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粮食生产的供销农场模式实现多方共赢
8月19日,全市?三农?工作暨粮食生产和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现场推进会在长汀举行,市供销社现场汇报供销农场经验做法。推进会指出,该经验做法是推进粮食安全的?供销方案?,作为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重要内容,下一步将在全市复制推广供销农场模式。
时代洪流、浩浩汤汤,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城镇化浪潮的大背景下,?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种好地?,成为现代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时代之问。
乡村振兴,供销先行。
2021年10月,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促进粮食生产工作部署,市供销社立即行动,迅速进行发动、比选,最终确定在长汀县河田镇开展水稻生产全托管服务试点,实行统一采购种子肥料、统一耕种、统防统治、统一收割、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托管服务,着眼水稻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服务,为粮食安全提供?供销方案?。
技术力量和服务能力强的农机合作社,可开展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高、效益显著;而农户种植的规模较小,农机利用率低,种粮积极性和效益不高。这两者之间,需要一座桥梁。于是,供销农场应运而生。
为破局突围,市供销社牵头,指导长汀县建立和完善供销农场河田基地社会化服务中心,委托长汀县融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经营管理和提供托管服务。该中心覆盖水稻生产育秧、机耕、田间管理、机收和销售等全产业链供应链,设立技术、育秧、农资、农机、加工、仓储等六大板块,规划设计年水稻全托管服务能力3万亩,年产值6000多万元,服务半径可达周边三洲、南山等10多个乡镇。经过近一年的摸索实践,初步形成供销农场服务模式。7月13日,市政府副市长廖深洪赴河田专题调研推进供销农场试点工作,并对供销农场创新开展水稻生产全托管服务表示充分肯定。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们打造供销农场,是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情况下,实行?12033?供销农场新模式,通过生产托管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市供销社负责人进一步解释说,?1?是指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一包到底全托管服务;?2?是指确定全托管产量、确定全托管费用;?0?是指零风险托管;?3?是指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水稻生产进行全程追溯和监管;?3?是指实现农民、合作社和政府三方共赢。除此之外,供销农场模式还能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
立秋过后,热浪依旧。在河田镇罗地村,由融万家联合社托管的300多亩水稻长势喜人,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稻香。?在全托管模式下,合作社向农户收取托管服务费930元/亩,扣除返还给农户的社会化服务补贴78元/亩,实际支付852元/亩;合作社购买种植保险,提供种植、仓储、销售等全产业链作业服务,并向农户承诺至少收获1050斤/亩水稻干谷或高于粮站10%价格收购,农户不再需要承担市场风险。而联合社通过规模连片生产、提高机械使用效率、统一农资采购、争取补贴等方式,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正在田间地头查看水稻长势的融万家联合社负责人傅木清,掰着手指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全托管服务的优势一目了然。
今年7月,由融万家联合社托管的106亩早季稻喜获丰收、效益显著。?全托管模式每亩实现净收益约750元、比农民自种高出近450元,合作社在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经济效益也显著提升。?首次实施全托管模式就大获成功,这让傅木清和其他农户十分高兴。
实行全托管服务后,农民收益明显提升、种粮积极性得以提高,合作社经济效益凸显、经营规模得以扩大,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粮食种植面积得以扩大,共建共享共赢的局面逐渐形成。?供销农场的全托管模式,让我们不再操心粮食的种植、管理、销售等环节,负担大大减轻,收入又明显提高。?与融万家联合社签订了62亩烟后稻全托管协议的种植户曾华贵,一聊起供销农场就赞不绝口。
为提升托管服务质量,我市还成立由中科院院士谢华安为顾问,全国劳模、龙岩市农科所高级农艺师徐淑英为组长,市农业农村局、供销农资公司等单位的农资农技、植保业务骨干组成的专家团队,为建设供销农场提供技术支撑。同时,研究制订了一系列制度,推动生产托管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并建设开发?智慧农业溯源品控软件平台?,对试点水稻生产实行全程追溯和监测,实现全程品质控制和可追溯管理。(融媒体记者 罗玉文)
做好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方法: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的“老大难”问题,说“老”是因为问题已经持续很久,多少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说“大”是因为事关全面小康目标实现、国家现代化、粮食安全,事关8亿多的农村人口;说“难”是因为农业人口较多,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发展水平低,农业投入少,城乡二元结构等等因素造成了发展难,解决难。但这个“老大难”问题又是摆在各级政府、各级部门面前不得不解决而且必须解决好的问题。针对这些状况,结合自身工作提出以下浅见,望与读者共勉。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60%以上,但是农业发展一直处于世界中下水平。2010年全国7亿2750万农业人口创造了35477亿元农业总产值,人均创造农业产值不及美国的四分之一。究其原因,有粗放发展的问题,有农民科学素质低的问题,有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有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农业发展方式的问题。不彻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变过去小农生产、自给自足、过多依靠劳动力和化肥投入,靠天吃饭的现状,农业发展要取得长足进步非常困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科学统筹、合理规划、突出重点,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顾此失彼,而要有方法、有步骤、系统化的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方式转变,所有制形式改革。彻底走上一条规模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品牌竞争强、农业产值大、农产品附加值高、生态环境好的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用“工业化化农业,城镇化化农民,市场化化农村”的理念推进“三农”工作。2010年12月21日—22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按照工业化、城镇化的方法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去推进“三农”工作,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办法去化解“三农”难题”。(一)、用工业化发展的办法发展农业,实现农业工业化。农业是基础性很强,附加功能很多的行业,只有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大生产工业化的同步,国家才能实现整体工业化。农业发展要充分利用工业化机遇,借助机遇推动非农产业快速发展,给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借助工业化兴起的食品技术革命促进农产品的多层次加工增值;借助工业化所带来的丰富的农业装备发展设施农业;借助工业化对农业原料的充分利用发展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借助工业化的广泛影响促成农业生产方式和工业经营方式的嫁接,实现农业企业化管理。(二)、推进城镇化,让农民逐步转变成市民。实践证明,城镇化可以有效的实现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扩权强镇,用城市化的发展理
