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助农综艺《希望的田野》?
先说节目定位,节目内容主要是将农产品以及乡村扶贫和电商直播结合起来,定位是在真人秀综艺,不是完全的纯公益形式,节目时长每期平均是在70分钟左右。
看这个节目的契机,是因为晚上小破站看到了李雪琴的片段,顿时很敢兴趣,谁知道打开一看就两期,不得劲!不得劲!
节目形式
节目模式
艺人深入偏远贫困地区,发掘汶川、黑水等地独具特色的物产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并将其打造为可供售卖的产品。以直播的方式进行线上销售,打造地域名片,培养助农直播人员。通过电商平台直播输出和真人秀记录观察助农全过程相结合的模式,多元化表达助农新潮。
节目特色
《希望的田野》通过综艺+直播的形式,创新了节目样态。助农团行走在全国各地乡村开展电商扶贫助农行动,其初衷定位在做实事、真助农、切实解决当地实际问题上。
节目还通过邀请专业电商讲师、开设专业电商课程等方式帮助当地村民系统全面了解网络直播带货的运营模式、带货技巧、物流运载等相关知识,以此影响、敦促地方政府建立健全农村电商支撑服务体系,将直播助农变成了切实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可持续发展的大道。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希望的田野
宋朝南北方农作物交流
★一、物价上涨的十大原因 据专家分析,有以下10个理由,使我们对于我国的此轮物价上涨不敢轻视。 1、 世界经济将继续强劲增长,加大了全球通胀压力。鉴于今年上半年全球经济的良好增长势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25日将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从今年4月的4.9%上调到5.2%,美国在第二季度已经重拾增势;日本经济复苏形势良好,有望进入正常的增长轨道;欧元区经济上半年明显好于预期;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其中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的增速尤为突出。在全球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情况下,供应限制因素增强,通胀风险增大。 2、 我国经济仍将高位运行。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驱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非常强劲,今年上半年GDP增速达11.5%,创近12年来的同期新高,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全面升温,预计今后几年我国都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将刺激社会总需求上升,推动物价上涨。 3、 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8.5%;另外,有调查显示,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出售农产品收入增长较快,分别同比增长19.3%和17.3%,这表明由“民工荒”引发的工资上涨已从沿海地区蔓延到全国各地。劳动工资水平上升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扩大,一方面将直接抬高企业成本和产品成本,诱发成本推动型通胀;另一方面,将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导致需求推动型通胀。 4、 以股市、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持续上涨。今年上半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平均同比上涨5.95%。房价虽不直接计入CPI,但房价持续上涨将通过房租、水暖费、装修材料等项目传导到CPI之中。沪深股指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整后,在经济快速增长、人民币中长期升值预期、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上升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继续震荡盘升,屡创新高,目前已站上4700点的高位,市场成交量也有所放大。 5、 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反弹的压力较大。今年上半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168亿元,同比增长2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虽然同比增幅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的增长平台上,而且投资反弹的趋势比较明显,其中,6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5%,增速较1-5月份提高2.4个百分点。受房价大幅上涨的刺激,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加快,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8.5%,比去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因此,在利率偏低、货币信贷投放过多、企业盈利大幅增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推动等基本因素没有根本性改观之前,投资反弹的压力较大。 6、 消费增长势头明显回升。