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常见的农业种植技术有哪些

1.科学选种技术选种属于作物栽培的首要环节,品种质量影响作物的整体生长和产量。选种时要避免使用带病的种子,防止影响后续的栽培管理。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浮力法初步判断种子的好坏。2.提高耕地管理水平。随着作物生长阶段的不同,耕地管理涉及的工作在土地管理和播种管理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情况下,播种移栽前要对土地进行翻耕、镇压、起垄,使种植环境达到较高要求。3、水肥一体化技术不同种类作物的生长周期差异较大,对水肥的需求也不同。在作物栽培和生产管理工作中,要根据作物的生长习性和不同阶段的生长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土地肥力和灌溉比例,使作物不同阶段的生长养分得到更好的保障。4.栽培技术的应用栽培技术是影响农作物高产的诸多因素之一。栽培技术可以为农作物的高产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从而使农作物的栽培更加精细化、科学化。目前,在我国农业种植技术的科研工作中,根据农作物的不同类型和地域因素,农作物的栽培技术也有专门的配套措施。5.注意防虫。在种植期间,常见的农作物病虫害有叶枯病、病毒病、白粉病,常见的农作物害虫有玉米螟、棉铃虫蚜虫等。种植者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减少用药量,避免环境污染,避免过量化学药剂对作物生长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常见的农业种植技术有哪些

种植栽培技术有土壤调理技术、灌溉技术、种植技术等。

1、土壤调理技术

土壤调理技术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使土壤更适宜农作物生长。具体做法包括施用有机肥、兼施有机肥与化肥、深翻、轻翻、中耕等。

2、灌溉技术

作物需要水分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常用的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喷灌、水坝、山塘等。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3、种植技术

种植技术是指通过调整作物生长环境、选择适宜的品种等。常用的种植技术包括:选择合适的地块、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进行密植等等。

种植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向:

1、优化农作物栽植结构

新时期的农作物栽植应该在稳定粮食栽植面积的基础之上,结合市场化的发展趋势,面向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燃料作物以及糖料作物、牧草种植的面积,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能够实现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农作物的栽植,使得栽植结构得以优化。

2、突出区域发展的优势

新时期的农作物栽植不能“一刀切”,要真正实现区域化和差异性,即根据不同地域的土壤、气候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生产力水平等来制定农作物栽植计划,尽可能发挥地域优势,扬长补短。

3、生产的规模化

新时期的农作物栽植要将规模化和现代化的生产作为目标,通过培养栽植大户,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组织等形式扩大生产规模,在让农民平等自愿参与的基础之上增加土地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

4、生产的标准化

标准化的生产是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重要指标,新时期要采用工业化的安全经营方式来管理农作物的生产,做到生产过程中的工序明确和技术到位,尽可能保证产品质量和标准实现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生产。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23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