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随处可见的杂草,有哪些是隐藏的中药?
草药,草药,乡下可以说是草遍野,也是草药!因为我是在北方长大的,我要谈谈我在家乡看到的一些野菜!
1.马齿苋(俗称莴苣) : 中药材药典收集的这种草,特别是顽强的生命力,不能勒死,可登陆生存。是夏季田野最让人头痛的一种草,锄除不尽,一浪接一浪!也有感兴趣的人,到夏特田里去收集大家下来的马齿苋,回家晒好做药卖,1公斤一般可以买5元左右。好好干,你一个夏天就能赚几千块。因为马齿苋太多了。酸的味道,冰凉的。肝经和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治疗热血痢疾,疖子,湿疹,丹毒,蛇咬,便血,痔疮,崩漏和出血。
2。药典里也有。蒲公英在乡下最常见,因为它们是被风带走的,风吹到哪里,种子就会在哪里安家。蒲公英很常见,但很难大量收集它们作为药材出售,因为野生植物的生长相对分散,一般可以在路边看到,而且田地一般都被清除了。很多都是很难做到的,如果你收集一些来做茶或药也没关系。蒲公英,苦,甜,冷,肝,胃经。结、利尿、淋浴消肿散。用于疖子,乳房脓肿,淋巴结核,眼睛红,喉咙痛,肺痈,肠痈,黄疸,热涩性疼痛。
3。车前草: 车前草在药典中收集是非常普遍的,但在农村地区生长也比较分散,当地路边较为常见,有时家庭院子里也有。收集一点就好了。又甜又冷。疏导肝,肾,肺和小肠。清热利尿通淋,祛痰,凉血,排毒。用于清热止痛,少水少尿,夏季湿泻,痰热咳嗽,呕血血瘀,痈疮毒。
4。我对药典的标准印象最深刻。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在田里玩耍,不小心把他们中的一些带回了家。现在除了有荒地或有土堆的地方,田地很少见了。苍耳子热、苦、温、毒,还肺经。祛风散寒,清鼻通窍,祛风湿。治疗风寒性头痛、鼻塞流鼻涕、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风疹瘙痒、湿性双阵挛。
5.蒺藜: 药典里的草药提到了蒺藜,我讨厌它,因为我小时候它刺得太厉害了,它的成熟的种子硬得可以刺穿衣服和鞋子,我记得小时候就趴在一棵菱角树上,双手都被割破了。想起来还是很痛苦。蒺藜,苦,温,肝旁有小毒。平肝、解郁、活血祛风、命名、止痒。治疗头痛头晕,胸胀痛,乳肿痈,眼周障碍,风疹瘙痒。
6。千根草这种草我经常看到,但我不知道叫什么,今天特地检查过了,原来叫千根草。虽然它有细细的手臂和叶子,它可以爬满整个地面,生殖力也很强,躺在地上很强壮,拖得也不干净,因为它全身都有根,紧紧地抓住地面,很难把整棵树拔出来,它会留下一部分繁殖和生长。我从家乡带回来的土壤里开满了这种小草种子,开始觉得小草的教训让它生长,也萎缩了。谁知一不小心竟长满了盆子,后来只好一下子全拔出来,后来才看到已经直接拔出来了。
叶用莴苣和茎用莴苣,叶用莴苣又分为长叶莴苣、皱叶莴苣、结球莴苣。
(《纲目》)
异名苣蕂子(《河北药材》),白苣子(《山西中药志》)。
来源为菊科植物莴苣的种子。
采集秋季果实成熟后,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打下种子,簸净杂质,贮藏于干燥通风处。
药材干燥种子呈长椭圆形而扁,长约3毫米,宽约1毫米;外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细小的顺直纹理;搓去外皮,即露出棕色的种仁,富油性。气弱,味微甘。以颗粒饱满,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产于河北,山西等地。
性味《河北药材》:味苦,性寒。
功用主治《纲目》:下乳汁,通小便。治阴肿,痔漏下血,伤损作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煮粥、煎汤或研细酒调。外用:研末涂擦。
选方①治乳汁不行:一莴苣子三十枚。研细酒服。(《纲目》)二莴苣子一合,生甘草三钱,糯米粳米各半合。煮粥频食之。(《纲目》)
②治肾黄:莴苣子一合,细研。以水一盏,煎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③治阴囊颓肿:莴苣子一合。捣末,水一盏,煎五沸,温服。(《纲目》)
④治疖疮瘢上不生髭发:先以竹刀刮损,以莴苣子拗猢狲姜束,频擦之。(《摘元方》)
《*辞典》:莴苣子出处《纲目》
拼音 Wō Jù Zǐ
别名苣蕂子(《河北药材》),白苣子(《山西中药志》)。
来源为菊科植物莴苣的种子。秋季果实成熟后,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打下种子,簸净杂质,贮藏于干燥通风处。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莴苣条。
生境分布产于河北,山西等地。
