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可以寄生在植物细胞中吗
噬菌体不能寄生在植物细胞中。
所谓噬菌体,就是只有寄生在微生物(主要是细菌)中的病毒,所以才叫噬菌体的。当然,也有真菌“噬菌体”,也叫真菌病毒。
寄生在植物细胞中的病毒叫植物病毒。常见的烟草花叶病毒就是。常见的植物病毒还有如水稻瘤矮病毒、水稻条纹病毒、甘薯羽状斑驳病毒、马铃薯卷叶病毒、马铃薯A病毒、马铃薯S病毒、甘蔗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香蕉束顶病毒、南方菜豆花叶病毒等。
水稻黄矮病毒病都有哪些症状?
鉴别寄主:台中1号(TN1)接种RGSV表现典型的齿叶矮化病症状。
体外稳定性:
①钝化温度:50~60℃。
②稀释终点:10-5~10-6(病叶汁液)或10-6~10-7(带毒虫汁液)(Senboku et al.,1979)。
③体外存活期:7d(4℃下)。
血清学检测:用提纯病毒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以注射3~4周的效价最高,可达1/4096,α最适比值为1/13。应用这种抗血清测定表明RRSV与水稻矮缩病毒(RDV)没有血清学关系(谢联辉等,1984)。与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水稻瘤矮病毒(RGDV)、斐济病病毒(FDV)、玉米粗缩病毒(MRDV)、马唐矮化病毒(PaSV)、伤瘤病毒(WTV)、及燕麦不孕矮缩病毒(OSDV)在血清学上也没有关系。但与稗草齿叶矮S缩病毒(Echinochloa ragged stunt virus,ERSV)有血清学的交叉反应(Fauquet,2005)。
检疫危险性评价:本病的病原体水稻齿叶矮缩病毒,可通过飞虱持久性传播,对水稻生产可构成重大经济损失。季良进行危险性评价时危险度值10分,为高危有害生物。因国内已普遍发生,又无人为传播途径,为非检疫性有害生物。但鉴于其农业生产的危害性,应列入国内防治重点。
地理分布:中国(广东、福建、海南、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台湾)、印度(德里)、印度尼西亚(爪哇、苏门答腊、巴厘)、菲律宾、日本、马来西亚、泰国(大城府、曼谷、差春骚、猜纳、那坤那育、素攀)、斯里兰卡、孟加拉国。
水稻黄矮病毒病:典型症状是一黄、二矮、三平摆。发病初期叶呈**——叶肉**杂有碎绿斑块,叶脉绿色,呈条状花叶,叶鞘仍为绿色。植株矮化。病重时叶片平展或下倾,后期枯黄卷缩,仅中肋或中肋基部绿色,始病叶以下叶片一般不表现症状,心叶抽出缓慢,分蘖停止或极度减少,病株叶枕有的发生错位,根系老朽短小。始病叶位,苗期以顶叶(已展开的心叶)下一叶或顶叶为主,分蘖期发病以顶叶下第二叶为主,拔节期以后发病以剑叶或剑叶下一叶为主。发病时先在叶尖微呈黄绿色,不久现**并杂有碎绿斑驳,后向叶片的中部和下部扩展,而叶脉仍呈绿色,形成黄绿相间的条状花叶,此时心叶抽出缓慢,植株开始矮缩,早发病的第一、二叶片角度随之逐渐增大,成平展或稍下倾,最后全叶从叶尖开始逐渐枯黄,并向上纵卷,肋基部为绿色,始病叶及其上第二、三叶片病情发展较快,易于枯死,以后新发病叶片叶尖或上半叶发黄。从一个植株来看,各叶片发黄是有顺序性的,可与一般生理发黄相区别。
症状颜色因品种不同而略有差异,矮秆籼稻品种病叶大多金**,条状花叶明显;粳稻品种病叶大多橙**,条状花叶不甚明显;糯稻品种病叶大多鲜**或淡**,个别品种呈紫色。
在中国台湾发生的水稻暂黄病(Rice transitory yellowing),症状与此相似,主要表现为叶片黄化、分蘖减少、植株矮化。叶片的黄化从低位叶向上部叶片扩展,从叶尖向叶基扩展。展开的一、二片新叶通常表现正常,失绿的叶片上常可看到锈褐色斑点。由于品种及感染时期的不同,感病的植株发生不同程度的矮化。在秧苗早期感染病毒,植株易于枯死。具中度抗病的品种在感染发病后往往有复健现象,随后又产生特征弱的新叶,因此被叫做暂黄病。然而,感染植株依然矮化及分蘖减少(Chiu et al.,1965)。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019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