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大以来中央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哪些新政策拜托各位了
人民网北京9月13日电(记者 徐岩、庄红韬) 今天上午,记者从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农业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初步形成了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体系。 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农业农村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首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2004年开始连续出台了四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2004年的中央1号文件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抓住了“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2005年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题,抓住了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问题;2006年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主题,抓住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问题;2007年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这些重大的政策和措施,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和谐的目标和取向,重点突出、导向明确、操作性强、受益面大。 二是实施了“四减免”、“四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我国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农业税和屠宰税,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从2006年起,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200多亿元。2004年以来,国家还先后出台粮食直补、综合直补,扩大粮种补贴范围和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的粮食直补等农业各项补贴总额达到526亿元。同时,中央财政实际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逐年增加,今年中央财政预算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达到3917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520亿元,增长了15.3%。 三是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各类项目进展顺利。比如,大规模建设户用沼气池、乡村公路和农村电网改造,解决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对农村义务阶段教育实现“两免一补”,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说,这些政策是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深受农民的欢迎。同时中央多次强调,要保持支农惠农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并且不断地加以巩固、完善和加强。
“三农”工作突出短板体现在一下哪些方面()?
柯有庆担任《三农通讯》党委书记、总编辑。
党委书记是党的各级委员会书记的简称,是党的各级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
主要负责党委全面工作,主持召集党委会议和党员(党员代表)大会。由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任期三或四年。
《三农通讯》简介:
三农通讯内参聚焦中国三农问题,认真宣传党和国家惠农政策,积极传播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科学地调查研究、分析总结三农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形成不同形式的报告和建议。
粮食问题。
补短板要聚焦重点解决最迫切的问题,稳住粮食播种面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提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成色。
精准脱贫成效显著,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下一步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
扩展资料:
稳定“三农”基本盘就是要把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抓紧抓好,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
农民务工人数和工资水平的增速都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把老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衡量补短板工作好坏的最高准绳。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落实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李国祥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说,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67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