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兔版安-124洲际运输机也要亮相?

兔版安-124洲际运输机也要亮相?

兔版安-124洲际运输机也要亮相?

近期,随着运油-20在多兵种联合演练中公开亮相,国产运-20系列的发展引起了外界极大关注。事实上,就在不久前,国内网络上还出现了多架运-20换装大直径涡扇-20发动机的资料。

也许不久之后,装配涡扇-20发动机,载重量提升到原计划66吨的全状态运-20正式现身。而更让人意外的是,近日网络上还出现了关于国产新型大尺寸机头舱门相关设备的招标文件,以至于舆论开始讨论发展类似俄制安-124洲际运输机的声音。不过,事情的真相恐怕并不是这么简单。

已经换装涡扇-20的运-20

全球航空史发展至今,在运输机领域的巅峰型号毫无疑问是苏联时代的安-225。当然,这款用于运输“暴风雪”航天飞机的特殊型号,由于用途单一、造价高昂,最终仅仅建造了1架而在安-225之下

当然就是著名的安-124洲际运输机,这是一款最大载重量高达150吨的强悍装备,并且是真正性能完善的量产型号,仍然在国际运输领域表现活跃。

此外,美制C-5系列也是一款洲际运输型号,不过其吨位比安-124略逊,最大载重量只有约130吨。如果我国能够发展一款与C-5、安-124吨位接近的洲际运输型号,那么中航工业在运输机领域,无疑将跃升为全球最顶尖水平。

然而,“国产版安-124”真正诞生,必须要解决两个最关键的问题。

已经毁于战火的安-225

第一,也是最显而易见的问题——发动机。作为中航工业数十年来最无奈、最迫切的技术难题,国产航空发动机的羸弱早已众所周知。近年来,这一问题虽然随着涡扇-10的大规模应用得到缓解,但并没有彻底解决。

无论是在战斗机发动机领域与美制F-135的差距,还是在运输机发动机领域长期依赖俄制D-30-KP2的尴尬,都在说明国内目前的技术水平,仅达到勉强满足需求的程度。

而C-5、安-124洲际运输机作为美苏现役运输机型号的巅峰之作,对发动机的严苛要求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苏联在80年代发展安-124时,就因为其搭载的是苏联第一代D-18T型大直径涡扇发动机,因此妥善率极低,即使在1987年开始服役后仍然问问频频,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的技术难度可见一斑。

运-20之前一直搭载俄制D-30-KP2发动机

我国过去10年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取得了一定突破,但主要集中在最关键的战斗机动力方面,处于次要地位的运-20虽然也有了仿制D-30-KP2的涡扇-18,以及从涡扇-10核心机基础上发展的涡扇-20,但无论是投入的资源还是发展进度,都无法与前者相比。

以至于在涡扇-10大规模应用、涡扇-15成熟指日可待的当下,涡扇-20还处于试飞阶段。

如果国内试图发展吨位与C-5、安-124吨位接近的型号,继续使用涡扇-20甚至是涡扇-20改进型号都无法满足性能需求。

即使考虑到性能有所降低,航空技术也得到一定发展,至少单台推力也要超过20吨(D-18T最初是23.43吨)才能满足需求。对比而言,外界对涡扇-20的普遍预计,只有大约14吨。

涡扇-20显然无法满足洲际运输机的动力需求

我国如果在涡扇-20性能尚未完善的情况下,以大跃进的方式发展20吨以上大推力发动机,说得好听一点叫做有梦想,说得不好听就是想太多。

事实上,国内目前在运输机领域的发展路径已经非常清晰,那就是进一步完善运-20的性能,并与现代化的运-9形成高低搭配,这已经能够满足99A主战坦克及以下绝大部分装备的运输需求。

更重要的是,国内之前长期以有限的伊尔-76大型运输机为主力,使用时间虽然长,但积累的经验仍然相对有限。而国产运-20大规模应用也不过是近几年时间,尚不足以支持国产运输机更进一步,完成向C-5、安-124的靠拢。

运-20机群规模快速壮大

实际上,我国目前并没有对洲际运输机的装备需求。装备需求这个说法似乎非常虚无,准确理解还需从实际例子出发。

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花费无数心血,分头完成了国产051型驱逐舰的建造、法国“大黄蜂”舰载直升机的引进、第一代2万吨905型补给舰的完善等诸多项目,最终圆满保障国产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试验。

