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生态失去平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茹毛饮血逐步完善起来的人类,离不开对野生动物的利用。但过度捕杀野生动物,使野生动物遭遇到生存危机的同时,也将危及人类自身。动物是人类的伙伴,保护野生动物就是捍卫人类的家园,也是爱护人类自己。
罕见的印度洋海啸扑向了斯里兰卡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基地。然而结果却是出人意料,人类因此而死亡数亡,但是却没有一只野生动物在此灾难中丧生。专家们认为,动物天生有一种应付自然环境和灾难的本能。可以说它们是人类“活的警报器”。然而人类却因为一己私欲,不断的捕杀着我们的朋友,结果却造成了如此巨大的伤亡与损失。毫无疑问,印度洋海啸再次警示世人:破坏环境、摧毁自然、猎杀野生动物,最终祸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不管人类思想如何进步,科学技术水平如何发展,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也不会因此而有任何的转变。人本身就是食物链的一部分,适度捕杀动物无可厚非。但是过度滥杀甚至造成其灭绝,就会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从而引发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捕杀动物
捕杀动物的残忍局面
2007年11月18日,由下关港直接出发的一支由6艘船组合成的日本捕鲸船队,前往南极地区水域捕杀国际珍稀动物鲸。此次捕鲸活动预计持续到2008年4月份中旬。捕鲸队计划捕鲸超过1000头,其中还包括最多50头座头鲸。而目前座头鲸仍属于濒临灭绝动物,日本这次的捕鲸行动是继1963年以来规模最大的捕杀座头鲸的活动。这次活动遭到了世界各国的强烈谴责,但面对国际各方面的压力,日本竟借科学之名对舆论不屑一顾。
据国际珍稀保护动物中心称,在19世纪50年代,曾经在非洲的大森林里出没自由的几千头笨重而古老、高傲而倔犟的白犀牛的头数已经急剧下降。由于人类大批捕杀白犀牛以猎取犀牛角,使这种珍稀动物濒临灭绝。到了21世纪初,只有25头的白犀牛幸存下来。
据1990年巴西官方统计,亚马逊地区已有57种哺乳动物、32种脊椎动物和108种飞禽灭种,还有117种动物濒临灭种。
据有关人员,统计在1980~1983年间,在中国长江生存的白鳍豚,由于人类制造的滚钩捕杀致死的占其总数的一半。如今,中国对珍稀白鳍豚的保护指数直线上升,已被划入濒临灭绝的名单之中。
中国三湘都市报道中发表了“藏羚羊在地球上还能挣扎多久?”的论文。文中说藏羚羊仅存于中国青藏高原,是生活在海拔最高地区的偶蹄类动物,历经数百万年的优化筛选,成为“精驯而成”的杰出代表。而目前青藏高原的藏羚羊总数,已由十年前的10万余只急剧降至5万余只,而且每年以2万只的数量减少,藏羚羊遭遇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
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人类捕杀动物的手段也是越来越先进,目前世界上已有几十种鸟类、几百种兽类、十几种两栖动物正濒临灭绝或已绝迹。人为捕杀何时休!对于非人类的动物,人类不应该滥为捕杀,或者是贪图口腹而肆意宰食。人为的征服反而会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农民的耕地增加了,野生动物的活动空间却被压缩了,无处安身的野生动物们只能与人类争夺生存的空间。于是,被赶得四处为家的野猪、山牛等接二连三地闯入农田吃农作物,结果害得人类没有一点收成。这就是动物的报复。
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动物的存在,人类所生存的空间将不堪设想。所以从现在开始,人类要学会保护动物,也是保护人类自己。
过度捕杀,破坏生态平衡
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系统是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任何一个环节遭到破坏,生态系统都有可能出现不平衡。自然界的一切动物的存在都有各自的价值与意义。鸟以虫为食,鸟少了,害虫就会泛滥成灾,使农作物逐渐减产。穿山甲为人类的贡献之大,却被人类残忍地剥鳞、肢解、吞食视为人间美味。穿山甲数量的急速减少致使白蚁失控,对森林、住宅、家具、堤坝等无也不入,祸害无穷,这些都是人类自食若果。
1995年,美国黄石公园展开打狼行动,以保护鹿的生存,当时,那里的狼几乎丧失殆尽。因为缺少天敌,鹿群大量繁衍,对森林和草地产生了极大的压力,比如黄石公园漂亮的白杨树让鹿啃食得枯黄;海獭等食草动物由于食物匮乏也慢慢在减少;与此同时,鹿群本身也陷入了饥饿和疾病的境地。
1929年的美国为了开凿韦兰运河,居然把内陆水系与海洋沟通,从而导致八目鳗进入内陆水系,使鳟鱼的年产量由原来的2000万公斤迅速减至5000公斤,严重破坏了内陆水产资源。
