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灌溉用水污染物超标的现象应该怎么解决?
农村的民生问题虽然工作繁琐,情况各不相同,涉及面广。但这都与农村农民的切身感受有关,与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关。因此,今年国家分配了特别资金,包括改造村庄老小区在内的三个方面。农村电网的改造和升级;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在城市旧小区的改造方面,政府将筹集专门的中央配套资金,加快城市旧小区的改造。这项改造覆盖数亿人口,人口多,任务也比较繁重。
今年要实施试点,明确改造的标准和使用的对象和范围,为进步全面推广积累经验。改造重点改造区的水电及光纤辅助设施,在有条件的小区设置电梯,建设停车设施,发挥社区和居民的积极参与。在为城市旧社区筹集中央补助资金的基础上,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积极探索,使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旧社区的改造。以社区改造为基础,发展社区养老、幼儿管理、医疗、饮食、清洁服务,推进社区后续长期管理机制的建立。
以前的农村,开发延迟,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落后,所以农村要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快速跟上。例如农村电网的改造升级、水管建设等需要继续升级。
像农村电网一样,以后完成了农村的机井电、贫困村动力电任务,接下来要以省为单位提前完成“十三五”计划的电网改造升级任务。今年中央预算内的投资都将用于贫困地区的电网改造升级任务,提高中央资本所占资金的比例。重点推进“三区三州”和到达边村寨的农村电网改造。此外,还应建立农网宫殿检查体系,将机器、水井、电力纳入电网企业日常服务范围,提高农村电力服务水平。像农村的供水工程一样,要保障和提高农村的饮用水安全,这也是消除农村贫困的重要保障。目标是将农村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0%以上。
国家决心进一步加强工程进度和建设,全面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用水供水不达标问题、氟超标问题。使用自来水自然会收费,建立合理的物价制度和物费征收机制,将社会资本引进农村供水设施建设,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中西部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工程维护提供补贴。同时,水源地的保护将同时受到重视和变质,开始下一阶段的农村供水计划。
一、我国土地开发利用中的生态问题及其成因 土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可是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却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污染和破坏,土地不合理利用产生的问题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发展。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末我国人口总数达13.07亿,平均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36人,超过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然而,根据《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我国的耕地数量只有18.31亿亩,人均只有1.40亩,大约为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加上我国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面积大,后备土地资源潜力不足,特别是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已利用的达到100亿亩左右,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难以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以及永久积雪、石山、裸地等。宜开发为耕地后备土地资源的潜力不大,在大约5亿亩的宜农后备土地资源中,可开发为耕地的面积仅约为1.2亿亩。现在可利用土地也已遭到不同程度的严重污染,我国的土地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已存在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 1.目前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在地球生态环境中,土地因素的恶化最为严重,过度砍伐森林和对土地的超负荷利用,使全球都在面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地力减退等生态环境问题。土地生态环境正面临着恶化范围不断扩大、程度加剧、危害加剧的局面,具体表现在水土流失和盐碱化严重、草地和森林不断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目前,我国沙漠化的土地面积已达到174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国土面积的18.13%,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元;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08%,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盐碱化土地面积约9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38%;土地荒漠化的速度也远远超过治理的速度,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仍以每年2469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 [1];由于水土流失、贫瘠化、次生盐碱化和土壤酸化等原因,已造成40%以上耕地土地地力减退。 (2)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失控,结构失衡,浪费土地的现象严重。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导致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城乡建设和生产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05年当年新增建设用地427.4万亩,比上年增加6% [2];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不仅表现在工业、商业、居住用地比例不合理,而且表现在行业内部不合理,有限土地不能有效配置,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3)耕地数量急剧减少。耕地减少的原因在农业内部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所致。另一类则是非农业建设占地所造成的耕地永久性流失,特别是很多开发建设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农民失地严重,比如盲目圈地建设开发区,农村宅基地严重超标等。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耕地面积18.31亿亩,比上年度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降为1.4亩;2005年减少的耕地面积中,建设占用318.2万亩,灾毁耕地80.2万亩,生态退耕585.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8.5万亩,4项共减少耕地1002.4万亩,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460万亩,支出大于收入,耕地净减少542.4万亩。 (4)环境污染和污水灌溉导致土壤污染和破坏。土壤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生活、农业和交通。在工业方面,特别是近年来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由于其分布广、资金技术缺乏,大量污染物质随“三废”排入河流、农田。目前,我国每年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均在200亿吨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累计堆存量超过65亿吨,占地5万多平方千米,还有堆存的大量城市生活垃圾,不但占用了大量土地,也对水体和土壤等产生了污染,甚至发生了十分严重的污染事件;工业所排放的废气、烟尘等所引发的酸雨,也直接或间接的污染了大片土地。另外,我国长期以来大部分的城市生活污水和部分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或灌溉系统,且在一些水源不足的地区甚至直接引用污水灌溉农田,不少污灌区已发现重金属在表面土积累。农业方面,大量的不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直接或间接地污染土壤,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最终随食物链进入人体。此外,矿产的开采,尾矿的不合理堆积,也会直接或间接地破坏大量的土地。 上述问题的产生与人们在开发利用中过度重视土地的经济价值或市场价值而忽视土地作为生态服务系统的价值是分不开的。土地资源作为一种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直接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还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 2.土地开发利用中忽视土地生态价值的成因 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实质上是互相影响又互相制约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土地是各种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生态系统类型在土地利用中表现为土地利用类型 [1]。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引起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种类、面积和空间位置的变化,即导致了各种生态系统类型、面积以及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由于土地开发利用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减少了土地的生态价值,很多土地类型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生态服务功能,出现了生态问题。在我国,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因素主要有: (1)经济原因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与资源的一种最为显著的表现形式,人类面临的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其深层次原因都与土地资源利用有关,比如我国的华北北部、东北北部和西北地区,由于滥垦草原、过度放牧,导致不少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导致土地生产能力大大降低,甚至完全丧失生物生产力,因此,不同区域层次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而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变化则是受社会经济结构变化驱动的。在社会经济结构中,驱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人口密度、经济密度、人均粮食等,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响应指标是建设用地、耕地和牧草地,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互为消长的关系,建设用地增长过快,比如导致耕地数量减少 [2]。受社会经济结构驱动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必然反映在生态环境状况上,所以导致土地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原因。而多年以来,我国单纯消耗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大大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其中土地生态恶化最为严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引发的沙尘灾害已经威胁到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 (2)法律原因 任何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与其所有权和使用权有关,土地资源也不例外。因此,在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依靠法律来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整和规范各方在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中的社会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实行的是土地国家和集体所有的二元所有制结构,在现实生产生活中,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状况,必然导致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给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必须借助政策措施和法律强制,规范利益各方在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把土地开发利用及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树立全社会关心爱护土地资源,自己维护生态环境的风尚。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99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