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城郊农业
摘 要:随着青海省旅游品位的提升及青藏铁路的开通运行,西宁市旅游业发展迅速,为城郊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湟中县依托三面环围省会西宁这一区位优势,通过建设以观光、采摘、休闲旅游等为主题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将湟中县建设成为夏都西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农业观光园,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全县农民扩大了增收渠道,为大量农村劳动力开辟了新的就业途径,实现了就地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农村经济,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关键词:资源;发展;城郊;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045-02
一、特色种植业发展基本情况
1.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域布局、发展特色”的原则,按照“调优、调特、调强”的思路,湟中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全县的种植业结构进行了合理调整和优化。2011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6 960hm2,粮食作物36 793hm2,油料作物15 733hm2,优质特色的蚕豆、马铃薯、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 733hm2 、10 127hm2、3 080hm2,比上年分别增长5.2%、16.6%和25.9%。效益较低的小麦、豌豆分别减少9.1%、16.7%。豆类、薯类、油料、蔬菜等优势特色农作物种植比例达72.7%。
2.主导产业培育情况。在作物布局上,建立了以高海拔地区为主的早熟油菜种植带,以浅垴山地区为主的杂交油菜种植带,以浅山及半浅半垴地区为主的马铃薯种植带,以川水地区为主的优质蚕豆种植带,以川水和交通沿线为主的蔬菜种植带。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蚕豆、脱毒马铃薯、杂交油菜、露地反季节蔬菜、温棚精细蔬菜、高原食用菌六大优势主导产业。
3.特色种植业发展情况。“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是实现种植业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依托农业项目,建成了李家山等5个乡镇的11个蚕豆“一村一品”专业村。海子沟等4个乡镇的11个马铃薯“一村一品”专业村。李家山等4个乡镇的13个油菜 “一村一品”专业村。拦隆口等4个乡镇的9个小麦繁种“一村一品”专业村。拦隆口等7个乡镇的13个蔬菜、食用菌“一村一品”专业村。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总数达57个,总面积达到3 040hm2。“一乡一业”也蓬勃发展,初步建成了海子沟、土门关、西堡、李家山、共和5个乡镇的马铃薯种植基地。鲁沙尔、上新庄、上五庄、大才、田家寨5个乡镇的油菜种植基地。李家山、汉东、拦隆口、多巴、田家寨5个乡镇的蚕豆种植基地。多巴、拦隆口、田家寨、上新庄、李家山5个乡镇的温棚蔬菜种植基地。共和、上新庄、上五庄、西堡4个乡镇的露地蔬菜种植基地。通过“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专业乡村的建设,促进了蚕豆、马铃薯、油菜籽、蔬菜四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
4.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按照“做强油菜产业、提升蚕豆产业、壮大马铃薯产业、发展蔬菜产业”的要求,建成了13 333hm2油菜、9 333 hm2蚕豆、6 666hm2马铃薯和1 333 hm2蔬菜生产基地。签订种植业订单30 666 hm2。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了以弘大公司、通发公司为龙头的油菜籽加工基地,以新绿康公司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以九道河公司、文元养殖公司为龙头的牛羊猪育肥和规模养殖基地,以海湖藏地毯加工为主的畜产品加工基地,以班仲营村、高原爽公司为主的蔬菜、高原特色果品种植基地,以谷丰粮油公司、湟中县外贸公司为主的大宗农副产品营销企业和营销协会。今年新培育省级龙头企业两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截至目前,共培育国家、省、市、县龙头企业35家,新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6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21个。
二、特色城郊农业发展的条件
1.良好的政策条件。国家“两减免、三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保障,汇入了新的活力。
2.日益增多的投入。随着国家、省、市、县财政投入农业的力度不断加大,一系列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的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3.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生产种类多样、品质优良、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为特色及城郊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4.科技作用日益显示。随着科技兴农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广大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认识度和接受度显著提高,农民科技意识进一步增强,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5.优越的地理位置。湟中县三面环围省会西宁市,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发达,保证了农产品流通。
6.优良的环境条件。湟中县地处湟水河中上游,大气、水质无污染,生产小麦、青稞、蚕豆、豌豆、马铃薯、油菜籽、胡麻、高原反季节蔬菜、食用菌等众多农产品,有些产品在全国独一无二。
三、多种措施并举,大力发展特色城郊农业
