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木村位于哪个省
坝木村简介
坝木村位于清水坪镇中部,东接下码头村吉家组,西齐四川河,南北与清水坪村和黄连村相接,坝木村共18个村民小组,2586人,居住相对集中,毛清公路纵贯全境,交通便利。共有党员58人,人均耕地0.8亩,201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400元。
坝木村产业结构调整早,山地开发面积大,有耕地1557亩,其中旱地764亩,稻田793亩。拥有山地开发面积2710亩,其中_柑面积2310亩,秦简茶400亩。坝木村手工制瓦业较为发达,村支两委结合坝木村实际,大力发展制瓦业,有个体户30多户,年产值约120万元,解决剩余劳动力260多人。兴办岩厂5个,年产值150万元。大力发展养殖业,村里涌现出陈新友、杨光风、吴天祥等养殖大户。
坝木村以“支部更强、产业更优、群众更富、村庄更美”为主题,扎实推进全村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村民自编自演歌舞。每天有上百人自发的在村部唱歌、跳舞。监看的文化生活大大改善了民风。打牌-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村民由穷到富的转变。全村形成了运输业、制瓦业、采石业、_柑业和养殖业为主的“一村五业”。形成了“一村两品”的产业格局。_柑种植面积2700亩,人均1.3亩。品改458亩。修建防旱池320口。有养猪大户15户,养鸡大户6户。因为明确了两项主导产业,群众得到了实惠。产业富民意识更加增强。全村资产过百万的6人,资产过10万的有72人,75%的农户盖起了楼房,90%的农户用上了手机。村容村貌由旧到美的转变。按照生态村建设的标准,村公路两旁种起桂花树、紫薇树。成立了50多人的两支文艺队,自编、自导、自演节目。投入19万元修建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实现了党员干部无办公场所的问题;投入6万元修建了村级篮球场,解决了轻重吴活动场所的问题。五是基础设施建设由落后的夯实的转变。修建了小农田水利建设水渠15条,长达9公里,果园路10条,12公里。全村100%的农户实现了“三通”工程。现在净水入户,污水入沟,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关心下一代工作从薄弱到扎实的转变。目前全面共有留守儿童50多人,过去由于整体经济条件差,关心下一代工作十分薄弱,伴随坝木村的发展,如今成立了“五老协会”,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门负责关心下一代工作。推行“一帮一”的帮扶制度,“五老协会”、关工委的成员和村组干部每位都有自己帮扶对象。成立村家长学校。全村家长在家长学校进行培训。针对留守儿童,村里采取“白天学校管,晚上村部管”的措施。同时,每个假期还为全村中小学生的湘潭大学争取义务支教,丰富对考上二本以上的大学生每人奖励200元,迄今为止,已有8人获得此奖励。坝木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
如今的坝木村实现了“三无”;无失学、无犯罪、无不孝子女,形成了老少有理想,个个有致富能力,形成了老少共建文明村,共建和谐社会的局面。在今后的工作中,坝木村将抓好村级环卫体系集体经济发展、果园苦修建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我们相信,明年的坝木村将会更加美好。
坝木村附近有魏家寨古城遗址、金洛河石宅、白云山自然保护区、保靖老街、黄金寨古茶园等旅游景点,有保靖黄金茶、秤砣耙、保靖陶瓷、保靖米粉、保靖酱油等特产。
2003年9月,杨怀保怀着对人生的憧憬与梦想,揣着父母东挪西凑合自己暑假打工所挣的1200元钱,忐忑地跨进了湘潭大学的三道拱门。家境的贫寒,使得杨怀保不得不每天一下课就一人穿梭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寻找着每一个可以挣钱的机会,以尽力减轻父母的负担。一个偶然的机会,杨怀保从学校勤工助学管理中心得知,湘潭一家槟榔公司给学生提供了勤工俭学的岗位,要招聘一批学生去推销槟榔。听到这个消息,杨怀保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那天,他领了20袋槟榔放在寝室。中午,在室友的鼾声中出去,杨怀保将那20袋槟榔销售完了。就这样,还来不及细细品尝美好的大学生活,杨怀保便开始了大学的兼职生涯,卖槟榔、做家教、当推销员……尽管,每天都是拖着疲惫的双脚回到寝室,但是杨怀保却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给父母的信中总是说自己生活得很好,要父母放心;在给弟弟的信里,他经常夹寄10元钱,为的是能让弟弟买点文具,偶尔改善下生活。
