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大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甘蔗等作物缺镁有何症状?怎样防治?
作物缺镁症通常是下位老叶脉间褪色黄化。褪绿形式因作物而异。阔叶类作物多为全叶均匀褪绿,部分由边缘开始,逐渐向中心扩展,有的作物叶片上还有斑点状黄化,但叶脉均为绿色;禾谷类作物则脉间褪绿,形成黄绿相间的条纹叶。现将几种常见作物的缺镁症状分述如下:
水稻:下位叶脉间褪绿黄化而叶脉仍为绿色,界限分明,形成黄绿相间的条纹花叶,杂交稻病叶叶缘呈紫红色或灰紫色。
大小麦:下位叶前端部叶身及脉间褪绿黄化,褪绿后残剩的叶绿体聚集成直径数毫米的小绿斑,成串排列呈念珠状,对光观察尤为明显,这是麦类缺镁的特征性症状。
玉米:一般在拔节后发生。症状为下位叶前端脉间失绿,并逐渐向叶基部发展,失绿组织**加深,叶脉仍为绿色,呈现黄绿相间的条纹,有时局部会出现念珠状绿斑,叶尖及前端叶缘呈现紫红色,严重时叶尖干枯,脉间失绿部位出现褐色斑点或条斑。
马铃薯:老叶的叶尖、叶缘及脉间褪绿,并向中心扩展,后期下部叶片变脆、增厚。严重时植株矮小,失绿叶片变棕色坏死、脱落。
棉花:老叶脉间失绿,网状脉纹清晰,以后出现紫色斑块,甚至会全叶变红,叶脉保持绿色,下部叶片提早脱落。
甘蔗:老叶上首先出现脉间失绿斑点,再变为棕褐色,随后这些斑点再结合成大锈斑,茎秆细长。
大豆:生长前期叶片脉间失绿变为**,并带有一些棕色小斑点,但叶基及叶脉附近仍保持绿色。生长后期缺镁,叶缘向下卷曲,边缘向内逐渐变黄,以至整张叶片呈橘黄或紫红色。
花生:老叶边缘失绿,向中脉逐渐扩展,而后叶缘部分变成橙红色。
油菜:苗期子叶背面及边缘首先呈现紫红色斑块。中后期下部叶片近叶缘的脉间出现失绿,逐渐向内扩展,失绿部分由淡绿 →黄绿 →紫红色,植株生长受阻。
烟草:下部叶片尖端、边缘和脉间失绿,叶脉和周围仍保持绿色。极度缺乏时,下部叶片几乎变为白色,极少数干枯或产生坏死斑点。
缺镁症的防治除改良酸性土壤,控制氮、钾肥外,应增施镁肥。镁肥作基肥,每667米2施硫酸镁10~15千克,喷施用1%~2%硫酸镁溶液,连续喷2~3次,每次间隔7天。
“五谷”是指稻、黍、稷、麦、菽五种作物,按现在的说法是水稻、小米、高粱、麦子、大豆等一类粮食作物。
水稻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在殷朝以前传入我国,是我国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小米原产地在我国黄河流域,主要也在我国北方地区种植;高粱起源于非洲,也有一种说法是原产中国;大豆原产于我国云贵高原,目前主要产区以我国东北和北方地区。
对于“五谷”的解释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即在以前的“五谷”中包含麻,而没有稻。这是因为古代中国在北方发展较早,北方地区水稻种植较少,随着我国南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的地位愈来愈显得重要,而且麻是纤维作物,五谷指的是粮食作物,所以在以后的五谷是指带壳谷类粮食作物。
现代所讲的五谷是泛指主要的粮食作物,指的是水稻、小麦、玉米、豆类(以大豆为主)、薯类(红薯、马铃薯)等五谷杂粮。
那么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叫“小杂粮”的,又是指的是什么呢?
现在的小杂粮指的是一类小宗粮豆作物,这些作物一般具有生育期短、种植面积小、种植地区和方法特殊、有多种用途的多种粮豆。其特点是小、少、特、杂。如高粱、小米、荞麦、燕麦、大麦、薏仁,豆类有芸豆、绿豆、赤豆、蚕豆、豌豆、豇豆等。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我们吃的大米和小麦精制的面粉以外,如玉米、豆类、薯类等也属于杂粮或称为粗粮。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994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