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海详细资料大全
挪威海(挪威语:Norskehavet)是北大西洋的一个陆缘海(因北部位于北极圈内,也常划为北冰洋的边海),位于挪威西北方对开,介于北海与格陵兰海之间。
挪威海西边与冰岛海连线,东北方与巴伦支海相邻。在西南方,冰岛与法罗群岛之间的海底山脊把大西洋外海与挪威海分开。至于北面,扬马延海底山脊成为挪威海与北冰洋之间的界线。东边是挪威,海岸线有由冰川侵蚀而成的峡湾。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挪威海 外文名 :Norskehavet 面积 :138.3万平方公里 周边海域 :冰岛海、巴伦支海、北冰洋 周边港口 :特隆赫姆、纳尔维克 周边国家 :挪威、冰岛等 水体体积 :240万立方公里 地理位置 :欧洲西北部 参数信息,地理环境,洋流,海产,生物,港口,特隆赫姆,纳尔维克,污染, 参数信息 平均深度:1600-1750米 最深深度:3970米 海域面积:138万平方公里 水体体积:240万立方公里 含盐度:3.5% 地理环境 北冰洋边缘海。位于斯瓦尔巴群岛、冰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之间。面积138.3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742米,最大水深4487米,海区北通北冰洋,南连北海,西接大西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西北欧海上航运通道。挪威海中部有一东西向扬马延断裂带,把海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罗弗敦海盆,南部为挪威海盆。海区东部受北欧陆地冰川的刨蚀和堆积作用,形成了峡湾式海岸和峡湾外侧的水下岗丘和浅滩。 临近峡湾和水下浅滩的海水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成为海区的重要渔场,盛产鳕、鲱、白鲑等。挪威海大部分位于北极圈内,纬度高,气温低,但海水在寒冷的冬季并不结冰,主要是受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调节的作用。海区表层水温比同纬度的格陵兰海和巴芬湾要高10℃以上。沿岸主要港口有挪威的特隆赫姆、纳尔维克等。 挪威海天然资源丰富,从1993年起开始大量出产原油及天然气。另外,有人建议挪威海可作为二氧化碳的贮藏所,以减低温室效应。 洋流 在挪威海及格陵兰海,表面的海水下沉至2-3公里的海底,所以海底的水较冷且含氧量高。因此挪威西岸外海有一股海面暖流及一股海底冷流。 挪威海 东冰岛洋流把冷水带到南面的冰岛,然后沿着北极圈转向东流。挪威洋流是墨西哥湾流的分支,它把暖水团带向北方,使挪威的气候保持温和及湿润。另外,挪威海也是北大西洋深层水(North Atlantic Deep Water)的一个源头。 挪威海由于有大西洋较暖且咸的洋流经过,所以海面不会结冰。此海域渔产丰富,包括鳕鱼、鲱鱼、沙丁鱼及鳀鱼等。科学家认为洋流的波动变化是气候转变的指标,因此流经挪威海的海流受到严密监测。 海产 挪威是世界三大海产出口国之一。挪威的海产包括捕获于挪威海与巴伦支海的野生鱼类、贝类和来自挪威沿海水域数百个海产养殖场的养殖鱼类。挪威海产品以味道鲜美和营养价值备受珍视,其新鲜、冷冻和加工制品被出口到150多个国家。 挪威海水域跻身世界最佳渔场之列,是200多种鱼类、贝类的栖息地。如今,挪威最著名的水产是卵期鳕鱼,其挪威文名称为“skrei”。这种捕获于挪威北部沿海冰冷海水中的鳕鱼备受世界各地烹饪专家的青睐。其它广受欢迎的鱼类、贝类品种包括鲱鱼、鲭鱼、各种白鲑鱼、对虾和螃蟹。高度现代化的渔船队和严格的管理规定有助于确保挪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挪威海 挪威是发展现代海产养殖的先驱。海产养殖场在挪威海星罗棋布,海产养殖已经成为挪威的主要产业之一。海产养殖业生产挪威出口海产品的40%多一点。挪威三文鱼是目前出口量最大的养殖鱼类,因其诱人的色泽、良好的味道和生产环境而受到高度珍视。其它养殖品种包括鲑鳟鱼和各种贝类。此外,挪威正在努力增加商业养殖海产品种,如比目鱼和鳕鱼。 海产品是易消化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主要脂肪酸的良好来源。挪威可提供各种形式的海产品,包括保鲜、冷冻、熏制、晾制、腌制、鱼排及其它经过加工的制品,如裹面包屑、罐装和经腌泡的海产品。