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
一、保证环境良好
猪病一般分场内与场外,有些疾病是由场外带进来的,有些病是场内业已存在的。猪即使带有细菌或病毒,但并不总是表现出疾病。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整个群体与管理、环境、营养及病原菌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保持均衡时,就不会有疾病发生。然而如果猪遭受应激,如过度拥挤、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或饲养质量不佳时,存在的病原会大量繁殖,猪就会发病。所以,制定或保持良好的猪场环境是阻隔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二、合理分群,全进全出
合理分群是现代养猪生产必不可少的措施,对不同类型的猪应该根据其生理特点进行合理分群饲养,以确保获得最佳的生产效率。对于种公猪,应该坚持单圈饲养。对于母猪,在空怀期或妊娠前2个月~3个月可以按照每圈2头~4头的规模混养,但产前1个月和哺乳期则必须单圈养,怀孕母猪与空怀母猪不能关在一起。哺乳期和保育期的仔猪最好同窝组群饲养。生长育肥猪按每圈8头~12头混养,同圈饲养的猪体重大小相似,差异不要超过5千克。生长育肥猪不能随便并圈、合群。为了防止疾病大面积传播,有必要施行全进全出的原则,可以使猪圈得以空出后清洗和消毒。
三、制定完整的免疫程序
对危及猪场的本地区内多发传染病进行疫苗注射,并制定出完整的免疫程序,应包括防疫种类、时间、疫苗剂量。
不同猪龄生猪的免疫程序参与表
注:①括号内的病根据各场情况决定防疫与否;②同种病由于疫苗种类不同,防疫时间会有差别,应按产品说明书使用;③有的地区口蹄疫发生无明显季节性需常年防疫。
四、做好驱虫工作
药物驱虫也是保健工作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所有新购猪要进行一次驱虫,母猪进入分娩舍前1周~2周在妊娠舍驱虫,防止把虫卵带入分娩舍感染仔猪。仔猪到60日龄时要驱虫,以后每六周驱虫一次。成年公母猪及后备猪至少每季度驱虫一次,或根据粪便及刮耳检查疥螨结果,决定是否需要驱虫。另外,从肉品卫生角度讲,要注意药物的残留期,特别是对即将上市的猪,不要滥用药,以避免公害。
五、生产记录
生产记录就是记录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活动,包括对猪舍温度、湿度、种猪产仔、配种工作,饲料、饲喂以及防疫治疗过程和化验检测结果等进行详细记载。它能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为后备猪的选留提供依据,为改善生产管理措施指明方向。
猪场发生疾病时怎样处理?
即使科学防疫、严格管理,有些病是由于空气传播,有些新病突然发生尚无有效的预防办法,因而猪场发生疾病在所难免。关键是要把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这不仅关系到猪场的利益,也涉及猪场所在地区养殖业的安危。当有烈性传染病或疑似烈性传染病时,饲养人员要及时报告场长,然后迅速报告县(区)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并保留病死猪供剖检化验使用。待主管部门认可后再进行治疗,预防注射,同时做好场地消毒、病死猪及粪便处理等工作。发生一般传染病时猪场要由了解病情的人送检死后不超过六小时的尸体,同时还要送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的病猪。
猪常见疾病的防治
(一)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1.猪瘟:又名“烂肠瘟”,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烧,体温40.5—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喜喝脏水,畏寒打抖,常钻垫草,皮肤有红色出血点,压不褪色,先便秘象算盘子,后下痢恶臭,带有粘液和脓血,有脓性眼屎。此病只有通过注射猪瘟冻干苗来预防。
2.猪丹毒:又叫“打火印”,夏秋两季发生较多,急性死亡率高,多由消化道感染。一般4—9月龄的猪发病多,发病突然;体温急剧升高到42℃以上,精神沉郁,怕冷、不吃、呕吐,初便秘后腹泻,发病不久在耳后、颈部、四肢内侧皮肤上出现各种形状红斑,逐渐变为暗红色,指压时褪色,离去手指即复原。可定期注射猪丹毒氧化铝菌苗预防。
治疗:①肌肉注射青霉素20一100万单位,每天二次。此外,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对本病也有较好的疗效。②皮下或耳静脉注射猪丹毒血清。⑧大清叶75克(炒)、石膏50克、升麻40克研细服用。
3.猪肺疫:又叫“锁喉症”,多发于夏秋,中小猪感染较多,多经呼吸道感染,患病猪体温在40℃以上,不吃食,呼吸困难,张嘴喘气,呈犬坐姿势,皮肤出现紫红色斑点。可注射猪肺疫氢氧化铝菌苗预防。
治疗:①肌注双抗,即青霉素20—100万单位,链霉素50—100万单位;每日两次。②内服土霉素或四环素、每次0.5克,或肌肉注射40—100万单位;⑧知母75克,石膏50克,桔梗50克。甘草25克,共研末、分两次服,一天一次。
4.猪流行性感冒:多发于春秋末和冬初,患病猪体温在41—41.5℃,食欲减退,无精神,鼻流粘液分泌物、咳嗽。