1.优化种植业结构。在总结近年来种植业结构调整经验的基础上,尊重自然规律,顺天而行,顺市而为,花大力气继续优化种植业结构,在努力扩大马铃薯,适度扩大蚕豆、大力增加蔬菜、稳定油菜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将主要精力放在特色农作物的区域布局上,使优势作物向优势产区集中,逐步实现蚕豆、马铃薯、油菜、蔬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将扩大温棚及露地蔬菜生产作为优化种植业结构,增加农民种植业收入的战略选择,依托农业建设项目,大力发展日光节能温室及温棚,努力扩大蔬菜种植面积,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2.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将深入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作为特色农业发展重点,着力建设好海子沟、土门关、西堡、李家山、共和5个乡镇浅山及半浅半垴地区马铃薯种植基地。鲁沙尔、上新庄、上五庄、大才、田家寨5个乡镇浅垴山地区油菜种植基地。李家山、田家寨、拦隆口、多巴、汉东5个乡镇水浇地优质蚕豆种植基础。多巴、拦隆口、田家寨、上新庄、李家山5个乡镇温棚蔬菜种植基地。共和、上新庄、上五庄、西堡4个乡镇露地蔬菜种植基地。突出抓好优质蚕豆、马铃薯、油菜、蔬菜及各类作物制种田建设,抓好“一村一品”专业村的建设,每年建设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通过“一乡一业”示范乡镇和“一村一品”专业村的建设,促进纯垴山早熟油菜、浅垴山杂交油菜、半浅半垴及浅山马铃薯、川水优质蚕豆、川水和交通沿线蔬菜五大种植带形成规模。
当前农产品供给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农产品市场已由对数量的要求转变为对品种和质量的更高要求。近年来,我县谋求工业结构转型,先后扶持电子信息、农机装备、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但收效甚微,至今仍未能寻找到承接锰、硅等传统产业的第二支点。作为谋求农业、工业齐头并进的秀山,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会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一、基础夯实,产业已具雏形
我县农产品资源丰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条件得天独厚。目前,全县金银花基地已达30.1万亩,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年出栏土鸡1000万只以上,规模西部地区最大;茶叶基地7万亩,高端猕猴桃基地2.7万亩,油茶基地10万亩,均居全市第一。形成了以金银花、土鸡举旗,茶叶、猕猴桃、油茶为骨干的“一朵花、一只鸡、一杯茶、一盘果、一桶油”产业发展格局。加上近年来全县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农作物良种普及率提高,名、特、优农产品逐年增加。这些都为我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奠定了坚实的原材料基础。
与周边区县相比,我县农产品加工业起步较早,较早就形成茶叶、腐乳等初级加工。近几年来,我县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农产品加工业初具规模,形成了以金银花、茶叶、土鸡为支柱,豆腐乳、皮蛋、魔芋精粉、优质粮油加工等为辅助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初步形成凉茶饮料、金银花饮片、绿原酸提取等加工体系。截至2013年底,我县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27家,红星中药材、钟灵茶业、鲁渝立强等35家企业发展成长为市县级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加工产值5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加快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助推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二、正视问题,前路任重道远
(一)精深加工层次较低。虽然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很好,但总体上还存在“小、散、初”局面。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布很散,很多还是作坊式生产或单台机器加工,全县只有1户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条件进入规上企业。大部分是初级产品加工,产业链延伸不够,多停留在简单分级、简单包装等粗加工状态,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对经济效益提高及竞争力的提升产生很大的阻碍。如土鸡产业,全县从事精深加工的企业仅1家,加工量不足100万只。
(二)载体建设特色不明。近年来,武陵山区各种园区遍地开花,为的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集群发展的孵化器。但无论是我县,还是周边区县,园区建设都缺乏特色,且速度较慢,形成了“园区是个筐,是个企业都往里面装”的发展格局,真正形成集群发展的很少。我县虽然在梅江镇规划了工业园区C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但扶持政策不足,许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都直接入驻A区综合园,集聚和集散效应未得到有效发挥。
(三)要素制约依然存在。2011年,我县出台三大产业三年振兴规划,其中提到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业,但产业发展依然按部就班,进展不大,特别是离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50亿元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其次,市场供求信息不灵通不及时,产品生产极易陷入盲目性,相互挤压、过度竞争现象依然存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也不够健全,只能为农户提供一个简单的交易场所,健全的信息网络体系还没有形成。此外,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属于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门槛高,对企业不愿授信,加之农产品加工业季节性特点,导致融资十分困难。
