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业的发达与否又与农具有着直接的关系,先进的生产工具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种类繁多的农具,并不断改进完善,使之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杠杆之一。从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时期到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从春秋战国铁制农具与牛耕的普遍才用到隋唐曲辕犁、筒车的发明。无不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下面我们分四大阶段,略述主要农具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

一、西周以前的石制农具

原始农业始于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从此,人类摆脱了长期靠采集和狩猎取食为生的局面,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那时,我们的祖先使用的农具是石料磨制的(也有一些骨器和木器)。石器作为我国的主要农具一直使用到春秋前后,长达四五千年之久。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我国有两处重要的原始人生活遗址,即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这两处都出土了为数不少的原始农具,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木耒、骨耜等,这是我国最早的农具。其中耒、耜是用来翻土、挖沟、打洞的工具。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男子取代妇女成为生产劳动的主要力量。这一时期农具的一个重要进展是出现了三角形石犁。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叔均之时,正值父系氏族公社末。但这一记载未必可信,当时的耕犁很可能是用人力牵引的。犁耕的采用是农业史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另外,这一时期在江南出现了用于捻河泥的水田农具竹竿。其他农具也有所改进,如,出现了石锄、蚌锄等,它们对于开垦干硬的旱地和作物田间管理都有着重要作用。最能说明这一时期农具改进程度的,是近年在安徽潜山薛家岗出土的一把石刀,刀背侧竟整齐地钻有13个细孔。石刀比以前的更锋利,长度也加大了,只要装上木柄就是一把极好的镰刀。

商代是发达的青铜时代。我国各地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之多、形体之大、品质之精、造型之美,举世称道。但需要指出的是,从我国大江南北出土的大量青铜器来看,主要还是用于宗教祭祀和装饰而不是农业生产。所以,直到春秋战国以前,我国的农具仍以石器为主。当然这并不排除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间或使用一些青铜器。近年来在河南、湖北、江苏等地就出土了一些青铜攫、青铜铲、青铜镰之类。青铜农具的推广虽然受到造价、产量等限制,但金属农具毕竟代表着我国农具的未来。

青铜时代,我国农具的种类较以前变化不大,耒耜仍然是使用最广泛的翻土农具。但是,牛耕在商代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件大事。江西大洋洲商墓(一说是祀坑)出土的青铜犁头,为我国牛耕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可以佐证甲骨文中有关犁耕的记载。

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采用

进入春秋战国以后,铁制农具已经普遍使用。以铁器作农具,有价格低廉、刃口坚硬锐利、锻打成型方便等优点。铁制农具是我国农具演进过程中的一次重大飞跃。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耕地面积扩大了,产量增加了,耕地方式也发生了转变。这一切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中国社会慢慢由奴隶社会步入封建社会。

春秋时期,除种类繁多的铁制农具外,值得一提的是桔槔被用作灌溉工具。它将一根长长的木头拴在木桩上,一头系上石头之类的重物,一头挂上水桶,利用杠杆原理,让重物和水桶上下移动。用这种方法提水极为省力轻便。《庄子?天地篇》有孔子的大弟子子贡赞桔槔的话:“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

铁制农具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中期各国变法之后,更以空前的规模推广。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北起辽宁、南至广东、东起苏鲁、西至川陕的广大地区,都有战国铁器的出土。如,、锄、铲、锸、镰、犁,应有尽有。

三、汉代耧车、翻车、扇车和犁壁的发明

汉代是发明和改造成果最多的朝代,许多机械农具都产生于汉代。耧车是世界上最早的播种机。它是由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发明的。耧车用牛牵引,将开沟、下种、盖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这一大胆和富有想象的设计令人叫绝。耧车有耧架、耧斗、耧腿和耧铲等构成,有一腿的、二腿的、三腿的,以后有多至七腿的。一腿可播种一行。赵过发明的是三腿耧,即能同时播种三行。用耧车播种,一人一天可下种百亩,且埋种的深度和种子的株距行距保持一致,从而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和质量。

翻车,又叫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灌溉工具。翻车系东汉时毕岚首创,三国时魏国的机械制造专家马钧又加以改进。作为一种灌溉工具,它在我国已使用了1800多年。翻车利用齿轮原理,用脚踩带动长长的木链(即龙骨),木链等距离地拴满了竖着的刮板,外面套着水槽。刮板随木链绕时,将水刮入水槽,刮板将水槽拦成一格一格,相当于一个个移动的水箱,随着木链的绕转,水源源不断地流进田里。后来还有牛拉磨盘和风力驱动的翻车,更加省力省工。

扇车,又叫扬扇、风车,是一种扬场净粒的器械,西汉时发明,一直使用至今。扇车由车架、外壳、风扇、入斗及调节门等构成。工作时,将未淘净的粮食倒进木斗,然后一只手摇转风扇,另一只手缓缓地打开调节门,入斗的谷物下落,落下的谷物遇风后,轻轻地,瘪谷和其他杂物从车尾排出,饱满的谷粒从车腋下滑进箩筐里。用它可以把刚从打谷场脱粒或经碾谷后需分糠的粮食淘净。

