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与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有何不同
作者:业奇农业网
•
更新时间:2025-02-21 20:54:27
灌溉制度是指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栽种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的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以及灌溉定额。非充分灌溉是指在作物生育期完全按作物高产需要水量实施的灌溉方式。充分灌溉是针对水资源的紧缺性与用水效率低下的普遍性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灌溉技术。而非充分灌溉作为一种新的灌溉制度,不追求单位面积上最高产量,允许一定限度的减产。在水资源有限地区,建立合理的水量与产量关系模式,通过增加灌溉面积而获得大面积总量的均衡增产,力求在水分利用效率(WUE)—产量—经济效益三方面达到有效统一。
什么是灌溉制度拟定?
水稻间歇灌溉是一项水稻灌溉的方式,是水稻栽培管理过程中的一项技术。其技术要点是除返青、施肥、除草、抗低温的特殊需要外,在水稻本田生长期按以下方式进行灌溉:
一、前水不风后水。即田中低洼处、脚窝里已经无水再灌水;
二、不建立过深的水层,灌溉后保持3公分左右的水层,有利于快速自然落干;
三、水田落干时逢降雨,可暂缓灌溉。
水稻浅水灌溉技术,与水稻间歇灌溉有以下两点明显不同:
一、浅水灌溉不要求水田经常自然落干,当水层低于下限里即补水;
二、制度是针对一个区域内大家应该遵守的规矩,而技术是自愿选择是否应用的。
灌溉制度拟定是指作物全生育期(对于果树等多年生作物则为全年)中设计条件下的每一次灌水量(灌水定额)、灌水时间间隔(灌水周期)、一次灌水延续时间、灌水次数和灌水总量(灌溉定额)确定过程的总称。它是灌溉工程设计灌溉能力的依据,也是灌溉管理的参考数据,但在具体灌溉管理时还应依据作物生育期内土壤墒情来确定灌溉制度。如在露天栽培条件下,还应考虑降雨等因素。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83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