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水稻移栽后能得立枯病吗症状是什么样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气温过低、温差过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秧苗细弱、种量过大等因素,田间症状主要表现为出苗后秧苗枯萎,容易拔断,茎基部腐烂,有烂梨味,发病较重的整片死亡,病株基部多长有赤色霉状物。

水稻移栽后能得立枯病吗症状是什么样

水稻立枯病属于土传病害。是由多种病原菌侵染而引起的,主要有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目镰孢菌属Fusarium oxysporium Schelcht(尖孢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禾谷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 Sacc.(木贼镰孢菌)、Fusarium solani (Mart.) App. Et Wr.(茄腐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cheld(串珠镰孢菌)及无孢目、丝核菌属的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立枯丝核菌)等,还有鞭毛菌亚门霜霉目腐霉菌属的Pythium spp. (腐霉菌) 等真菌。镰孢菌一般以菌丝和后垣孢子在多种寄主的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侵染为害。丝核菌则以菌丝和菌核在寄主病残体中和土壤中越冬,靠菌丝蔓延于幼苗间传播,进行侵染为害。

丝核菌和镰刀菌等水稻立枯病病源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均为弱寄生菌,一般能在水中或土壤内营腐生生活。这类病菌致病性不强,它们一般不宜侵染健壮的幼苗,只有当天气不良和管理不当,致使秧苗生长弱、抗性降低后,各种弱寄生菌才得以乘虚而入并传播蔓延。因此,秧苗素质差、生长弱、抗病抗逆力差是发生立枯病的直接原因。

能否得立枯病就看你所用的土壤了,如果是常年种植水稻的土壤就应该会的立枯病,如果你真的嫌慢的话,你可以接种立枯病的病原菌,这不就简单多了么?

什么是水稻立枯病?怎样防治

诱发因素

1.气候影响。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时诱发水稻立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以低温影响最大。 水稻是喜温作物,当温度低、苗床湿度大时水稻抗病性下降,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发生黄枯。如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温度突然升高,昼夜温差大,加之苗床湿度大,造成水稻秧苗弱,根系发育不良,吸水能力差,而高温使得水分蒸发迅速,幼苗吸收水分和叶片蒸腾比例失调,常引起水稻幼苗发生靑枯,严重的致使秧苗枯死。

2.播种量过大。 密度过大,秧苗群体与个体生长发育不均衡,相互争肥、争水、争光,加之昼夜温差大,高温秧苗易徒长,秧苗根系发育不良,秧苗地上地下生长发育不协调,形成徒长苗,在突然出现高温或通风状态下易出现靑枯,徒长苗弱苗抗病性差,易病原菌侵入发生立枯

3.壮秧剂使用方法不当,使用壮秧剂不按操作规程操作。比如直接将壮秧剂混少量过筛土扬在摆好的秧盘床土上面,采取浇水的办法施入,甚至有直接将壮秧剂散在盘土之上浇水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极易产生肥害、秧苗长相参差不齐,且苗弱,进而诱发立枯病、青枯病的发生。还有部分农户存在壮秧剂混拌不均匀,混拌后没有闷土的流程,摆盘装土与播种时间间隔过长。导致壮秧剂有效的酸度和肥料挥发损失。

4.苗床酸碱度失调。由于使用壮秧剂方法不当,造成壮秧剂内调酸剂挥发损失或调酸不均匀,加之,农户很少自主调酸完全依赖壮秧剂。苗床在2.5叶期ph值明显偏高,不适宜水稻秧苗生长,利于立枯病菌等土传病害的繁殖和入侵。

发现秧苗出现病症,不要盲目用药,要结合秧苗生长环境条件来防治。以防病为主,治疗为辅。通过改善苗床酸碱度、温湿度、补充速效养分,如苗床使用硫酸铵、促进秧苗生根,喷施生根药剂、施药控制立枯病病菌,如恶霉灵、甲霜灵、多菌灵等,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因时、因地、因苗进行防控。

要要洗苗,以免对叶片造成损伤

可以加云苔素,一般间隔5-7天,喷施2-3次

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气温过低、温差过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秧苗细弱、种量过大等因素,田间症状主要表现为出苗后秧苗枯萎,容易拔断,茎基部腐烂,有烂梨味,发病较重的整片死亡,病株基部多长有赤色霉状物。症状如下:

芽腐

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苗的幼芽或幼根变褐色,病芽扭曲、腐烂而死。在种子或芽基部生有霉层。

针腐

多发生于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开,基部变褐,有时叶鞘上生有褐斑,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种子与幼苗基部交界处生有霉层,茎基软弱,易折断,育苗床中幼苗常成簇,成片发生与死亡。

黄枯、青枯

多发生于幼苗2.5叶期前后,病苗叶尖不吐水,叶色枯黄、萎蔫,成穴状迅速向外扩展,秧苗基部与根部极易拉断,叶片打绺。在天气骤晴时,幼苗迅速表现青枯,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幼苗叶色青绿,最后整株萎蔫。在插秧后本田出现成片青绿枯死。

防治立枯病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1、在水稻秧苗1-2叶期时,使用奥-力-克(青枯立克) 50ml+大蒜油15ml,兑水15公斤喷雾,5—7天1次,连喷2次。为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建议喷雾时每15公斤水加叶面肥(沃丰素) 25ml。发病中后期:使用奥力克青枯立克100ml+大蒜油15ml,进行喷雾,3天一次,连喷2到3次。

2、精心选种与晒种。提高催芽技术,防止种子受伤,提高种子生命力和抗病力。

3、适期播种,播种密度不要过大。应在气温稳定通过6℃ 时播种,不要盲目抢早。从理论上讲,播种密度以300 g/m2为宜。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农民为了节省农膜等生产成本,以及考虑到出苗率、使用插秧机等原因,往往会加大播量,即便如此,播种量也绝对不能超过500 g/m 。

4、苗床管理。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练苗等环节的工作,提高幼苗抗病力,防止和减轻立枯病、恶苗病的发生。

5、加强田间管理。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炼苗环节,做到前保(出苗前保温)、中控(出苗后至3叶期控温)、后炼(3叶期至插秧前调温),提倡稀插早育苗,控制温湿度不徒长。一叶一心期保持温度25~30~C尽量少浇水,第2叶期后必须使其逐渐适应寒冷条件,三叶一心期温度不超过25℃,土壤水分充足,但不能过湿。3叶期后白天应揭膜通风锻炼,夜间如果无霜冻最好也要揭膜使之经受低温,这样可以培育出抗寒力强的壮秧。

6、苗床土壤消毒用3.2 恶甲水剂300倍液喷洒,用广灭灵水剂浸种24,-48 h或于1叶1心期喷洒500~1000倍液。水稻秧苗1叶1心期,每盘用15%立枯灵液剂0.9 g加水1 L喷洒。用70%敌克松粉剂500倍液或1%硫酸铵进行喷雾,并注意保持床土湿度,以有效防止立枯病的危害。在秧苗发病初期,施立枯清每平方米用药l~1.5 g,对水均匀喷在苗床上。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966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