据资料显示:中国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大量捕杀过麻雀,致使一些地区虫害严重。这充分说明在一个生态系统减少一个物种也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当今科学技术的先进手段令捕鱼速度和数量都高于海洋的天然补给能力,这样的结果使很多鱼类的数量急剧锐减,甚至到了灭绝的边缘。如今海洋中鱼类的总数正在以每年1%的惊人速度下降。
……
人为因素是导致生态失去平衡的主要原因。在生态系统中,盲目增加或是减少一个物种,都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据国际有关部门统计称,自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全球共发现的30多种传染病中,绝大多数都是由人类食用野生动物所致。因为这些动物自身携带着原虫、吸虫、绦虫、线虫等寄生虫类。人类常食用的蛙、蛇、鸟、穿山甲等野生动物体内,普遍都存在着这些寄生虫类。当人类把它吃进体内,极易诱发肺吸虫病等一系列疾病。所以保护野生动物不仅关乎着动物濒临绝迹的危机,也关乎着人类的身体健康,最重要的是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证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最重要的政策。
捕杀野生动物不仅是谋财害命,更是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人类对大自然生灵的态度常常是征服、利用、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之私。但是人类却不知,这种可有可无的一己之私终将使人类自己也面临着严重的生存环境危机。
人类应该充分显示出均衡与和谐的大智慧,和自然界中的动物各安其所、互不干扰,实现自然界与人类的平衡。
人类要懂得在地球生态压力范围内生活,要珍惜并科学合理利用自然界赋予人类的生物多样性这笔珍贵的资源和财富。全世界应集体积极行动起来,强化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意识,不乱捕、不滥杀、不乱食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应从餐桌做起,做一个文明、守法的公民。拒绝诱惑非法运营、销售野生动物及其制成品,做一个绿色、环保、守法的经营者。
让全世界人民一同行动起来吧!以实际行动与野生动物和睦相处,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创地球绿色家园。
亚马孙河被誉为“河流之王”,是仅次于尼罗河的世界第二长河,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中段,秘鲁的科罗普纳山东侧的米斯米雪峰之颠。其正源——乌卡利亚河,不断地接纳雪峰上的淙淙冰水,一路汇集百川之水,进入著名的亚马孙平原。亚马孙河流经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玻利维亚和巴西等国。最终在巴西的马腊若岛附近流入大西洋。亚马孙河全长6400多公里,其支流有上千条,与干流共同组成了总长度达6万余公里的亚马孙河水系,其流域面积705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在巴西境内。由于赤道附近多雨地区,水量终年充沛,亚马孙河口年平均流量高达每秒21万立方米,使它成为世界上流域最广、流量最大的河流,巴西人自豪地称之为“河海”。亚马孙河滋润着南美洲的广袤土地,孕育了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使这一片地域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神秘的“生命王国”。
亚马孙河是南美洲第一大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流量最大的河流。位于南美洲中北部。上源称阿普里马克河,出秘鲁南部安第斯山区西科迪勒拉山脉东坡。接纳乌鲁班巴河后,称乌卡亚利河。北流接纳马拉尼翁河后始称亚马孙河。自此向东,流贯于亚马孙平原,至马拉若岛附近注入大西洋。全长6400千米。沿途接纳1000多条支流,其中长度在1500千米以上的大支流有17条。流域面积达705万平方千米,约占南美大陆面积的40%。每年注入大西洋的水量约6600立方千米,相当于世界河流注入大洋总水量的1/6。
上游从源地到马拉尼翁河口长约2560千米,分上、下两段。上段即阿普里马克河段,长约960千米。从海拔5200米的奇尔卡雪山流下,穿行于东、西科迪勒拉山脉之间的狭长高原上,河流深切,形成一系列急流瀑布。在库斯科以西130千米,穿阿普里马克峡谷出东科迪勒拉山脉,沿坡麓下行,至阿塔拉亚,与同出秘鲁南部安第斯山区的乌鲁班巴河汇合。下段即乌卡亚利河,长1600千米。向北流出80千米,进入亚马孙平原。河宽由400米展至1200米,河床比降锐减至0.047‰。至瑙塔附近,与源于秘鲁西部西科迪勒拉山脉东坡的马拉尼翁河汇合,河面宽2000米,水量激增。
