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水稻矮缩病毒病的理化性质是什么?

病毒名称: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

水稻矮缩病毒病的理化性质是什么?

分类地位:植物呼肠孤病毒属Phytoreovirus,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

病毒异名:水稻矮化病病毒Rice stunt disease virus,水稻花叶病毒Rice mosaic virus。

病毒的提纯:取RDV病株300g,剪碎,放于-70℃超低温冰箱中冷冻,取出后,加入900ml的0.1mol/L(pH7.0)磷酸缓冲液(内含0.01mol/LMgCl2溶液),置绞肉机中研磨数遍,4层纱布过滤去渣,5500g离心10min(JA-14转头,J2-21BECKMAN离心机,下同);弃沉淀,取上清液,加20%四氯化碳,搅拌1min(10000r/min),使其尽量乳化,5500g离心10min;弃沉淀,取上清液,加6%的PEG、0.3mol/LNaCl,置冰箱中搅拌60min,9000g,15min;取沉淀,用60ml的0.1mol/L磷酸缓冲液悬浮,用匀浆器充分匀浆,5000g,10min(JA-20转头);弃沉淀,取上清液,加6%PEG、0.3mol/LNaCl、1%Triton,置冰箱中搅拌60min,9000g,15min;取沉淀,用少量的0.01mol/L磷酸缓冲液再悬浮,5000g,10min(JA-21转头);取上清液,630000g,40min(Type80转头,BECKMANL7-80超速冷冻离心机);取沉淀,加2ml0.01mol/L磷酸缓冲液,再悬浮,5000g,10min;取上清液,经10%~40%蔗糖密度梯度(SDG)离心,79000g,45min(SW40Ti转头);取病毒带,加40%~60%SDG,79000g,6h;取病毒带,63000g,60min;取沉淀,加1ml0.01mol/L磷酸缓冲液再悬浮,5000g,10min,上清液即为病毒制剂(吴祖建,1996)。

病毒理化特性:

①病毒粒子:为等轴球状,无包膜,直径70nm左右,具双层衣壳,沉降系数510S,主要存在于病叶的褪绿细胞或介体昆虫的脂肪体、马氏管、中肠上皮细胞、唾腺、卵巢管、血球、含菌体、气管、肌肉和表皮细胞中。

②核酸:含量11%,双链RNA(dsRNA),为12个dsRNA片段,总分子质量17*106u。

③蛋白:有6种结构蛋白,分子质量分别为210、185、165、120、60和46ku。

株系:国外报道有强毒株系及一个介体不传播的株系(Brunt etal.,1996)。在日本有RDV的普通株系和严重株系之分。我国徐承业等(1979)通过六个地理来源不同的RDV毒株与三个品种交互反应和南昌黑尾叶蝉对不同RDV毒株的亲和力观察,初步认为RDV存在致病力不同的株系。吴祖建(1996)以RDV福州分离物同日本的普通株系及严重株系进行比较研究,在症状表现、传毒特性、血清学关系以及双链RNA和蛋白组分的电泳迁移率上均有差异。

发生危害:病害的损失与感染的生育期有关,苗期至分蘖盛期感染,则颗粒无收,分蘖后期感染,一般减产在80%左右。

传播方法:叶蝉持久性经卵传毒,汁液、种子及土壤均不能传毒。

传毒介体:主要由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传播。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二条黑尾叶蝉N.nigropictus和二点黑尾叶蝉N.virescens也能传播。黑尾叶蝉饲毒5min,即有27.7%带毒。其带毒虫在健稻上传毒5min、30min、12h、48h,其传毒率分别为0.8%、25.5%、76.4%和83.3%。病毒在虫体内的循环期,平均气温在20℃时为14~22d,多数17d;平均气温在29.2℃时为11~14d,多数12.4d。开始传毒虫态,最早为4龄初期、最迟为5龄末期,多数为4龄中期到5龄中期。开始传毒后,多数个体能连续传毒至死亡,其传毒力以4~5龄若虫和羽化初期的成虫较强,近死亡时传毒力有所减弱,出现间歇传毒现象。病毒可经卵传递,以带毒雌雄虫进行交配,其后代的带毒虫率可达85%以上。如让其不断繁殖子代,每代取出一定数量的虫子测定其个体传毒率,则第一代为75.6%、第二代为71.0%、第三代为36.2%。经卵传递的子代,有极少数个体在孵化后即开始传毒,多数个体是在孵化后6~12d的3~5龄期开始传毒,也有少数个体在羽化为成虫时才开始传毒,凡是能传毒的个体,一经开始传毒,则直至死亡都有持续的传毒能力(阮义理等,1981)。

电光叶蝉、二条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的传毒特性,大致上与黑尾叶蝉相似,但其传毒能力比黑尾叶蝉略弱或相近。

种苗传植物:未见报道。

自然寄主:水稻Oryza sativa、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雀稗Paspalum thunbergii、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us。

人工接种可侵染的植物:据测定有16属28种,它们是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澳洲野生稻Oryza australiensis、宿根野生稻、短药野生稻、阔叶野生稻、印度野生稻、光稃稻、二棱大麦Hordeum distichon、二棱裸大麦、多棱大麦、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黑麦Secale cereale、燕麦Avena sativa、甜玉米Zea mays、小米Setaria italica、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大狗尾草、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旱稗Echinochloa hispidula、无芒稗Echinochloa crusgall var.mitis、雀稗Paspalum thunbergii、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棒头草Polypogon fugax、假稻Leersia hexandra var.japonica ;加上隐症带毒寄主金狗尾草、知风草Eragrostis ferruginea、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yum、罔草Beckmannia syzigachne(阮义理等,1982)。

侵染循环:在田间往往于早稻秧田期和本田初期,由带毒介体叶蝉越冬代成虫传播;盛发的第一代若虫,其中经卵传递的虫子,可能成为第二次的侵染源。如迟熟品种和迟熟的春花田(前作为大麦或油菜的早稻田)早稻发病较重,这与在秧田后期和本田初期的大批第一代带毒若虫传毒有关。晚稻的主要感染期在7月中旬到8月上中旬,由第二、三代的成虫和第三代的部分带毒若虫传播。8月中、下旬盛发的第四代若虫,其中经卵传递的虫子,可使晚稻再次感染发病。田间的发病时期,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一般于5月上旬的早稻本田初期始见发病,5月下旬(分蘖期)病株逐渐增多,6月初(孕穗期)达发病高峰。晚稻在秧田期就可大量发病,在本田期则以分蘖至圆秆拔节期为发病高峰,至乳熟期则发病基本停止。

病害与环境及流行:病害的轻重与品种和栽培措施有关,与7~8月的高温没有必然联系,但与此时的高湿多雨有关,高湿多雨可能影响介体叶蝉的数量及其传毒能力(谢联辉等,2001)。

病害的防治:根据当地水稻矮缩病及其介体天敌的生态系特点,认真做好病害的中长期测报;选好适于当地的抗病高产水稻品种,针对主要介体叶蝉迁飞高峰,调整作物布局和晚稻传播时间,做好连片种植,改进栽培管理技术,必要时(关键是介体叶蝉越冬期、晚稻秧田期、双抢期和本田返青、分蘖初期)辅以治理介体昆虫。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167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