挪威三文鱼在注重质量的日本寿司市场上也十分受欢迎。 生物 挪威海螯虾(学名:Nephrops norvegicus),是软甲纲十足目海螯虾科下的一个种属。身型幼细,双钳修长,呈橙色或粉红色,体长约有24公分。主要分布于东大西洋海域,北至挪威及冰岛之间的挪威海海域,南至葡萄牙对开海域均能找到它们的踪影。在地中海一带,挪威海螯虾并不常见;唯独于亚得里亚海北部海域,才是挪威海螯虾的活跃地带。 它们的尾部有强力的肌能,肉质丰富,因此成为受欢迎的海鲜美食。由于挪威海螯虾价格比一般的欧洲龙虾廉宜,所以在西班牙及葡萄牙等地,每逢重大节日或者有庆祝活动,都会烹煮挪威海螯虾。 港口 特隆赫姆 原名“特隆也姆”。挪威西海岸中部港市,是挪威第三大城市。临挪威海、特隆赫姆峡湾东南,尼德河口。人口15.4万,中世纪曾是挪威首都。特隆赫姆是斯堪的纳维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历史和传统延续了1000多年。公元前997年,维京国王使整个城市复苏,正式定名为尼德罗斯。特隆赫姆是海运枢纽,也是著名的大学城,有欧洲最大的科技研究中心,以及举世闻名的挪威科技大学。特隆赫姆于挪威中心地区,距离奥斯陆500公里,可以在一天内步行游览整个城市。 997年,挪威国王奥拉夫一世(约995年—约1000年在位)创建了此城。14世纪时曾一度为挪威首都。工业中心,有造船、鱼类罐头、木材、造纸、冶金和纺织等工业。与挪威各港市和瑞典有铁路相通。海运发达。有现代化油港和商港。对外贸易甚盛。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宏伟的教堂。 特隆赫姆 如果说这个城市不像官方广告所称的是“世界上最完善的城市”的话,至少也可以说它所处的地理位置让人感到非常惬意,其城市布局让人感到十分合理:商业机构与历史文化性的建筑很和谐地构成了繁荣、秀美的市区风貌,而那些地方性的工业部门则被点缀在市郊的翠绿之中。 这座城市最早是富有的拉德伯爵家族的住宅区。拉德伯爵哈康·西戈森当年就是以这片富饶的土地为基地统治著挪威,直到995年死于奥拉夫·特利格瓦森的追杀。而后者(即奥拉夫一世)在两年以后在此地建立了“特隆赫姆郡的贸易城”,后改名为“尼德罗斯”(由“尼德河”而得名),其城内的大教堂至今仍沿用着这个名称,不过大部分当地居民仍习惯地称这座城市为特隆赫姆。 特隆赫姆的闻名与繁荣首先要归功于奥拉夫二世。这位挪威后来的庇护人在斯蒂克勒斯塔战役中英勇战死,此后他的遗体被埋葬在1016年修建的圣克莱门教堂。1031年,当他的尸体被重新挖掘出来,人们惊奇地发现它依然新鲜无损(很快这个地方还出现了一个泉眼)。于是奥拉夫二世被推崇为“圣徒”,尼德罗斯也很快成了中世纪挪威的朝圣地,前来朝拜的香客在7月29日的“圣奥拉夫节”前后最为集中。1897年,在奥拉夫二世诞辰900周年纪念日的时候,特隆赫姆又恢复了“圣奥拉夫节”,如今人们每年放十天假来庆祝这一节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特隆赫姆是挪威沦陷区抵抗运动的中心。而今天的特隆赫姆既是通往奥斯陆方向的铁路公路交通枢纽,也是重要的商港兼渔港。 纳尔维克 旧名“维多利亚哈文”。挪威北部城市。在奥福特峡湾东端的半岛上。人口1.9万(1980年)。因北大西洋暖流经过,为不冻港。瑞典北部与斯德哥尔摩之间电气铁路的终点站。1883年起为瑞典铁矿石的主要输出港。渔业发达。1940年英、德海军曾在此激战。 1939年4月,希特勒就已经下达永远消灭波兰的作战计画,并于9月1日对波兰进行了突然袭击。英、法是波兰的盟国,迫于国内外的压力,不得不于9月3日对德国宣战,但却不出兵,企图怂恿德国进攻苏联。当时,德国西线只有23个师,而英法联军拥有110个师的庞大兵力。“静坐战争”使他们失去战机,而德军开始西进。1940年4月9日清晨,德军突袭了丹麦和挪威,四个小时占领了丹麦,傍晚占领了挪威首都奥斯陆,挪威军队撤退到内地继续战斗。英法联军在挪威沿海城市纳尔维克登入,但是,遭到德军炮火轰击,虽然经过激烈战斗,最后由于死伤严重,不得不退却。6月10日,德军占领了挪威全境。 纳尔维克战役是二战欧洲战场上的一个小插曲,但对挪威来说却是国殇。 法国为纪念在纳尔维克战役中牺牲的烈士,在该地修建了一座烈士纪念碑。这是法国1952年发行的纳尔维克战役12周年纪念邮票。 纳尔维克是世界上位置最北端的不冻港,与基律纳有铁路相连。纳尔维克是基律纳矿石的出海口,小镇也因矿石运输而发展起来。 污染 2007年1月13日,希腊籍“运送者”号大型货轮残体被拖向挪威西海岸城市卑尔根附近水域的岸边。据挪通社当天报导,这艘大型货轮12日晚间在途经卑尔根附近水域时搁浅,180米长的船体遭巨大的海浪击打断裂成两截,估计该货轮上装载的燃油有约270吨已经外泄,在挪威海域造成严重污染。 