这种不惜耗费海量资源,也要确保东风-5发射试验成功的例子,是典型的以战略需求决定装备发展,原因在于当时东风-5是保证国家安全必须的战略性装备。

东风-5是举全国之力发展的战略装备

再比如,苏联海军在80年代建造了水下排水量4万多吨的941型“台风”战略核潜艇,至今仍然稳居全球最大核潜艇的位置,也留下了许多关于“台风”的传说。

究其原因,“台风”之所以吨位巨大,是因为当时苏联海军正处于从液体潜射弹道导弹向固体潜射弹道导弹的转型阶段,在固体潜射弹道导弹领域经验不足,能够满足苏联海军8300千米射程需求的P-39导弹长度惊人,为容纳这款庞然大物才使得“台风”的体型非常夸张。

当然,军事装备的庞大往往与高昂造价联系在一起,按照苏联解体后解密的资料,4万多吨“台风”耗费的资源,与6万吨“第比利斯”级航母基本相当。而苏联为保证其海上战略威慑力,在解体前不惜建造了7艘“台风”,其中6艘建成服役,耗费的资源可想而知。

庞大的“台风”潜艇群也意味着巨大的投入

国内目前并没有能满足洲际运输机需求的大型发动机,但如果真的倾尽全国之力,在涡扇-20的基础上谋求突破,并非完全没有可能。但问题在于,我国真的需要耗费如此高昂的代价发展大推力发动机吗?

美国在70年代率先发展C-5洲际运输机,是由于其本土远离欧洲大陆,需要一款强力型号满足跨洲运输需求。

事实上,单架运输两辆M1A2主战坦克曾经是美军对C-5的要求(C-5在理论上可以满足这项需求,但在实际使用中为保证安全一般只装载一辆)。而苏联推出更胜一筹的安-124,不仅有与C-5较劲的想法,而且也确实是有全球作战的现实需求。

美国空军的C-5机群

但在苏联解体之后,新生的俄罗斯虽然接收了46架安-124(安-124总计生产了54架),但其中只有26架在俄罗斯空军中服役,剩余20架一直在俄罗斯民航中从事航运业务。

在整个90年代,26架军用型安-124之中,可用的只有4架左右,并且一直以运输军政要员为主要任务。进入21世纪后,军用安-124得到一定升级,但活动频率仍然很低,直到2018年俄罗斯军队介入叙利亚战事,其洲际运输机的特性才有所展示,很真实的印证了安-124的尴尬。

比较而言,我国在空中军事运输方面,还没有走出亚洲的迫切需求,当前几乎所有的运输需求都能由国产运-20满足,对于造价高昂、技术复杂、维护费用更是惊人的洲际运输机

,在短时间内也没有多少装备需求。因此,真正与C-5、安-124吨位接近的国产洲际运输机,恐怕还需时日才能真正现身。

战前隶属乌克兰安东洛夫航空公司的安-124

过去几十年里,国产军事技术装备的发展有过不少挫折,总体发展较为缓慢。但随着国力增强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以歼-20、东风-17为代表的世界顶尖技术装备,极大的增强了国人对国产先进军事装备的信心,也衍生了在几乎所有尖端领域都追上世界最强技术水平的期待。

这种期待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却与国内数十年积弱的现实并不契合,以往无数的惨痛经验都已证明,任何枉顾客观规律的跃进,都只会带来更大的遗憾,唯有资源与技术积累的充分结合,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道路。

在大吨位运输机领域,急是急不来的

在冷战时期发展的C-5、安-124洲际运输机,虽然性能不俗,但毕竟已经服役数十年之久,很多为满足冷战需求的设计,实际上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

美国空军在上世纪80年代发展的C-17A,之所以被称为“战略运输机”,而不是伊尔-76的“大型运输机”,正是因为在设计时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部分C-5洲际运输机职能,并降低了洲际运输对机场软硬件设施的需求。

国产运-20虽然在设计上参照了伊尔-76的部分技术,但同样应用了类似C-17A的战略运输机思想,这在2022年4月运-20飞往塞尔维亚的洲际运输行动中,已经有所体现。

尽管当前对于我军来说,对于洲际运输机的需求并不强烈,也不迫切,但对于掌握了大型运输机设计、制造和运作经验的中国航空工业而言,未必不能在洲际运输机领域再次实现突破,这只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