作为农耕最重要的工具――犁,在汉代也有重大改进,这就是犁壁的发明。春秋战国时期的犁只有一个犁铧。那时犁铧成“V”形,开口过宽,不易深耕,犁铧破土后,很难将大土块翻往一侧折碎,而仅能起破土开沟的作用。这样,牛畜吃力,操犁者也不轻松,耕作效率不高。为了克服这些弱点,西汉时发明了犁壁。它是一块斜卷的铁板,装靠在犁铧的后面,耕地时,能将犁铧铲起的土块翻转撂向一边,松土的效果好,还可以为田地起垅。汉代的耕犁形式很多,除一人一牛的单耕犁外,还有二牛三人的犁,二牛一人的合犁和一牛的双辕的套犁等。其中,一人牵牛,两人各扶一犁的劳作方式曾大力推广。东汉时,还出现了一种轻巧的短辕犁。我国的农具发展到汉代,已基本齐全。

四、隋唐筒车和曲辕犁的出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数百年间,我国农具的发展是一个相对的间歇期。随着隋唐的勃兴,中国封建社会进入繁荣鼎盛时期,国家的长期统一稳定、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农具的改进,筒车和曲辕犁的出现,代表着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成就。

筒车是一种完全利用水能的灌溉工具,在蒸汽机发明之前,这应该是最先进的科学“自动”装置了。筒车靠流动的河水、渠水冲动水轮提水,水轮外侧周身斜绑着许多竹制或木制水筒,水轮被水力冲击,不停地旋转,水筒随水轮先是入水盛满,再出水翻土,待上筒转过最高处后,筒中的水自然倒出,流入接水槽,最后流到田里。筒车装好后,不需要人员照管,极为省事。

曲辕犁,唐朝诗人陆龟蒙在《耒耜经》中有详细记载。隋唐以前,犁架都是直辕,大而笨重,难于灵活调节犁地的深浅。改直辕为曲辕后,使得犁架变小,使用灵活。这一木之弯使得耕田者在耕作过程中能够自由调节犁地的深浅,从而改变了过去二牛抬杠式的牵引方式,只用一牛即可轻松地挽拉一具耕犁。这一改进,再次提高了耕地的效率。我国的耕地至此基本定型。今天我国农村使用的耕犁仍是这种形式。

我国农具的发展到隋唐时代就基本歇脚了。宋元和明清以后近千年基本都是沿用古人发明的农具。

都知道荷兰的风车很多,为什么荷兰人造了那么多风车?

第一座风车

提起荷兰,人们最容易想到的一定是在海边、在田野里迎风转动的大风车,或是五彩斑斓、万紫千红的郁金香。荷兰有许多的美称,它是“郁金香王国”、是“自行车王国”、是“运河之国”、还是“风车之国”。

位于欧洲大陆西部、北海沿岸低洼之地的荷兰,也称尼德兰——意为地势低的地方。这个国家处在地球的盛行西风带,一年四季盛吹西风;同时,它又是一个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国家,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海陆风长年不息。

早在13世纪,尼德兰人就建起了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风车。公元1299年,一个名为海默·阿诺德(Heyme Arnoldus)的人得到了当时统治布拉班特和林堡地区的大公(Duke of Brabant and Limburg)——约翰一世(John the First)的许可,在Hamoda van Rode (今Sint Oedenrode)和Skinle (今Schijndel)之间的一个小村庄里建了一座用于灌溉农田的风车,同时,他还得到了免费使用该地的风力资源的权利。

那时的尼德兰包括了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的一部分区域。在文艺复兴时期之前,这一地区没有形成任何统一的国家,在名义上它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这里只有大大小小的公国或伯国,在这些领地中,最出名的就是佛兰德伯国。

佛兰德伯国——荷兰语Vlaanderen(译为佛兰德伦)、法语Flandre(译为弗兰德尔)、英语Flanders(译为佛兰德斯或法兰德斯)——位于尼德兰的南部(今比利时西部和法国北部)。

中世纪初期,毛纺织手工业在这里发展起来,从而有了伊珀尔、布鲁日和根特等城市。到了14世纪,这些城市已发展成为欧洲的工商业中心,佛兰德伯国日益兴盛,并因呢绒业而举世闻名。

而它所处的尼德兰地区,在之后的两个世纪之内,资本主义也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

“黄金时代”的尼德兰

17世纪的尼德兰,凭借世界上数量最多、最先进的舰队控制了东西方的贸易,称霸了海洋,并通过大力发展工商业、海洋运输业和金融业很快成为了西欧最强大的国家。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尼德兰的风车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和13世纪相比,这时的风车无论从外形还是内部结构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与为了灌溉农田而建造的风车不同,17世纪的荷兰风车主要是向舰队提供木材的锯木厂。

