量对比图
表3-26 烤烟“发灾”与地质体类型的关系
2)沅陵麻溪铺,烤烟叶片粗大,有如芭蕉叶,故称芭蕉叶烟(照片3-39),烤烟、晒烟质量都为上乘。
2.泥盆系泥灰岩土壤类型
不同时代的泥灰岩土壤类型在省内有多处分布,但种烤烟较有名气者是桂阳、新田的泥盆系上统佘田桥组分布区(图3-15),该组岩性为灰**薄层状泥灰岩,偶夹灰岩透镜体,发育的土壤瘠薄,为灰红壤,当地称“粗骨石灰土”、“饭石土”。在桂阳县的流峰、板桥、四里、泗洲、新田县的莲花等乡,在该类型分布区广种烤烟,是历史上称为“流片”的产区,与“樟片”相同,也可连作,不发灾(表3-26),但其质量和产量都逊于“樟片”,而与石灰岩红壤类型所种植的烤烟则有明显的优势。
3.石炭系碎屑岩夹泥灰岩灰红壤类型
本类型主要分布在石炭系下统岩关阶分布区,岩关阶在省内各地岩性有异,但都种植烤烟,且质量较好,如湘南江华、道县、宁远和桂阳,湘中的隆回、邵阳、新化等处,主要岩性为钙质粉砂岩、石英砂岩、砂质页岩、砂质泥灰岩,向上逐渐过渡为泥灰岩、泥质灰岩,局部地段含磷,由此而成的土壤含微量元素一般较高。在本类型区现知有磷矿层位者见于双峰华国至邵东界岭一带(含P2O54%~6%)、江华涛圩至江永桥头铺一带(图3-16)、洞口大龙和长塘等地。其中含磷工业矿层者仅江华涛圩一处,该处含磷岩性为泥灰岩、硅质岩、页岩、厚4~66m,含不稳定磷块岩2~3层,该矿层走向长1100~2100m,主要矿层厚10余米,其余厚0.5~2m,矿石含P2O5一般为12%~16%。还伴生稀土元素,稀土总量为0.013%~0.115%,其中氧化矿较高为0.084%~0.115%。原生矿稍低,为0.013%~0.077%,从涛圩往北至沱江,直抵江永桥头铺,该层位中只有磷矿化和稀土含量较高。
照片3-37 郴州市桂阳县樟市乡所产“樟片”
照片3-38 郴州市永兴县碧塘乡烟田
照片3-39 沅陵县麻溪铺的“芭蕉叶”烟
图3-15 桂阳一新田烤烟、枣、三味辣椒种植区地质略图(1∶50万)
本类型分布区在省内都种植烤烟,而质量和产量居首位当推江华涛圩。该处烤烟商品名为“涛白烤烟”,亩产100~150kg,其品质通过1986年全国烟叶评比,名列第三名,其品质化验指标高于云烟(表3-27),达到优质烟标准。
4.第四系红土类型
烟叶长势好,对桂阳柳塘和永兴太和等地考察,均属甲级烟。
5.石灰岩红壤类型
湖南省内本类型分布区都种植烤烟,但未见有名气的烟叶产出,从本项研究考察中,可以见到烟叶长势皆不及相毗邻的其他地质体类型者,如“樟片”产地,对比尤为明显。
表3-27 “涛白”、“樟片”、云烟品质化验值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70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