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秦是如何发展经济让它变强大的

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结束兼并战争之后,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封建统治。

秦是如何发展经济让它变强大的

秦皇朝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亡于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传二代,二帝,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延续一十五年。

一.秦朝建立之初的基本形势

秦自商鞅变法图强以来,就逐渐形成“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并开始了兼并山东六国的斗争。经过一百多年的持续努力,至公元前246年秦王政继位时,实现统一的条件已基本具备。这时,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秦王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果断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起,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止,前后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初并天下”,统一了六国。

秦的统一,是秦皇朝建立的前提,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点。自周平王东迁洛邑以来,整个社会便逐步陷入长期分裂混战的状态之中。秦王赢政继承秦孝公、秦昭王以来向外拓展的事业,结束了过去的战乱局面,改变了长期以来诸侯纷争的状态。这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符合历史的趋向和大多数人的心愿。秦《泰山刻石》写道:“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

这虽然是歌功颂德之辞,但也不是毫无根据。试想,经过长期战乱之后,出现一个粗安环境,特别是“无战争之患”,人们怎能不顺意呢?即使当时未能也不可能达到“莫不宾服”的程度,但也必定有为数众多的人表示归服的。这一点,连一向乐于贬抑秦朝的汉人也不得不承认。如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便说:“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四海养。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西汉中期的严安也说:秦灭六国之后,“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这些说法是公允的,道出了秦“初并天下”后政治形势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山东六国灭亡之后,秦统治集团与六国贵族地主之间的冲突并没有结束。相反,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冲突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据历史记载,原六国有不少贵族和官僚深藏着强烈的反秦意识,并企图待机而起。

为了打击原六国贵族的反秦活动,为了防止和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秦统治者必须尽快建立足以控制全国的封建朝廷,构筑起从朝廷到地方的各级政权机关。当然,总的说来,这个政权仍然是原来秦国的延续,是其统治机构的扩充。但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发展与变化的需要,秦统治者还是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措施。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1.皇帝制度

在秦皇始统一中国之前,中国最高的统治者称作“王”。如夏朝的君主称作“夏王”,商朝的君主称作“商王”,周朝的君主称作“周王”,就连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已经超过了三皇五帝,“王”这个称号与自己的地位不符,不足以体现自己的威仪与尊严,不更改名号,便“无以称成功,传后世”,遂令群臣议定更为神圣的名号,最后选定了“皇帝”二字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从此,“皇帝”便取代了“王”,成中国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并为历代统治者所沿用。此外,为了显示皇帝的崇高地位,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

2.三公九卿制度

秦朝在皇帝之下,设中央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并处理庶政。此中央机构采用“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为皇帝负责,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

九卿:奉常、郡中令、太仆、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廷尉、卫尉。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卫尉,掌管皇宫保卫;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廷尉,负责司法;治粟内史,掌全国财政税收;宗正,管理皇室亲族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

博士:虽无实权,但可参加议论。

这样,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都处于相互牵制状态,任何人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后掌握于皇帝之手。

3.郡县制度

秦统一之初,在如何治理地方这个问题上,曾展开了一场是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争论。丞相王琯力主“分封制”,认为只有分封皇室诸子和有功之臣前往六国属地镇守,方可使国家无事。此议一出,群臣附和.只有廷尉李斯极力反对,指出这将重蹈过去诸侯纷争的覆辙,全面推行郡县制才是“安宁之术”。秦始皇力排众议,支持李斯的主张,他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于是下令推行郡县制。

区划:郡、县、乡、里四级。

郡:秦初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后经略岭南,又置南海、桂林、象三郡。北击匈奴后,又在河套地区置九原郡。合计四十余郡(京畿内不设郡,设内史管辖,以别于其他诸郡)。

郡设郡守,为一郡的最高长官,掌管全郡,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郡守之下,设郡尉,辅佐郡守长官全部军事;又设监御史,为朝廷派来的监察官员,负责监督。

县:一郡之内辖若干县,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足万户的设县长,统治全县人民。县令、县长之下设县尉,管全县军事;设县丞,助理县令、县长,并负责司法裁判。

县下设乡,乡下设亭,亭下设里,里即村落,有里正。大体为十里为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啬夫和游徼(jiao)。三老掌教化化,啬夫掌诉讼、收赋税;游徼禁盗贼。乡,亭、里的头头,不由中央或官府任命,二是地方推择当地富户中适龄人员充任。