(四)流通壁垒难以打破。虽然我县物流发展较快,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流通主体素质低、规模小,运销能力低下,抗御风险能力差。中介流通组织稀缺,产品吞吐能力有待加强。冷链物流发展起步较晚,没有规模化冷链物流库,农产品加工园和一些中心集镇批发市场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加上我县农产品加工业仍处于粗放式、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冷链物流发展面临多重制约,影响了农产品的快速流通。
三、切准要害,破除发展瓶颈
(一)着力抓好规划,打造加工基地。一是要合理布局。我县特色农业分布较广,对形成加工集群有一定影响。要形成加工集群布局必须要坚持“三靠近”原则,即靠近原料基地、靠近市场、靠近交通网络。建议在工业园区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中划出部分挂牌农产品加工园,集中要素资源,作为园区主要支撑点打造,谋求做大加工集群,充分发挥标准厂房效益,帮助园区聚集人气;或者比照工业园区运行模式和政策优惠,积极打造兴隆坳农产品加工园,着力打造一个产业集群。同时,要积极鼓励县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园梯度转移,可采取厂区置换等方式解决用地问题。二是要合理分工。即不同层次的加工项目、企业之间合理分工。一般说来,小企业搞粗加工,大中型企业搞精加工。三是要形成特色。建议依靠武陵山区特色农产品,打造武陵山区特色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同时,杜绝出现盲目发展、遍地开花、重复建设的现象。
(二)突出地方特色,打造转型支撑。依托特色农产品加工打造经济转型的新支撑点。其重点应该是食品加工及有区域特点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一是食品加工主要包括主食、副食加工。主食加工要在搞好传统菜油、桐油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成品熟食加工,比如清溪场镇的豆腐乳,如能比照老干妈模式从生产规模、营销模式上着手打造出1个属于秀山的熟食品牌,加工中心的集聚效应将自然形成。副食品加工包括果、菜、肉、蛋、奶、鱼等“菜篮子”产品的加工。另外,近年来,各种功能食品、天然野生食品等市场旺销,前景看好,这些都是武陵山区的优势资源。二是以金银花为主的特色农业加工。由于受北方金银花排挤,南方金银花入药前景堪忧。银花行业转向饮料、食品等深加工将可以适当解决产业困局,我县可以依托现有的凉茶加工生产线率先打造一批加工品牌,扶持1-2家行业老大,使秀山成为南方金银花的深加工和集散中心。其次,我县茶叶有着久远的历史,但目前只有钟灵茶厂等几家企业拥有小型生产线,做大茶叶加工产业要依托本土茶厂,继续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此外,土鸡、油茶等特色产业近年来都得到长足发展,但其相对应的深加工产业都还未形成气候。
(三)集中要素资源,打造产业龙头。一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要因势利导地鼓励农村能人、大户独资或联户合资兴办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项目,拉长农业产业链;要积极引进外资兴办加工龙头企业,把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新建、改造和嫁接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和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和争取更多的大企业在我县投资兴办加工项目。二是努力扶持加工企业。建议出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意见,着力扶持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重点新项目落地秀山,每年拿出部分财政资金,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拔等形式扶持重点扶持有市场前景、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三是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加强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提高竞争力。此外,要积极利用校地合作优势,研究新技术、新产品,采用现代食品工程工艺技术,并在各大高校建立后备人才资源库,加强人才的储备力度。加强农产品加工的科学化管理,努力走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道路。
(四)突破流通壁垒,打造集散中心。武陵山区是典型的农业地区,拥有众多的特色农产品,受地理条件影响,如果没有完善的流通体系,要把它们推向市场,是非常困难的。一要扩展流通渠道。构建良好的特色农产品市场流通平台,可以极大地节约流通成本,减少流通时间,对于武陵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我县物流销售网络已初步形成规模,以物流园区为中心抢占武陵山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有利于强化农产品加工的行业集聚和集散效应。可以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为农产品的流通搭建信息平台,及时、准确地向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二要发展冷链物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政府、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联动体系,依托物流园区,以加工企业为核心,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以物流配送中心为核心,发展区域内农产品短途冷链物流体系;利用第三方物流,发展跨区域的农产品长途冷链物流体系。三要鼓励我县农业龙头企业跨区县对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兼并与收购,对兼并收购成功的企业给予一定物质奖励,使得因地区分割而导致的恶性竞争内部化。
(本文来自六楼微论坛第3期 指导:向东木,组长:赵小波,执笔:肖邓)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599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