性状干燥种子呈长椭圆形而扁,长约3毫米,宽约1毫米;外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细小的顺直纹理;搓去外皮,即露出棕色的种仁,富油性。气弱,味微甘。以颗粒饱满,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性味《河北药材》: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纲目》:下乳汁,通小便。治阴肿,痔漏下血,伤损作痛。
用法用量内服:煮粥、煎汤或研细酒调。外用:研末涂擦。
附方 ①治乳汁不行:一莴苣子三十枚。研细酒服。(《纲目》)二莴苣子一合,生甘草三钱,糯米粳米各半合。煮粥频食之。(《纲目》)
②治肾黄:莴苣子一合,细研。以水一盏,煎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③治阴囊颓肿:莴苣子一合。捣末,水一盏,煎五沸,温服。(《纲目》)
④治疖疮瘢上不生髭发:先以竹刀刮损,以莴苣子拗猢狲姜束,频擦之。(《摘元方》)
摘录《*辞典》
《中华本草》:莴苣子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拼音 Wō Jù Zǐ
英语 Seed of Garden Lettue
别名苣蕂子、白苣子、生菜子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莴苣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ctuca sativa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果产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贮藏于干燥通风处。
原形态莴苣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粗,厚肉质。基生叶丛生,向上渐小,长圆状倒卵形,长10-30cm,全缘或卷曲皱波状;茎生叶互生,椭圆形或三角状卵形,基部心形,抱
茎。头状花序有15个小花,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圆锥花序;舌状花**。瘦果狭或长椭圆状倒卵形,灰色、肉红色或褐色,微压扁,每面有纵肋7-8条,上部有开展柔毛,喙细长,淡白色或褐红色,与果身等长或稍长,冠毛白色。花果期5-7月。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赤有野生。
性状性状鉴别 瘦果呈长椭圆形至卵圆形而扁,一端渐尖,另一端钝圆。长3-5mm,宽1-2mm。外表灰白色,棕褐色,黑褐色。瘦果的每一面具7-8条形成顺直纹理的纵肋,用时可搓去外歧,多搓时即呈细毛状(纤维状)。搓去外歧后,即露出棕色的种仁,富油性。气弱,味微甘。
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 莴苣子挥发油0.2%水溶液,剂量0.1mg/10g,0.5mg/10g腹腔注射,小白鼠代谢笼法,结果表明亥挥发油具有非常显着的利尿作用,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1]。
2.抗心律失常作用 莴苣子总黄酮可非常明显地对抗S-T段移位的幅度和移位的持续时间。莴苣子总黄酮能延长小鼠的耐缺氧时间。给家兔注射垂体后叶素后,6/9发生心律失常,而莴苣子总黄酮可减沙律失常发生率至1/9,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赤明显综短。总黄酮还可以明显地减少由氯仿所引起的室颤。实验表明:莴苣子总黄酮对这些实验性心律失常有显着拮抗作用[2]。
3.毒性 小鼠尾静脉注射挥发油0.2%,水溶液至1ml/20g剂量,10只小鼠无死亡,未测得半数致死量[1]。
性味味辛;苦;微温
归经归胃;肝经
功能主治通乳汁;利小便;活血行瘀。主乳汁不通;小便不利;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阴囊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研末,每服3g。外用:适量,研末涂擦;或煎水熏洗。
附方 ①治乳汁不行: 一、莴苣子三十枚。研细酒服。(《纲目》)二、莴苣子一合,生甘草三钱,糯米粳米各半合。煮粥频食之。(《纲目》)②治肾黄:莴苣子一合,细研。以水一盏,煎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③治阴囊TUI肿:莴苣子一合。捣末,水一盏,煎五沸,温服。(《纲目》)④治疖疮瘢上不生髭发:先以竹刀刮损,以莴苣子拗猢狲姜末,频擦之。(《摘元方》)
各家论述《纲目》:下乳汁,通小便。治阴肿,痔漏下血,伤损作痛。
摘录《中华本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647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