治疗:①肌注安痛或安乃近,百尔定5—20毫升,也可加注青霉素40一100万单位;②肌注土霉素或四环素20一100万单位。每日两次。⑧姜、葱、苇根各75克,加水煎服。
5.仔猪副伤寒:本病多侵害2~4月龄的幼猪。急性病猪体温升高到41—42℃,不食,不爱走动,下痢,粪恶臭。死前鼻唇、四肢末端、耳、颈、胸下及腹部皮肤变成蓝紫色。慢性病猪主要病状是食欲减退,呈周期性下痢,粪便淡**或黄绿色、恶臭,并混有血液和脱落的肠粘膜。猪常因极度衰弱而死亡。
预防:①对仔猪生后30日龄前后注射仔猪副伤寒弱毒菌苗,每次一毫升,肌肉注射。②把大蒜捣碎,混入饲料饲喂。
治疗:①磺胺脒每日每公斤体重0.4--0.6克,分两次内服,连服3天。②呋喃西林或痢特灵每次0.2一O.5克,每日两次,连用4天。⑧合霉素每日每公斤体重100毫克,分2—3次内服,连用3天。④中草药:黄连、黄柏、通草各10克,白头翁,甘草各6克、车前子、滑石粉各15克,研制成细末,分四次灌服。
6.仔猪白痢:仔猪白痢称“拉白屎”,多发生在20日龄以内的仔猪,病猪初期稀粪,以后粪便逐渐变为白色,混有泡沫,粘稠而腥臭,病猪精神萎靡,消瘦,行走不稳,幼猪死亡率较高。
治疗:呋喃唑酮每天每头喂2--3次,每次0.05--0.1克;或土霉素每头每天2--3次,每次0.25--0.5克;或每头每天喂盐酸黄连素2--3次每次0.05--0.1克;或大蒜500克、甘草120克,切碎捣烂加白酒500毫升,浸泡5天,然后取原液l毫升加水4毫升调匀后口服,每日两次。
(二)常见普通病的防治
1.猪拉稀病:病猪不爱吃食,拉便次数增多,粪稀,并带有未消化饲料,尿量少、色黄,四肢发凉。
治疗:①磺胺脒,每公斤体重日量0.2—0.3克。分成四等份,第一次喂2份以后每隔6小时喂1份。②土毒素或合霉素,每公斤体重按0.02—0.04克剂量,日服三次。③红小豆或绿豆250克煮开花,凉温,大算2个捣烂混合喂猪,日服二次。
2.猪感冒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常因气温突变,猪受寒着凉引起。病猪咳嗽,打喷嚏,流清鼻涕,精神不振,眼结膜潮红、充血。随着病情的发展,咳嗽加剧,流浓稠鼻涕,呼吸费力,不爱吃食,喜躺卧,有时钻到垫草或站立在向阳处,体温稍有升高。
治疗:①复方阿期匹林,每次每公斤体重0.1克内服;每公斤体重用复方氨基比林或百尔定0.2毫升,或30%安乃近0.1毫升,一次肌肉注射,连用2—3天。②如上呼吸道炎症严重时,可用青、链霉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③紫苏、防风、荆芥各10克,桔梗、杏仁各15克,款冬花7.5克,煎水口服,日服3次。
3.母猪产后瘫痪:母猪瘫痪又称产后麻痹,或称“风瘫”,多发生在产后20—40天,对瘫痪的母猪应加强饲养管理,加强母猪室外活动,多晒太阳,合理补喂钙磷,减少仔猪吃奶次数、或提前断奶,以减轻母猪的泌乳负担。可采用以下方法治疗:①用新鲜猪骨砸碎熬汤喂猪,加喂饲用骨粉,每天给50克左右。②静脉注射10一20%葡萄酸钙100一150毫升,5—10%氯化钙济射液40一80毫升。③治疗瘫散:骨粉270克、防已35克、制马前子18克,研为细末混匀喂服,50公斤以下的10一18克,50公斤以上的猪18—35克,每日两次,连服数日。
4.乳房炎:母猪的乳房因在地面磨擦,或因冻伤,被仔猪咬伤,断乳方法不当等,都可引起乳房炎。病猪乳房潮红、肿胀、发热、发硬有疼痛,不让仔猪吃奶。
治疗:①用0.2%呋喃西林溶液洗涤患部后,涂擦呋喃西林粉剂。②青、链霉素80一100万单位,一次肌肉注射。或内服磺胺类药物。③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各10克,知母、黄柏、木通、大黄、甘草各6克,研末拌食。
5.猪蛔虫病:蛔虫,俗称“螬虫”是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猪食欲不振,逐渐消瘦,生长缓慢或形成僵猪。
防治蛔虫病,除经常打扫猪圈,勤换垫草,注意饲料和饮水清洁外,还应对三至六月龄的小猪进行定期驱虫,具体办法是:按每公斤猪体重喂给0.02驱虫净(四咪唑);或每公斤猪体重喂给O.30克驱蛔灵(哌哗嗪嗪),拌入饲料一次喂给。
6.猪姜片吸虫病:姜片吸虫是寄生在猪小肠里的一种寄生虫,各类猪都能感染,病猪食欲不振,被毛粗乱无光泽,逐渐消瘦,小猪发育缓慢。严重时,可引起肠炎,便秘,下痢,水肿,流产甚至死亡。
该病因喂水生饲料较为多见,故应将水生植物如水浮莲、水花生、浮萍、菱角等做成发酵饲料喂猪;定期驱虫;猪粪堆积发酵后再作肥料。
治疗:①六氯乙烷每公斤体重0.3克,混在饲料内一次喂给。②精制敌百虫每公斤体重0.1一0.12克,溶解在水中,混入饲料里生喂。③槟榔30克,木香3克,煎浓汁,早晨空腹一次服下,连用2—3次。
7.发霉饲料中毒:病猪腹痛、下痢、被毛粗乱、迅速消瘦、尿呈茶色,严重者可见抽搐,过度兴奋,呻吟等症状,一般几天内死亡,发现中毒后立即停喂发霉的饲料,改喂青绿易消化的饲料。
治疗:①内服硫酸钠30—50毫克,或人工盐40—60克。②肌肉注射2.5%氯丙嗪每公斤体重O.06毫升,或内服溴化钾每公斤体重0.15克。③静脉或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每公斤体重10毫升,肌肉或皮下注射10%安那加每公斤体重0.15毫升。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82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