总之,秦始皇制定下一套完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以皇权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为主要内容,以皇权为核心,一切设置都是为了保证至高无上的皇权。它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当时和以后的相当长时间中,对巩固祖国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后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各朝各代尽管在形式和某些内容上有所变化,但基本上都沿用了秦朝的这一套制度。

三.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除上述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以外,秦皇朝还推行了一系列巩固、加强统一的政策和措施。

1.迁徙富豪,销毁兵器。

这在灭六国过程中就已开始实行,如灭赵时,迁卓氏至蜀;伐魏时,迁孔氏至南阳等。在完成统一的当年,又徒天下豪富12万户于咸阳,既削弱各地豪富势力,又充实了京师地区。为了防止旧贵族反叛,秦始皇还下令将六国流散于民间的兵器收缴起来,集中到咸阳,加以销毁,铸成各重千石的钟鐻和金人十二个。但在秦代并不禁止民间拥有兵器,说明此举主要是为纪念统一战争胜利而树立丰碑,以对天下起威慑作用。

2.铲除各地防御工程,修筑驰道、直道。

自春秋以来,各国纷纷修筑城郭和扩大原有的大河堤防作为防御工程。秦灭六国后,为了消除反秦势力可能利用的地形或建筑设施,秦始皇命令拆除各国的旧城郭,决通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河道堤坊,平掉了易于据守的险阻。为加强全国的统治,又修了以咸阳为中心东至今浙江、江苏、山东,南至今湖北、湖南,西至今甘肃东部,北至今河北和山西北部的驰道。还修了专为加强北面边防的“直道”。形成了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这些道路的修筑,便利了咸阳通往各地的交通,使秦中央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并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对维护国家的统一起着纽带作用。秦始皇还下令“车同轨”,规定“舆六尺”,使一车可畅通全国,这对发展交通,加强各地联系极为有利。

3.统一文字。

战国时期由于长期分裂割据,各国的文字极不一致,这对统一后的秦朝推行政令和文化交流造成严重障碍。前221年,秦始皇下令对各国原来的文字进行整理,规定以秦小篆为统一书体,“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说文解字·叙》)。令李斯、赵高、胡毋敬分别用小篆体编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官书,主要用于书写庄重的石刻铭文;日常大量的官文书则采用更为简化的隶书,顺应了简化文字的历史潮流。秦始皇的统一文字不仅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我国的统一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统一货币。

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其形状、大小、轻重各不相同,计算单位也不一致。如齐、燕等国主要使用刀形的刀币;魏、韩、赵等国主要是流通铲形的紵币(又叫布币);楚国使用郢爰和形若海贝的蚁鼻钱;秦国使用圆钱。货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严重影响了各地区之间经济的交流和发展。秦始皇统一后,废除六国旧币,以秦国货币为标准,制定新的统一货币。具体措施是:规定货币为两等,上等为黄金,以镒(旧说20两或24两)为单位,下等为铜币,圆形,重半两,上有“半两”二字。

5.统一度量衡。

统一度量衡制度是秦始皇发展经济的重要措施。秦统一前,各国度量衡制度各不相同。秦统一后,把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制度推行到全国,并专门颁发诏书。度量衡的统一对于消除各地割据势力的影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秦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各种度量衡单位的数值,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很多变化,但各种基本单位及其相互的比值等制度都长期继续下来,而且基本保持着全国范围的统一,这也是秦始皇对国家统一事业的一大贡献。

6.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秦始皇通过政治、经济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在思想文化上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①大力提倡阴阳五行学说。

秦始皇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为秦朝的法统加以辩护。依据终始五德说,秦始皇以为周得火德,秦替代周是得水德。冬日为水日,所以以冬十月为岁首(即每年第一个月)。水德尚黑,所以礼服旌旗等用黑色。与水使相应的数为六,(《尚书,洪范》五行次序是水火金木土,五行中的五与其中某一行排列次序之和,即为该行之数。)所以符传长度、法冠高度各为六寸,车轨和一步的宽度各为六尺,并以六匹马为一乘。水主阴,阴表示刑杀,所以政治上厉行法治,力求严酷,不讲究"仁恩和义"。这些都使其统治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从而向臣民灌输皇权神秘的观念,作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树度的思想基础。

