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尼日亚积极推广水稻生产的原因

你问的应该是尼日利亚积极推广生产水稻的原因吧,地带的光照条件和气候条件以及地形优势。

尼日亚积极推广水稻生产的原因

尼日利亚地处热带,光热充足,又是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有灌溉水源,还有就是地形平坦,便于耕作。

稻谷是如何在我国范围内逐步推广的?

资阳市雁江区是典型的川中丘陵农业大区和国家商品粮基地县,有稻田30万亩,水资源十分匮乏,全区春、夏、伏旱发生频率分别为80%,68%,56%,素有“十年九旱,无早便涝”之说。水稻是该区主要粮食作物,总产15万t,占全年粮食总产的32%,其产量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目前水资源日益短缺和广大地区灌溉条件短期不可能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尽快示范推广一套简化、高产、高效的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新技术,已成为广大农业工作者的当务之急。2006年我们从四川省农科院上肥所引进了水稻覆膜栽培技术,经多点试验、示范,已将该技术大面积推广,2008年应用面积达10万亩,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

一、水稻覆膜栽培的主要效果

1 增温、早栽、早发 据试验田间调查,水稻地膜覆盖栽培的膜内温度比常规露地栽培增加2.8℃,移植次日大量发生新根,第3日出现分?,无落黄枯叶现象,而露地栽培至少有5~7天的返青期过程。8个移植对比田块调查,覆膜栽培较露地栽培栽后10天左右,每日每亩平均发苗0.23万,发苗速度较露地栽培高1.2倍。由于壮苗早发,最高苗数多且最高苗期提早(一般1周左右),有利于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形成大穗,为水稻高产奠定了基础。

2 早熟 由于大田覆膜后地温增加,其移栽期的安全气温指标可以提早至12℃左右,若遇持续低温天气,秧苗会生长缓慢,但不会造成烂秧死苗。早栽增加了水稻的有效积温,从而使水稻生育进程加速,因而成熟提早。据调查:水稻地膜覆盖比露地栽培提早播栽3~5天,提早成熟5~7天。

3 防除杂草 水稻采用地膜覆盖后,形成膜内断氧层,加上强光暴晒作用,除草效果十分显著,据调查,大田地膜覆盖除草效果达96.8%以上。

人减轻病害水稻采用地膜覆盖后,有效地改善了田间光照条件,特别是通过地膜的反射光作用增加了叶面正反两面的受光强度,对水稻病害起到了有效的抑制作用。从而减轻了纹枯病、坐蔸等病害的发生。因而减少了农药的施用量和对环境污染,达到无公害和绿色环保效果。

5 可防止土、肥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稻田覆膜后可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抑制杂草生长,减轻了肥料和除草剂所造成的面源污染,同时也可减轻雨水(特别是强降雨)对土壤和肥料的冲刷、流失,从而保护了土壤耕作层和生态环境。

6 节水抗旱 该技术将水稻旱育秧、厢式免耕、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和节水灌溉几项节水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使其节水抗旱效果十分显著,并经受了2006年和2007年特大干旱的考验。水稻采用地膜覆盖后,一是节约大田用水,由于田间蒸发量减,小,一般节水达70%左右;二是提高水稻的耐旱能力,在分?期地膜水稻比常规栽培耐旱能力延长7~10天,中后期耐旱时间则更长,尤其是在干旱年度抗旱作用更为突出。

7 节肥 覆膜条件下,土壤养分活性的提高和根系吸收能力的增强,使肥料利用率明显提高,同时抑制杂草生长,覆膜栽培比传统栽培节省10%以上的化肥投入。

8 省工 该技技能错开农忙季节,提前栽秧,且能减少大田灌水、除草、追肥等工序,生产用工明显减少。据调查统计,采用本技术节省栽秧、整地、灌水、除草、追肥用工合计在6个以上。从而缓解了目前农村劳动力紧张的矛盾,让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其它生产或外出打工。

9 高产稳产 无论在干旱年份还是正常年份都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试验发现,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较多是覆膜栽培增产的主要基础,虽然随着有效穗增加,平均每穗着粒数略有减少,但结实率和千粒重有所增加。由于穗粒结构协调,产量有较大幅度增加。据2007~2008年控制小区试验结果统计,覆膜栽培产量增幅为24.49%。尽管地膜覆盖大苗迟栽较覆膜适期栽插减产,但比同秧龄露地栽培减产幅度小,而且特别是在大苗栽插大田后因遇严重干旱缺水或无抽水灌溉地区(俗称“洗手干”稻田),其增产效果比同秧龄露地栽培更为显著。2007年65天秧龄(6月20日)栽插的亩产仍达到506.2kg产量水平。

二、水稻覆膜栽培技术的利用途径

1 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的冬水田地区试验证明,水稻覆膜栽培中小苗使头季稻早栽3~5天,齐穗期提早6~7天。头季稻提早成熟5~7天。利用旱育中、小苗地膜覆盖技术早播早栽早熟,可以有效地避过头季稻高温伏旱和再生稻低温的威胁,实现中稻再生稻双高产。我区是发展再生稻的次适宜区,地膜覆盖中小苗可使再生稻开花期提早,到达安全气温齐穗的概率大大增加。从而也可能为扩大再生稻的蓄留面积创造条件。

2 麦(油)茬稻两季田地区采用水稻覆膜栽培大苗技术可以省力省水省肥,实现高产高效 这个地区采用适期播种的大苗覆膜栽培,虽然稻谷产量与露地栽培相当或略增,但每亩大田阶段省工6个,省水70%以上,省肥10%,节省投人100元以上,同时可缓解栽插阶段的用水矛盾。此外若在双季稻地区采用早稻覆膜栽培技术,既可以使早、晚稻提前成熟,也可以有效地避过晚稻低温的威胁,实现双季稻高产稳产。