中游自马拉尼翁河口至马瑙斯,长约2240千米。巴西境内段,又名索利蒙伊斯河。在秘鲁河港伊基托斯以下,转向东行,穿过80千米长的哥伦比亚和秘鲁国境,接纳构成秘鲁和巴西部分国界的雅瓦里河后,流贯巴西北部。此段水深河宽,比降微小,流速缓慢。河中岛洲错列,河道呈网状分布。至马瑙斯,北岸最大支流内格罗河注入,河面宽至11千米,河深99米。
下游自马瑙斯至河口,长1600千米。初如中游河段,水深河宽,地势低平,湖泊星罗棋布。马瑙斯以下150千米处,全水系最大的支流马代拉河从南岸注入。自此以下,阶地逐渐收缩,以至消失。因南北高地迫近河岸,河面束狭,在奥比杜斯处河宽减至1800米,流速加快。奥比杜斯以下复又展宽,河床比降不到0.008‰。接纳欣古河后,干流河宽13千米,开始进入河口地区。由于近期的下沉作用,入海泥沙大部分又被沿岸洋流带走,形成口宽约330千米的三角港,大西洋海潮可溯河而上至奥比杜斯,最远可深入内陆1400千米。三角港内岛屿沙洲星列,其中马拉若岛面积最大,把干流分成两支。北支为亚马孙河主河口,河口段宽80千米,多沙洲;南支称帕拉河,水深畅通,海轮多经此道出入。
亚马孙平原南北介于巴西高原与圭亚那高原之间,西为安第斯山地,地势向平原倾斜,腹宽口窄,为一巨大集水盆地。亚马孙水系跨赤道南北,终年高温多雨?年降水量多在1500毫米以上,并有安第斯山脉冰雪融水补给,水源供应充足。干流水量极大,河口年平均流量达21万立方米/秒。流域内降水季节变化较小,加以南、北岸支流流域雨季错开,干流水量在不同时期得到补偿,变化幅度缓和,洪水期与枯水期流量比率约为5∶1,体现赤道水系特点。干流洪水期大致开始于10~11月,至翌年3~6月进入最高洪水期,6月以后逐渐减退,至9月最低。
亚马孙河航运条件极为优越,干流及主要支流的下游河段无瀑布险滩,枯水期中也有足够的水深,无冰冻期。3000吨海轮可上溯3680千米至伊基托斯,7000吨海轮可抵马瑙斯。全水系内可供通航的河道长度达3万千米(正常水位)至6万千米(洪水水位)。水系的水力资源相当丰富,其中大部分分布在秘鲁境内安第斯山区河段;支流从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进入平原的接触带上,也多陡落成急流或瀑布。河口富水产,淡水鱼类多达2000种以上,还有海牛、淡水豚、鳄、巨型水蛇等多种水生动物。流域内大部分地区覆盖着稠密的热带雨林,植物种类繁多。矿产资源丰富,已在开采的有石油、铁、锰、锡、铝土矿等。亚马孙河流域人口稀少,大部分地区尚未开发,潜力极大。
中国亚马孙科学探险考察队队长陶宝祥8月4日在巴西亚马孙河中游城市玛瑙斯宣布,科考队全体成员将在玛瑙斯登船沿亚马孙河主流西行上溯,直至巴西与玻利维亚边界地区的圣保罗—迪奥利文萨,对亚马孙河流域进行全方位考察。科考队还将结合中国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亚马孙流域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及环境保护的关系。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和全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库”,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亚马孙热带雨林多样的生物是非常宝贵的生物资源。亚马孙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人类应共同努力保护这一珍贵的财富,世界各国都应共同努力全面地认识、并合理、长远地利用那里的资源。
数百年来,南美洲亚马孙河一带的居民一直在开垦土地用于耕种。而20世纪以前,这样做的影响并不很大,因为森林是如此广袤,而所开垦的土地面积又是如此之小。但是,采用现代化机械砍伐森林,既快又滥,决非手工所能比拟的。
同时,南美洲人口的增长使庄稼用地和畜牧用地的需求大为增加。农民迁入树木已被砍伐的土地。但过了几年,当土壤贫瘠时,他们又会迁往别处。
树木吸收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破坏树木意味着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这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它最终将影响世界气候和我们所有人。
在巴西东南部,大片的雨林被砍伐,以便铺设一条新的铁路。这将鼓励人们来附近地区定居。
每分钟,全世界推土机清除掉的热带森林的面积,相当于200个足球场的大小。依照现在的这种破坏速度,亚马孙雨林将在400年以内完全消失。
这里的树林已被伐去,以便用作居民点。附近建成的新柏油路,鼓励人们迁入该地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yz/3_657370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