到了18世纪,荷兰的风车达到了最鼎盛的时期,其数量达到近两万座。此时,荷兰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从此步入衰落,英国则取代其成为了海上霸主。但对于这个过半数土地都低于海平面的国家来说,有着丰富动力资源的风车,在生产和生活方面依旧大有用武之地。

除了灌溉农田,人们还用风车来磨米、发电。靠着这些风车,荷兰人修筑了坚固的海堤、挖掘了大量的沟渠,他们还采用风车逐级提水的方法将倒灌的海水重新排入海中。

19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结束,风车的用途逐渐被蒸汽机和电力取代,大量的风车被废弃、拆除。目前,荷兰仅剩的970座风车中,只有210座还在继续使用,其余无法使用的风车均作为 历史 遗迹供人参观。

在阿姆斯特丹北方约15公里的地方,就有一座保留着大量古老风车的“民俗博物馆”,其名为桑斯安斯(Zaanse Schans),人们也称它为“风车博物馆”或“风车村”。

风车博物馆

桑斯安斯位于北荷兰省(Noord-Holland)赞斯塔德市(Zaanstad)的赞丹镇(Zaadam)内,这个小村庄拥有很多保存完好的荷兰古式风车和房屋。

风车村建于1574年,最初被用于阻挡西班牙军队的进攻。现在,这里的房屋仍保留着17-18世纪的建筑风格。村子里目前仍有居民居住,开放式的风车保留区和博物馆分别位于不同的区域。

1961-1974年,许多原赞丹镇的老建筑在这里重建、原有的工厂重新开启。这里的新房子和老房子一起,构成了一个各具特色的博物馆群。

这里有古老的风车锯木厂(前文提到的为舰队提供木材的风车)和传统的木屐制作工坊,有钟表店、白蜡制造厂和面包房,还有奶酪和乳制品作坊及一个100多年的杂货店。

春日里美好的早晨,宁静的小村庄里,有人沿着桑河悠闲地散步、有人懒洋洋地在桑河上泛舟、有人在乳制品作坊里细细地品尝奶酪、还有人正在向木鞋厂的鞋匠学习做木屐。

一阵风吹过,古老的风车缓缓地转动着,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看着一座座已有几百年 历史 的风车静静地矗立在河边,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

远处,吹起了尼德兰舰队的号角,耳边回荡着围海筑堤的尼德兰人的呐喊,一阵喧嚣过后,车站的广播响起——下一辆列车,开往阿姆斯特丹。

阿姆斯特丹被称为“世界炉”,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使其变得更加多样化,有一个美丽的郁金香,浪漫的运河,自由自行车,闪烁的钻石,珍贵的艺术收藏,轻酒绿色“窗口街”等。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大风车,随着风吹的风,风车的荷兰,经典桑拿的荷兰,是一个非常荷兰。

该村仍然挽救了17岁和18世纪的原创外观。 SANS地区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区。 Shata Peter的伟大皇帝已经从这里学到了,甚至Belon也赞扬了这里的美丽。

Cucoundhof Park是世界上最大的郁金香公园,拥有超过600万郁金香,占地面积28公顷。每当花在鲜花中盛开的时候,所有的花都都满,场景非常壮观。可以说是世界上独特的眼镜。

杨杰村远离尘埃,纯净和平,是世界的梦想。像一个大蘑菇“成长”在河的两侧一样的座位,河流自然分为每个家庭。

Van Gogh是我们最熟悉的西方绘画大师之一。如果你是梵高,“粉丝,你必须来到世界上独特的梵高艺术博物馆体验”梵高的朝圣之旅“。

这是阿姆斯特丹的风化区。这是海员正在寻找的地方。近年来,荷兰政府已经开始管理这一领域,原始窗口被转变为博物馆或设计商店。

Dam Square铺设了超过30万石,叫阿姆斯特丹,是阿姆斯特丹的出生地。如今,荷兰,游行,嘉年华,狂欢节和公共政治文化活动的荷兰王后,圣尼古拉斯节等。

在阿姆斯特丹,您可以在年底在世界上吃任何味道食物。荷兰油糖果,用醇厚的咖啡,绝对美味!

Nirlan地区位于西风,是大西洋的边缘,海洋和土地无穷无尽。 1229年,世界上第一个风车可以为人类出生。快速传播。除了铣削谷物外,风车还可以加工大麦,锯酱,油。但最重要的功能,或使用风车绘制水。荷兰是一个低地国家,1/4的土地低于海平面,而且有一个1/4陆地海平面低于1米。没有风车,不允许被风车所淹没,荷兰没有淹没。它也依靠风车。荷兰靠近土地1/3的土地。在18世纪末,荷兰约有12,000个风车,风车可以提供6000马力,可以看到这一点。这些风车用于铸造谷物,粗盐,可可,烟草,胡椒,芥末,柠檬,油,油,毛毡,纸;染色。几乎一切。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26423.html