②由比较开明到极度专制的文化政策。

秦国从商鞅变法起,一贯重用法家学说,实行专制的文化政茂。吕不韦执政时,开始实行比较开明的文化政策,他“亦招致士”,兼采各家学说,编纂了《吕氏春秋》。秦王政亲政后,虽镇压了吕不韦集团,重新重用法家学说,但他也接受了李斯的劝阻,取消"逐客令",继续执行比较开明的文化政策。秦始皇在灭六国后注意吸收新征服地区的知识阶层,主要是让儒生参加新政权的建设。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始皇与儒生为主要代表的知识阶层的矛盾逐渐尖锐。导致矛盾激化的原因是对如何巩固统治的政治主张不同,而分歧的焦点是全部实行郡县制还是部分恢复分封制。政见的不同带来情绪上的对立,加之李斯的煽动,一些方士的所为,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后秦始皇用镇压的手段结束了这场争论,这就是“焚书”、“坑儒”。

A.焚书:前213年,仆射周青臣对秦始皇颂功颂德,博士淳于越主张分封、师古。一个恭维,一个指责,在秦始皇听来自然感觉不一样。丞相李斯抓住“师古”大做文章,主张以吏为师。建议:凡《秦纪》以外的史书,非博士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都要烧掉,只准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此后,若再谈论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官吏若知而不检举者与之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者,黥为城旦。有愿学法令者,以吏为师。这就造成了历史上的焚书事件。

焚书,给中国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百家争鸣自由思索的精神受到了一次致命打击。然而,当时所焚烧的诗书,顽强地传到了现在,所要保存的医药、卜筮、种树的书却没有传下来。焚书,只是秦统治者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

B.坑儒:

秦始皇为长生不老,多次派方士求寻仙药,前212年,为秦始皇求仙药的方士侯生、卢生抨击始皇“天性刚戾自用”,乐以刑杀为威",“贪于权势”,又因求不到仙药,怕始皇问罪,相邀逃亡。秦始皇迁怒于儒生,派御史审问咸阳的儒生,将其中被认为犯禁者460多人坑死,这就是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表明秦始皇在其统治后期改变了原来比较开明的文化政策,而实行文化专制。其目的不仅是要取缔与当局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在政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是要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私学”——以儒家为主的诸子学说——在民间的流行,迸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更加巩固秦政权。

焚书坑儒这种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害知识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也是秦始皇不断受到后世文人强烈谴责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秦灭六国后,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的区域性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开始确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秦朝在创立了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情况有所发展、国力有所增强的情况下,主要通过对周边各族进行武力征服实现的;但这时期的民族关系不仅有战争,还有经济、文化的交流。

1.北征匈奴

匈奴是居住在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以游牧和狩猎为谋生手段。战国后期强大起来,趁中原各国战事纷乱之时,占据了河套地区,经常袭扰和掠夺北方的秦、燕、赵等国。各国筑长城抵御。秦王朝建立后,北方强大的匈奴,依然是新建立的秦王朝最大的威胁。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南地。第二年,越过黄河,夺取阴山以南地区,秦朝在此建立九原郡,置44县,不仅起了阻止匈奴军事进扰的作用,而且有利于边境的开发和民族的融合。

2.修筑万里长城

前213年,在燕、赵、秦长城的基础上,修筑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郡的万里长城。根据考古工作者的调查和统计,秦始皇长城5000多公里(《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长城保护研究工作座谈会侧记》)。

3.南平百越、开发西南夷

为了扩展国土和获取犀角、象牙等珍宝,秦始皇也很重视对南方用兵。前221年,分别派兵征服了东瓯和闽越,设闽中郡。前219年,尉屠唯率军与越族战争,相持三年,取胜。史禄主持开兴安灵渠,沟通了珠江和长江流域,解决了运输粮饷的困难,这对沟通古代交通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直到明清,灵渠还被称为“三楚两粤之咽喉“(《修复陵河历年》)。秦始皇三十年(前214年),终于征服了南越,设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又迁三十万人,与越族人同住,促进了民族融合。

秦朝也十分注意对西南夷的开发和建置。秦始皇命“常颇略通五尺道”,把势力伸入滇东北地区,在今甘肃东南部、四川东部和云贵地区,设置郡县,加以统治。

4.秦朝的疆域

在征服越人、北伐匈奴、开发西南夷之后,秦王朝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帝国,其疆域:“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史记·秦始皇本纪》)。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79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