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浅谈我国养猪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怎样的地位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也是世界第一大猪肉消费国。

浅谈我国养猪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怎样的地位

简介:

前言:中国具有悠久的养猪业历史,是一个养猪大国,但非养猪强国,却是猪肉消费者大国。养猪已成为畜牧业的支柱产业,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发挥着巨大作用。猪肉产品在人们日常膳食结构中的比例愈来愈大,猪肉产品的安全和卫生问题也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大力推进健康养殖,生产出优质、安全的猪肉产品成为广大消费者关注的问题。

中国养猪业现况

1、从养猪方式上来看

据悉,中国目前养猪散户和规模猪场数量在6100万个以上,其中年出栏小于500头的散户个数竟然高达99.60%,年出栏大于500头的规模猪场仅占0.40%。散户饲养的比重很大,规模化、区域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规模化猪场在环保上也存在问题,一些养殖小区建筑用地难以落实,特别是一些地区还收取土地使用费,贷款手续繁琐,这些问题制约了规模化的发展。

2、从出栏量上来看

近几年中国生猪出栏量一直保持在6.6亿头,2013年却高达7.15亿头,出栏量在5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约占35%左右,而出栏量在500头以下的散户却占有市场65%的份额。散户还是贡献主体。

3、 从生产水平上看

目前,中国能繁母猪存栏5000万头,每头能繁母猪年均出栏13-14头左右,和世界先进国家的25头生产水平相差甚远。中国养猪生产水平近几年逐步接近世界水平,生长速度慢、饲养期长、设备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低等问题都在逐步得到改善,但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4、 从市场价格上看

生猪价格目前还比较低迷,猪粮比价处于盈亏点6:1的底线以下,随着还有一个月将迎来中秋、国庆消费旺季的到来,生猪市场可能或将达到盈亏点以上,让养猪处于微利态势。

去年年底到现在,猪价持续处于低位,对养猪业冲击很大,但是也促进淘汰低产能,让养猪业加速发展。

整体来说,中国生猪养殖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居不下,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导致目前生猪还处于亏损态势。

5、从种猪育种方面来看

种猪良种繁育体系还不适应行业的需求,良种是国家产业的基础,不只是养猪业,像禽业、肉牛等都存在良种繁育体系问题,这是专家、国家科研单位等长期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新的品种90%都从国外引进,创新力度不够。猪引进的国家多一些,英国、法国、加拿大等,进口品种对国内养猪业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如瘦肉型品种,但持续的引进,缺乏良种繁育,导致出现引进——扩繁——持续引进的循环,因为任何物种都存在退化的问题,需要解决。从创新的角度,引进是创新,但不能一直让引进再退化循环,要重视选育工作。虽然国内目前已经开始注重育种,但基本还处于开始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培育适合中国特色的种猪。

6、从药物使用方面来看

随着养猪业的现代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抗生素(包括饲料添加剂)在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提高饲料利用率、促生长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生产中滥用抗生素和超标使用抗生素的现象普遍存在。就养猪业而言,长期或超标、滥用兽药,尤其是抗生素及激素作为饲料添加剂所带来的危害性也日益凸显。

中国养猪业面临市场的严峻挑战

食品安全问题事故的发生暴露了养殖环节中还存在严重的安全生产隐患,猪肉的卫生安全成为消费者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并且越来越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消费信心。造成产品大量积压和大幅度降价,不仅给相关产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使整个产业陷入困境。由于猪肉产品的安全性问题导致消费者对畜禽产品产生了信任危机,养猪业正面临严峻挑战。

发展建议:

1、宏观调控,致使供求平衡。目前生猪存栏较多,需求不旺、进口偏多。

2、积极调整布局。加快发展优势产区,应做好积极的调整,围绕生猪各重点环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养猪产业竞争力。

3、提高生产方式及技术。改变养殖方式落后;养猪技术粗放、不规范向精细化管理发展;搞好疫病的净化,降低风险,对主要疾病进行监测,建设疫病传播;加快良种繁育建设,培训适合中国特色的种猪;加大无公害养殖的认证,严格控制药物残留问题;稳定基础队伍,提高服务水平。提高生产水平的关键在于“养”,在“养”上下功夫,建立规范的饲养管理和消毒防疫知道,有较好的圈舍条件、饲料品质、辅助比较的治疗。

