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介绍一下匈牙利

国名:匈牙利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Hungary)

介绍一下匈牙利

独立日: 11月16日(1918年)

国庆日:8月20日(1949年)

大屠杀纪念日:4月16日(1944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红、白、绿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红色象征爱国者的热血,还象征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白色象征和平,代表人民追求自由和光明的美好愿望;绿色象征着匈牙利的繁荣昌盛,象征人民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国徽: 为盾徽。盾面垂直分为两部分:左边为平行、红白相间的宽条;右边下方是绿色的山峰,峰顶上有一顶王冠,王冠上面是白色双十字图案,这是主教标志。盾徽上面是一个圣斯提芬大王冠,王冠之上有一倾斜的十字架,传说十字架是王冠被窃时让小偷压斜的。

国家政要: 总统绍约姆·拉斯洛 (Solyom Laszlo) ,2005年6月当选;总理久尔恰尼·费伦茨(Ferenc Gyurcsany) ,2004年9月当选,2006年4月,社会党在国会大选中获胜,赢得组阁权,同年6月,久尔恰尼宣誓就任总理。

自然地理:面积为93030平方公里。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家,多瑙河及其支流蒂萨河纵贯全境。东邻罗马尼亚、乌克兰,南接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及塞尔维亚和黑山(南斯拉夫),西与奥地利为邻,北同斯洛伐克接壤,大部分地区为平原和丘陵。属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年平均气温11℃左右。

人口:1017.5万(2002年1月1日)。主要民族为马扎尔族(即匈牙利族),约占98%。少数民族有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德意志和吉卜赛等族。官方语言为匈牙利语。居民主要信奉天主教(66.2%)和基督教(17.9%)。

匈牙利人是不是匈奴后裔

首都:布达佩斯(Budapest),人口174.5万(2002年1月1日)。

行政区划:全国分为首都和19个州,有23个州级市,州以下设市、乡。

在布达佩斯的议会大楼附近,流经该市的多瑙河上架起象征连接起欧盟与匈牙利的一座413米长,6.5米宽浮桥

简史:匈牙利国家的形成起源于东方游牧民族──马扎尔游牧部落,公元9世纪时他们从乌拉尔山西麓和伏尔加河湾一带向西迁徙,公元896年在多瑙河盆地定居下来。公元1000年,圣·伊斯特万建立封建国家,成为匈第一位国王。15世纪下半叶马加什国王统治时期是匈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1526年土耳其入侵,封建国家解体。1699年开始全境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1848年爆发了科苏特领导的自由革命斗争。1849年4月匈国会通过独立宣言,建立匈牙利共和国,但不久被奥地利和沙俄军队所扼杀。1867年奥匈协定宣布成立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1918年11月匈宣布成立第二个资产阶级共和国。1919年3月21日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同年8月被帝国主义干涉者联合武装进攻所颠覆,恢复了君主立宪政体,开始了霍尔蒂的法西斯统治。1945年4月苏联红军在匈牙利人民配合下解放了匈全境,1946年2月宣布废除帝制成立匈牙利共和国,1949年8月20日成立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并颁布新宪法。1956年10月爆发“匈牙利事件”。1989年10月23日,根据宪法修正案,决定将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称匈牙利共和国。1999年底通过王冠法,并成立以总统为首的王冠委员会。

布达佩斯的布达城堡

政治:1989年10月,匈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对宪法做了重大的原则修改。决定取消作为集体国家元首的共和国主席团,实行总统制,确立多党议会民主制和市场经济,在国家机构中体现分权原则,取消马列主义政党在国家机构中的领导作用的规定。国会是立法机关和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共设386席,每四年普选一次。

经济:匈牙利是一个具有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工业基础较好。匈根据本国国情,研发和生产一些有自己特长的和知识密集型产品,如计算机、通讯器材、仪器、化工和医药等。匈采取各种措施优化投资环境,是中东欧地区人均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自然资源比较贫乏,主要矿产资源是铝矾土,其蕴藏量居欧洲第三位。此外有少量褐煤、石油、天然气、铀、铁、锰等。森林覆盖率约为18%。农业基础较好,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不仅为国内市场提供丰富的食品,而且为国家挣取大量外汇。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甜菜、马铃薯等。旅游业比较发达。