三、生产应用情况

为了加速水稻覆膜栽培技术推广步伐,充分发挥其增产增收的效果,在市、区政府重视支持下,市科技局将该技术研究列为重点科研项目,由区科技局负责组织实施;区科技局和农业局分别将其列入农业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并联合组成水稻覆膜栽培技术研究示范协调领导小组和课题组,组织各地及部分重点镇乡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各镇乡也相继建立领导协调小组,将水稻覆膜栽培技术推广列入重点农业科技推广计划,充分保证了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区示范推广。通过多种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刊等广泛宣传,扩大影响面;采取召开培训会、现场会、总结表彰会等有效手段,层层培训技术骨干,交流成功经验,促进技术普及和完善,使水稻覆膜栽培的技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

1 示范推广面积迅速扩大 经3年努力,水稻覆膜栽培技术在我区各地均有应用,覆盖了全区主要稻作区。应用领域从冬水田到两季田,从中小苗到大苗,其应用效果均十分显著。示范推广面积迅扩大,2006年全区仅在有一定基础的地区示范5 000亩,2007年扩大示范,面积达6.3万亩,比2007年增加5.8万亩,2008年的应用面积进一步扩大,达10.0万亩,比2007年又净增4.2万亩。

2 单产大幅度提高,增产增收显著,高产典型层出不穷 近几年我区水稻生产期间灾害突出,水稻覆膜栽培技术经受了严重旱灾的考验。特别是2006~2007年则遇到建国以来不遇的春旱、夏旱连伏旱的严重干旱天气,2008年是较为正常天气,但是水稻覆膜栽培技术的单产水平没有因气候多变而不稳定,也没有因应用面积扩大增产效果下降,相反随着技术水平进步而稳步提高。据调查,绝大多数示范点都创造了当地水稻单产的历史纪录,单季亩产650L8以上的示范片和700kg以上的高产田块层出不穷。如雁江镇2008年连片示范5000亩,经省内专家验收,平均亩产达738.6kg,雁江镇响水村1社李俊清亩产达780.1kg,中和镇罗汉村21社的苏德勋、卓泽二农户,常年种植水稻2亩、1.5亩,亩产仅为450kg和425kg,2008年全部采用了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栽培技术,每亩实产达到647.5kg、659.0kg,比常年常规栽培亩平增产197.5kg、234.0kg,增产为43.9%、55.1%。

3 社会效益显著 水稻覆膜栽培的高产高效引起各级领导和农业主管部门的重视,区委、区政府将该技术提到了“水稻栽培技术的重大变革”、“水稻生产上新台阶的突破性技术”的高度,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技术培训和推广。我区在2006~2008年3年均把水稻覆膜栽培技术推广作为全区水稻恢复性增长的突破性措施来抓,促进了全区水稻生产的发展,今后将继续抓好该技术的推广。

(通联: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农业局641300)

大约在一万多年前,全球的气候开始便暖起来,为了解决自己的生存危机,当时的人类不得不来耕种土地,于是乎农业便渐渐开始发展起来了。

稻谷因为其极强的抗逆性和优异的生育期,逐渐成为了我国农业的代表作物,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最为基础的贡献。

那么问题来了,稻谷是在我国范围内逐步推广起来的?其种植和传播大约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战国前期,稻还属于一种十分珍贵的粮食。

稻米作为一种起源于我国南方的粮食作物,其种植历史悠久,最早的考古发现应该是1995年在中国河南道县玉蟾岩遗址里,发现了四粒**的稻谷,经过专家监测其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稻谷。

在《诗经?小雅》记载有如此这段话:“滮池北流,浸彼稻谷”,这表明了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学会引水来浇灌稻田。

《鲁松》则说:“有稷有黍,有稻有秬”,这就表明了西周时期,稻的种植已经传入了北方,只是当时的种植并不普遍,稻米还是被当作是珍贵的粮食。

第二、战国至秦汉时期,稻的种植开始便得普遍

在这段时期内,稻谷不仅在长江流域普遍种植,北方的水稻种植也便得开始普遍起来。在《吕氏春秋》中,出现了专门关于稻谷种植时节的描述,还提出了勿夺农时的说法。

西汉末年,在贾让的《治河策》中,还出现了用灌溉来改变盐碱地,把谷田和麦田改种稻田产量增加5倍这样的论述。

第三、在魏晋和隋唐时期,南方水稻大规模种植

自东汉末年开始,北方地区遭遇了连绵不绝的战乱,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劳作方式都被带往了南方地区去。

于此同时,水稻的种植技术也一并跟着时代而不断提高。在公元2世纪的时候,出现移栽水稻的办法;公元3世纪的时候,出现了水稻专用的绿肥,公元6世纪的时候,还出现了增加土壤含氧量的烤田技术。

在隋唐统一中国后,稻米在南方开始被大量种植,南方的社会经济也得以发展起来。

第四、在五代至明末时期,稻米成功成为传统农作物之首

在五代时期,由于北方长期处于战乱,这严重破坏了农业的正常发展,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也正因为此,全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逐渐南移。

到了宋代时期,南方的人口正式超过了北方。

而这一切的背后正是由于南方农业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当时才会有“苏湖熟,天下足”这样的谚语。到了明代,则又出现了“湖广足,天下足”这样的说法。

从此以后水稻种植,始终占据了全国首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789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