牧原的困惑(三)-美国养猪业带来的启示

我们国家的人民一直都有吃猪肉的习惯,而且我们也是离不开猪肉的。猪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了比较重要的角色,而且也是能够在很多的重要场合有一个更高的地位的,我们十分喜欢猪肉。

但是我们国家可能不能够有比较多的供应量,特别是不能够让猪肉满足我们人民的需求,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需要进口猪肉的。中国本地猪市场占有率从90%降至2%,为何我国本土猪的量如此少?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我们国家养猪的人越来越少。

其实在我看来,我认为之所以我国本土猪的供应量如此之少,就是因为我们国家养猪的人是越来越少了的,有越来越多人可能都会寻找别的出路,而且也不会太想要去养猪。这也就是意味着当养猪的人越来越少了的话,就会导致猪的供应量越来越少,从而就会影响到我们国家的猪肉供应量。

二、养猪的利润越来越低。

当然我们不得不说的就是,养猪的利润其实是会越来越低的,再加上我们国家会有一定的调控,并且也会出台一些新的政策,而这些新的政策可能会影响到养殖户。而且也可能会导致养猪的利润变得越来越低,很多的人被迫让自己放弃养猪,这样的话也会导致猪的供应量更少。

三、养猪会有很大的风险。

其实养猪也是会有很大的风险的,因为我们国家可能会被从其他国家而来的猪瘟所影响,而且也可能会导致大量的猪死亡。如果不能够有个比较好的防护的话,很可能就会导致养殖户有比较多的损害,而且也可能会导致猪的供应量极大的减少,而这些都会影响到本土猪的数量。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

#牧原股份# #股市记忆#

之前说过,起意想从底层认知聊聊养猪、聊聊牧原,是因为在跟一些朋友交流时,大家表达了很多对于牧原的质疑,质疑之一是这样,2020年嘉兴猪业大会上,秦英林秦总在演讲时曾经说过,美国养猪业利润非常低,我国之前几次行业景气周期大都叠加了各种疫病,大家由此推导我国养猪业靠行业自律是无法完成产能出清的、由此推导中国养猪业未来也会利润微薄甚至没钱赚。

那次演讲我也听了,当时猪价很高,几乎所有人都对未来持乐观态度,正邦的林总演讲时就说要上规模、上规模,这种情况下,我听到秦总还能保持战略定力,始终对未来持谨慎态度,挺开心。也对秦总所说,这个行业很大,有竞无争,希望同行业间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心胸深感敬佩。

当时我确实没有太在意关于美国养猪业的问题,因为之前我看过一些资料,美国养猪产业的生态环境与中国还是存在很大差别的,所以我认为中国可以借鉴但是不会去走美国养猪业的发展之路。

这次既然想把一些基础认知再充实一下,那么本篇就从中美养猪业的异同聊起吧,看看能够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美国养猪业的发展 历史 和优于我国的方面,各种资料上介绍的比较详尽,多是赞美之词,这块我就简单说说不详述了。我发现美国养猪业的问题和现状大家谈及的很少,这里会仔细聊聊。

一、美国养猪业的发展历程与优势

1、发展历程简述: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生猪养殖行业开始规模化之路,此后二十年快速推进,养猪场由65万家减少到7万家左右。在此期间,年出栏量提升35%,场均存栏量增长近10倍,经营效率显著改善,平均psy由9.75头提升到19.05头,生猪养殖运营逐渐专业化,繁育一体化养殖猪场被专业的种猪培育场、仔猪喂养场、育肥场所替代。进入21世纪后,规模化进程相对减速,场均存栏量趋于稳定,但大规模养殖场数量和存栏比重仍在稳步上升。

2、明显优势:

美国土地成本低、饲料成本低、智能化程度高、养殖效率高、原种猪 健康 程度高,种种优势使得美国生产的猪只成本很低,猪肉价格低廉。

二、美国养猪业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既然美国养猪业存在诸多优势,那么为什么还会利润微薄,很多农场破产倒闭哪?