匈牙利虽然资源贫乏,但山河秀美,建筑壮丽和富有特色,这里温泉遍布,气候四季分明,各国游客慕名而来。主要旅游点有布达佩斯、巴拉顿湖、多瑙河湾、马特劳山。坐落在多瑙河畔的首都布达佩斯是欧洲著名的古城,风光无限,有“多瑙河上的明珠”之美誉。欧洲最大的淡水湖巴拉顿湖也是吸引大批游客的一个亮点。另外,匈牙利的葡萄美酒也为这个国家增光添彩,以其历史悠久、酒味醇香闻名于世。匈牙利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使其成为旅游大国,成为匈外汇重要来源之一。

布达佩斯的塞切尼浴池,塞切

尼浴池始建于100多年以前,是

布达佩斯一家著名的温泉洗浴地。

新闻出版:目前在匈办报无须批准,到文教部登记即可。不少刊物有外国股份。2001年发行量较大的全国性报纸有7种,其它刊物87种。主要日报有《地铁报》、《今日一瞥》、《人民自由报》、《民族体育报》、《匈牙利民族报》、《快报》、《匈牙利新闻报》、《人民之声报》。匈牙利通讯社为国营,1880年成立。主要广播电台有科舒特广播电台(1949年成立)和裴多菲广播电台,均为国营电台。此外还有鲍尔多克广播电台和道努比乌斯广播电台。主要电视台有匈牙利电视台,国营,1958年成立。多瑙河电视台,私营。

外交:奉行独立的、以民族利益为基础的对外政策。在维护东西方平衡的外交关系的同时,争取返回欧洲,早日加入欧盟。1999年3月,匈牙利正式加入北约。2004年5月1日,匈牙利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

与中国关系:1949年10月6日,中国与匈牙利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长期以来,中匈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保持和发展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1994年匈总统根茨访华,1995年江泽民主席访问了匈牙利,2003年8月,匈牙利总理迈杰希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双方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匈牙利共和国政府联合声明》。2004年6月,胡锦涛主席对匈牙利进行国事访问,中匈签署联合声明。2002年6月,中匈两国重新签署了《科技合作协定》。2003年两国贸易额已达25.8亿美元。匈牙利现已成为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国。2005年9月,匈牙利总理久尔恰尼访问中国。

一个凶悍善战的民族,奥匈帝国是奥地利的前身吗?

二战后兴起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战后,一些欧洲和亚洲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大为十几个国家。

[知识拓展:二战后欧亚兴起的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是指由***领导的,人民在政治上已当家作主,经济上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国家形式。人民民主国家是过渡时期,它发展的方向是社会主义。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亚洲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朝鲜、越南;东欧有: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斯大林的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他们先后进行了改革,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其中,匈牙利的改革较为突出。

[知识拓展:这里所说的弯路,是指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效仿斯大林模式,在改革中重点发展重工业,使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市场供求紧张,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提高,反而下降。]

匈牙利改革

改革背景:1956年“匈牙利事件”后,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政府总结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教训,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局部改革和调整。

改革措施:

政治方面——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

经济方面——1.针对国民年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现象,降低积累率,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2.调整农业政策,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国家取消对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指令性计划,改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解;

3.在工业方面也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

改革影响:改革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为六七十年代的全面经济改革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由于70年代大量借外债,到80年代末,匈牙利又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大都成效不大。如1968年发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由于东欧各国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目的是摆脱苏联的控制,但最终遭到苏联的武力镇压。

东欧剧变

开始时间:80年代后期起。

剧变原因:东欧剧变是由国际、国内多方面原因促成的。

(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2)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

(3)历史因素:二战后受苏联控制,在改革上成效不大也走了很多弯路,20世纪80年代在经济每况愈下的情况下,苏联因为自身弊端多多也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4)西方因素:推行“和平演变”策略。

[知识拓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向东欧发动的“无硝烟的战争”,主要有以下手段:第一,意识形态上的渗透,利用新闻媒介造谣惑众,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第二,利用经济贸易,技术援助等手段使社会主义国家接受西方的条件;第三,利用所谓的“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支持和扶持别国内部的反动势力;第四,利用宗教势力削弱社会主义力量和煽动群众的不满情绪。]

[知识拓展:戈尔巴乔夫“新思维”。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提出以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原则为核心的“新思维”,使苏联内外政策发生根本转变,对外搞“缓和”,不断迁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内鼓吹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否定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戈氏的“新思维”,对历来受制于苏联的东欧国家来说,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其结果是导致***的分裂,有的主动让权,有的被迫交权,使近半个世纪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毁于一旦。]

剧变性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剧变表现:从1989年下半年起,东欧各国风云突变。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由于各国执政党的改变,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东欧剧变以后,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了统一。

