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通济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体现中国治水理念,此举有什么意义?
首先是对遗产的发掘、评价、解读、保护理论有深远意义。和技术研究实践逐步走向专业化和系统化,遴选、申报和管理日趋规范,充分展示了我国水利工程遗产保护的成就。灌溉是农业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由于我国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需要灌溉工程来调节水资源的时空配置。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应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对于都体现了中国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治水思路有重要意义。此后,通济堰历经多代修缮,形成了延续至今的渠首枢纽格局,包括大坝、引水渠堤、通航缺水、控制标准等工程设施。它是岷江流域古代少有的带坝引水工程,其大坝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最长的现役大坝。
再者是利用好正在使用的古代灌溉工程有重大意义。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的发展历史及其对世界文明进步的影响,学习古人永续灌溉的智慧,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要保护好、利用好天保北灌溉工程,将其运用到龙江流域治理中,把龙江打造成福清真正的母亲河,为福清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要知道的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可分为两类:仍在执行灌溉功能和不能执行历史功能。但仍具有?档案?价值的遗址。申请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工程历史必须在100年以上;工程类型可以是引水堰坝、蓄水灌溉工程、灌溉渠工程,也可以是水车、桔皮等原始提水灌溉设施、农业排水工程,以及古今任何与农业用水活动有关的遗址或设施。申遗成功以后,我们更应该好好地保护它,让它永久地为我们子子孙孙发挥效益。?
在2018年8月13日,灵渠被入选为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且在2021年1月,灵渠又入选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名单。
灵渠是在秦朝之前修建的一个水利工程,它之所以会有这么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就是因为它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而且它还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的一颗建筑明珠。
灵渠的出现打通了两条运河,两条运河之间的联系一旦建立,那么就证明着这两条运河周围的经济,政治等一系列都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融合。
灵渠的出现也在南北双方之间建立起了一个水上的桥梁,为秦始皇统一南部地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在灵渠逐渐完成的一年之内,秦始皇就迅速的收服了岭南地区。
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
1、战国: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
2、秦:开通了秦渠、灵渠和江南运河。
3、两汉:农田水利地区特色明显。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有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江淮、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著名工程有六门陂。
4、隋唐: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门的官职管理水利事业,各地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5、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兴复了芍陂、茹陂等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历史意义
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灵渠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灵渠虽经历代修整,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物古迹
四贤祠
位于距南陡下游约半里的南渠北岸,是座庭院式的建筑,内有对灵渠有过贡献的秦监御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使李渤、桂州刺史鱼孟威半身塑像。四贤祠又名灵济祠、灵济庙,始建于何时,史说不一。乾隆《兴安县志》记载:“元至正乙末廉访副使乜儿吉尼建”,道光《兴安县志》也记载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廉访副使乜儿吉尼建。
飞来石
在四贤祠西约半里的灵渠北岸边,是一座突出堤上的天然岩石,略成方形,上平如砥,高约4米,周约20米,上有四季桂一株,有石级可以攀登而上。石壁各方,前人题咏石刻很多。传说此石是四川峨嵋山飞来的仙石,修渠时这里有猪婆精作怪,渠堤白天修好,夜晚猪婆精拱倒,使修渠误工,领工被杀,民夫受累,飞鹤大仙便将座下蒲团石飞来镇住猪婆精,渠堤始成。
三将军墓
在粟家桥附近的灵渠南岸,系明朝封张、刘、李镇国将军的神墓。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岁(1791年)季春月上水关众等立墓碑,道光十三年(1833年)知县张运昭砌以石,并立碑记。墓为圆形,高约2米,直径为4米。清乾隆五十六年立的三将军墓碑刻,文为:“三将军墓由来久矣。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20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