上半年,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044亿元,同比增长15.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根据历史数据,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中的40%左右将逐步转化为消费资金,近几年高速增长的投资资金必然释放出巨大的消费能力,而强劲的出口也会提高企业的效益和就业岗位,另外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这些因素累积起来将共同促进消费增长。 7、 食品价格上涨有蔓延之势。受国际粮食库存下降、国际价格传导等因素的影响,近期国内粮价有可能继续保持小幅上涨趋势。而粮食又是食品生产链的源头,能在较大程度上决定食品价格的走向。一方面,前期大幅上涨的猪肉、鸡蛋等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商务部三部委会商后认为猪价偏高和猪肉供应偏紧的局面,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另一方面,由于成本上升,近期方便面、乳制品、快餐等都在纷纷涨价,呈现蔓延之势。 8、 市场流动性充裕,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物价上涨终究可以归结于货币现象。由于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居高不下,导致经由外汇占款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持续多增。6月末M2同比增长17.06%,增幅比5月末高0.32个百分点,也超出年初确定的目标增速1.06个百分点。同时,信贷投放也有较大增幅,上半年新增贷款2.54万亿元,创历史同期纪录。充裕的资金终将会形成购买力,促进物价水平上扬。 9、 国际原油价格飙升和主要有色金属价格在高位波动,给我国带来较大的价格上涨压力。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震荡盘升,但我国一直对成品油价格实行严格管制,目前国内成品油与国际油价倒挂,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因素没有在我国CPI中充分反映出来。据悉,国内三大石油巨头已几次上书要求成品油涨价,如果油价得到相应的调整,我国CPI会受到直接影响,并成为通胀的主要压力之一。 10、 资源价格和服务价格改革的全面推进,会推动相关产品价格上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使未来价格总水平上升。为了限制“两高一资”行业的发展,今后国家将加快税制改革进程,并陆续开征燃油税、排污费、污水处理费等,以鼓励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而且,资源价格对服务价格有明显的传导性,服务价格的涨幅中有一半左右来自资源价格的传导,因此,资源价格的上调,必然会带动服务价格的整体上升,使公共交通等服务价格的潜在上涨压力得到释放。 ★二、物价持续上涨的深层次原因 1、 新涨价因素增多。目前我国经济逐渐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市场物价也逐步开始恢复性回升,投资和耗材性生产需求有增无减,需求过旺、价格上涨将使房地产业预期利润率上升,社会资金更多流入房地产开发,从而刺激钢材、水泥等建材价格坚挺,房屋销售价格的上涨水平创下几年来的新高,部分城市已经形成严重的房地产泡沫。从2006年开始,各地上调公共服务价格的措施有所增加,带动了服务价格的上涨,其中水、成品油、出租车、公共汽车等价格的上涨将成为2007年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重要因素。 2、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将会从成本和需求两方面促进价格上涨。主要是受粮食价格恢复性上涨并带动肉禽蛋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水、电、煤和燃料,供需成本、价格倒挂的现象十分严重,地方政府不堪补贴的重负,供货单位也承受着不能提价的种种压力,因而此类价格上调的意愿十分强烈。 3、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拉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煤、电、油等资源性基础产业价格上涨,已经逐步传导到居住类价格上来,居住类价格比去年末上涨3.2%,成为推动价格上涨的另一重要原因。有资料显示,钢材价格已经平均上涨15%左右,据最新调查,缧纹纲平均每吨上升500元左右,已远远超过2000年经济过热时期每吨4000-4200元的高位。 4、 粮食价格是本轮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近几个月粮食价格一直攀高,随着粮食入库,粮食价格再度大幅上扬的空间不大,导致饲料类商品价格上涨,引起目前猪肉和鸡蛋等养殖业价格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而且涨价势头较为迅猛,成为带动目前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另外鸡蛋、猪肉的价格上涨也受南方市场的影响。 5、 粮食价格一定程度受国外粮食价格影响。去年末国内价格总水平出现跳跃式上涨,主要就是由国际市场食用油价格波动引起的。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仍然上涨,这对我国粮食价格上涨将继续产生直接影响,尽管近两年我国粮食虽然增产,但集约型规模养殖和工业用粮大幅度增加,目前粮食供给还没有达到明显供大于求的宽松状态,仅仅是偏紧状态下的供求平衡。 现在缺了呗 物价上涨原因 今年以来,2008.3-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连续三个月超过3%,5月份为3.4%。7月份以来,北京、广州等地猪肉价格再次冲高。