在学校忙忙碌碌的杨怀保始终放心不下重病在身的母亲、失去劳动能力的父亲和幼小的弟弟。在杨怀保看来,作为儿女,我们都应该好好地去孝敬我们的父母,即使只是打打电话,或者多陪陪他们,那也是好的。但许久以来,杨怀保都在算一笔帐:等他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父母都将近60岁了,那么,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供养他二十多年,等到他有能力给他们过上好日子时,父母已经老了。每次想到弟弟,杨怀保就想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想到了自己成长的辛酸。在考虑要照顾好父母的同时,杨怀保思考着如何为弟弟的成长尽量提供一个好的环境。2004年春节,杨怀保回到了老家。望着空荡荡的家,望着憔悴的父母和消瘦的弟弟,一种念头在杨怀保的脑海里突然闪现:把家人都接到湘潭,带着家人上大学。当杨怀保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全家时,立刻遭到了反对。父母认为在湘潭举目无亲,住宿、生活来源、弟弟上学都成了现实而又残酷的问题。然而,母亲躺在病床上与病魔斗争的疼痛,父亲蹒跚着伤腿在工地上忍受风吹雨打的艰辛,弟弟在寄宿学校里每日生饭白菜的清苦,使杨怀保没有轻言妥协。他下定决心,不管多难,一定要把家人接到自己身边照顾。经过杨怀保多方面的努力,2004年4月,杨怀保把他父亲接到湘潭,并为其父亲找到一份月薪350元的废品收购站的工作,同年8月,杨怀保又把他的母亲和弟弟接到湘潭。一家人团聚了,可生活的艰难却看不到头:弟弟读书每年要一千五百元学杂费,父母每年要两三千元医药费,还有生活费、房租、水电等日常生活开支,除了父亲一个月350元的收入,其它的开支都得靠杨怀保想办法。面对残酷的现实,杨怀保总是安慰父母:“有我,会好的!”为了支撑起这个家,杨怀保自己的人生角色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换,每天,他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早上像个家庭主妇去买菜,安排油盐柴米;然后走进课堂;课后再去做家教,辅导别的孩子;晚上,帮弟弟补习完功课后还要坚持学习到深夜。有一段时间,父亲没有了工作,杨怀保就和母亲在校园里捡些废品以补充家用。为了给父亲重新找份工作,杨怀保跑遍了整个湘潭市,最终在一个养猪场为父亲找到了一份工作。由于父亲听不懂方言,杨怀保就利用课余时间,到父亲上班的地方,给父亲当起“翻译”。一家人在异地的花费很大,他就利用自己兼职挣来的钱给父母治病,给弟弟交学费,最辛苦的时候,他同时做了7份兼职。大学四年里,杨怀保每天都穿梭于教室、家和工作岗位上,上学、打工、照顾家人,杨怀保的生活像陀螺一样高速旋转。在他的大学时光里,没有花前月下,没有觥筹交错,也无暇欣赏身边的一切动人的风景。拣废品、做家教、卖杂志、搞推销,脏活累活无所不做,在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父母再受苦。2006年9月,刚进入大四的杨怀保成功应聘到TCL公司。当接到TCL总部从惠州发来的邀请函时,杨怀保迟疑了。父母刚刚熟悉了湘潭,弟弟还在读初中,要是自己过去工作了,意味着又一次大的迁徙,折腾得起吗?为了留在父母和弟弟身边好好地照顾他们,杨怀保决定报考本校硕士研究生。我们无法想象,杨怀保在大学生活各种角色转换中的困苦与艰辛,但他却勇敢地承担起了这份责任。杨怀保坦言:“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让我没有放弃,一直坚持走到了今天,也许,就是源于内心深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对于苦难、对于命运不低头的那种勇气吧。”
2006年,当陕西省民政厅、陕西省慈善协会、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电视台等6家单位联合举行“陕西省十大孝子”评选活动时,杨怀保的同学得知这一消息后,将杨怀保的事迹推荐给了陕西电视台,看了杨怀保的事迹后,陕西电视台专程派记者来到学校进行了为期3天的采访,并制作了专题电视片。杨怀保的事迹在陕西电视台播出后,受到了观众的高度关注和普遍赞誉,认为杨怀保是当代青年孝敬父母的楷模,因为,在他身上,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仁爱孝义的传统美德,从他的身上,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道德操守的力量,一种传统美德的回归。2007年2月,杨怀保当选为“陕西省十大孝子”。主办单位在杨怀保的获奖证书上这样写道:“生活让他过早地成熟,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在精神上,他是个强者。”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59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