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可以取代多少行业?
随着科技发展,人工智能也有了长足进步,并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生活,它不仅方便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很多情况下,也能极大提高工作效率,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兴起,也对劳动者的就业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未来某些行业必将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1、司机
目前,无人驾驶正在研发之中,预计未来,无人驾驶汽车就可以实现商用。如此看来,汽车驾驶员这个职业将会是首先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取代的职业。无人驾驶的优点很多,它不会出现“酒驾”和“疲劳驾驶”等情况,只要网络正常,它就可以完全实现安全运行,人们再也不用担心各种交通意外事故的发生
2、银行柜员
现在银行的大量业务都可以通过ATM自动取款机和智能柜台办理,据统计,目前全国大部分银行的离柜业务已经超过了90%,与人工相比,人工智能的优势十分明显,不休息、不抱怨、没有节假日、几乎不出错、计算速度快等等。由此可见,银行柜员这一岗位的消失已成历史的必然
3、翻译
过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掌握一门外语是人们求职就业的一项重要技能然而,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当今市场上的主流翻译软件的准确率已经高达99%,并且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即时翻译,两个语言互不相同的人,完全可以凭借翻译软件进行自由交流。而且随着技术进步和软件升级,可以预测,未来的翻译软件的体验将会更加出色,由此将能够完全取代当今翻译的所有的工作。
尽管现在一些小语种翻译还有市场需求,但是,随着翻译软件的不断开发应用和推广,针对各种小语种的翻译软件很快也会被开发出来,在此情况下,未来翻译这一职业的饭碗怕是很难保住
4、流水线工人
大家都知道,流水线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制造业中流水线上工人的工作特征,就是简单重复劳动。长此以往,反复重复地干同一件事情。而这一特点,恰恰是人工智能的专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普及推广,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被自动化生产线所取代。现在国内已经有工厂开始使用无人车间,整个车间仅有机器在运行,没有工人
而这些运行的机器只需一个懂得机器使用流程的工程师操控足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能化工厂将来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普及,最终人工将会彻底被机器所取代
自动化生产线的大规模使用,不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如富士康目前已经将机器人引入生产线,替代了30%的劳动力因此,毋庸置疑,未来所有生产流水线实现自动化生产线,是指日可待的事情随着全球电子商务的快速增长,我国电子商务也快速发展,造成了电子商务人才的严重短缺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每年以100%的速度增长,这个行业的人才缺口相当惊人。据估计,未来10年,中国将需要约200万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从社会调查实践来看,大部分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已经步入电子商务行列。根据这一现象可以知道,中小企业步入电子商务的行列,急需电子商务人才,所以电子商务就业前景看好。国家政策正在大力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商务部也非常重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5、电子商务网络营销
专家
电子商务已经被中国相当多的企业所认可,尤其是占中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因此,他们对网络营销的依赖性很大,对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存在缺口,对网络营销形成了明确的岗位职责
6.网站推广负责网站内容/网站设计/网站策划/网站营销策划社区相关服务、内容规划和管理;会员的维护和管理;擅长写作,能够独立做营销策划和文案
7、外贸电子商务
这是业内典型的网络营销岗位。可以预见,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的深入,网络营销将在各行各业普及,必然会出现农产品网络营销、家电网络营销、服装网络营销等岗位
6月15日农业机器人“小睿“正在中国以色列示范农场黄瓜大棚执行巡检工作
中国网海峡频道6月17日讯 6月17日,福建首款人工智能农业机器人在中国以色列示范农场开始全天候巡检,标志着福建人工智能农业机器人,从研发进入实际应用。
这款机器人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与新大陆时代 科技 联合研制,取名“小睿”,表示他具备农业数据采集专家的功能。
6月15日中国以色列示范农场黄瓜大棚机器人“小睿”正在自动转弯执行生产巡检
“我们为‘小睿’研制了多路传感器融合技术,使他拥有类似人体的五官功能。”省农业科学院数字农业研究所副所长赵健说。“小睿”“耳朵”是两个700万像素摄像头,“眼睛”是500万像素鱼眼摄像头,头顶有二氧化碳、光合辐射、风速风力传感器,身上有温度、湿度传感器,实现了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和实时采集。
赵健介绍,与一般农业物联网传感器相比,“小睿”可实时移动,采集点位多,图像和数据更全面、更精准。与农民田间监测相比,“小睿”可全天候工作,采集数据更加详细和连续。
6月13日联合研制专家组在中国以色列示范农场会商机器人“小睿”调试方案
“这是‘小睿’实景智能巡检平台,通过平台的云端协同和可视化智能分析,将实现VR远程会诊、远程教学,智慧农场的无人化作业。”福建新大陆时代 科技 公司总经理郑培强说。
与一般工业机器人定点、定线路、做固定动作不同,农业机器人要适应自然环境,针对高度差异化农作物,拥有智能感知和人工劳动技能,其研制难度大、系统更复杂,更具挑战性。
“‘小睿’得益于他拥有坚强‘大脑’——边缘计算装置和人工智能识别算法,解决了海量数据传输的延时问题,提升了机器人快速响应能力,实现了现场智能决策。”郑培强说。
6月16日自动返回中国以色列示范农场联合实验室的机器人“小睿”萌翻了到场儿童
专家介绍,通过数据积累和人工智能算法,下一步,‘小睿’能完成深度学习,帮助管理者制定生产决策,比如自动诊断农作物 健康 的病虫害状况、农产品成熟程度,“仿生手”防治病虫害或采摘农作物,自动运输农场收获。
“我们认真落实贯彻数字中国和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围绕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聚合 科技 要素,深化数字农业自主创新,全力为福建乡村振兴提供 科技 支撑。”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余文权说。
“最终的目标是‘无人农场’,机器人将取代农民的辛勤劳作。”赵健说,随着AI农业机器人升级换代和推广应用,可望逐步替代农民手工劳动,破解农村劳动力不足难题,着力打造无人农场。(李永贵 黄献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09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