事故发生时,这艘2万吨级的“运送者”号货轮正准备驶往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装货。挪威有关方面接到警报后,立即派出海岸救援队和直升机救援。截至13日凌晨,船上25名船员全部获救。 “运送者”号货轮没有装载货物,但船上装有约600吨燃油。到13日中午,燃油仍在不断地渗入海中。每秒速度17米的大风加上滔天巨浪使得救援工作非常艰难,也使得附近海岸的油污迅速扩散,美丽的沙滩和当地鸟类的栖息地受到严重污染。 挪威有关部门表示,此次燃油外漏是挪威历史上后果最严重的泄漏事故之一,外泄的燃油可能需要至少半年时间才能被彻底清除,这些燃油将对附近的自然环境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茛希腊籍“运送者”号大型货轮在挪威西海岸城市卑尔根附近水域断裂成两截。研究了网箱养鱼的污染物输出特征,建立了污染物输出量评估模型。揭示了浅海贝类筏式养殖系统的自身污染机制。查清了大型海藻、有机降解菌、滤食性贝类和刺参在养殖系统中生态作用。研究了多种围栏生态防病模式,建立了以高位水池养虾为代表的4种对虾健康养殖模式和3种优化扇贝养殖环境的生态调控模式等。海水鱼类养殖基本形成“海陆接力”、“工厂与池塘接力”和“南有网箱,北有工厂化”的新格局。研究出了适合中国海域特点的四种类型抗风浪网箱,攻克了网箱高密度养殖关键技术,自行研制开发了多功能的抗风浪网箱设备。以大菱鲆为主导产业的工厂化带动了中国北方鱼类养殖的发展。
鳗鲡的催产率提高到90%以上。实现了大鲵全人工繁殖。史氏鲟实现全人工繁殖及全雌化培育。建立了石斑鱼规模化人工育苗的技术和工艺流程。首次实现了哲罗、细鳞全人工繁殖和稚鱼摄食人工饲料的规模化培育。河蟹的养殖突破高寒地区的禁区,推进到黑龙江的全境。建立了罗氏沼虾无公害生态养殖示范区,建立了栉孔扇贝秋苗繁育技术、完善了贝藻、贝蟹多元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了对虾养殖中其他宿主在病毒病传播中的作用,建立了对虾综合防病健康养殖模式。完善了以青蛤为代表的底栖滩涂贝类工厂化育苗及大规格苗种生产技术,建立了适应于南北方不同气候和环境特点的对虾工厂化无公害养殖模式。 对中国已有的主要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需要进行完善和深入研究。其中淡水养殖品种主要包括草鱼、鲫鱼、罗非鱼、河蟹等,海水包括大黄鱼、鲈鱼、军曹鱼、石斑鱼、笛鲷、黑鲷、皱纹盘鲍、凡纳滨对虾等。已研制或通过引进技术生产了一批渔用饲料添加剂及预混料。对营养素的中间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研究了保障商品鱼质量安全的饲料添加剂和相关外源酶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以植物蛋白源(豆粕、菜籽粕、棉籽粕、木薯粉等)、动物蛋白源(肉骨粉、鸡肉粉等畜禽副产品)替代鱼粉,植物油替代鱼油研究成果显著。研究了不同的植酸、凝集素、皂甙、异黄酮等抗营养因子对养殖鱼类生长、饲料利用率和营养素代谢的影响。开发了一系列中草药添加剂、促生长剂、各种酶制剂等。研究了饲料中营养和非营养型添加剂对养殖动物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高效的免疫增强剂,用于替代抗生素。把无公害饲料生产的思路和技术(GMP)引进中国的水产饲料生产和水产养殖,通过无公害饲料配方的研制,达到养殖对水体低污染,对环境无公害。 中国在开发应用生物技术方面,有一些人才,但开展原创性研究的人才还比较缺乏。水产生物技术领域的组织机构、学术机构不够健全,缺乏水产生物技术学术交流的稳定平台。国内水产生物技术领域的大项目还相对较少,资助强度不大,且较分散、不系统。功能基因、分子标记、基因打靶等研究落后,基因工程疫苗研制方面差距较大。
中国是水产动物种质资源大国,在种子库方面投入较多,但由于人为活动和资源环境的恶化,种质资源的保护水水平相对较低,系统研究种质资源保护的机构少,国家投入的研究费用也较少。中国养殖鱼类的“品种”多,且来源复杂,但人工选育的良种较少,主要养殖对象多为野生种。且由于研究与生产单位对养殖对象遗传保护重视的程度不够,致使中国养殖鱼类“品种”普遍存在近亲交配和种质退化的现象。在选育种理论方面,对“品种”的异质性认识不够。