物价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发改委解读物价上涨三大原因 原因之一: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由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这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影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 原因之二:成本推动。近十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一直低位运行,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现在的价格,多数低于十年前的水平,只有个别品种略高于十年前水平。但与此同时,种植养殖成本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而大幅上升,所以,目前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 原因之三:供求结构失衡。由于去年上半年生猪价格跌到谷底,导致生猪存栏下降,去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开始进入周期性上涨阶段。部分地区出现的疫情,也加剧了生猪供应的紧张。 专家观点:加息无助调控物价抑制投资 在当前主要宏观统计变量(如CPI、货币总量、股票指数等)存在着诸多缺陷、甚至可能扭曲我们对真实世界的看法的情况下,简单地将这些变量设定为宏观调控的目标,调控的效果多半是会受到影响的,加息也就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物价成关注热点 如何积极稳妥应对价格波动? 首先需要认真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及时解决粮食和副食品生产、供应、价格方面出现的问题。 其次,要努力保持主要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基本稳定。综合运用控制出口、增加储备、加强监管等价格和财税措施稳定化肥价格。 第三,要加强价格监测分析,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防范价格异常波动。 第四,妥善处理物价上涨对广大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注意把握好出台价格改革措施的时机和力度,审慎出台政府涨价项目。 “从涨价原因来分析,就可以看出不会发生通货膨胀。造成食品价格上涨原因是粮价上涨。而粮价上涨又与国际能源短缺有关”,袁钢明分析说,由于国际能源短缺,国际油价持续走高,7月11日世界市场石油价格已突破每桶75美元,因此世界各国包括我国都在加快发展玉米加工乙醇产业,“粮变油”提升了粮食价格、饲料价格,对养猪、养鸡的成本有所影响,从而拉动了肉禽蛋的价格。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看来,猪肉价格上涨也有市场周期性调节的因素,因为去年同期国内猪肉价格非常低,最低时降到2.7元/斤,影响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甚至开始宰杀母猪。因此,今年春节猪肉价格就开始上涨,而受猪本身生长周期的影响,预计到10月左右肉价就将趋于平稳。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后赵宝华认为,肉禽及其制品和蛋类价格上涨是生猪疫病影响、以前养殖效益太低和当前养殖成本上涨较快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家已出台鼓励政策,价格回落是可以预期的,而且蛋类价格已经出现了快速的回落。 “可见,食品价格上涨有一些特殊、短期的原因”,张立群分析说,一方面受国际油价带来的粮食价格上涨影响,另一方面受市场周期因素作用,导致了今年食品价格走高。 而对于粮价,袁钢明认为粮价上涨不值得担忧,虽然短期看会对城市低收入人群有些影响,但由于涨价不是因为粮食短缺,因而很容易调控,“粮价上升到一定幅度后会保持平稳,不会继续上涨”。 张立群也认为由于目前国家粮食储备充足,因此粮价上涨导致的CPI上涨不会长期持续。从2004年起,我国连续三年粮食保持大丰收,2006年总产量达到9949亿斤,接近历史最高水平;2005年国有粮食企业库存开始回升,到去年底,国有粮食企业原粮库存保持在4000亿斤以上,占当年全国消费量的40%,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设定的粮食安全库存17%到18%的标准。 同时,从历史上来看,粮价只有涨幅超过20%才会对通货膨胀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而目前我国粮食价格涨幅尚在10%以内。 现在不管是什么种类的物资,都是很贵
疆域远小于汉唐的宋朝却养活了上亿人口,这与当时朝野上下对农业、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视密不可分,尤其是其教育的背景,思想及内容,资源,方法等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对我们有重要的研究学习与借鉴意义。
北宋疆域
宋朝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背景
1.安定的社会环境
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统治者励精图治,生产力发展迅速,为农业及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生产力发展迅速的标志是人口的迅速增长,农田的广泛开垦,水利设施的广泛修建和新型创新农具的大量出现。
据考证,至宣和六年宋朝人口约为1.3亿人,成为世界上首个人口过亿的国家,这为接受技艺与知识传授的受教育者奠定了人员基础。同时,虽然宋朝国土面积小于前代,但为了改善生活却开垦了大量农田,据统计北宋实际垦田面积约为800万顷。人口和种植面积的增加,使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和技术的更新更加必要。
