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都怕什么农药?
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药残留超标等食品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关注,高毒农药已成为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隐患。禁止在马铃薯种植上使用的农药有如下:
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类、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苯线磷、地虫硫磷、磷化钙、磷化镁、硫线磷、蝇毒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磷化锌、治螟磷、甲拌磷、内吸磷、异丙磷、三硫磷、氧化乐果、磷化铝、甲基异柳磷、氰化物、呋喃丹、砒霜、涕灭威(铁灭克)、杀虫脒、西力生、赛力散、溃疡净、氯化苦(三氯硝基甲烷;薰蒸剂)、五氯酚钠(除草剂)、401、氯丹(杀虫剂)。
栽培马铃薯如何施用种肥?
内蒙古地区种植马铃薯用什么农药,根据不同的病虫害来处理。
一、马铃薯病害的防治
1.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又称疫病,属于真菌性病害,是马铃薯生产中发生最为普遍而较为严重的流行性病害,地上植株及块茎都能发病。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一般减产30%左右,严重时造成绝收。因此必须加强预防及防治。
1.1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可侵染叶片、叶柄、茎、茎块。叶片侵染后先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有浅绿色晕圈,田间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其中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迅速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后出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最后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后出现褐色或紫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散。
1.2发病原因:(1)气候条件;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决定因素当气候条件适宜时,一般白天平均气温在25℃左右,夜间温度在10℃左右,连续多日阴雨或雾、露天气,马铃薯晚疫病便可爆发、进而大流行。(2)品种的抗病性差;是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之一。(3)种薯带菌;带菌种薯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病薯播到地里后,病菌借助土壤水分在土壤中扩散传播给其他植株,也可以通过耕作,雨水侵染其他植株,形成中心病株,中心病株对附近植株再侵染,逐渐形成发病中心,然后向四周扩散。病株上的孢子囊落至地面随水进入土壤中,侵染块茎,使薯块染病。 (4)发病田块,重复种植严重;使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的病原菌第二年继续侵染马铃薯,也是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5)地块选择不当;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粘重的地块有利于晚疫病的发生流行。( 6)栽培管理不当;偏施氮肥,密度偏大,整地质量差,铲镗不及时,草荒严重,秧苗长势弱,不及时预防也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原因之一。
1.3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5)种薯消毒切块时,发现病薯,将切刀用50%福尔马林或5%来苏尔将刀浸泡消毒;(2)严格挑选无病薯作种薯,减少病害初侵染源;(3)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和雨后田间积水,及时除草,如发现此病及时清除中心病株;(4)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80%必得利可湿性粉剂400倍液,72%的锰锌?霜脲可湿性剂700倍液,或亩用50%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间隔7天,连续用药2—3次才能控制其流行。
2.马铃薯早疫病
2.1症状:(1)马铃薯早疫病多从下部老叶开始,叶片病斑近圆形,马铃薯叶片染病后,出现近圆形具有同心轮纹的黑褐色坏死病斑,大小约3毫米,潮湿时斑面出现黑霉,严重时病斑互相连合成黑色斑块,可致叶片枯死脱落叶柄和茎杆受害,多发生在分枝处。(2)马铃薯薯块发病,表面出现暗褐色近圆形至不定形病斑,稍凹陷,边缘明显,病斑下薯肉组织亦变成褐色干腐,出现近圆形暗褐色斑,皮下呈浅褐色海棉状干腐。潮湿时,病斑上均可产生黑色霉层。
2.2防治:(1)与非茄科蔬菜轮作2年以上;(2)选用干燥肥沃田块种植,加强栽培管理,选择地势较平坦不易积水的地块栽培;(3)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4)加强肥水管理,注意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5)早期及时摘除病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6) 药物防治: 药剂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3.马铃薯病毒病