青藏高原的美式装备

机会来的时候,抓住它,还有个把握最佳时机的问题。请看下面的例子:1970年4月11日,我国“长征3号”火箭将“亚洲一号”卫星发射上天,此事为亚洲及至世界瞩目。徐州重型机械厂迅速在《人民日报》公布了很有新意的广告:感谢你——“亚洲一号”的信任,“海虹”牌吊车能为“亚洲一号”卫星发射提供吊装服务而感到自豪!该厂及时把握卫星发射造成的新闻效应,而宣传自己的产品,提高知名度,收到了很大的效果。

1990年11月,全国百货用品订货会在西安召开。9月初,广东潮阳日用化妆品厂的经理倪永佳前往西安。当他在广州机场急匆匆登上飞机,正要按那张普通民航机票上的座号寻找座位时,一位空姐对他说:“不用对号人座了,这是您的专机。”这时,他才发现100多个座位的机舱空空如也,只有他一位乘客。

原来,民航局那天临时决定增调一架飞机去西安,半小时前起飞的那架“满载而飞”,而后起飞的这架就剩他一名乘客。

一位普通乘客坐“专机”,创造了民航史上的奇迹,默默无闻的倪永佳一举成为新闻人物。《西安晚报》记者采访他,他把这段奇遇与他的产品“嘉娜斯”相联系,做大篇幅有趣描述。从而使“喜娜斯”随着主人奇妙的经历打出了知名度,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获出人意料的成功。

倪永佳是幸运的,然而“嘉娜斯”的成功就不仅仅是因为幸运。因为“幸运”本身并不等于成功,成功与幸运之间还需要一颗有准备的头脑。

精明的人还善于把不幸的事件,转化为提高产品知名度的契机。

几年前,一架美国赛斯纳公司生产的“奖状”号飞机在下降时,遇到一只叼着兔子的老鹰。老鹰见到飞机这个庞然大物时很害怕,丢下兔子就跑,糟了!兔子恰巧被吸入飞机发动机。发动机一旦被损坏,这架飞机就完了!飞行员惊出一身冷汗。然而,很幸运,兔子撞机虽使螺旋浆受损伤,但发动机却安然无恙,飞机安全降落到地面上。由于“奖状”号飞机装的是加拿大普拉特·慧特尼公司生产的PT6发动机,PT6发动机因此成了世界上唯一经受过“兔撞试验”的发动机,由此意外地说明了该发动机的工作可靠性。这家公司借此机会,大加宣传,于是名声大震,赢得了很高的信誉。

由此看出,我们要随时注意身边的事,准备好,机会每刻都可能降临。

青藏高原的美式装备

上世纪70年代,鹰酱和兔子各有利益需求,于是刚还在越南战场怼得你死我活,转眼两者就眉开眼笑的握手了,并开启了一段长达十多年的蜜月期。兔子利用这个窗口期引进了先进装备,包括黑鹰直升机、小羚羊直升机、海豚直升机、超级大黄蜂直升机、AN/TPQ-37炮侦雷达、MK系列鱼雷、LM2500发动机、MTU柴油机等等,兔子看见什么都想买,可是囊中羞涩,最终采购数量都非常有限。我们要说的就是来自大洋彼岸的高原神鹰S-70黑鹰直升机。

当年兔子收复西藏,先遣连队136人行军数月,没开一枪一炮便进去了,可走到西藏却阵亡一半,后面还有一队不计成本不断送补给的牦牛队,然后牦牛又死了一路,未开一枪就记大功的连队仅此1个了,想想这青藏高原的路有多难?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兔子都还不能很好的解决驻青藏高原一线哨所补给困难问题,尤其是一到冬天就只能吃存量,有个伤病、或者藏民老乡遇到困难需要援助就有些无可奈何。

于是兔子趁蜜月期就开始瞄上了鹰酱的先进直升机,S70黑鹰、CH-47支奴干等等都看得流口水,最后实在没钱就选择了西科斯基的中型S-70黑鹰直升机。1984年6月兔子签下购买24架S70及相关配套的合同,单价达到600万美元,总价值1.5亿美元,随后兔子的8名飞行员和相关地勤就去鹰酱那里培训了,这速度也是急得火急火燎的,早一分钟拿到飞机就可能早一分上高原。说到这里,有的小伙伴就有疑问了,黑鹰直升机代号不是UH-60吗?怎么又成了S-70了?