地制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方针来发展现代农业。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科学决策,合理规划,形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特色突出、层次明显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在城郊结合部、近郊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城市休闲生态农业;在远郊土壤肥沃区极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规模化经营,发展设施农业,鼓励农机具的使用,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在山多地少地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开展经济林种植加工,林果产业;在水资源丰富地区,大力发展现代养殖,畜牧、家畜饲养、加工以及饲料行业等。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带动辐射作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实现农业的整体现代化。
四、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农业发展一靠科技,二靠投入,近年来中央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增加农业投入,逐渐减轻农民负担,先后取消了农业特产税、教育附加费、屠宰税、发放种粮补贴、农机具补贴、限制最低粮食收购价格等。农民的生活水平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2010年全国农民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人民币,但是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增收依然缓慢,农业抗风险能力依然很低,农业增效的后劲依然不足,农业所处的弱势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只有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修筑工程,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五、创新培训方法,提升农民素质。“三农”问题,重点是农业问题,难点是农村问题,瓶颈是农民素质问题。没有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再好的政策都是徒劳。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培养数以万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要创新培训方式,
要更加注重培训成果的转化,培训效果好不好,要看实效;培训方式怎么样,要问农民。培训过程中更加注重培训成果转化,可以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引入农业种植企业、销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该村所有农民发展一种产业,最终形成农民负责种植,企业负责加工、收购,培训部门负责技术的农民培训模式,促进农民培训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六、加快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土地和劳动力是财富创造的两大重要因素,只有实现两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合理流动,激发要素潜能,实现最大效益。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农村土地市场,促进土地有效利用,建立完善配套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营造配套的法律政策环境,逐步剥离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再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契机,重新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生产力,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在土地合理流转的同时,要高效、扎实、有序的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努力促进农民就业,逐步把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中来。 总之,“三农”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项系统而复杂,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循序渐进的去打牢基础,逐步完成。相信有一天“三农”问题不再是问题,城乡不再叫城乡,农民不再叫农民,农业更加发展,农村更加繁荣,居民更加幸福。
第一,要紧扣农民增收。做好“三农”工作,根本的是要增加农民收入。只有把农民的收入搞上去了,富民强桂新跨越的目标才能真正有意义、有实质、有内涵地实现。因此,要切实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核心和首要任务,想方设法优化农民收入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增长速度。
第二,要确保粮食安全。一方面要抓好粮食总量,做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这就要认真落实政策,该补助给农民的费用,一分钱不能少,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多补;另一方面,从田头到餐桌,各有关部门都要牢固树立食品安全的责任意识,广西绝对不能在食品安全上出问题。
第三,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立足广西资源现状、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形成具有广西特色、在全国市场有主导地位的优势产业和产品。要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业规模经营。
用水、用电等实际问题,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五,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发展的最大潜力在于科技进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要积极引进农业方面的人才。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主席农业院士团”作用,深入推进实施“百名顶尖人才支撑工程”,充分发挥广西本土各级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同时加快广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靠科技创新促进钱粮双增收。
第六,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要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深入开展“百万农村党员培训”和“千万农民大培训”行动,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抓好对农业干部的教育培训,切实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和转移就业本领,促进农民增收。
第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坚持总体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特别是要把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结合起来,实现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形成双轮驱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60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