3.1症状:常见的马铃薯病毒病有3种类型。(1)花叶型: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呈浓淡绿相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2)坏死型:叶、叶脉、叶柄及枝条、茎部都可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斑发展连接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3)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
3.2防治:(1)采用无毒种薯;(2)培育或利用抗病或耐病品种;(3) 苗前后及时防治蚜虫,蚜虫是传毒该病的主要原因;(4)改进栽培措施,包括留种田远离茄科菜地,及早拔除病株,实行精耕细作,高垄栽培,及时培土,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注意中耕除草,控制秋水,严防大水漫灌;(5)发病初期喷洒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二、马铃薯虫害的防治
1.马铃薯瓢虫
1.1形态特征:主要是28星瓢虫,成虫:体长7—8mm,半球形,赤褐色,密披黄褐色细毛。前胸背板前缘凹陷而前缘角突出,中央有一较大的剑状斑纹,两侧各有2个黑色小斑。两鞘翅上各有14个黑斑,鞘翅基部3个黑斑后方的4个黑斑不在一条直线上,两鞘翅合缝处有1—2对黑斑相连。卵:长1.4mm,纵立,鲜**,有纵纹。幼虫:体长约9mm,淡黄褐色,长椭圆状,背面隆起,各节具黑色枝刺。蛹:长约6mm,椭圆形,淡**,背面有稀疏细毛及黑色斑纹。尾端包着末龄幼虫的蜕皮。
1.2防治:(1)消灭越夏虫源,清除田边地角、沟边杂草及被害马铃薯干枯残叶以及植株,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夏虫源。(2)人工捕捉成虫,利用马铃薯瓢虫成虫的假死性,敲打植株,收集成虫,集中消灭。(3)在马铃薯瓢虫幼虫孵出前,摘除叶片上的卵块,集中处理,减少田间虫口密度。(4)幼虫分散为害前,进行化学药剂喷雾防治。药剂可选用2.5%敌杀死乳油5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16%的蚧休乳剂1000—1500倍液。
2.蚜虫
2.1总类:种类较多,如棉蚜、桃蚜、菊蚜、瓜蚜、小蚜、黑背蚜、麦长管蚜、萝卜蚜等。主要为害玉米、马铃薯、蔬菜、小麦、高梁、水稻及多种禾本科植物。形态特征(略)。
2.2防治:(1)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杂草,消灭蚜虫的孳生基地:(2)农药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50%敌敌畏1000倍液,或50%抗蚜威3000倍液,或2.5%敌杀死3000倍液均匀喷雾。
三、注意事项
1.操作时,喷头距农作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来回或上下摆动,走速要均匀。
2.落雨天气和有露水时不能用药防治,因用药被雨水冲走,降低防治效果。喷药4小时内如遇下雨,防治效果较差;如未下雨,其防治效果较好。
3.农药施用时,必须配戴口罩及手套。操作者要自我保护,尽量减少裸露部位,以免发生中毒。
4.用药最佳时期是上午及下午。中午天气炎热,用药时要做好保护措施,防止中毒。
5.施药时,必须顺风喷药,用药后要用清水和肥皂洗手。农药施用结束后,把药械清洗干净以备下次使用。6、药防的田、地块要求管理好人、畜、家禽等,用药10天之内不能采摘食用田、地块的瓜果蔬菜等。
马铃薯是大家比较喜爱的蔬菜之一。栽培以春薯为主,这是因为春季栽培比较容易,并且产量高而且比较稳定,而夏季播种和秋季播种大多为了留种。那么在栽培过程中马铃薯如何施用种肥呢?我就结合春季播种的整地与施肥来说说马铃薯种肥的施用。
播前整地施基肥
马铃薯属于喜轮作的作物,若逐年增施有机肥可以连作2~3年左右的时间。马铃薯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喜欢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对土壤孔隙度的要求很高,疏松的土壤通气性好有利于马铃薯块茎的膨大,可防止后期块茎腐烂。因此在播种前应该精耕土地,为后期块茎的迅速发育奠定基础。
在前茬作物收获后最好先进行灭茬处理。然后深耕30厘米左右,深耕后最好及时耙地碎土,有灌溉条件的还要做好冬灌工作,使得土壤中的虚土下沉,表土破碎松软,在整地的时候可以施入基肥。
基肥要求富含有机质,可施用充分腐熟的骡马牛羊粪便及杂草秸秆沤制的堆肥,使土壤松软,肥效完全而且持久,特别是骡马粪有改善马铃薯疮痂病的功能。基肥充足的,结合耕地把基肥的?或者?耕地的时候翻入耕作层,建议每亩施用厩肥1000㎏~2000㎏,其余的基肥在开播种沟的时候集中沟施;基肥不足的应该全部沟施。
穴施种肥
为什么要穴施种肥,因为播种前穴施种肥,对发芽期种薯中的养分迅速的转化供给幼芽和幼根生长有很大的作用。我们曾做过实验,穴施过磷酸钙的种薯中有9.3%的淀粉在播种20天后就可以转化为糖;穴施过磷酸钙和硝酸铵的为6.7%;穴施过磷酸钙、硝酸铵和氯化钾的为4.6%;穴施磷肥、氮肥混合种肥的猛增至345%。
通过对各种种肥施用我们发现,种肥施用尿素、钙镁磷肥和草木灰,效果最佳。种肥建议亩施尿素2.5~5㎏、钙镁磷肥10~15㎏、草木灰25~50千克。施种肥的时候结合拌农药,可以有效防治马铃薯的地下害虫。
穴施种肥能够快速的使得养分转化为糖分供给幼芽和幼根的生长,因此建议广大农民朋友在马铃薯种植的前期施肥中尽量做到精细施肥,为马铃薯的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获得丰产的前提。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93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