在参考了很多文献和美国猪业咨询公司托德瑟曼的那封公开信《美国养猪业困境》以后,或许能让我们找到答案,我总结下来大致是以下四点:

1、从美国猪肉产业链分配关系看,屠宰与食品端率先完成了行业整合,并开始向上游拓展,以合同生产的方式促进了养殖端的规模化发展。

这带来了两方面影响,一方面因为以销定产的生产方式使得生猪价格波动减小,另一方面使得产业链下游处于强势地位,买方垄断使得养殖端丧失了议价能力,摊薄了养殖利润。

1994年至2009年,猪肉公开交易量由60%以上降到了不足10%,封闭市场的合同交易方式更多地取代了公开市场交易。

1980年-2018年,美国生猪养殖产值由50亿美元增长到83亿美元,但是生猪零售消费环节产值由190亿美元增长到624亿美元,产业链下游赚取了行业的大部分利润。

(以上数据采集自立鼎产业研究网、饲料行业信息网、猪好多网等行业网站)

2、美国养猪业的产能远远超过了国内需求,每年出产的猪肉30%要依赖于出口到其他国家,而这种出口依赖型的关系显然是极不稳定的,也带来了利润上的不稳定。

比如2020年的新冠疫情,各种进出口贸易遇阻、美国多家肉企停工停产,肉企不能正常收购猪企的生猪,导致美国排名第十一的猪企麦克斯韦破产。

3、美国人烹饪方式一般就是烤和煎,加上他们自己的文化习惯,猪头、猪尾、内脏、猪血等等都是不要的,这些剩余部分就是处理掉或者出口。

这块不用过多解释了吧,对比一下我国的饮食习惯,显然美国猪企、肉企对于生猪的价值挖掘是远远不如我们的。

4、美国很多猪企其实更像是专业育肥公司,因为产业内高度的专业化分工模式,使得饲料、种猪、仔猪等环节大都是由专业公司来完成的。每一个专业公司都要分去行业利润的一部分。

三、参考美国养猪业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上面这些论述以及之前的文章中列举的一些行业数据,我想中美两国养猪行业的异同应该就很清晰了。

1、美国生猪产业链是下游的食品端强势,而上游的养殖环节沦为了代工者一样的处境,缺乏行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我国生猪市场是充分竞争市场,价格完全由供需关系决定。

2、美国人以牛肉和鸡肉做为主要肉食来源,虽然也有猪肉消费但是总量远低于前两者。我国猪肉消费占居民肉食品消费总量的60%左右,食用猪肉的习惯来源于几千年的饮食传统和我国人多地少的地理环境限制。

3、美国是高度专业化分工的养殖模式,我国尤其是非瘟之后,产业越来越倾向于繁育一体化的养殖模式。

4、美国的行业规模化之路来自于食品端率先完成整合后的产品规范化需求,倒逼上游整合来适应市场的需求。我国以鲜肉消费为主,整个产业链上下游都比较分散,缺乏强势力量。

5、美国生猪产业整合初期也是生产水平落后、散养户众多的,通过不断的淘汰整合与智能技术提升来完成的产业升级。我国与美国整合初期非常相像,散养户众多且缺乏进步空间,而规模企业在生产技术、繁育能力、环保处理等方面明显优于散养户。

借鉴美国产业发展历程,再结合我国国情,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猪产业的规模远大于美国,且我国猪肉产量主要用于满足国人肉食需求,每年还需从国外进口部分冻肉,虽然会有阶段性供需不平衡引发的价格波动,但是供远大于需的局面短期很难看到。又因为我国人多地少,明显不适合大规模放牧牛羊,猪肉未来做为国人主要肉食来源的局面很难改变。

2、美国前十大养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50%,相比于美国养猪业的集中化程度,我国猪产业的规模化进程还处于初始阶段,2020年我国生猪出栏量前五的企业总计出栏生猪4859万头,占全国生猪出栏总量的份额为9.22%。未来我国的优秀猪企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是大概率事件。

3、纵观我国生猪产业链,兽药、饲料、育种、养殖和屠宰、食品各环节,虽然都有一些优秀企业涌现,但是相比于我国巨大的猪产业的规模,都还是一些小企业罢了,目前还没有谁有足够的能力整合这个产业。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里,一旦有一家或者几家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大大增强对整个产业的话语权,其产业价值十分巨大。

4、行业产能出清,靠的不是自律而是技术进步。我认为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其本质是生产技术的提升、生产效率的提升,是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的过程。那么谁能够始终保持技术领先,谁就有望率先完成产业规模化的进程,而规模化是否能够增加经济效益是我们评判其成败的唯一标准。

5、相比于单一的生猪养殖生意模式,全产业链一体化应该是猪企未来的发展方向,既能有效平抑猪周期带来的利润波动,增加抵抗风险的能力,又能通过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来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厚利润。

以上这些对于未来的推测,我也不敢说就一定正确,需要持续的跟踪和观察。

我只是想说,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时,还是要从各种不同角度反复审视才有可能尽量的接近事实。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37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