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的前世今生(一)
武夷山人将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内涵概括为“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儒、释、道三教同山,赋予了武夷岩茶以丰富的精神内涵与灵魂,武夷文化就是“茶以载道”的文化。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宋代名儒巨宦范仲俺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咏茶诗,镌刻于武夷山九龙窠的崖壁上。诗中道“武夷仙人自古栽”,富有诗意和文化内涵地回答了武夷茶的起源,无法科学考证的问题,从武夷山神话传说中寻求答案,而传说中,天游峰脚下的“茶洞”,即是武夷岩茶的发源地。
武夷山传说,承载并流传着儒释道思想的精髓,也堪称是武夷山茶文化的灿烂所在。
碧水丹山、峭峰深壑、高山幽泉、烂石砾壤、迷雾沛雨、早阳多阴,晚唐进士徐夤赞美武夷茶“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武夷茶独享大自然之惠泽,奉献给人们独特的“岩骨花香”。明代谢肇淛亦有《茶洞》诗日:“小屋编茅竹结亭,藤床瓦鼎黑瓷瓶。山中一夜清明雨,收却先春一片青。”
“茶洞”地处群峰环抱之中,涧壑幽深、名泉汇萃、空气湿润、岩土肥美、浓荫敝日,是茶叶生长的洞天福地。
中国茶,最早始于食用和药用,食用源于原始人的果腹,药用则源于神农偿百草后的经验总结。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茶饮始于神农时代,提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引自《茶经 . 六之饮》)。
然据考证,《神农食经》系托古之作,成书于汉代之后,不是信史。故茶的起源,一直是一个传说。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烹荼尽具”之句,说明中国人饮茶,早在西汉之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武夷岩茶脱胎于历史上的武夷绿茶,茶叶专家陈椽论证认为,武夷茶早在1500年前的南朝时期就初具名度。最早有文字记载,则见于唐朝孙樵(约825年-885年)写的《送茶与焦刑部书记》:”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孙樵用拟人化的笔法,美称武夷茶为”晚甘侯“。”晚甘“即甘香浓馥,回味无穷之意。”侯“乃尊称。从此以后,”晚甘侯“遂成为武夷茶最早的茶名了。
茶叶有哪些种类?
茶叶起源
1.简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干七百的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鲁周公,只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夏年是于于明清之时。
2.起源
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纭,争议未定,大致来说,有神农说商周说,西汉说,三国说。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神农说。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3.发展
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西周、东周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吃;秦代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西汉时代开始商业化,东汉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唐代受经济文化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开始普及,主要是以煎煮为主;宋代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点茶法开始流行,日本的抹茶就起源于此。
元代制作散茶,重炒略蒸;明代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改为整叶茶冲泡,为现代泡茶的开端;清代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和白茶 ;近代经历了兴盛,衰落,恢复发展后,现已成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
绿茶
绿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绿茶是我国历史最久、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首位。绿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等特点。绿茶的品质要求是清汤绿叶,其制作工艺都经过杀青一揉捻一干燥的过程。因杀青方法不同分为蒸青和锅炒青两种。因干燥方法不同,分为炒青、烘青和晒青。炒青又因制成的毛茶外形不同,分为长炒青、圆炒青和扁炒青。 烘青则有条形、片形、针形之分。如黄山毛峰是条形,六安瓜片是片形,南京雨花茶是针形。
名贵品种有:龙井茶、碧螺春茶、黄山毛峰茶、庐山云雾、六安瓜片、蒙顶茶、太平猴魁茶、 顾渚紫笋茶、信阳毛尖茶、平水珠茶、 西山茶、雁荡毛峰茶、华顶云雾茶、涌溪火青茶、敬亭绿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匀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干黄芽茶、五山盖米茶、普陀佛茶、日照清茶、霄坑毛峰等。
红茶
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的程度大于80%。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红茶的制法,是以绿茶、黑茶和白茶制法为基础,演变而成,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且萎凋,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红茶依成茶的外形品质不同分为小种红茶、功夫红茶、红碎茶、窨花红茶、蒸压红茶等。
名贵品种有:祁红、滇红、英红。
黄茶
黄茶的制法有点像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三天,闷黄过程是其主要特点。根据闷黄的时期不同分为湿胚闷黄和干胚闷黄二类。湿胚闷黄则分为揉前闷黄和揉后闷黄。干胚闷黄又分为足火前闷黄和足火后闷黄。在制茶过程中,经过闷堆渥黄,因而形成黄叶、黄汤。分“黄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银芽、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安徽霍山的霍内芽)、“黄小茶”(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浙江平阳的平阳黄汤、湖北远安的鹿苑)、“黄大茶”(包括的大叶青、安徽的霍山黄大茶)三类。
著名的君山银针茶、北港毛尖、沩山毛尖就属于黄茶。
黑茶
黑茶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黑茶的品质要求是叶色油黑或褐绿,汤色橙黄或棕红。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是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名贵品种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边茶”“南路边茶”、云南的“紧茶”、“扁茶”、“方茶”和“圆茶”等品种。
著名的云南普洱茶就属于黑茶。
白茶
白茶形态自然,茸毛不脱,白毫满身,基本上就是靠日晒制成的,是我国的特产。白茶和黄茶的外形、香气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白茶制法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项工序。萎凋分为日光萎凋和阴处萎凋,干燥可以晒干和风干,也可用炭火烘干。白茶制作特点是一切听其自然变化。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几种。
最名贵的白茶是白毫银针,它色白如银,外形似针。
青茶
又称乌龙茶,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是一类介于红茶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精巧且品质别具一格,泡法也最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功夫茶。它既有红茶的“色”和“香”,又有绿茶的甜爽,既无红茶的涩味,又无绿茶的苦味。它经过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五个工序。制法的特点是做青,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青茶分为武夷岩茶和乌龙茶。青茶花色很多,如水仙、乌龙、铁观音、色种、梅占等。
名贵品种有:武夷岩茶、铁观音、凤凰单丛、台湾乌龙茶。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18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