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2020年大学生就业数据是什么?

2020年大学生就业数据报告如下:

2020年大学生就业数据是什么?

1、“新一线”城市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报告显示,2019届大学毕业生在长三角地区就业的占比最高(本科:25.8%,高职:22.9%),其次是珠三角地区(本科:21%,高职:20.4%)。

结合各地区本科院校毕业生实际占比和2019届在本地区就业毕业生占比综合来看,珠三角地区人才的吸引力较强,其次是长三角地区。而东北地区、中原地区人才吸引力较弱。

从城市分级看,本科毕业生选择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22%上升到2019届的26%,而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26%下降至2019届的20%;高职毕业生选择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17%上升到2019届的23%,而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19%下降至2019届的15%。

另外,“新一线”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2019届本科毕业生中,外省籍占比从2015届的28%上升到2019届的38%,与一线城市(平均68%)差距在逐渐缩小。在主要的“新一线”城市中,在杭州就业的2017~2019届外省籍本科毕业生占比最高,其次为天津、苏州,均超过一线城市中的广州。

2、大学毕业生升学比例持续上升

报告指出,升学在对大学生就业起到分流与缓冲作用的同时,将持续为中国产业链稳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升学比例持续上升。本科生国内读研比例从2015届的13.5%上升至2019届的15.2%,高职毕业生读本科的比例从2015届的4.7%上升到2019届的7.6%。

学历提升带来的教育回报随着时间延长而显现。以读研人群为例,2014届本科生毕业五年内获得研究生学历人群月收入(10408元)明显高于未读研人群(9683元),其就业满意度(获得研究生学历人群:79%,未读研人群:73%)也明显更高。

3、本科计算机类、高职铁道运输类专业领跑薪酬榜

报告显示,2019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5440元,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外,与2015届相比,五年来本科生起薪涨幅为23.6%;高职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4295元,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外,与2015届相比,五年来高职生起薪涨幅为15.7%。

其中,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等本科专业毕业生薪资较高,2019届平均月收入分别为6858元、6145元、5899元;铁道运输类、计算机类、水上运输类等高职专业毕业生薪资较高,2019届平均月收入分别为5109元、4883元、4763元。

另外,2019届本科毕业生在一线城市的就业满意度(72%)略高于“新一线”城市(68%)。上海是本科生就业最满意的城市,其次是北京;“新一线”城市中,在杭州、天津、宁波、南京、苏州就业的毕业生满意度较高,不输于部分一线城市。

报告认为,“新一线”城市就业机会多、生活成本相对一线城市较低、更易落户等优势对本地和外地人才均有强大的吸引力,正不断追赶以往在人才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的一线城市。

4、逾7成数字化人才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就业

报告显示,近年来,毕业生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的比例持续升高,2019届本科毕业生中任职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比例(8.9%)仅次于教育业(15.9%)。从职业来看,毕业生从事互联网开发及应用(6%)、计算机与数据处理(5.7%)类职业的比例较高。

在就业区域方面,泛珠江三角洲、泛长江三角洲、泛渤海湾三大区域经济体是数字化人才的主要就业地。2019届从事互联网开发及应用和计算机与数据处理类职业的本科生中,在这三大区域经济体就业的比例分别为29.7%、27.5%、19%。在就业城市类型方面,有74%的数字化人才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就业。

5、大学生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教育、文娱及零售业

2019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6%,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4%。随着毕业时间的延长,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毕业三年内上升至8.1%。

数据显示,“教育业”是2019届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最主要领域(本科:24.5%,高职:10.5%),集中在教育及职业培训、中小学教育,以及文学艺术、设计、体育等方面。大学生到“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本科:15.8%,高职:6.9%)、“零售业”(本科:8.6%,高职:11%)创业的比例也较高,从主要从事工作岗位来看,大学生到文体娱乐领域创业主要是做摄影师、自由写作等,做零售主要是从事销售、电子商务等方面工作。

央广网-《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中国历年应届生就业率数据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也反映了我国各时期就业形势的特点。下面我们来逐年分析一下中国历年应届生就业率的情况:

1、2008年,我国应届大学生就业率首次超过90%

经过西部计划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建设等举措,使得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环境不断变好。在此背景下,全国应届大学生就业率首次突破90%大关,其中还有大量毕业生选择到直辖市和发达区域就业。就业形势非常乐观。

2、2010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再度攀升至94.5%

这一年,中国全国共有611万名本科生、专科生、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其中应届生就业率超过94%,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然而,在此同时,优秀人才紧缺,企业需求与毕业生专业不匹配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持续加以解决。

3、2014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首次出现下降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放缓,就业压力开始增大。2014年,全国毕业生人数逾700万,就业率降至71.5%,此后几年前,就业形势一直不乐观。

4、2016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延期等问题凸显

我国毕业生人数逐步增加,就业面临着萎缩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当前的招聘形式更新换代,现有模式难以满足职业与企业需求。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和质量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但新兴行业学科人才紧缺。

5、2019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重回90%以上

经过持续加强工作和不断优化服务,各地区的毕业生综合就业率再次上升,并且进一步巩固了招聘岗位、创业、自主择业的多元化发展方向。各级政府也推出多项支持就业的政策和举措,使得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取得积极变化。

总体来看,我国历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的走势呈现一定的规律性,随着国家和社会政策的调整,以及行业、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和就业状况的不断变化,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呈现波动性和下降趋势,并且就业形势对于不同岗位、不同专业和不同地区有区别。

因此,未来我国应当进一步加大关注力度,持续改进教育和培养模式,适度发挥社会职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就业选择和更高质量的服务。

同时推动人才与就业的有效衔接,鼓励学生积极拥抱创新、探索、实践,从就业而言,将更好地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社会发展。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34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