[友情提示:本课承上连接了三、四单元的内容,启下连接了第七单元的内容,我们可以将其放在整个世界近现代史中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两件大事之一,格外地让世人震惊与注目,它既是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的终结,也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新变化的起点,还是国际共运的重大挫折,不仅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演变有重大影响,是我们理解当代国际关系演变的出发点,也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教训。基于此,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在中考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会分析东欧各国的改革和失败原因、演变过程及剧变原因,还要时刻保持警醒,从而认识东欧各国剧变的实质和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

重点问题解析:匈牙利的改革是本课的重点,需要掌握匈牙利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匈牙利改革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中较为突出的一个,以匈牙利为例,可以了解当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教材以小字介绍了1956年匈牙利事件之后,重点介绍了60年代后半期匈牙利先后进行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这些措施主要体现经济上由高度集中转为宏观调控,政治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改革也使匈牙利由二战后欧洲著名的“300万人乞丐国家”变成了“东欧消费者的天堂”,但它在80年代又面临新的经济困难。

难点问题详解:东欧剧变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弄清东欧剧变的原因,首先要明确东欧剧变的“变”,是指各国***丧失了执政地位,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剧变后的各国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在一年之内,东欧各国何以风云突变?

内部原因:从东欧各国内部看,经济上坚持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成效不大,经济每况愈下,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这也是发生巨变的根本原因;另外,东欧各国内部官僚主义膨胀、特权、腐败、法制遭到践踏等原因也不可小视。

苏联因素:东欧国家***人中的一部分推崇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行民主社会主义,推动了东欧各国党的分裂、改组和蜕变,加速了东欧的剧变。

历史原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依靠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实现的。二战后,在苏联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政治上,受控于苏联;经济上,苏联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各国效仿奉行的社会主义模式。

外部因素:西方国家对东欧实行“和平演变”策略。二战以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和西方国家凭借经济和科技优势,利用社会主义国家的困难和改革的复杂形势,加速了“和平演变”步伐。而此时的苏联也放松对东欧的控制。

简单来说是匈牙利跟奥地利的前身。

奥匈帝国是公元1867年至1918年间的一个中欧共主邦联国家,是当时的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组成“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的王冠领地”联盟。匈牙利国王与奥地利国王是同一个人。

匈牙利对内享有一定程度的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等自治权。外交和国防等对外事务方面则与奥地利一样,统一由帝国中央政府处理。

奥匈帝国是匈牙利贵族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争取维持原来的奥地利帝国时所达成的一个折衷解决方法。奥匈帝国是欧洲列强之一,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引发者和主要参战国之一。

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解体,分为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现在分成捷克、斯洛伐克二国)、南斯拉夫(现在分成塞尔维亚和黑山、克罗地亚、波黑、斯洛文尼亚、马其顿等五国)、波兰。此外罗马尼亚和意大利也获得部分奥匈帝国的土地。

扩展资料:

奥匈帝国(德语:?sterreich-Ungarn;匈牙利语:Osztrák–Magyar Monarchia),又名双元帝国(Duale Monarchy)、二元帝国。

正式名称为: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皇室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王冠领地(德语:Die im Reichsrat vertretenen K?nigreiche und L?nder und die L?nder der heiligen ungarischen Stephanskrone;匈牙利语:Birodalmi tanácsban képviselt királyságok és országok és a magyar Szent Korona országai),13世纪后成为哈布斯堡帝国(Habsburg Empire)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布斯堡帝国实施联合统治,政治体制为共主邦联,内部的奥地利、西班牙、匈牙利诸国均为独立国家,但同奉一位君主作为国家元首。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后,奥地利改组为帝国,半个世纪后,弗兰茨一世将匈牙利由王国提升为帝国,二元帝国正式建立。

奥匈帝国与英、法、德、俄并列为欧洲传统五大强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具体表现如下:

1、国土面积,在当时欧洲排名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2、总人口数量,位于欧洲第三,稍逊于俄罗斯和德意志帝国;

3、机械仪器制造业和钢铁军火工业,排位世界第四,仅次于德国、英国和美国之后;

4、资源总储备和动员总兵力是欧洲第四,只少于俄罗斯、德国和法国;

5、农产品种类和原油产量,则是超越拥有精致农业的法国和以粮食出口为导向的俄罗斯,位居全欧之冠;

6、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重炮武器雄踞世界第一。

百度百科-奥匈帝国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18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