养殖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卫生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水产养殖业尤其是工厂化养殖过程所用的设施条件还不够完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够高,水处理设备落后,基本为流水式开放系统。中国传统的养殖技术还处于经验性的把握,未能给规模化、集约化以及数字化控制提供基础数据。由于中国养殖品种多元化,营养学研究往往缺乏系统性,配方的科学依据也不充足。中国饲料机械、饲料设备的质量和规模均相对落后,且饲料厂所需的成套设备生产能力欠缺。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方面的人才更是匮乏,实验设施和仪器设备与国外相比也相对落后。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养殖制约了饲料工业的发展。国家对于水产饲料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
水产动物疾病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基础较差。主要表现在:①病原体致病机理盲点太多。②免疫学应用基础较差。③病理学底子太薄。④技术力量薄弱。 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的养殖工程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着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化的技术水平、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养殖系统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捕捞工程技术相比差距显著,主要体现在远洋渔业几乎所有的装备方面,以及近海渔业装备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节能技术和选择性捕捞技术等方面。这两年中国水产品低温冷链虽有了较大发展,但设施比较简陋,温度单一,过程监控差,管理水平也较低。中国水产冷库(制冰厂)设备陈旧,库温达不到工艺要求,不能适应水产外贸出口和冻结工艺发展的需要。中国专业从事水产制冷技术的研究机构和技术人员相对较少,对水产品冷冻加工工艺过程缺乏深入研究。 中国水产品安全特别是药物残留或是检测技术水平较低,或是尚未建立确定统一的检测方法,致使水产品的国际贸易处于被动地位。中国水产质量安全标准中的技术要求与国际标准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对信息技术和渔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总体规划和远景目标,发展方向不明确,各自为政。缺乏把信息技术作为生产力中一个重要要素进行系统组织、设计和研究;研究力量和研究目标分散,信息技术对渔业产业革命性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现代渔业已成为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高度集中的行业,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使其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在不断提高。必须加强渔业科技进步,导入、融合现代技术,发展设施渔业,降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产成本,提高渔业的资源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引领和支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渔业发展。在当前中国水生资源衰退、水域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应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高产高效型渔业,推动渔业经济增长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03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