其实S70是黑鹰直升机公司编号,进入鹰酱军队服役后才有了军方代号:UH-60。比如与S70竞争的产品就是另一款重型运输直升机波音-234,这其实就是鹰酱陆军的CH-47“支奴干”。当然由于CH-47属于重型运输机行列,价格有些太贵,最终兔子选择的就是便宜一点的黑鹰了,这是一款10吨级别的中型通用直升机,能够根据不同的任务携带不同的装备,能很好的胜任包括运输、渗透、反潜、救援、电子战、炮兵支援、攻击控制以及其他民用用途。

兔子引进的“黑鹰”是西科斯基S-70系列中的民用型号S-70C,不知道是鹰酱军售的限制,还是确实民用型号便宜一点,当然为了适应高原飞行做了一些改进,比如采用加大推力的发动机CT7-2C,输出功率达到了1625轴马力,使用了舰载版SH60的上部主减速壳体,用LTN3100 VLF导航系统代替了美军标准的多普勒导航系统,其最大起飞重量9185公斤,转场航程大于500公里,外部货物钩可以起吊3630公斤重的货物。

兔子的S70黑鹰一般配置2名飞行员,货舱内还可搭载12名士兵,紧急情况下就像挤公交车一样,最多可以塞进去19个人。虽然兔子拿到手的可能只是猴版的黑鹰,但当时鹰酱科技水平确实只能仰望,因此这款直升机长期起来都是兔子在高原上服役最优秀的直升机,也是兔子军队序列中唯一一款大众最熟知的美式装备,没有之一。兔子购买的第一批24架S70回国后,经过训练很快就上了青藏高原服役,从而结束高原无直升机的历史。

而且由于青藏高原气候实在太过恶劣,一到冬天就大雪封山且雪崩不断,边防哨所的冬天的补给难题、雪崩的抢险救灾难题等等,以前基本是望而心叹,有了黑鹰直升机后至少有了救援的手段。可仅仅24架数量哪里够,因此黑鹰服役以来飞行任务相当重,可以说服役这30多年里,黑鹰直升机一次次飞赴死亡航线,一次次创造飞行奇迹,比如1995年藏北那曲发生50年罕见特大雪灾,黑鹰直升机共飞行16架次,机降物资3070公斤,为600多名受难群众解决补给救援问题。

由于任务太重,黑鹰直升机前后多架因各种故障坠毁,可以说黑鹰直升机为高原救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S70黑鹰的卓越表现得到了兔子军方认可,价格虽贵但物有所值,因此兔子表态希望继续洽商购买,西科斯基公司甚至预计兔子至少会购买100架才能解决高原直升机需求问题,双方又开始愉快的协商谈判了。可没想到1989年蜜月期突然戛然而止,鹰酱要求整个西方不得再出售武器给兔子,对兔子实施了全面的武器禁运。

快到手的大单突然没了,西科斯基公司自然要反抗一下,他们以出售的是S-70C民用直升机为借口,希望继续达成合作,但反抗无效,而且还被要求彻底停止黑鹰直升机销售合同的谈判,甚至连零配件的供应都要断了。之后鹰酱觉得自己好像做得还是有点过分,于是在1993年以黑鹰直升机执行的是高原人道主义救援任务为借口,恢复了对黑鹰直升机零配件的供应,解决了兔子黑鹰不能维修的燃眉之急,可武器禁运直到今天也没解除。

由于无法获得黑鹰,为了缓解高原直升机的紧迫需求,之后兔子便开始和二毛打好关系,又从而来那里淘来了很多先进武器,就包括上高原的米17直升机。但兔子对S-70C的性能还是恋恋不忘,既然鹰酱禁运,而自己这里又有成品,那就山寨一下试试,山寨好像不好听,换一个高大上的名字:逆向工程。

可当时兔子直升机工程技术能力确实不足,发动机更是完全没有眉目,逆向了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直到这些年工业水平起来了,逆向黑鹰这个事还没有忘记,于是又来了一次,这一次可就不仅仅是逆向了,还用上了自己这么多年积累的各项技术,最终出来的产品就是“直20”,一个与S-70黑鹰长得几乎就一模一样的10吨级通用直升机,性能估计也和现代版黑鹰不相上下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897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