农田
还有农业的广泛发展催促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统治者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尤为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农田水利法规。如全国性的《河渠令》《农田利害条约》等,地方性的法规有《通济堰规》《千仓渠水利科条》等。修建了大批涉及面广、数量多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且各种圩堤堰闸一般设有专人负责日常管理,也使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知识的传授和技术的更新需求凸显出来。
再有,宋朝时期统治者鼓励发明创造,是我国农具史上的第二次大变革时代。如人力翻土工具踏犁、切割饲草的铡刀、我国最早采用畜力牵引的中耕锄草工具耧锄、灌溉工具牛转翻车等均出现在宋朝,新型农具的出现带来了耕作效率的提高,也为其发明制造与使用的知识传授和技术技能更新注入了活力和增强了动力。
古代农耕工具
2.新兴的治国方略
宋朝时授田制基本瓦解,土地私有和雇农制度基本建立,土地买卖盛行,买卖双方普遍签订契约,农师作为负责人,要督促地主和佃户“明立要契”,收获时依契约进行分成。土地制度的变革使农户的人身关系相对自由,为他们迁徙,开垦新农田提供了条件;书面契约的保障使佃户有了法律的依据,激发了他们的生产和学习增长知识与提高技术技能的积极性。
3.士人态度的转变
自春秋时期到宋前期,孔子将务农视为“小人”之事的思想根深蒂固,士人对于农事向来避而远之,但在宋朝这一态度却发生了巨大转变。首先是重农氛围基本形成。这与当时学界“明体达用”理学思想的发展密不可分,统治阶级也树立了较好的榜样,如徽宗亲撰农书《大观茶论》即典型事例,使士人转变了对农业的态度,甚至作出了“谋生在衣食,不仕当作农”的诗句。
影视剧中的宋朝皇帝
其次是士人纷纷选择农学之路。宋朝是科举大发展时期,如邓御夫、陈翥、陈旉等人终生致力农桑,主动研究与著书立说传授知识与技术技能;如陈翥观察到茶、竹均有书而桐无书,故作首部桐树专著《桐谱》以补农说。
4.劝课农桑的政策法规
劝课农桑,即历朝历代鼓励、督促农业生产的政策与法规。本质上是对农业技术标准的制定与推广,对主要农作物种植生产的指导,对农业生产的相关管理制度制定落实,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知识和技术技能内容,宋朝的统治者对此格外重视。
官员巡视劝课农桑
首先,是招流垦荒和鼓励农耕政策。针对北宋经战乱后土地荒芜现象严重,太宗时规定各地旷土许民佃为永业,免租三年,期满交三分之一的租。南宋时为了便于安置大量的北上移民也实行了类似政策,并在荒地多的边远地区蠲免租税招民垦殖,免税期二年至十年不等。
其次,农作物推广工作政策。宋朝的建立消除了南北方的隔阂,各地农作物交流频繁,如宋初地方官黄懋将江东早稻推广到河北就是南稻北植的成功案例;之后太宗下诏令南北作物大交流“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江北诸州,亦令就水广种粳稻,并免其租”。
耕牛
再次,农业科技推广政策。宋初统治者采取无偿提供、推广使用新农具的办法,促进农业恢复与发展,如北宋时因牛疫缺耕畜,太宗令陈尧叟等据元武、元成所献踏犁图仿制后分发各州,再命仿制后分发各农户,“可代牛耕之功半,比镬耕之功则倍”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四,宋朝制定了数量众多,涵盖面广的农业法律法规,涉及土地,水利,借贷,税收,病虫防治等多个方面。如土地典卖应亲邻优先,如“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等规定。还有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
影视剧中的宋朝官员
第五,管理体制机制。如“天下民事至重,大则一路付之监司,中则一郡任之太守,下则一县责之县令”,由此可知宋朝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农业管理体制机制。中央管理机构设有司农寺、都水监等,路级监察机构有转运司,各级地方长官均兼劝农使之责,乡间则推行农师制。“许众户推一人谙会种植者,州县给帖补为农师,除二税外,并免诸杂差徭”,与里正、村耆一起负责农业生产,教诲“惰农务者”,教而不听者“依法科罚”。这些政策制度与机制,为宋朝时期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技能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
宋朝农业职业教育的思想
1.官方的农业职业教育思想
在以农业为支柱的封建时代,只有农业发达才能确保国富民强。宋太祖对此也有深刻认识,明确提出“农为政本,食乃民天”的口号,带头推广农业知识和强化农业政策,对林业、畜牧业发展等方面的思想在当时也较为领先,目光长远。
宋朝城市中的绿化
宋时已经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认识到植树能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宋太祖下令将植树作为官员升黜考核的方式之一,且“禁民伐桑枣为薪”;魏岘提出林木可以防洪,“大水之时,既无林木少抑奔湍之势……故致浮沙随流而下,淤塞溪流”,应“植榉柳之属,令其根盘错据,岁久沙积,林木茂盛,其堤愈固”。
宋时还意识到畜牧业是关乎国富兵强的重大问题,马匹之于军事强弱、耕牛之于农业兴衰,鼓励民间养马“以备官买”;严禁宰杀耕牛,《宋刑统》规定:“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者徒一年”,至南宋刑罚更重,“诸故杀官私牛,徒三年”。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10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